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琵琶行 教案教學設計

琵琶行

琵琶行 教案教學設計

備課人 董志霞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爲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爲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爲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爲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絃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爲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衆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透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自言”以後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羣、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閒度”一句過渡到後半部。後半部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後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後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對比、反襯 

二 、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溼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說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溼”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明確:“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後的鬱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於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 

月夜聽琵琶 淒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溼 爲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決練習 

《琵琶行》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步驟: 

一、 匯入

中國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度,迄今爲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唐詩》是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峯,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着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爲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麼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爲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師:白居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三、文題背景: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爲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後人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四、翻譯並疏理課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寫作動機。 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五段:重問琵琶青衫溼。 

五、講析課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運。 

1.在這首長詩(敘事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琵琶女、詩人 

2.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3.爲什麼白居易會發出這樣一聲哀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 

提示: 從樂妓與詩人的人生歷程中來尋找答案。 

明確:樂妓:早年的境況是“藝壓京城、豔蓋羣芳”(色藝雙絕); 

現在的境況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詩人:早年的境況是“身居高位、名動京師”(高官厚祿); 

現在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淪落淒涼)。 

他們有着相似的經歷:都是由“盛”(風光無限、春風得意)而“衰”(淪落天涯、境況淒涼)。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盡情地傾述了自己的悲憤之情。是“音樂”將他們聯繫在一起。 

4.詩人被貶到此地後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麼導致了他的情感波動。 

提示:(從小序中找)錚錚然有京都聲。 

5.爲什麼聽到京都聲後,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憂鬱之情? 

明確:詩人有着偉大抱負和理想,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他被貶之後,表面上安於現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都是非常激越雄壯的曲子,正好能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鬱。也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激烈的情感。 

6.請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能否激起詩人如此強烈的情感? 

明確:江南小調是歡快的、流暢的感情,不能表達白居易的心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生了共鳴。才激起了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感傷情感? 

二>、欣賞這千古絕唱的音樂描寫。 

1.音樂並不象高聳入雲的山峯,奔騰不息的河流,翁鬱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實乃千古絕唱,現在我們就來欣賞它。 

整個曲調可以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這是詩人描寫音樂的開始,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她透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悲慘的遭遇和內心的哀愁: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高手,他透過聽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後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這兩句寫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寫得特別入神。 

第二部分是“歡樂曲”: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謂色藝超羣,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爲清脆圓潤、輕快舒徐,形象生動。“大珠小珠落玉盤”更使人覺得在這裏落下的哪裏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語,和歡快時滾燙的淚水,讓人過耳不忘。接着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寫絃音像黃鶯(在)花下唱着輕快婉轉的歌曲,優美動聽。這更進一步寫出了琵琶女內心的歡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 漸漸地,絃聲緩慢,彷彿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着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壓抑着,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長,“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她“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怎不肝腸寸斷?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這時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爲何? 

明確: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四弦一聲如裂帛”,如裂帛,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詩人被貶九江之後,他的偉大抱負被撕裂,是憤激的哀號。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憂怨,一個弦上彈憂怨,他們都有一樣的愁怨,詩人用溼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溼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溼漉漉的心。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東船西舫悄然無聲,這是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鬱悶和苦痛的結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盪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滿憂愁,瀰漫着涼意,將人們引入一個悽清和悲涼的意境。它渲染了當時悽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餘音繞樑的感覺。 

3.讀了這一段,你能想到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現實? 

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包括如詩人一樣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請纓無路,他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爲士大夫。憑他的才華,他本來應該是這個塵世王國中的一個寵兒,結果卻成了塵世的遺棄兒。他滿懷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來後又只能繼續走他飄泊的人生路。 

4.此段關於音樂的描寫,是不是直接描寫? 

生:是。 

師:白居易對琵琶曲的總體感受是什麼? 

生:如聽仙樂耳暫明(這是對琵琶女的高度讚揚)。這麼美妙的音樂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三>總結本課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 

明確:第一就是運用比喻(修辭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第二就是用雙聲疊韻詞(用字方面):“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 

第三就是運用的對比(有聲和無聲)、動靜結合的方法:在小學作文中,曾經常寫到“我們教室裏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麼,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後的作文中也應借鑑一下。 

第四就是運用心情來表現音樂:如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了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絃聲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無形的音樂化爲有形,有了畫面感:比如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的表達了出來,並能區別音調音色的變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課堂小作文

本文在寫作中不但注意了音樂美,而且也注意了畫面美。比如像《琵琶行》裏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裏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請大家把它改寫成現代文。 

參考: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聯想積累

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們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 

參考:如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 

六、小結: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爲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着溼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琵琶行》簡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聽“曲”(匯入,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後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後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後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羣的音樂才華受衆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透過瞭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爲什麼?(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3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比較欣賞劉鶚的《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課堂實錄(網友來稿)

 授課人   山西臨汾一中    秦  夢 

師:上課 

生同: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爲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爲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聖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出示詩歌字幕投影)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生共同朗讀上述詩歌)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同:白居易 

師:怎麼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師:白居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同:被貶潯陽。 

師:後人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頭像投影)。現在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學生瀏覽課文) 

生1:這首詩說的是元和十年,詩人被貶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聽到琵琶女彈琵琶,勾起了心中沒落的情感,他聽了琵琶女的彈奏併爲他作了一首詞。 

師:是一首詞? 

生同:是一首詩。 

師:詩名就是(師生同:《琵琶行》)。 

師:這首詩講述的就是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麼?咱們來看書。 

(學生看書) 

師生:琵琶女彈了琵琶曲之後,詩人白居易爲她翻作《琵琶行》。 

師:詩人的情感有什麼變化?看投影。 

師生: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出示人物畫面投影)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生同:三個。 

師:哪三個? 

生同:詩人、琵琶女、客人。 

師:客人?有沒有客人這個形象? 

生同:沒有。 

師:那麼,應該說塑造了幾個形象? 

生同:兩個。 

師:哪兩個? 

生同:琵琶女、詩人。(出示字幕投影)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師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出示字幕投影) 

師:爲什麼白居易會發出這樣一聲哀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現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出示投影) 

學生看投影 

師:  同是天涯淪落人這句詩將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聯繫到了一起。一邊是樂妓,一邊是詩人。那麼在樂妓與詩人的人生歷程當中,各自經歷了怎樣的轉變?箭頭之前各自應該是什麼?一個階段的狀態吧。箭頭之後各自應該是轉折之後的狀態。接下來看一下,左邊樂妓這兒是一個“琵琶曲”,右邊詩人這兒是一個“琵琶行”。是什麼作爲他們之間的一個橋樑,將他們聯繫起來的? 

下一個問題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詩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爲上聯,大家想一個下聯,應該填一句什麼話能把這個內容連接起來。 

現在大家看書,四人一組討論,請一位同學爲小組祕書,我在這兒展示,看哪個小組寫的最好!開始!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行間指導。 

討論結束,展示答案。 

師:我們來欣賞一下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顯示作業)--樂妓原來是“色藝雙絕,生活奢侈”;生命轉折之後“飽受冷落,飄淪憔悴”。詩人原來是“在京作官”,現在是“謫居江州”。他們兩人共同地方是,原來都是“風光無限”,現在都是“淪落天涯”。他們認爲是“相似的經歷”將琵琶女與詩人聯繫在一起的。他們對的下聯是“異地相逢淚漣漣”。 

 下一幅(顯示作業)--樂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現在是“飄淪憔悴”。詩人原來是“高官厚祿”,現在是“謫居九江”。共同特徵是原來都“安逸閒適,淒涼落泊”。(看一下這個“泊”字對不對?生同:改過了。師強調怎樣書寫。)連接琵琶女與詩人的是“忳鬱侘傺”,這四個字在哪首詩中學過?(生同:《離騷》)他們的下聯是“共懷世間愁鬱情”。 

再看一幅(顯示作業)--琵琶女原來是“歡笑紅顏”,現在是“漂淪憔悴”。詩人原來是“高官帝京”,現在是“謫居臥病”。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從“繁華得意”到“境況淒涼”。他們認爲是用“琵琶情”將“琵琶曲”與“琵琶行”聯繫在一起的。下面的對聯是“吟曲賦詩總關情”。再看一幅(顯示作業)--琵琶女原來的境況是“才貌雙全”,現在是“年長色衰”。詩人原來的境況是“身居高位”,現在是“謫居九江”。他們原來都顯赫,現在都淪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樂”連接起來的。下聯是“共奏人間悲涼曲”。 

    大家覺得哪一個答案更好? 

生同:押韻的比較好。 

師: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個板書,與大家切磋。(漸次出現投影)樂妓原來境況是“藝壓京城、豔蓋羣芳”,後來的境況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詩人早年的境況是“位至諫官、名動京師”,後來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他們相同的經歷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樂”將他們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對的下聯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學生流露出讚歎的神色) 

    那麼,我們現在就說一下本詩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師:好,現在大家就大聲朗誦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師領讀:“尋聲暗問彈者誰……一二” 

生齊讀。“尋聲暗問彈者誰……” 

師:好!(正音)輕攏慢捻抹復挑,挑tiao,不念tiao ,還有一個,曲終收撥當心畫,畫hua ,不念hua ,四弦一聲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說,我們剛纔的朗誦能不能再現詩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師:不能吧,好象還有一點距離。你覺得哪些地方應該怎麼讀,才能準確的傳達詩人的情感? 

(學生思考,有人準備發言) 

師:好(請) 

生1:我覺得,“銀瓶乍破水漿迸”應該讀的重一點,快一點,然後,“東船西舫悄無言”應該讀的舒緩一些。 

師:示範一下。 

生示範。 

師評: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從這塊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師:該怎麼讀,給大家示範一下。 

生示範。 

師:很好,請坐! 

生3:“尋聲暗問彈者誰”,說明了詩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卻又怕驚擾了琵琶女的雅興,斷了琴絃,他想一聽爲快。 

師:你覺得這句該怎麼讀? 

生示範。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畫面投影)故事就發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畫面投影)現在我們就伴着琵琶曲,欣賞楊娜同學的朗誦。 

楊娜配樂朗誦(同學鼓掌) 

師評:楊娜同學精彩的朗誦再現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藝術魅力! 

現在請大家想一個問題,假如說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能不能激起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情感? 

(學生思考) 

師:如果說她演奏的是家鄉的音樂,能否引發白居易的一聲哀嘆? 

生1:我覺得江南小調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生了共鳴。因此對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師: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調是歡快的,不能表達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沒有別的意見? 

生2:我認爲琵琶女當時彈的應是《霓裳》和《六幺》,詩人在京城過慣了宮廷生活,在宮廷經常聽到這樣的曲子。琵琶女所彈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對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聽到《霓裳》和《六幺》纔會比較感傷一些。 

師:孫穎同學認爲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宮廷名曲,易引起詩人的許多聯想。那麼,大家認爲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經,撥動他那脆弱的心絃的是什麼?是因爲地域的東西,還是因爲音樂本身所代表的什麼? 

(學生思考) 

(師提示)從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 

(學生看書) 

師生:錚錚然有京都聲。 

師:大家覺得長安對於詩人意味着什麼?爲什麼聽到京都聲後,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一改當初被貶到此地後的“恬然自安”,憂鬱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認爲古代詩人都是有着偉大抱負和理想,而詩人被貶之後,開始不適應那種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覺得可以慢慢適應,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聲又勾起了他對往日奢華生活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華,被皇帝重用,被羣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讓他有了一種在江湖間落魄飄零的感覺。 

師:他有一個詞“奢華”,大家覺得白居易所懷念的僅僅是一種奢華的生活嗎?張秀,你說一下。 

生2:古人是學而優則仕,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然而,他被貶之後,表面上安分(於)一種生活並適應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都是非常激烈的,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一種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鬱。 

師:琵琶女的演奏讓他把這種情感釋放出來,自己的感情之門開啟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詩人只寫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書,但現在欣賞的是千古絕唱,(現在)我們就來欣賞詩歌中關於音樂的描寫,誰來說一下。 

生1:我覺得“銀瓶乍破水漿迸”寫的音樂感特別強,在剛纔讀的時候,這兩句的力度就特別重,琵琶女在抒發他情懷的時候,撥絃就有很強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詩人白居易與他同病相憐、同感而發,詩寫 

出來也有很強的氣勢。 

師:詩人與琵琶女有同感,寫出來的詩也有氣勢,好,請問還有哪位? 

生2:把無形的音樂寫出來使人感知,彷彿能讓人聽到,這是一件難事,白居易這首詩的第二段,可以說是描寫音樂的絕唱,首先,他說,絃聲似乎在訴說着琵琶女悲慘的遭遇和苦悶的心事,由此,人們可以感覺到琴聲的低沉和抑鬱,然後用急雨之嘈嘈,私語之切切來形容聲音的粗重和輕細,用珠落玉盤來形容聲音的圓潤,更形象生動,我覺得在這裏落得不僅是珠子,還有琵琶女心中滾燙的熱淚,接着又用冰泉冷澀來寫聲音的間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壓抑的深深的惆悵,終於,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醞釀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最後一句,他說,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這一句詩,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幽情,一個弦上彈真情,兩下里都有一樣的愁,詩人用溼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溼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溼漉漉的心。 

師:詩人用溼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溼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溼漉漉的心。這分明就是一首詩,兩處經典。我認爲,第一處,(他說珠子落啊)史君同學覺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麼在落? 

生同:淚。 

師:滾燙的淚。第一處的閃光。第二處,她說,(音樂)“激越”的時候,就好像是什麼?--愁情恨海一樣,(其實)這個解釋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來還有誰?--- 

生3:我覺得“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聲音)寫的音樂有一種質感,如裂帛,不僅說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說詩人被貶九江之後,他的偉大抱負(呀,什麼的)都被撕裂了。 

師:她說四弦一聲如裂帛,豈止是帛裂,簡直是心裂。嗯,好,很好!還有哪位同學? 

生4:我覺得“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得非常好,因爲詩人是從這裏開始描寫音樂的,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他透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能手,他透過聽琵琶女的演奏,從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後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我覺得這兩句寫得特別入神。 

師評: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請坐!  

生5:我覺得第二段不僅寫了音樂,而且寫了音樂背後的情感。人們都說詩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報國無門,無路請纓,他們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爲士大夫,卻在塵世成爲遺棄兒,滿懷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樂似的琵琶聲,甘醇的杜康酒澆滅,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們醒來後只能繼續他們飄泊的人生路。 

師:噢,說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師:請坐!他說這詩人的愁緒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來應該是個王國中的一個什麼呢?(生附和:寵兒)。結果現在卻成了塵世的棄子(生附和:棄子)說得非常好。還有誰? 

生6:我覺得描寫音樂不一定要從音樂的音色音質來寫,我更覺得(能)從它的意境(來)能襯托出音樂的美感,我所鑑賞的是這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它給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雖然說音樂已經(悄)停息,潯陽江上微波盪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經停息了,但是,東船西舫卻悄然無聲,觥籌交錯,飲酒作樂的場面已經不再了,而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鬱悶和苦痛,令人感慨萬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圓又亮的月亮,像一隻盛滿憂愁的鈕釦,輕輕一碰就會溢出來,而這個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內心,照亮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琵琶聲(並沒有直接抒發)將人們引入一個悽清和悲涼的意境,但是,人們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涼中,後來,人們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涼中,它所渲染的氣氛是:樂聲(雖然)動人,(但)聽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種寂靜的氣氛,點染出(剛纔)當時悽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餘音繞樑。 

師:非常好,大家覺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麼? 

生同:鈕釦 

師:把什麼比做鈕釦? 

師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輪白色的月亮比做一個鈕釦,這個比喻非常出奇,應該說是前無古人,非常好。但它還有一個觀點是:琵琶女演奏豈止是訴說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個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請牛穎同學談一談。 

生7:我認爲詩中那一句“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複雜的內心世界,四弦齊鳴,乾脆有力,將情感直白的表現出來,而樂曲收束戛然而止,沒有了嘔啞啁哳,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詩中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句話特別的奇妙,作者在寫法上是聲色俱佳,音文相融,詩人爲我們塑造(描寫)了一個楓葉飄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風,“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由此,我思緒紛飛,(揮淚)淚與筆同輝,寫下一首詩。 

師:把這首詩給大家朗誦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纏綿漫江痛,何須留戀楊家女,一曲長恨譜春秋。 

師:好,大家覺得這裏用了什麼典故呀? 

生齊:長恨歌。 

師:“長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賞析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幾句。我覺得這(一句)裏可以讀出一種生命搏發的氣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一種搏發,這個“鐵騎突出刀槍鳴”讓我想起了項羽在垓下突圍的一個場景。那是對生命的最後一個寄託,至少他是一個英雄。然後呢?“曲終收拔當心畫”就好像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場面,一代英雄(就在烏江裏面)跟烏江向遠方長流,而且流到現在,還會一直流下去。我覺得生命就是一種鳳凰涅 pan。縱使前面有這一些“別有幽愁暗恨生” 之類的,但是生命最終是一種激越的像流星一樣,流星是註定要隕落的,生命也終究會消失,但是你最後要留給生命的是什麼?應該是最後閃耀的那一瞬間,而且流星會把他的夢,會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會留很遠。我覺得詩人在這裏呢,雖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實現,但是呢,他的理想還是有的,人不能沒有理想,我覺得,這也就是我的觀點。 

師: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學給了一個生命的高度,她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當中彷彿看到了項羽垓下之圍的悲壯場面,想起了一個悲劇的英雄。那麼,我們來請程彥臻同學給大家說一下。 

生9:我想賞析一下“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想從兩個方面分析:第一個是音樂的方面,它前面說“凝絕不通聲暫歇”,“無聲”是對“聲暫歇”的高度讚賞,這就說明詩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種遭遇。還有就是從感情方面,“無聲”,“於無聲處聽驚雷”說明這時詩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處在一種激昂澎湃的時刻,而且它後邊說“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說明這也是一個基點,他們的感情也必須從這個基點才能噴泄出來,還有(我想)“無聲”處應該是他們的一種思考,因爲“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經歷了一個高峯,一個低谷,他們一定有滿腔的愁緒,所以“無聲”處就能表現出這裏面的感情。 

師: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非常好啊,請坐。她(中間)的觀點主要是說:他處於生命的一種沉寂狀態,“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琵琶女對於人生的一種思考。 

那麼大家現在看一下,上述說的這些關於音樂的描寫的句子,是直接描寫音樂的,是不是? 

生:是。 

師:那麼,除了這些以外,詩文還有哪些詩句其實也跟音樂有關?趙志娟 

生1:我覺得“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這一句比較好,可能想到那婉轉流利的琵琶聲從琵琶女纖細而微微顫抖的指間滑過,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顆顆從葉面滑過,從葉間滴下,滴入聽者的心中,激起陣陣的漣漪,又像黃鶯(在)花下的啼鳴,唱着輕快婉轉的歌曲,精緻而優美。漸漸地,絃聲緩慢,彷彿眼前的小溪不再快樂,它被冰阻塞着,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着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說過“音樂把我捲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覺得是音樂把白居易和我們捲走,在他善感而優美的韻律之中。 

師:琴聲把我們和白居易都捲走了,捲到了一種傷感的韻律之中,好,請坐下。現在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你認爲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描寫音樂有哪些方法?上邊同學鑑賞的非常好。(你覺得描寫音樂)把無形的東西(音樂)寫出來,可以運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詩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第二個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疊字,還有“幽咽”,有雙關的意思的詞就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 

師:她說了兩點,一點就是運用什麼修辭?(生答:比喻)另一點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麼講究?(生齊:疊詞),雙關的意思把詩中音樂的韻律表現出來。好,接着說。 

生2:我覺得《琵琶行》裏邊,我們主要應該借鑑的就是它的有聲和無聲的對比。我們在小學就的時候就運用過這一種,在小學的作文中,曾經常寫到“我們教室裏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麼,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後的作文中也應借鑑一下。 

師:對比,動靜結合的方法,對嗎? 

生2:對。 

師:請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來表現音樂,比如說“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絃聲的低沉。 

師:好,用心情來寫音樂,請坐,劉錚錚。 

生4:詩人把無形的音樂化爲有形的,比如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的表達了出來,並能區別音調音色的變化。 

師評:她說,把無形的音樂寫的有形,有了畫面感。好!請坐! 

按照大家剛纔總結的描寫音樂的方法,我們就來欣賞另一首(關於)與音樂有關的詩。古人說,在古代描寫音樂的作品當中,韓愈的《穎師彈琴》能驚天,李賀的(師生齊說:《李憑箜篌引》)可以泣鬼,那麼,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現在我們來看,這就是豎箜篌,二十三絲的豎箜篌,現在我們來欣賞李賀的這首《李憑箜篌引》。(出示《李憑箜篌引》)大家先朗誦一遍,(生齊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師:大家怎麼欣賞這首詩?剛纔我們說了那麼多描寫音樂的方法,現在我們就能鑑賞一下這首描寫音樂的詩。誰來說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側面描寫,(就)比如說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來寫李憑彈的箜篌(時)的絕妙。 

師:還有沒有補充。 

生:沒了。 

師:好,請坐。 

生2:我覺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寫他聽了琴聲後“青衫溼”,而《李憑箜篌引》寫李憑彈箜篌就非常形象,“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他透過四種意象寫出這些事物聽到李憑彈箜篌以後所感受到的東西,做出的動作,從而說明聽李憑彈的箜篌(讓人)聽的非常入神。 

師:她是從音樂效果來說的,好,請坐。我們接着說--李婷同學。 

生3:我覺得這首詩的特點就是想象特別巧妙,形象特別鮮明,整首詩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後八句從“十二門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腳斜飛溼寒兔”,這八句都(由音樂)是由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聯想到天上的音樂,這是一種特別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蘭笑”給予了這首曲子一種動感,它像芙蓉一樣的哭泣,像香蘭一樣的歡笑,他又從音質和音效來側面描寫這首詩的音樂。“崑山碎玉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寫這首詞……哎呀。 

師:不要緊張,慢點說。 

生3:從不同的側面音質音效音響來寫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它的特點就是想象聯想特別豐富。 

師:扣住了想象、聯想的特點,浪漫主義的手法,好,請坐。 

師:以上大家從視覺、形象、還有音樂的效果諸方面來欣賞這首詩,非常到位。那麼,學習了《琵琶行》,又欣賞了《李憑箜篌引》,你有什麼樣的感受、聯想、啓迪?可以想到什麼?說一說。 

生1:《琵琶行》的聲音描寫已令我如醉如癡,但在唐代的長河中,也不是隻有他一個人會這樣釀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細緻地描摩音樂,讚歎了音樂的感染力,還有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其中有兩句“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前兩句不僅是描寫琴,他用比喻來寫(形容),更寫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偉岸的胸懷,喚起了一種強撼的震感,而後兩句寫蜀僧與“我”產生了一種共鳴,達到了一種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樂效果。 

師:他舉了兩個詩人,但第一個詩人的名字,他說是李Xin,大家說這個詩人(生答:李頎Qi),第二位詩人是李白。好,楊娜。 

生2:我覺得就了這兩篇課文(首詩)後,我們(不但)在以後的寫作中要運用音樂美,而且這種畫面美也應該注意。比如像《琵琶行》裏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我覺得這裏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這裏就總結了一下,寫成了現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師:又是一個新的散文詩,獨特的創作,非常好,請坐。那麼,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以不盡的美感,比如說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我們應該說,這麼美妙的音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生和) 

(師小結)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父,是音樂把他們聯繫了起來;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因爲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學所說的--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着溼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進了經典,他那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好,下面請尚金子用琵琶爲我們彈奏《高山流水》,讓我們回味一下音樂給我們帶來瞪薪鸌擁奏《高山流水?nbsp;

(樂聲結束。師生熱烈鼓掌) 

師:聽了《高山流水》之後,請大家試着用文學語言把這段音樂描寫出來,好,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琵琶行》課堂實錄 

授課人   山西臨汾一中    秦  夢 

師:上課 

生同: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爲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爲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聖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出示詩歌字幕投影)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生共同朗讀上述詩歌)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同:白居易 

師:怎麼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師:白居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同:被貶潯陽。 

師:後人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頭像投影)。現在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學生瀏覽課文) 

生1:這首詩說的是元和十年,詩人被貶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聽到琵琶女彈琵琶,勾起了心中沒落的情感,他聽了琵琶女的彈奏併爲他作了一首詞。 

師:是一首詞? 

生同:是一首詩。 

師:詩名就是(師生同:《琵琶行》)。 

師:這首詩講述的就是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麼?咱們來看書。 

(學生看書) 

師生:琵琶女彈了琵琶曲之後,詩人白居易爲她翻作《琵琶行》。 

師:詩人的情感有什麼變化?看投影。 

師生: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出示人物畫面投影)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生同:三個。 

師:哪三個? 

生同:詩人、琵琶女、客人。 

師:客人?有沒有客人這個形象? 

生同:沒有。 

師:那麼,應該說塑造了幾個形象? 

生同:兩個。 

師:哪兩個? 

生同:琵琶女、詩人。(出示字幕投影)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師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出示字幕投影) 

師:爲什麼白居易會發出這樣一聲哀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現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出示投影) 

學生看投影 

師:  同是天涯淪落人這句詩將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聯繫到了一起。一邊是樂妓,一邊是詩人。那麼在樂妓與詩人的人生歷程當中,各自經歷了怎樣的轉變?箭頭之前各自應該是什麼?一個階段的狀態吧。箭頭之後各自應該是轉折之後的狀態。接下來看一下,左邊樂妓這兒是一個“琵琶曲”,右邊詩人這兒是一個“琵琶行”。是什麼作爲他們之間的一個橋樑,將他們聯繫起來的? 

下一個問題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詩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爲上聯,大家想一個下聯,應該填一句什麼話能把這個內容連接起來。 

現在大家看書,四人一組討論,請一位同學爲小組祕書,我在這兒展示,看哪個小組寫的最好!開始!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行間指導。 

討論結束,展示答案。 

師:我們來欣賞一下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顯示作業)--樂妓原來是“色藝雙絕,生活奢侈”;生命轉折之後“飽受冷落,飄淪憔悴”。詩人原來是“在京作官”,現在是“謫居江州”。他們兩人共同地方是,原來都是“風光無限”,現在都是“淪落天涯”。他們認爲是“相似的經歷”將琵琶女與詩人聯繫在一起的。他們對的下聯是“異地相逢淚漣漣”。 

 下一幅(顯示作業)--樂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現在是“飄淪憔悴”。詩人原來是“高官厚祿”,現在是“謫居九江”。共同特徵是原來都“安逸閒適,淒涼落泊”。(看一下這個“泊”字對不對?生同:改過了。師強調怎樣書寫。)連接琵琶女與詩人的是“忳鬱侘傺”,這四個字在哪首詩中學過?(生同:《離騷》)他們的下聯是“共懷世間愁鬱情”。 

再看一幅(顯示作業)--琵琶女原來是“歡笑紅顏”,現在是“漂淪憔悴”。詩人原來是“高官帝京”,現在是“謫居臥病”。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從“繁華得意”到“境況淒涼”。他們認爲是用“琵琶情”將“琵琶曲”與“琵琶行”聯繫在一起的。下面的對聯是“吟曲賦詩總關情”。再看一幅(顯示作業)--琵琶女原來的境況是“才貌雙全”,現在是“年長色衰”。詩人原來的境況是“身居高位”,現在是“謫居九江”。他們原來都顯赫,現在都淪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樂”連接起來的。下聯是“共奏人間悲涼曲”。 

    大家覺得哪一個答案更好? 

生同:押韻的比較好。 

師: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個板書,與大家切磋。(漸次出現投影)樂妓原來境況是“藝壓京城、豔蓋羣芳”,後來的境況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詩人早年的境況是“位至諫官、名動京師”,後來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他們相同的經歷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樂”將他們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對的下聯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學生流露出讚歎的神色) 

    那麼,我們現在就說一下本詩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師:好,現在大家就大聲朗誦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師領讀:“尋聲暗問彈者誰……一二” 

生齊讀。“尋聲暗問彈者誰……” 

師:好!(正音)輕攏慢捻抹復挑,挑tiao,不念tiao ,還有一個,曲終收撥當心畫,畫hua ,不念hua ,四弦一聲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說,我們剛纔的朗誦能不能再現詩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師:不能吧,好象還有一點距離。你覺得哪些地方應該怎麼讀,才能準確的傳達詩人的情感? 

(學生思考,有人準備發言) 

師:好(請) 

生1:我覺得,“銀瓶乍破水漿迸”應該讀的重一點,快一點,然後,“東船西舫悄無言”應該讀的舒緩一些。 

師:示範一下。 

生示範。 

師評: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從這塊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師:該怎麼讀,給大家示範一下。 

生示範。 

師:很好,請坐! 

生3:“尋聲暗問彈者誰”,說明了詩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卻又怕驚擾了琵琶女的雅興,斷了琴絃,他想一聽爲快。 

師:你覺得這句該怎麼讀? 

生示範。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畫面投影)故事就發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畫面投影)現在我們就伴着琵琶曲,欣賞楊娜同學的朗誦。 

楊娜配樂朗誦(同學鼓掌) 

師評:楊娜同學精彩的朗誦再現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藝術魅力! 

現在請大家想一個問題,假如說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能不能激起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情感? 

(學生思考) 

師:如果說她演奏的是家鄉的音樂,能否引發白居易的一聲哀嘆? 

生1:我覺得江南小調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生了共鳴。因此對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師: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調是歡快的,不能表達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沒有別的意見? 

生2:我認爲琵琶女當時彈的應是《霓裳》和《六幺》,詩人在京城過慣了宮廷生活,在宮廷經常聽到這樣的曲子。琵琶女所彈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對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聽到《霓裳》和《六幺》纔會比較感傷一些。 

師:孫穎同學認爲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宮廷名曲,易引起詩人的許多聯想。那麼,大家認爲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經,撥動他那脆弱的心絃的是什麼?是因爲地域的東西,還是因爲音樂本身所代表的什麼? 

(學生思考) 

(師提示)從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 

(學生看書) 

師生:錚錚然有京都聲。 

師:大家覺得長安對於詩人意味着什麼?爲什麼聽到京都聲後,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一改當初被貶到此地後的“恬然自安”,憂鬱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認爲古代詩人都是有着偉大抱負和理想,而詩人被貶之後,開始不適應那種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覺得可以慢慢適應,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聲又勾起了他對往日奢華生活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華,被皇帝重用,被羣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讓他有了一種在江湖間落魄飄零的感覺。 

師:他有一個詞“奢華”,大家覺得白居易所懷念的僅僅是一種奢華的生活嗎?張秀,你說一下。 

生2:古人是學而優則仕,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然而,他被貶之後,表面上安分(於)一種生活並適應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都是非常激烈的,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一種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鬱。 

師:琵琶女的演奏讓他把這種情感釋放出來,自己的感情之門開啟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詩人只寫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書,但現在欣賞的是千古絕唱,(現在)我們就來欣賞詩歌中關於音樂的描寫,誰來說一下。 

生1:我覺得“銀瓶乍破水漿迸”寫的音樂感特別強,在剛纔讀的時候,這兩句的力度就特別重,琵琶女在抒發他情懷的時候,撥絃就有很強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詩人白居易與他同病相憐、同感而發,詩寫 

出來也有很強的氣勢。 

師:詩人與琵琶女有同感,寫出來的詩也有氣勢,好,請問還有哪位? 

生2:把無形的音樂寫出來使人感知,彷彿能讓人聽到,這是一件難事,白居易這首詩的第二段,可以說是描寫音樂的絕唱,首先,他說,絃聲似乎在訴說着琵琶女悲慘的遭遇和苦悶的心事,由此,人們可以感覺到琴聲的低沉和抑鬱,然後用急雨之嘈嘈,私語之切切來形容聲音的粗重和輕細,用珠落玉盤來形容聲音的圓潤,更形象生動,我覺得在這裏落得不僅是珠子,還有琵琶女心中滾燙的熱淚,接着又用冰泉冷澀來寫聲音的間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壓抑的深深的惆悵,終於,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醞釀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最後一句,他說,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這一句詩,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幽情,一個弦上彈真情,兩下里都有一樣的愁,詩人用溼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溼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溼漉漉的心。 

師:詩人用溼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溼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溼漉漉的心。這分明就是一首詩,兩處經典。我認爲,第一處,(他說珠子落啊)史君同學覺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麼在落? 

生同:淚。 

師:滾燙的淚。第一處的閃光。第二處,她說,(音樂)“激越”的時候,就好像是什麼?--愁情恨海一樣,(其實)這個解釋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來還有誰?--- 

生3:我覺得“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聲音)寫的音樂有一種質感,如裂帛,不僅說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說詩人被貶九江之後,他的偉大抱負(呀,什麼的)都被撕裂了。 

師:她說四弦一聲如裂帛,豈止是帛裂,簡直是心裂。嗯,好,很好!還有哪位同學? 

生4:我覺得“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得非常好,因爲詩人是從這裏開始描寫音樂的,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他透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能手,他透過聽琵琶女的演奏,從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後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我覺得這兩句寫得特別入神。 

師評: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請坐!  

生5:我覺得第二段不僅寫了音樂,而且寫了音樂背後的情感。人們都說詩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報國無門,無路請纓,他們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爲士大夫,卻在塵世成爲遺棄兒,滿懷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樂似的琵琶聲,甘醇的杜康酒澆滅,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們醒來後只能繼續他們飄泊的人生路。 

師:噢,說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師:請坐!他說這詩人的愁緒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來應該是個王國中的一個什麼呢?(生附和:寵兒)。結果現在卻成了塵世的棄子(生附和:棄子)說得非常好。還有誰? 

生6:我覺得描寫音樂不一定要從音樂的音色音質來寫,我更覺得(能)從它的意境(來)能襯托出音樂的美感,我所鑑賞的是這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它給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雖然說音樂已經(悄)停息,潯陽江上微波盪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經停息了,但是,東船西舫卻悄然無聲,觥籌交錯,飲酒作樂的場面已經不再了,而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鬱悶和苦痛,令人感慨萬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圓又亮的月亮,像一隻盛滿憂愁的鈕釦,輕輕一碰就會溢出來,而這個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內心,照亮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琵琶聲(並沒有直接抒發)將人們引入一個悽清和悲涼的意境,但是,人們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涼中,後來,人們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涼中,它所渲染的氣氛是:樂聲(雖然)動人,(但)聽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種寂靜的氣氛,點染出(剛纔)當時悽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餘音繞樑。 

師:非常好,大家覺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麼? 

生同:鈕釦 

師:把什麼比做鈕釦? 

師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輪白色的月亮比做一個鈕釦,這個比喻非常出奇,應該說是前無古人,非常好。但它還有一個觀點是:琵琶女演奏豈止是訴說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個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請牛穎同學談一談。 

生7:我認爲詩中那一句“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複雜的內心世界,四弦齊鳴,乾脆有力,將情感直白的表現出來,而樂曲收束戛然而止,沒有了嘔啞啁哳,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詩中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句話特別的奇妙,作者在寫法上是聲色俱佳,音文相融,詩人爲我們塑造(描寫)了一個楓葉飄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風,“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由此,我思緒紛飛,(揮淚)淚與筆同輝,寫下一首詩。 

師:把這首詩給大家朗誦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纏綿漫江痛,何須留戀楊家女,一曲長恨譜春秋。 

師:好,大家覺得這裏用了什麼典故呀? 

生齊:長恨歌。 

師:“長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賞析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幾句。我覺得這(一句)裏可以讀出一種生命搏發的氣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一種搏發,這個“鐵騎突出刀槍鳴”讓我想起了項羽在垓下突圍的一個場景。那是對生命的最後一個寄託,至少他是一個英雄。然後呢?“曲終收拔當心畫”就好像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場面,一代英雄(就在烏江裏面)跟烏江向遠方長流,而且流到現在,還會一直流下去。我覺得生命就是一種鳳凰涅 pan。縱使前面有這一些“別有幽愁暗恨生” 之類的,但是生命最終是一種激越的像流星一樣,流星是註定要隕落的,生命也終究會消失,但是你最後要留給生命的是什麼?應該是最後閃耀的那一瞬間,而且流星會把他的夢,會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會留很遠。我覺得詩人在這裏呢,雖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實現,但是呢,他的理想還是有的,人不能沒有理想,我覺得,這也就是我的觀點。 

師: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學給了一個生命的高度,她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當中彷彿看到了項羽垓下之圍的悲壯場面,想起了一個悲劇的英雄。那麼,我們來請程彥臻同學給大家說一下。 

生9:我想賞析一下“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想從兩個方面分析:第一個是音樂的方面,它前面說“凝絕不通聲暫歇”,“無聲”是對“聲暫歇”的高度讚賞,這就說明詩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種遭遇。還有就是從感情方面,“無聲”,“於無聲處聽驚雷”說明這時詩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處在一種激昂澎湃的時刻,而且它後邊說“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說明這也是一個基點,他們的感情也必須從這個基點才能噴泄出來,還有(我想)“無聲”處應該是他們的一種思考,因爲“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經歷了一個高峯,一個低谷,他們一定有滿腔的愁緒,所以“無聲”處就能表現出這裏面的感情。 

師: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非常好啊,請坐。她(中間)的觀點主要是說:他處於生命的一種沉寂狀態,“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琵琶女對於人生的一種思考。 

那麼大家現在看一下,上述說的這些關於音樂的描寫的句子,是直接描寫音樂的,是不是? 

生:是。 

師:那麼,除了這些以外,詩文還有哪些詩句其實也跟音樂有關?趙志娟 

生1:我覺得“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這一句比較好,可能想到那婉轉流利的琵琶聲從琵琶女纖細而微微顫抖的指間滑過,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顆顆從葉面滑過,從葉間滴下,滴入聽者的心中,激起陣陣的漣漪,又像黃鶯(在)花下的啼鳴,唱着輕快婉轉的歌曲,精緻而優美。漸漸地,絃聲緩慢,彷彿眼前的小溪不再快樂,它被冰阻塞着,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着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說過“音樂把我捲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覺得是音樂把白居易和我們捲走,在他善感而優美的韻律之中。 

師:琴聲把我們和白居易都捲走了,捲到了一種傷感的韻律之中,好,請坐下。現在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你認爲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描寫音樂有哪些方法?上邊同學鑑賞的非常好。(你覺得描寫音樂)把無形的東西(音樂)寫出來,可以運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詩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第二個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疊字,還有“幽咽”,有雙關的意思的詞就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 

師:她說了兩點,一點就是運用什麼修辭?(生答:比喻)另一點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麼講究?(生齊:疊詞),雙關的意思把詩中音樂的韻律表現出來。好,接着說。 

生2:我覺得《琵琶行》裏邊,我們主要應該借鑑的就是它的有聲和無聲的對比。我們在小學就的時候就運用過這一種,在小學的作文中,曾經常寫到“我們教室裏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麼,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後的作文中也應借鑑一下。 

師:對比,動靜結合的方法,對嗎? 

生2:對。 

師:請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來表現音樂,比如說“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絃聲的低沉。 

師:好,用心情來寫音樂,請坐,劉錚錚。 

生4:詩人把無形的音樂化爲有形的,比如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的表達了出來,並能區別音調音色的變化。 

師評:她說,把無形的音樂寫的有形,有了畫面感。好!請坐! 

按照大家剛纔總結的描寫音樂的方法,我們就來欣賞另一首(關於)與音樂有關的詩。古人說,在古代描寫音樂的作品當中,韓愈的《穎師彈琴》能驚天,李賀的(師生齊說:《李憑箜篌引》)可以泣鬼,那麼,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現在我們來看,這就是豎箜篌,二十三絲的豎箜篌,現在我們來欣賞李賀的這首《李憑箜篌引》。(出示《李憑箜篌引》)大家先朗誦一遍,(生齊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師:大家怎麼欣賞這首詩?剛纔我們說了那麼多描寫音樂的方法,現在我們就能鑑賞一下這首描寫音樂的詩。誰來說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側面描寫,(就)比如說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來寫李憑彈的箜篌(時)的絕妙。 

師:還有沒有補充。 

生:沒了。 

師:好,請坐。 

生2:我覺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寫他聽了琴聲後“青衫溼”,而《李憑箜篌引》寫李憑彈箜篌就非常形象,“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他透過四種意象寫出這些事物聽到李憑彈箜篌以後所感受到的東西,做出的動作,從而說明聽李憑彈的箜篌(讓人)聽的非常入神。 

師:她是從音樂效果來說的,好,請坐。我們接着說--李婷同學。 

生3:我覺得這首詩的特點就是想象特別巧妙,形象特別鮮明,整首詩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後八句從“十二門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腳斜飛溼寒兔”,這八句都(由音樂)是由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聯想到天上的音樂,這是一種特別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蘭笑”給予了這首曲子一種動感,它像芙蓉一樣的哭泣,像香蘭一樣的歡笑,他又從音質和音效來側面描寫這首詩的音樂。“崑山碎玉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寫這首詞……哎呀。 

師:不要緊張,慢點說。 

生3:從不同的側面音質音效音響來寫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它的特點就是想象聯想特別豐富。 

師:扣住了想象、聯想的特點,浪漫主義的手法,好,請坐。 

師:以上大家從視覺、形象、還有音樂的效果諸方面來欣賞這首詩,非常到位。那麼,學習了《琵琶行》,又欣賞了《李憑箜篌引》,你有什麼樣的感受、聯想、啓迪?可以想到什麼?說一說。 

生1:《琵琶行》的聲音描寫已令我如醉如癡,但在唐代的長河中,也不是隻有他一個人會這樣釀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細緻地描摩音樂,讚歎了音樂的感染力,還有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其中有兩句“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前兩句不僅是描寫琴,他用比喻來寫(形容),更寫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偉岸的胸懷,喚起了一種強撼的震感,而後兩句寫蜀僧與“我”產生了一種共鳴,達到了一種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樂效果。 

師:他舉了兩個詩人,但第一個詩人的名字,他說是李Xin,大家說這個詩人(生答:李頎Qi),第二位詩人是李白。好,楊娜。 

生2:我覺得就了這兩篇課文(首詩)後,我們(不但)在以後的寫作中要運用音樂美,而且這種畫面美也應該注意。比如像《琵琶行》裏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我覺得這裏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這裏就總結了一下,寫成了現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師:又是一個新的散文詩,獨特的創作,非常好,請坐。那麼,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以不盡的美感,比如說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我們應該說,這麼美妙的音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生和) 

(師小結)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父,是音樂把他們聯繫了起來;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因爲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學所說的--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着溼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進了經典,他那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好,下面請尚金子用琵琶爲我們彈奏《高山流水》,讓我們回味一下音樂給我們帶來的無盡的美感。好,尚金子-- 

(師生鼓掌) 

尚金子彈奏《高山流水》 

(樂聲結束。師生熱烈鼓掌) 

師:聽了《高山流水》之後,請大家試着用文學語言把這段音樂描寫出來,好,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