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從2006年湖南高考看如何打造精美議論文 教案教學設計

 如何打造精美議論文

湘潭縣第六中學   譚偉

2006年湖南省高考語文試題的作文題是 “談意氣”(命題作文),文體規定爲議論文。而近些年來由於話題作文的興起,導致了許多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極低。湖南高考給廣大師生提出了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課題。筆者認爲如何寫好議論文,應主要注意下列問題:

雕飾鳳頭 張揚個性 

應試作文,必須爭分奪秒,“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在正確審題立意的前提下,下筆要快,時間容不得在動筆之前反反覆覆思量怎樣開頭,所以,學會一些好的開頭方法,以備應試時迅速擇優而用,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好的開頭究竟有哪些標準呢?

第一,要明。

好的開頭,要一下子讓讀者知道你要說什麼,也就是讓讀者瞭解你的論點或論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主張開宗明義。李塗在《文章精義》裏說:“文字起句發意最好。”總之,要讓讀者知道你在談哪方面的問題,開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文章開頭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設懸念”、“用典故”、“引名言”、“擺問題”、“亮靶子”、“反彈法”等等。形式美是內容美的保證,二者相輔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開頭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這種美,才能先聲奪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這個意義上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簡。

簡潔是明朗的保證。有的考生在寫給材料作文時,好把原材料複述一下,這就太羅嗦了。既要從原材料說起,又不能複述原材料,怎麼辦?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對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個是選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話,讓讀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個什麼意思就行了,千萬不要較多地引述原材料。

古人云“先規矩而後巧”,有的開頭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漸掌握,在今後寫作實踐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爲了便於記憶,把它凝縮爲8個字,再押上韻。這8個字是:順,逆;引,喻;釋,比;問,記。下邊分別略作說明。

(一)順

直截了當地擺出觀點

例一:

60年前的今天,鼓舞全中國人民萬衆一心奮起反擊日寇入侵的,不是別的,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60年後的今天,鼓舞我們在“四化”道路上高歌猛進,憑實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還是中華民族不甘落後、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由此,我大聲疾呼: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

例二:

中學六年的學習生活,給了我許多彌足珍貴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教訓,其中之一是:失敗後要不怕失敗,正視失敗,不懈努力,纔可反敗爲勝。

這種開頭的好處是既簡潔平實,便於掌握,又開宗明義,一語破的。

(二)逆

先論他端,陡然一轉,亮出正論。

例一:

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確如此。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如果沒有科學的、正確的理論作指導,那我們的行動將是盲目,就不能稱之爲實踐。

例二:

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的話,使我陷入了沉思。

是的,“每朵花下都有刺。”人生,那是無與倫比的生命之花。但人生又無時無地不存在着煩惱,正如那花下的根尖刺。但有刺又何嘗不是好事呢?對花來說,刺是它的保護神,使花得以防禦外界的侵害。對人來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苦去纔會甘來。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頗。

(三)引

引名言打頭。

例一:

偉大導師列寧曾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的確如此。

例二:

宋代理學家朱熹曾有這樣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講的是他的讀書體驗。拿來一本書,作者的觀點、思想一目瞭然,這就是所謂“清如許”,作者平時不停地讀書、思考、探究,這就是所謂“活水來”。沒有“活水來”就沒有“清如許”,所以,一定要“搞活”。

世事皆如此。

……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加強論述的權威性,先聲奪人。

(四)喻

比喻開頭。

如:2006年湖南省高考滿分作文之一的開頭:“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麼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於曠野要經歷千萬裏奔跑的錘鍊,那麼那奔騰萬里爲夙願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於世,成爲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藉助形象幫助說理,生動活潑,增強吸引力。

(五)釋

闡釋題目含義破題,引出正論。

例一:

“習慣”一詞可謂盡人皆知。小至個人、家庭、村落,大至民族、國家,都有各自的習慣。習,常習也;常習則慣,慣則成自然。自然之理當然無可厚非,對自然之理倘要懷疑甚至於否定,那麼,被斥爲“異端邪說”,也是順乎天理人情的了。囿於既定之規,於是就沉默,生活於“雷池”禁區之內不敢越出半步,於是幾百年幾千年,不再創新,不再奮進。這種消極的落後的習慣已成爲阻礙華夏進步、中華振興的阻力。

例二:

《毀樹容易種樹難》給人以哲理性的啓示,種樹是難啊,要擇樹種,要辛勤培養,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然而對毀樹者來說,卻是一件極容易的事,或者隨意折斷嫩枝,使其不能正常生長,或者在樹幹上予以致命的一刀,即使不死,也得幾經春雨,才能恢復生機。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透過詮釋概念來挖掘其深意,明確論述的方向。

(六)比

透過對比來闡明事理。

例一:

一個女歌星扭動腰肢在臺上忸怩作態唱上一曲,所得酬金如天女散花一樣從天而至。而一名科技界的女教授,辛苦大半生,累計工資還不及女歌星一曲所得。女教授不會扭動腰肢,她手裏拿的是厚厚的講義。爲了表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們給她胸前別上鮮花一小朵。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不要體現在勞動報酬上,引起了人們的爭論。

例二:

一株剛出土的小苗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最後成爲參天大樹,這在自然界是很平常的事。但假如你把這株小苗放在暗室中,用電風扇猛吹,給它澆墨水,噴農藥,三天之內它要不死,那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爲什麼二者之間有這麼大的差別?很明顯,是環境不同造成的。

人也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裏,環境不同,人便不同,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透過對比,幫助人們判斷是非曲直,從而有力地支援論點。

(七)問

透過自問自答,引出觀點或引入議論。

例一:

聽到育民小學在A縣舉行的游泳比賽中獲得了團體冠軍之後,我不禁沉思起來。他們爲什麼會奪得冠軍?僅僅是因爲那裏湖泊多、條件好嗎?恐怕未必。那是爲什麼呢?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爲有嚴格的理論指導和紮實的訓練。於是我悟出了一個道理:理論是實踐的指南。

例二:

細品某君睡吊牀、嚼蘋果的漫畫,頗生感慨。這幅漫畫啓發人們思考,怎樣纔是愛孩子?而晚輩該怎樣自強自立?

如果在家長的蔭庇下,孩子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喪失了自強的鬥志,那麼這種“愛”,只能造就庸才。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引人注意,發人深思。

(八)記

擺出問題或者論據先行。

例一:

不知何時,在充滿生氣與活力的校園中,一度興起了“孤獨”熱。於是,再不見三五成羣歡笑而過的人羣,到處是低頭沉思孤獨徘徊的身影。就連白色的文化衫上,也印上了“別理我,煩着呢”……

諸位“孤獨的朋友”,你恐怕不懂得真正的孤獨,否則,你就不會脫離火熱的生活而去作繭自縛了。

例三:

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的時候,給聽講的莘莘學子出了一道題:2+2=?

一時間,全場寂靜,滿座啞然。其實,這本是一道連小學生也能回答的問題,但聽衆們萬料不到答案會如此簡單,所以竟無一人作答。人們迷信權威,往往喪失自我主張,肩膀上要長着自己的腦袋,放開眼光,運用腦髓,自己來想。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生動活潑,吸引讀者。

高爾基說過:"(開頭)好像音樂裏定調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間上突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明文章的基本觀點或議論的話題。因爲評分標準中有"中心明確"的細則。開篇確定中心,有利於閱卷者按等計分,也有利於作者展開論述,不至於出現主旨不清、中途轉換論題等作文大忌。靚,即要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

旁徵博引,結構嚴謹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爲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高考作文,是考生在考場上用筆抒寫心靈的一個視窗,如何在幾十分鐘內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才氣,讓閱卷者在幾十秒或一兩分鐘之內爲之一亮,這的確是一門學問。如果你的文章能廣徵博引,汩汩滔滔,一瀉千里,那麼你也就一定能憑藉你的文章露出逼人的才氣,讓閱卷者歎服而獲得高分。如:2006年湖南省高考滿分作文之一:

人有意氣,纔能有豁達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遭人誹謗的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齊輝之才,終化爲泡影,但他仍意氣風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愁腸三分釀成月亮熎叻只爲劍氣,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若無意氣,他怎會有如此豁達的胸襟?

人有意氣,纔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滌盪了風波亭的點點殘血;幾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沒了零丁洋裏的聲聲嘆息;幾百年的獵獵西風,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幾百年的漫漫黃沙,早已淹沒了西域路上的聲聲駝鈴……然而,嶽武穆的滿腔熱血,文天祥的一顆丹心,蘇武的一根竹杖,張騫的十幾年牢獄之苦,早已映入史冊,成爲民族的精神瑰寶。若無意氣,他們怎會有如此壯行?

人有意氣,才能摧不垮,壓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還記得舞臺上那尊慈祥博愛的千手觀音嗎?邰麗華,雖是聾啞人,但她有意氣,手臂練得青腫了,腳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終堅持練習。最終,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詮釋內心的感覺,感動中國,感動你我。若無意氣,她怎會從不幸的底谷達到藝術的巔峯?

總之,考生在記憶的腦海裏,去盡情打撈一串串知識的珍珠,去努力俯拾一瓣瓣生活的花朵,去慢慢品味一絲絲智慧的靈光……洋洋灑灑訴諸筆端,也不愧闖出了一條替自己文字添魅加彩的捷徑。

本論是議論文的主體,議論文的結構佈局主要是本論部分的結構安排。本論部分的結構安排,一種常用的、基本的方法是分解中心論點,然後用幾個分論點(實際已作了中心論點的論據)依次對中心論點進行論證或闡述,各分論點之間的關係有橫向並列、縱向遞進、正反對比、對立統一等幾種。依據平行結構與論點(或論題)的關係,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成如下幾類。

一、分解類。論證中平行結構的幾個方面是對中心論點的展開與說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恰似文章結構中的總分關係。如初語教材中《理想的階梯》一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奮鬥是理想的階樣”,並列的幾個部分可以說是對“奮鬥”一語的分解與具體化:

1、亥業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

2、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

3、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

一些抽象的文題,如《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一切》等常用此類結構佈局謀篇來進行論證。

二、闡述類。論證中平行的幾個方面是對中心論點的屬性和思想意義的揭示與闡發,是作者對某一論題思索認識的結果。比如某年華東六省中學生作文大賽中的一篇奪魁乍文一一《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辯證地引出學習、工作應有這種精神後,便用了一組平行結構來闡述它的合義:

1、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

2、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

3、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種進取開拓的精神;

4、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種力爭上游的精神。

此類形式最能顯示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闡釋類的議論文,如《談理想》、《說自信》等,很適宜採用此類結構。

三、利弊類。議論文常要論述某種主張、做法,而要證明應不應這樣做,最好的方法真過於談作用說危害了。比如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議論文《勤有三益》,作者爲了說明“爲人當勤勞”這一觀點,就採用瞭如下的平行結構:

1、勤勞,可以有所獲免飢寒也;(創財)

2、勤勞,可以有所勞延壽考也;(健體)

3、勤勞,可以有所事遠淫邪也。(修身)

又如,高考優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作者在論證時,也用了此種結構:

正確態度:寬於待人,嚴於律己。

1、寬於待人,纔會有知人之智;

2、嚴於律己,則會有自知之明。

論述得既簡明而又頗有深度,得了很高分數也就不足爲怪了。

論述主張、做法類的議論文常用此形式,如《學生要不要參加家務勞動》、《課外閱讀小儀》。

一般來講,在應試議論文的寫作中,適時恰當地採用平行結構,有如下一些好處: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議論文重在闡明道理,而要說明某個問題,如能分成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往往可以使議論顯得有條不紊,多而不亂。

其次,從議論的力度和效果來看,採用平行結構往往能使議論氣韻酣暢,有如重浪排闊,給讀者造成強烈印象,從而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

再次,議論時恰當合理地採用平行結構,能顯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維範圍內的不同指向的深度開掘,體現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

可以說,平行結構是應試作文寫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巧妙過渡,盤活全文

過渡段是從結構上而言的,有承上啓下之效;強調段是從內容上而言的,有強調下面要講的內容之功。兩者都有停頓的作用,從而使論證的節奏自然地“靈動”起來。

例一:

故事很簡短,卻留給了我們深深的思索。

 “故事很簡短”是針對上方的故事來說的,“深深的思索”是下文主要講的。一方面總結了上方,另一方面也提醒了讀者,下面我講的是與故事有關的“思索”。

這個方法在分論點的提出上,更能顯其功效。

例二:

別埋怨恐怖無邊的漆黑,盯住希望的星星之火。(分論點1)

獨到的見解會讓你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機遇。(分論點2)

把這兩個分論點單獨成段,結構上具有提醒的作用,內容上具有突出強調的作用。

結尾撞鐘,餘音繞樑

結尾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表達中心思想的重要環節之一。考場作文沒有結尾要判爲結構不完整,丟大分;沒有引人注意的結尾也會視爲平庸之作,很低分。寫得好,會使文章嚴謹縝密,大添異彩,真可謂“回眸一笑百媚生”。這樣可使讀者駐足,令人回味。結尾是全文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著名作家師陀曾說:"寫文章不管長短,首先要考慮好結尾。有了結尾,如何開頭,中間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結尾當如豹尾,響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奮進。

如魯迅的《論雷鋒塔的倒掉》,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字,可謂簡潔之至,力透紙背。

再如:2006年湖南省高考滿分作文之一的結尾:“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爲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捨我其誰的意氣爲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爲指引,以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意氣爲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着成功的彼岸遠航!”

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由於閱卷者看完結尾後即開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到閱卷者的評分心理。李漁曾說:"篇際之終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遽別。"結尾如有此種效果,整篇文章將增色不少。議論文結尾的寫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乾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啓發性和鼓舞性

語言精美,令人回味

語言項是作文評分的重要標準。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形象。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常擺出說大道理的架式,將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術語一股腦搬出來,以求說理的充分、透徹,但效果適得其反。

一個道理有一千種說法,要儘量選用形象生動的說法。要顯形象生動之效,除了採用比喻、類比、事例等論證方法外,形象暢達乃至華美的語言必不可少。如一篇評論加入WTO後中國文化將怎麼樣的文章,其引語:"WTO之後,全球的文化隨着雄厚的資本入境,迎接或抵抗着民族主義的情緒,中國文化人需要學習的,是如何享受資本之中的快樂。"這段話雖簡明,但失之簡樸,如果稍加修飾,頓覺滿目光華:"WTO之後,全球的文化攜資本的凌厲之風而來,迎接或抵抗着不再具有史詩般英雄色彩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文化人需要學習的,是在資本之中快樂地舞蹈。"同是說理,修飾之後,用語雖繁,但神秀意滿,令人賞心悅目,毫無枯燥之感。修飾議論文的語言,注意運用比喻、引用、排比、對偶和反覆等修辭,使文章形成華美流暢感。注意運用假設句、反問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強不可辯駁之勢。

如:2006年湖南省高考滿分作文之一中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氣,昭示着一種貫穿生命的不屈與堅韌;“不愛沙灘擢貝子,揚帆擊楫戲中流”,是浪頂峯尖的弄潮兒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氣,昭示着一種蓬勃於血脈中的勇敢和無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驕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氣,昭示着一種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堅定的信心。

再如:語文是當陽橋張飛石破天驚的怒吼,語文是水滸好漢闖神州的風風火火,語文是林黛玉淚珠下飛紅萬點愁如海的片片花瓣。

修飾語言之功,雖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積久成習,自然會有長進,寫出讓人如仰巍巍高山,如逐滔滔江河的說理雄文、美文。

總之寫好議論文是一項持久而艱難的工作,只有像蜜蜂那樣辛勤勞動,鍥而不捨,纔可能在瞬間釀造出最甜美的蜜--滿分作文。因此我們在讚歎滿分作文廣徵博引,縱橫開闔,左右逢源,涉筆成趣的同時,更要看到成功背後的汗水。而最最重要的則是:展開自己的翅膀,像蜜蜂那樣採蜜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