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古瓷器》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透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在閱讀中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情。

    三、瞭解“蘭姆式”隨筆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一、抓住文中關鍵語句,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悟。

    二、培養學生鑑賞“蘭姆式”隨筆的特點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曾經有人認爲,讀蘭姆的散文,“定能啓迪心智,涵養性靈,活躍思想,豐富感情,振奮精神,增加對生活的熱愛和信心”。今天,讓我們一起領略蘭姆的散文《古瓷器》吧。

    二、字詞積累,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讀音:

    抹抹桌子(mā)

    抹牆(mò)

    抹上一筆深藍的色彩(mǒ)翹翹尾巴(qiào)

    翹首(qiáo)

    模模樣(mú)

    模仿(mó)勁疾風勁草(jìng)

    鼓足幹勁(jìn)

    削削減(xuē)

    削麪(xiāo)校校勘(jiào)

    校刊(xiào)

    三、文體知識介紹。

    隨筆,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種隨手筆錄、不拘一格的文章。中國從宋代起,凡雜記見聞也用此名。“五四”以來,隨筆十分流行,形式多樣,短小活潑。解放後,隨筆是我國報刊常用的一種文學體裁,和雜文很近似。國際隨筆、市場隨筆、思想隨筆、語文隨筆皆屬此類。優秀的隨筆以借事抒情,夾敘夾議,意味雋永爲其特色。

    四、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引導學生梳理文章內容,理清結構。

    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寫到“古瓷器”?這樣安排有什麼特點?文章的思路如何?

    明確:文中第1-7段以及最後一段寫到“古瓷器”,文中首尾部分都寫了“古瓷器”,這樣安排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根據文章內容安排的特點,我們很快了解了文章思路:古瓷器--回憶--古瓷器。

    五、品讀有關回憶部分的語段。

    思考:

    1鼻臚學們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描寫從前生活的例子。

    2苯憬閎綰慰創過去與現在的生活?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明確:

    1蔽鬧蟹直鵓倭寺蚴欏⒙蚧、旅行、看戲、年終算賬等例子。

    2痹誚憬愕難劾錚從前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她留戀從前的生活。現在的生活似乎缺少了某種東西,顯得寡淡。

    六、課外作業。

    找出文中的哲理性的句子並加以感悟。

    第二課時

    一、閱讀與理解。

    1奔體朗讀最後一段。

    2彼伎跡赫庖歡臥諼鬧釁鸕絞裁醋饔茫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明確:這一段分析總結了勃莉吉特的話,表達了一種對生活的感悟。文中提到青春已不在,即使再多的錢也無法買回,因此還是回到現實中來欣賞古瓷器吧。這一結尾昇華了主題,同時與開頭部分照應。

    二、拓展與應用。

    小組討論。

    在文中找出姐弟倆具體而真切的生活體驗的句子,選擇最能引起你共鳴的一兩句與本小組的其他同學交流。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作小結。注意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

    三、比較閱讀,鑑賞“蘭姆式”隨筆的特點。

    結合“相關連結”中羅素的《我爲何而生》一文進行比較閱讀,瞭解“蘭姆式”隨筆的特點。

    明確:蘭姆的隨筆語言流暢而不冗繁,多采用名言軼聞,句式靈活。在表現手法上,抒情、議論、敘事、描寫、想象、引經據典、比喻……各種筆法錯綜雜用。他對現實充滿了一種悲涼的觀照,他以含淚的微笑視待那種種辛酸,以幽婉明切的嘲諷視待那形形種種的不平,展示獨特的幽默風格。

    四、課外閱讀趙銳的《走向瘋人院》,進一步瞭解蘭姆。

    走向瘋人院

    --查爾斯蘭姆的故事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太喜歡爲不相干的虛構故事流淚嘆息,卻往往忽略了身邊鮮活的生命個體,有時對親歷的坎坷與磨難都因習慣而漠然。也有人似乎很灑脫,一句“舞臺小人生,人生大舞臺”,把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攪和得雲裏霧裏說不清道不明。是真參悟,還是假深沉?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英國著名散文家查爾斯蘭姆(1775-1834)的一生簡直就是一齣戲,一出即使是莎士比亞也無法編造的大悲劇。它的編劇只能是命運,它的導演只能是上帝。

    因爲父親爲倫敦內殿學院主管律師索爾特先生幫傭,他得以在法學院誕生,並且“在那裏度過了一生中最初的七個年頭”。法學院優美的景色和高雅的氛圍無疑對小蘭姆的成長大有裨益,以至於後來他常常懷着親切之感反覆回想,並滿意地認爲“一個人能夠出生在這樣的地方,就是付出一點兒代價也值得了”。(《記往年內殿法學院的主管律師們》)下一個七年則屬於基督慈幼學校。那是一個專門教育中產階級下層子弟的學校,英國人習慣叫它“藍衫學校”,因爲那兒的少年總是穿着藍色長衫、黃色長襪。蘭姆的少年時代我們可以在《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學校》中看到。那仍是一段值得眷顧的美好時光。簡樸但不失溫飽,嚴謹但不乏娛樂。既可以滿足求知的願望,又沒有因爲寄宿學校而失去親人的照料。當然,家境如果再優裕一些,牛津大學也許不會僅僅因爲口吃就把一名高才生拒之門外。蘭姆“被剝奪了在高等學校中才能享受的娛情怡性的精神養料”。(《牛津度假記》)並終生引爲憾事。於是,他不得不過早地走上社會,先在南海公司打發了五個月的光陰,接着爲東印度公司奉獻了三十六年的寶貴生命,直到年過半百退休回家。儘管他對枯燥無聊的抄寫賬目的工作不無報怨,高大、笨重的辦公樓對他無異於囚籠,可他仍然恪盡職守,成爲一個“爲辦公桌獻身的”、“靠着一管鵝毛筆來維持生計的”、“過着刻板生活的書記員”。(《牛津度假記》)

    這就是查爾斯蘭姆:個子不高,身體單薄,面孔瘦長而額頭寬闊,淡褐色的眼睛時而調皮,時而憂鬱。他的爲人就像他的姓氏(蘭姆Lamb--羔羊)一樣,溫和善良,文質彬彬,循規蹈矩。他永遠穿着普通職員所穿的黑色燕尾服,生性拘束害羞,“對於新東西,無論是新書、新面孔、新年,都生來帶有點兒畏怯”。(《除夕隨想》)由於對未來沒有把握,他只有沉浸在“已逝的幻影和既定的結局之中”。他在生人面前總是結結巴巴、語無倫次,而在熟稔的朋友中間,他則幽默風趣、妙語連珠。他那低矮狹窄的小屋每到星期三的晚上,就聚集了倫敦文學界的明星,比如柯勒律治、華茲華斯……的確,蘭姆的生活表面上是如此平靜輕鬆,按部就班得如同每年的節氣。雖然平淡了一些、單調了一些,但平淡得充實,單調得穩定。用波瀾壯闊、寓意深刻的交響樂來形容蘭姆顯然是不適宜的,他就像一支簡潔含蓄的單簧管奏鳴曲。或者說,他就像他的散文,淡然而雋永,平易而耐嚼。可是,即使再平淡的人生也不會沒有波折。

    1796年,蘭姆家發生了慘劇:年長查爾斯十歲的胞姐瑪利,由於日夜操勞補貼家用,遺傳的瘋病發作,竟然用刀子刺殺了自己的母親!其實,慘劇的誘發可能未必單純由於勞累。三十一歲的瑪利爲什麼仍未出嫁?儘管他們的父親四年前就因索爾特去世而賦閒,但家庭是否當真困難到必須她日夜操勞的地步?--這些因爲沒有資料的佐證,我們只能聊作猜測了。

    總之,年青的查爾斯不得不面臨決擇:要麼犧牲姐姐,聽任她被繩之以法終身監禁;要麼犧牲自己,親自作出對她監護的保證,而這意味着他從此與愛情無緣。當時,年輕的查爾斯自己也不過剛剛擺脫危機。就在數月前,與查爾斯青梅竹馬的安妮棄他另嫁。是負心?是無奈?不得而知。多情而敏感的查爾斯爲美妙的初戀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祖傳的脆弱神經和姑娘一道背叛了他,他在瘋人院住了六個星期才恢復健康。初戀失敗了,但查爾斯還年輕,他還會有許多其他尋求幸福的機會,他願意用年輕的肩膀擔當起贍養老父、照料瘋姐的重任嗎?選擇一定是艱難的,一定有過猶豫和痛苦,最終查爾斯還是選擇了重任,而這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後來,愛神果然不時敲響查爾斯的心扉,可爲了不影響姐姐在心目中的地位,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探探腦袋,便又把心門關上了。

    其實瑪利是一個極有靈性的姑娘,雖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得益於從小偷偷鑽進索爾特先生的書房吸吮着書籍的養份長大,她有着在當時婦女中罕見的文學素養。平時,姐弟二人一起讀書、寫作,過着恬靜的日子。他們合作編寫的一部少兒讀物《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至今仍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蘭姆經常在散文中提及瑪利。《在麥柯利村頭訪舊》中,瑪利化名爲勃莉吉特成爲伊利亞(蘭姆的筆名)的管家。蘭姆非常感謝瑪利從遠在他記事之前就給予他的百般照顧,並用欣慰的口吻說道:“我們兩人的趣味、習慣十分相投,融洽無間。”“在不幸的時刻,她是最最忠實的安慰者,……在生活中的快樂時刻,她卻能使你的樂趣三倍地增加。一起打牌、訪友,尤其是出外旅行,她都是極好的同伴。”蘭姆對姐姐懷着深厚的感情,盛讚她“超羣出衆”。

    然而,瑪利的精神病時時發作。

    他們不得不經常搬遷,以躲避鄰居嫌棄的眼光和刻薄的話語。父親死後,姐弟二人更加相依爲命。久病成醫,每次復發,瑪利都能準確預感。這時候,我們便會看見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兩個被命運控制的可憐人抱頭痛哭,然後一起手拉手邊哭邊唱向瘋人院走去!淒涼的歌聲在倫敦擁擠的街巷中迴盪……月月年年,他們在家與瘋人院之間往返反覆。難道瘋人院真是一個顛倒錯亂的世界?蘭姆清楚地知道:有形的瘋人院之外未必不是一個更大的、無形的瘋人院。他曾向老友華茲華斯痛苦傾訴:“三十年來,我爲那些市儈們幹活,可是我的脖子始終不肯向那個軛套屈服!”“辦公桌和墳墓是一樣的!區別僅僅在於你坐在辦公桌前的時候是一件外加的機器。”一旦揭開這個所謂“秩序”“文明”的社會的面紗,我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欺騙”“貧窮”“暴力”們的影子。羔羊般的蘭姆無能爲力,他只能沉浸在他的幻想中:“總有一天,時髦紳士也許會攙着一個賣魚婆走出她那鄙陋的住所,或者幫助某個賣水果的婦女撿起她那失散的蘋果”(《關於尊重婦女》),掃煙囪的孩子還能繼續得到詹姆斯懷特們的宴請(《掃煙囪的孩子禮讚》),而倫敦的乞丐們則可以自由行乞(《關於京城內乞丐減少一事之我見》)……冷峻的現實讓姐弟二人把瘋人院當作生命的驛站,只有從那裏他們才能獲得堅持生活的勇氣和力量。他們熱愛生命,可病魔卻逼迫着他們不得不時常商量死亡。他們最大的願望是讓瑪利先死,以免孤苦無助。可一向仁慈的上帝這一次卻連這也沒滿足他們,查爾斯在1834年摔傷,旋即竟撒手西去,剩下個生命力頑強的瑪利又獨自與命運抗爭了13年。

    就在這樣的大痛苦中,蘭姆竟然寫下了大量幽默生動的精典散文,匯聚成兩集在世界文學寶庫中獨領風騷的《伊利亞隨筆》。在蘭姆的筆下,你找不到一滴眼淚,儘管他最有資格痛苦;你看不到半絲抱怨,儘管他最有權利詛咒。他是英國獨一無二的幽默大師。蘭姆自己說:“我練成了一種習慣,不把外界事情看重--對這盲目的現在不滿意,我努力去採取一種寬大的胸懷,這種胸懷支援我的精神。”他不僅自己微笑,還要讓他的讀者微笑。他從不像大多數作家那樣,以啓蒙讀者、教育讀者爲己任,更不會讓自己的痛苦體驗成爲資本,換取大衆廉價的同情。他只願奉獻給大家以最單純美麗的心靈,而這給予人們的恰恰是靈魂深處的淨化。其實“倫敦所有的大街小道全是純金鋪成的--至少說,我懂得一種點金術,能夠點倫敦的泥成金,那就是愛在人羣中過活的心”。(《致華茲華斯的信》)--所以,蘭姆的凡人瑣事才能磁石一般抓住讀者的心。對此,蘭姆的研究專家沃爾特佩斯說得好:“柯勒律治、華茲華斯,甚至雪萊,由於他們大大卷入了他們那個騷動不安的時代而成爲世人矚目的人物,但是他們作品中的某些內容卻不免由於時易勢移而有所減色,反不如另外一種作家--他們似乎並不怎麼參與當代的重大事件,對那些大事並不怎麼關心,甚至還可能有點兒漠然視之”,“結果,他由於自己博大的同情心反而贏得了一種持久的道德影響”。

    是的,蘭姆的笑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他的作品影響了包括中國的蕭乾、朱湘、李廣田、樑遇春、馮亦代等在內的一代又一代讀者,並將繼續影響下去。我想,蘭姆的精神正是人類尊嚴的最佳體現,以笑去面對淚,在大痛苦、大悲哀中挺直脊樑,這纔是爲人的驕傲和自豪。壯哉,蘭姆! 

標籤:教案 瓷器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