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小貓洞主題的小學語文教案設計

《大小貓洞》導學案

大小貓洞主題的小學語文教案設計

學習目的:

1.體會作者所表達的以人爲本的思想。

2.理解課文中兩個故事的道理,從而養成勤於動腦筋思考的習慣,能從故事中書本中、現實生活中悟出道理來。

3.學會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學習重點:

從課文中兩個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論點。隱喻手法是教學難點。

學習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文字解讀】

謀篇立意(匯入)

本文是一篇立論,文章透過“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則故事的分析論證,得出了“故事裏有道理”的結論,闡發了考慮問題從人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以人爲本的思想,啓發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來。

文章脈絡:本文共分爲三個部分。(要求學生在書上做好批註)

第一部分(1),提出論題。本段只有一句話,這句話有統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論證“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個故事裏的道理。

第一層(2-11),論證分論點之一“牛頓開貓洞的故事裏面有開貓洞應當從人出發還是從貓出發的道理”。

第二層(12-19),論證分論點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裏面有門的開設應當以人爲準還是以國爲準的道理”。

第三層(20-21),推而廣之,以門和橋爲喻,宣傳人本主義思想。

第三部分(22),點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故事裏面有道理。(啓發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來。)

一、預習反饋(每小組派人上板,其他組員在導學案上獨立完成所有反饋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上板單雙各2個題,每題/0.5分)

爵 ( jué )士 僕( pú )人 矮(ǎi )小 徒(tú )步

效率( lǜ ) 輝煌(huáng ) 脫(tuō )離 尊( zūn )重

2.下列成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B )(上板爲造句,單雙各1個題,每題/2分)

A.伸張正義 尋根究底 不計其數 閉門造車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濟 真假難辯 嶄露頭角(“真假難辯”應爲“真假難辨”)

C.長篇大論 爲民請命 投機取巧 平淡無奇

D.匹夫有責 無獨有偶 前呼後擁 各霸一方

3.下列詞語各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C )

A.泮宮(pàn) 晏嬰(yàn) 爵士(jüé) ( “爵”應讀“jué” )

B.僕役(bú) 玲瓏(líng) 效率(lǜ) ( “僕”應讀“pú” )

C.祭孔(jì) 稱心(chèn) 狀元(zhuàng ( “尊”應讀“zūn” )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 )

4.解釋詞語(上板爲聽寫詞語單雙各2個題,每題/0.5分)

貧寒:窮苦。 輝煌:光輝燦爛。

玲瓏:精巧細緻。 告幫:請人助以金錢。

徒步:步行。 僕役:僕人。

認死理:堅持某種道理或理由,不知變通。

無獨有偶:雖然罕見,但是不只一個,還有一個可以成對兒。

下馬威:原來指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顯示的威風,後泛指一開頭就向對方顯示的威力。

二、合作探究(用5分鐘速讀、指名讀課文,組內交流,指定小組完成相應課題,並聲情並茂作答。)

1、本文依次寫了哪些內容,各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詞句進行銜接的,你認爲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依次寫了大小貓洞、大小城門、文廟的大門及狀元橋,各部分之間依次用“無獨有偶”聯繫了兩個故事,用“話說”把上文的故事與下文的故事內容連接起來,再用“事實上”引匯入各種門的作用,進而引出文廟的大門等。整篇文章思路流暢,層層聯想。

2、作者在文章中分別在敘述了牛頓開貓洞和晏嬰使楚的故事之後,文章內容是怎樣進一步展開的,請用簡要的語言加以概括,並說說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在敘述兩個故事時,層次也極爲分明。先敘事再分析,接着進行想象,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寫使文章思路非常明確。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裏面有什麼道理。”隱含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故事裏面有道理”,一方面這句話作爲結尾,呼應了開頭;另一方面此論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告訴我們要善於從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4、大科學家牛頓養貓開洞的故事,曾經引起人們的笑話,說說你對牛頓的看法。

明確:牛頓是講科學,“尊重客觀,不由人的主觀,考慮事情全面”。牛頓不是思維不靈活,而是不從人的一面考慮,是從貓的一面進行考慮。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爲思維的角度不同。(因爲文章用了隱喻手法:從開貓洞要從貓的需要出發,來說明考慮問題要從人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以人爲本的思想。)

第二課時

三、精句賞析 (默讀讀相關句段、思考、結對討論,展示各自風采。)

1、“無獨有偶”在文中有何作用?

賞析:“無獨有偶,”是過渡句。中國也有個關於門洞的名人故事。一個詞“無獨有偶”就把兩個故事緊密地聯結了起來,準確簡潔。“無獨”是說上文的牛頓開貓洞;“有偶”是說下文的晏子使楚。

2、“事實上,中國曆來實行的是楚國式,不是齊國式”作者這句話闡發了什麼道理?

賞析:楚國式的是門以人爲準,因爲歷來都是貴賓到來,中門大開;普通人走側門還得掛號等候,下人走後門,可見這裏的“以人爲準”是以人的等級爲標準,人在門的面前是不平等的。既然中國傳統的楚國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嚴的封建等級觀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麼齊國式的大國開大門,小國開小門則應該是民主的,是做事從實際出發的。

在這裏作者隱含的意思應該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稱“小人”的僕役丫環,有着明顯的等級差別;而“大國城大”,人多,爲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門也大,“小國的城小”,人也少,開一個小門就夠用了,是從人的方面出發,是符合實際需要,從實際出發的,這以民爲本的做法纔是正確的。

3.“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裏面有什麼道理。” 這句話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賞析1:本句既是文章的主旨句,又是文章的總結句(文章的中心)。文章從“牛頓開貓洞”故事裏邊有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裏邊有道理歸納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裏面有什麼道理”這一結論,它隱含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故事裏面有道理”。此論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它作爲總結句的角度來分析,一方面這句話作爲結尾,呼應了開頭;另一方面告訴我們要善於從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賞析2:是文章的主旨句,它啓發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來。本句是,呼應文章開頭;另一方面告訴我們要善於從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從本文悟道理吧。)

4.文中兩個故事本身揭示了怎樣的道理?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

參考:牛頓開貓洞的故事裏面有開貓洞應當從人出發還是從貓出發的道理,這裏我們把“貓”當成人,社會的管理不應從管理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應當從每一個社會個體出發,考慮他們的需要;晏子使楚的故事裏面有門的開設應當以人爲準還是以國爲準的道理,門和橋的設定和使用應當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等級觀念出發。作者就是要告訴讀者考慮問題要從人的實際需要出發,關注弱勢羣體與弱勢個體的利益,和關心多數人的利益。

四、拓展提升 (鞏固提升學習目標)

1、本文的社會價值在於文章中宣傳人本思想,你認爲本文的“人本主義”體現在哪裏?

參考:本文的人本主義思想首先體現在第一則故事中。作者認爲開貓洞應該從貓出發而不是從人出發,這裏的“貓”隱喻的恰恰是人,是那些在社會中處於被管理者地位的人,而課文中人則指管理者。在社會的管理體系中,管理者如果能尊重被管理者,從他們的利益出發,就是充滿了人道主義的關懷,就是“人本主義”的體現。

2、本文是一篇立論,你認爲用哪一句話來表達中心論點最合適?分論點是什麼?

明確:中心論點: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裏面有什麼道理。(故事裏面有道理。)

故事裏面有道理分論點一:牛頓開貓洞的故事裏面有開貓洞應當從人出發,還是從貓出發的道理。 分論點二:晏子使楚的故事裏面有門的開設應當以人爲準,還是以國爲準的道理。

3、與你的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大貓和小貓的對話,然後想想作者的這一番想象,從語言的角度上看,有什麼特點?

參考:大貓小貓的對話想象豐富,這樣使文章的語言幽默,生動,讀來娓娓動聽,充滿情趣。

4、各小組提問題,並互相解答問題。

例:“楚國式”是指什麼?(門以人爲準的思維和行爲方式。)

“齊國式”是指什麼?(門以國爲準的思維和行爲方式。)

總結 :《大小貓洞》是現代著名學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雜雜,東扯西扯,但是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給人啓迪,發人深思,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觀點。透過本文,學生應學習作者開闊的思路和質樸的語言以及作者表現的強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五、隨堂檢測

1、本文的作者是,筆名是 金克木,是我國家,著名的 文學家、學者。主要作品有《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學論集》,譯作有《代致呵利三百詠》、《莎維德麗》、《梵語文學史》等。 2、晏子,字平仲,春秋 時期 齊國的大夫。

3、本文從 牛頓開貓洞 的故事,聯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從城門聯想到 文廟的門 ,從 文廟的門 聯想到文廟的橋,從文廟的門和橋聯想到現在的北大的門和橋 ,思路流暢,結構清晰。

4、解釋詞語

前呼後擁:

名滿天下: 徒步:

5、判斷下列各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

(1)三百年前,他養貓總有僕人照看吧,何勞他親身看管? ( 反問 )

(2)大貓:這是我的洞,允許你用,要以我爲主。小貓口頭稱是,心中不服。( 擬人 )

(3)不論真假,這故事裏有沒有什麼道理可談?( 設問 )

楚人:門是供人走的。大人都大門,小人走小門。門以人爲準。

晏子:門是國家的城門。大國的城大,城門也大。小國的城小,門也小。門以國爲準。

6、下列問句中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D、是反問 )

A.不論真假,這故事裏有沒有什麼道理可談? B.我來到楚國該進什麼門?

C.若是各有一洞呢? D.他養貓總有僕人照看吧,何勞他親身看管?

7、“門以人爲準”是“人本”思想的體現嗎?爲什麼?

參考:不是。作者在這裏用了隱喻的手法,以人的高矮隱喻人的等級,“門以人爲準”實質是以等級爲標準。所以,它不是從實際需要出發的“人本”思想的體現。

8、你認爲“晏子使楚”的故事真實嗎?

參考:兩個方面:一是晏子使楚騎馬乘車,大使個人的高矮顯不出來;二是城牆不是紙糊的,另開一門也不容易。

9、懷疑處處有學問,你能對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嗎?

(要有見地,有深度、培養求異思維能力,見解獨特即可。)

《大小貓洞》課堂教學實錄

一、情境匯入。(幻燈一)播放音樂,候課。

(音悅臺-戴嬈 - 故事裏的事 《宰相劉羅鍋》片尾曲 電視劇版4)

(考考你的腦瓜子)要求:舉手響亮地回答。

1、 蘭蘭經過某市時,正巧那時發生了地震,可她卻安然無恙,這是爲什麼?剛纔我們

2、 爺爺和小明下象棋,可每次爺爺都輸了,請問爺爺用的什麼兵法?

3、 老李給狗買了一根骨頭,用一根5米的繩子將狗拴在樹上,將骨頭放在離狗8米的地方,但過了一會兒,他發現骨頭被叼走了。這是爲什麼呢?

答案:

1、她是坐飛機過的。

2、兵來將擋。

3、狗在樹的另一端,骨頭在這一端,相距8米。

好,剛纔是小試牛刀,大家表現不錯。帶着這種開動腦筋的學習方法,我們共同學習金克木的作品《大小貓洞》。板書課題:大小貓洞(幻燈二)

二、作者金克木,文學家、學者。(出示幻燈三)他是一個奇人,以小學學歷成功勝任大學教授,離不開他艱辛的自學。他和常德有過一段緣分,和季羨林等合稱北大“燕園四老”,坦然面對死亡,稱“哭着來,笑着走”,對後世影響頗大。

三、金老的這篇文章看似拉拉雜雜,寫了很多內容。我們不妨先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請大家速讀課文,完成屏幕上的填空。(出示幻燈四)

本文從 的故事,聯想到 的故事,從城門聯想到中國曆來的思維方式,進而從 聯想到 ,思路流暢。(牛頓開貓洞 晏子使楚進城門

文廟的橋和門 北大的橋和門)

四、我們先看看這兩個流傳很廣的名人故事。有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其內容。(幻燈五)

A故事一:

1、用一句話概括內容。(牛頓給貓開大小貓洞)

2、人們怎麼看待牛頓的行爲?

(學者脫離生活實際,科學思想方法認死理,不靈活。)

4、 作者怎麼看待牛頓的行爲?(開大小貓洞是從貓的角度考慮。)

5、 準確的說是爲哪一隻貓考慮?(小貓)

那就是?(關注弱勢羣體,尊重弱者。)

哎呀,看似笑話的故事裏,竟然還有這樣的道理!

B故事二:

1、 用一句話概括內容。

2、 人們對晏子的行爲持什麼態度?

3、 兩國對待門的開設大小上,各不相同。採取的是什麼思維?

(楚國門的開設是以人的等級爲準,齊國門的開設是以國的角度考慮,以人的實際需求爲準。)

4、中國曆來實行的是什麼方式?

(中國曆來實行的是楚國式,不是齊國式。)

5、何以爲證?

(文廟門的大小開否和進出的'人名位身份相連。)

我們學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范進中舉》、《孔乙己》

6那現在有無改變?

(現在北大的門和橋人人可進。)

7、我們的生活中呢?

(領導視察不搞接待,不拉橫幅,你怎麼看?)

(北京高考改革,英語降分,你怎麼看?)

五、弄清楚了內容,這篇文章敘了這些故事,講了這幾種情況,那這是記敘文嗎?

( 議論文)

既然是議論文,那麼文章中議論段落或議論語句有哪些?要求讀句子或段落。

(4、11、18、19、22)

那到底哪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故事裏面有道理。)

六、根據板書領會作者意圖。(幻燈八)

(文章透過對“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則故事進行分析論證,得出了“故事裏有道理”的結論,闡發了考慮問題要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即以人爲本的思想,啓發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

七、遵循金老的教誨,我們來從故事中悟出道理。請看(幻燈九)

一隻小鳥飛往南方過冬,天氣太冷,小鳥凍僵了,從天上掉了下來。一隻牛走了過來,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凍僵的小鳥躺在屎堆裏,又暖和又開心,不久就開始高興地唱起歌來了。一隻路過的貓聽到了歌聲,順着聲音,發現了躲在牛糞中的小鳥,非常敏捷地將它刨了出來,把它給吃了!

八、作業佈置。

教學後記:

整堂課在輕鬆活躍的氣氛中進行。從最開始的腦筋急轉彎,到中間學生圍繞文章內容回答,再到圍繞主題談生活,最後從故事中悟道理,都因爲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因而顯得緊湊和連貫。學生能夠聯繫實際,將當前的國家大事或新聞熱點結合起來,有理有據的進行分析,雖然稚嫩,偶爾有錯,更顯出課堂的真實。達到了追求樸實自然而又有點隨意的目的。

《大小貓洞》學案

學習目標

1、領會作者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2、學習作者從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領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難點:培養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作者簡介 金克木(1912年8月一2000年8月),祖籍安徽壽縣。歷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他是我國梵學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學貫東西,通曉多國語言,對東西方文化很多領域有廣泛研究,是著名的詩文、學者。

2、作者對哪兩個流傳的故事提出質疑?請概括這兩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

二、合作交流

作者認爲牛頓家世並非貧寒,養貓之事有僕人照看,何勞他費神。

作者認爲晏子出使並非一個人徒步,根本顯不出其身高來,再者城牆不是紙糊的,特爲晏子開一個小門談何容易。

由此看來作者敢於打破常人的( ),有新的發現,新的思考。

作者不論其真假,從流傳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麼新的道理。

在第一個故事中,作者認爲人們笑話牛頓認死理、不靈活,只是從人的方面考慮問題,一洞兩用,省時省力。而卻沒有從貓的角度考慮問題,對貓來說,兩個洞更方便。作者在這裏以貓喻人,隱喻要有人本思想,要關心弱勢羣體。

在第二個故事中,人們通常會認爲晏子說的對。而作者以常人家裏有中門和側門之分,孔廟門的大小開否一直是和進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關的,得出楚國是以等級觀念看待門的大小,而晏子則是以實際需要出發,大國開大門這樣一人全新的解釋。

這篇課文看似拉拉雜雜,由大小貓洞談到大小城門,再到文廟的大門及“狀元橋”,作者究竟要告訴讀者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認可的道理,人人都覺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透過對兩個故事的分析告訴我們考慮問題要全面,不以僅以人的主觀或只從一個角度出發,世間萬物都是錯綜複雜的,不能簡單處理,主觀臆斷。

三、成果展示

四、品味本文的語言特點

敘事議論融爲一體,語言犀利,論證嚴密,聯想豐富,內容豐富,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五、當堂訓練

一、基礎驛站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泮宮(pàn) 晏嬰(yàn) 爵士(jüé)

B.僕役(bú) 玲瓏(líng) 效率(lǜ)

C.祭孔(jì) 稱心(chèn) 狀元(zhuàng)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2.下列成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伸張正義 尋根究底 不計其數 閉門造車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濟 真假難辯 嶄露頭角

C.長篇大論 爲民請命 投機取巧 平淡無奇

D.匹夫有責 無獨有偶 前呼後擁 各霸一方

3.根據語境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代表齊國出訪自然有一些隨從組成外交使團,騎馬乘車,前呼後擁,晏子決不能一個人徒步走來。

前呼後擁:

徒步:

(2)話說當年齊國宰相晏嬰名滿天下。

名滿天下:

4.本文從 的故事,聯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從城門聯想到 ,從 聯想到文廟的橋,從文廟的門和橋聯想到 ,思路流暢,結構清晰。

二、綜合園地

5.判斷下列各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

(1)三百年前,他養貓總有僕人照看吧,何勞他親身看管? ( )

(2)大貓:這是我的洞,允許你用,要以我爲主。

小貓口頭稱是,心中不服。( )

(3)不論真假,這故事裏有沒有什麼道理可談?

楚人:門是供人走的。大人都大門,小人走小門。門以人爲準。

晏子:門是國家的城門。大國的城大,城門也大。小國的城小,門也小。門以國爲準。 ( )

6.下列問句中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

A.不論真假,這故事裏有沒有什麼道理可談?

B.我來到楚國該進什麼門?

C.若是各有一洞呢?

D.他養貓總有僕人照看吧,何勞他親身看管?

7.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在美妙的旋律中,大屏幕上一一閃現出世博會159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電燈、磁懸浮列車、航天器……這一刻,“一切源於世博會”的理念得以彰顯。

B.走進語言現場,應該開口說,主動發言、敏捷應對;應該用心聽,在傾聽中迅速捕捉有效資訊、在傾聽中準確把握聲音內容。

C.文章要做到觀點鮮明,必須對所論及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弄清楚問題涉及哪些因素?關鍵在哪裏?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出現這個問題的?

D.在我國古代歷史長河中,曾涌現出無數風流人物。陳涉仰天質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竿而起;諸葛亮“未出茅廬而天下三分”,成爲智慧的化身。

8.懷疑處處有學問,你能對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嗎?(要有見地,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