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教案的教學後記範文

教案的教學後記應該怎麼寫呢?教學之後需要後記,看看下面的教案的教學後記範文吧。

教案的教學後記範文

教案的教學後記範文【1】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按常規教學的方式釋詞解句,一定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據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模仿情景,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個階段: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讓同學們以小品的形式再現。

這樣一來,從學生的即席表演中,我瞭解到他們的興趣和表演天分。

同時由於學生自身的參與,不僅使學生聽起課來不感到味同嚼蠟,索然無味,而且在比較活躍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明確了課文的目的,並解決難點和重點。

另外,我圍繞課文內容設計相關題目,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學習這篇課文。

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表演者利用簡單的道具卻能摹狀出這麼多不同的聲音,從而看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文言文的學習,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對學生而言,這是語文課上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創新教學中,總是提倡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和體會。

教師而言,這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

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閱讀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響。

作爲教師,教每一篇課文之前,自己首先得下功夫把課文讀好。

而《口技》一文的朗讀也是很重要的,我必須把每個階段的摹狀情景唯妙唯俏的讀出來,該緊張的地方就緊張,該緩慢的地方就緩慢,否則學生就感受不到當時聽衆那種身臨其景的感覺。

教案的教學後記範文【2】

我個人認爲《口技》一文上得還算成功的方面除了師生共同參與之外,還表現在學生課堂課後的提問。

雖然面對同學們的踊躍發言和精闢闡述時,會感到一種嘗試成功後的糊塗和困惑,然而更令我感到驚喜不已的是他們都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了,所以當被學生問倒的時候,我毫不感到難爲情。

記得在上課之初,有同學問“什麼是口技?中國雜技可分爲幾種呀?”說真的,前一個問我做了充足的準備,回答它不難,可是關於中國雜技我確實瞭解不多。

還有在學生表演完之後,有同學問“爲什麼表演者一個人能表演這麼多聲音,爲什麼他要表演一家人睡覺的事情,表演失火救火而不表演其他?”像這樣的問題難免讓我遇上尷尬的場面。

我是老師,可我不是百科全書,被學生問倒的情形在所難免,問題在於我必須具有虛懷若谷的精神坦然的面對。

教案的教學後記範文【3】

剛剛弄好教案,忽然想寫一下後記,教案後記。

只不過,剛開始寫後記的時候,我卻把題目寫成了“猴急”,這還真是符合我猴急的個性。

的確,如果沒有“猴急”之心,我也不會被老師退回教案,並重新書寫一份。

如此說來,是“猴急”二字在作怪?我之前所有的錯誤都可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嗎?難道我就沒有比“猴急”更讓人麻煩的事情了嗎?記得上一次交教案時,是小龜同學在複印店前等我們。

看着她無奈的樣子,我深表愧疚。

而這一次,又要麻煩她把我這份煩人的教案轉交給老師。

看來,我有比“猴急”更煩人的事,那就是害小龜同學一直在等、在跑。

而作爲當事人的我,也只是出了修改作業的力氣,心裏實在過意不去。

這個學期,跟着邱老師學習教師教學技能技巧。

也許是出於對這門課不感冒,所以每次上課的時候,我都坐到後面——一個不爲人知的角落。

我以爲老師是不會關注坐到後面的,沒想到邱老師偶爾也會採取“突擊滲透”的方式,吸引我們學生的注意力。

在邱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班同學遨遊在教師藝術的殿堂。

輕鬆活躍不說,搞笑幽默也不說,就說一下“潛移默化”。

一位老師的魅力不僅僅是給課堂帶來活躍,也不僅僅是給課堂帶來幽默,它還是一個對學生人格塑造之根源。

邱老師就很好做到了這一點。

其實,輕鬆活躍也好,搞笑幽默也罷,其立足點都在於在情景教學中完成對學生的感染,進而完備學生知識,改善學生人格。

若以往,我的作業基本上都能過關。

但這一次,我被邱老師下達作業通緝令了。

原因是:我寫的教案沒有說明技能要素,要素與要素之間也沒有必須的過渡。

但另一方面,老師還不乏指出我那份教案的優點,那就是:教學過程寫得不錯。

就是因爲這一句話,我之前的氣都消退了。

這是否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現別人缺點的同時也要發現別人的優點呢?由此我想,這幾天一直都在困擾我的電話們也是有優點的,這些年來一直都在遊離於我的價值體系的寬容之說也是有理由的。

不過,話還是要說回來,畢竟這是一篇後記,人生當中過多的東西也就不一一閒談。

在此,我要感謝邱老師給了我這個認識自我錯誤、重新學習的機會;我要感謝學習委員小龜同學給了我這個糾正錯誤、重新上交作業的機會;當然,我還要感謝我們514舍偉大的舍長,他花了一箇中午的時間,釋心爲我修改教案。

值此,我也希望我下次好好做好本分工作,不要再爲“猴急”而“猴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