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推薦】民俗作文7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民俗作文7篇

民俗作文 篇1

今天是國慶長假第二天,我們去麗水民俗樂園玩。

到了民俗樂園,只見大門上的兩條充氣巨龍在戲珠,龍珠上寫着“浙江民俗樂園”六個大字。進了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氣象觀測臺。我三步並做兩步跑上觀測臺,看見許多氣象儀器:有風向標,有雨量器,有百葉箱,還有一些我不認識的儀器,我知道天氣預報要透過科學儀器的測量。

站在氣象觀測臺,我轉身眺望,民俗樂盡收眼底。遊樂設施有太空漫步激流勇進、划船、、、、、、

我下了氣象觀測臺,選了刺激又驚險的激流勇進。一分鐘、兩分鐘、、、、、、終於輪到我們了。我興奮的跳上船,爸爸也跟着上了船。開始船兒在水泥河道蠕動着,“嗚——嗚”小船隨着輸送帶緩緩上升,到了最高點船快速的往下衝向水池。“啊”一聲尖叫。頓時,天連水,水連天,漫天的水像霧,白花花的水花毫不猶豫地朝我們劈過來。

待我們從驚恐中逃出來時,衣服已從頭到尾溼了一片。接下來我們去排隊划船。我和爸爸配合默契。爸爸開船,我一邊指揮爸爸及時調整方向,一邊拿起激光槍射擊目標,每次擊中後,水上的浮標會衝起兩米多高的水柱。玩了一會兒,我讓爸爸休息,自己一邊開船,一邊射擊“敵人”。玩的正高興時,“三號船時間到了,三號快開過來”播音員用話筒說道。我依依不捨的把船開到了“碼頭”。

民俗樂園,good bye!

民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坐落在一個沿海地區——美麗的湛江。每當正月初十的晚上,小廣場上都會聚集很多人,他們正在舉行的習俗是——請神求平安。

今年寒假,我有幸跟着母親回到湛江的農村,準備一覽這精彩的習俗。

當天晚上七點多,剛吃過晚飯後,小鎮上的廣播裏便傳來了一陣鞭炮聲。於是,我們急忙奔到廣場上,眼前的一幕讓我和小夥伴們驚呆了。只見場外站着許多圍觀的觀衆;在廣場的正前方,站着一大羣穿着統一黃色衣服的人,他們手上拿着各種各樣的樂器,有的在打鼓,有的在吹嗩吶,還有的在敲鑼,叮叮噹噹,演奏成一曲美妙的音樂;再把視線轉到廣場中央,天啊!廣場中間竟然堆放着一根根樹刺!每根都有4釐米長,一根根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直徑大約有8米長的圓形。我想,如果人躺上去,豈不是會血肉無存?那這個擺設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正當我納悶之時,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主持人拿着麥克風走到廣場的正前方,嘰裏呱啦地說着什麼。但我卻聽不懂,因爲他是用湛江那獨具特色的語言——雷州話來爲我們演講的這時,他把手一揚,指向廣場的另一端。原來是家家戶戶都派一個代表,擡着鞭炮向廣場中央緩緩走去。雖然在城市是不允許放鞭炮的,但在農村,它們可是重頭戲。

“噼裏啪啦!”在鞭炮聲迎接下,人們開始喚神了。他們拿起鞭炮,把它拆散,圍在了那一堆刺旁,開始燃放。場外的人立刻躲在一旁,一陣陣絡繹不絕的鞭炮聲噼裏啪啦,震耳欲聾。整個廣場立刻被一陣濃濃的煙霧包圍着,到處朦朦朧朧,白茫茫一片。但是,人們還在不停地放鞭炮,一陣連着一陣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響徹雲霄的鞭炮聲終於停了下來,開始請神了。只見五六個年輕的小夥子擡着神像用力地搖來晃去,尾隨後面的,是一些赤着膀子的大漢在手舞足蹈,嘴裏還在念念有詞地說着什麼。而場外的人都懷着激動的心情,有的老大爺在興致勃勃地觀看,有的年輕人想用手機把精彩的一刻拍下來,有的奶奶手裏拿着一小撮香在拜神,還有一些膽大一點的叔叔,點燃了一些小鞭炮,擲到圓刺裏去。

過了一會兒,只聽母親喊:“來了!”我的視線立刻轉移到廣場中央,只見一位大漢赤着膀子,手舞足蹈地揮舞着。他的眼睛大如銅鈴,鼻翼張開,嘴巴呼出的彷彿不是氣,而是法力。他把手高高地舉起來,好像要把天撼動了;腳用力地踏舞着,彷彿要把地震動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躺在了那個堆滿刺圓堆裏,滾了一大圈。我倒吸一口涼氣,害怕地問母親,爲什麼那個大漢被刺扎到卻沒有感到疼痛呢?可母親卻說,他已被神附體了,根本不知道在就在幹什麼。當那位大漢滾過刺堆後人們便紛紛涌上去,爭先恐後地想把那些刺。聽說,把刺放在家裏,家人就會平平安安,放在牲口舍裏,牲口就會長得肥肥壯壯。

家鄉習俗真是有趣又神奇!

民俗作文 篇3

元宵節,就是一個人知戶曉的節日,每個人不管有多忙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去陪家人:元宵節,就是親戚朋友從五湖四海趕來歡樂地聚在一塊兒,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欣賞那夜空中的光彩奪目的火樹銀花。

大街上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綵。市中心周圍四條寬闊的馬路上燈火通明,使整個城市籠罩在燈的海洋裏,到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我們一家在花園裏漫步,真舒服啊!

最值得引人注目的,還是那“非花卻比花甚之”的煙花了。一顆顆五彩的煙花騰空而起,一粒粒“金砂”噴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綻放。煙花炸開以後,一顆顆亮閃閃的東西飄落下來,真好像一顆顆彩色的流星;有的煙花炸開以後是雙層的,接着變成美麗的形狀了;有的炸開以後就好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還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環,把天空變得光彩奪目,幾聲脆響,夜空又綻放出幾朵美麗的花朵。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火紅的玫瑰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絢麗多彩。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好像一顆顆拖着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赤橙黃綠青藍紫,樣樣俱全,奼紫嫣紅,把夜空裝點得美麗、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晝。“通!”山上又升起個通體發紅的大火球。它飛到半空,“啪”的一聲,化作千萬顆小火星飛濺開來,拖着長長的、閃光的尾巴緩緩落下,好似翩飛的蝴蝶,從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風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個調皮鬼,給它們塗上七彩的顏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顆顆發亮,五顏六色的火焰拖着長長的尾巴,爭先恐後,前仆後繼地躥上夜空;瞧!那邊升出了“天女散花”,這裏出現了“孔雀開屏”!哇!再瞧瞧那裏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頓時成了“花”園,“花”的海洋,璀燦奪目,火樹銀花,多美呀!整個鎮區都沸騰了……

隨着一聲聲的炮響,人們在驚呼,在讚歎,夜色中,人們微微揚起的臉上也變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們不也好像一朵朵美麗的煙花嗎!

民俗作文 篇4

衆所周知,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既然是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難免會聚集在這裏。其中,有和我們膚色不同的,有和我們國籍不同的,也有和我們居住在同一片華夏土地上,只是信仰不同、習俗不同的56個民族的朋友們。

深圳的習俗可以說,是聚集了各個民族的精華部分,主要由廣府民俗、沿海民俗和客家民俗這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蘊含着千年文化的精髓,比如說廣府民俗的:鞭打土牛催春耕,集市貿易有墟期,敬祖睦宗大宗祠,金獅獻瑞鬧新春,初入學堂拜孔子。客家民俗的:迎神驅鬼打大醮,祥瑞麒麟舞鵬城,龍騰四海慶太平,涼帽遮顏唱山歌。還有沿海民俗奇特的:天后廟前“辭沙”祭,浮家泛宅水上人,沙頭角街舞魚燈。

這些民風民俗可謂是各具特色,但有些人會忍不住發問:“深圳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前沿的高科技城市,這些看似有趣但質樸古老的東西,對於我們深圳來說,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在現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還要不要將這些習俗延續下去呢?”

其實,任何一個古老的東西,都是由厚重的歷史疊加而來的,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則是可怕的。而這些民風民俗不但歷史厚重,還結合了許許多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比如說,廣府民俗的“初入學堂拜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儀式“廣府人八百多年來演繹出多姿多彩的廣府民俗。由於有重教崇文的優良傳統,當地初入學堂的學生,都要先舉行“進孔門”的祭孔子儀式。”這個儀式恰恰體現出了廣府人注重修養和學問,而這樣的修養和學問,在以後的發展中而起到了重大作用;還有沿海民俗的“沙頭角街舞魚燈”,舞魚燈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早操清朝就已經廣爲流傳,魚燈不僅僅樣式美觀,還蘊含着人民美好的祝願,慢慢地,就從莊重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了輕鬆的娛樂。別忘了“金獅獻瑞鬧新春”,這就是最早起源的舞獅的本體,可以說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突破。

“民俗的,纔是世界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像一個值得紀念的民風民俗那樣長久地存在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我們的'民風民俗已經成了深圳的另一個閃光點。

民俗作文 篇5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個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民族,就連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是與衆不同的,傣族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東北的民間藝術—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每個風俗都代表着每個地區的民俗特色,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麗的家鄉,也流傳着這樣的一個習俗:每當辦喜事時,都要放最響亮的鞭炮。喜家會誠心誠意地給村民們遞上請帖,收到請帖的村民便會準備好彩禮上門祝福。喜家還會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共同來喝喜酒。大夥兒歡聚一堂,人們坐在結實的長板凳上,聽着屋子裏延續不斷的笑聲,心裏也跟着樂開了花。人們面前放着一袋喜糖和一杯熱乎的香茶。據說,這是喜家爲了感謝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特意精心準備的,希望來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氣。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着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門中間後,從褲袋裏掏出一把打火機,將鞭炮小心翼翼地輕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隨後,男人輕鬆地按動着手中的打火機,火苗便快速地豎立在火機上,隨着微風輕輕搖曳着,好像隨時有可能熄滅。男人將躍躍欲墜的火苗逐漸對準大紅色的鞭炮。頓時!“噼哩啪啦”的炮聲響徹雲霄,驚動了在大樹上棲息着小鳥,它驚恐地飛走了。正在嬉戲的孩童們紛紛被可怖的炮聲嚇得魂飛魄散,個個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拼命衝進裏屋。炮聲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時會輕輕震動,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聲越大,代表以後的日子會更加紅火幸福,所以這也是一個好兆頭。

各個地區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體驗一下這些頗有趣味的民族呢!

民俗作文 篇6

河南人,過年時的風俗非常傳統,處處體現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們臘月二十三便開始準備去了。

二十三,我們便打掃房子,把各個房子裏的東西都搬到院子裏來,開始洗洗刷刷,然後把屋子裏積了一年的灰塵全都打掃乾淨,再把洗好的件件東西搬回屋裏去。看起來確實有些累人,但那又怎麼辦呢?誰讓我們有一顆質樸的心呢?最後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廚房裏貼上竈王爺的畫。到了過節那一天,便要把畫拿下來,點上香,然後燒掉,意思是讓竈王爺上天彙報情況。所以,當過節時,我便知道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屆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魚啊,肉啊,雞啊,菜類等年貨齊全,然後能洗的拿出來洗,活的要宰殺爲後面要做的幾道食品,做準備,而二十五時,變無事可做,而這天更多的是休息。

臘月二十六到了,這一天可沒前一天舒服了,人們又忙活開了。這不,開始發麪,和麪,蒸饅頭。滿滿的幾大盆子面要一個一個的把饅頭做的圓圓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時候,還要蒸上兩三袋(麪粉袋),因爲在過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饅頭,所以要多蒸一些爲平常日子做一次補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們在廚房裏徘徊奔忙的日子。這天要煮肉,先買來豬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樣的方塊,然後便放在鍋裏煮,只聞到空中瀰漫着陣陣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帶骨頭的肉便進了小孩子們的肚子裏。嘻嘻!吃了!然後,大人們用一些可以煮的乾菜,用肉湯“紅燒”一下,最常見的一些乾菜;海帶,黃花菜,幹豆

角,然後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臘月二十八,炸家裏的魚,炸了以後再吃。然後,還有什麼:炸雞塊,炸蝦,炸綠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雞…… 太多了。而這些炸食,都讓我們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媽爺奶們忙着做,而我們也忙着吃,吃的時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說出來,不然是要捱罵的,可能是因爲風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來好多好吃的東西時,我們也已經吃飽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說是“忙上加忙”,畢竟這天過完就要真真正正的過年了,老爸老媽帶着我們幾個姐妹去別人家道喜串門。

大年三十到了,這天要包餃子,在家裏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後,我們也幫一下小忙。做的餃子,啥餡兒都有。下午,便要開始貼對聯,在大門上貼上上、下聯還有橫批。然後在院子裏的每個屋門上貼上喜慶的對聯和年畫,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後小孩子們便穿起新衣,先出門“炫耀”,到了晚上吃餃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年夜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而同時,屋外鞭炮聲和煙花綻放時的聲音同樣給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個定格,定格住了當時的喜慶、祥和、和溫馨。

照我這樣講了,河南的春節似乎要很長,不錯,時間確實很長,但這也更加體現了我們河南人對家鄉風俗的喜愛之情。而我們也要更加保護這些風俗,使我們不斷延續下去,使子孫也能看到這中國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中原地區濃郁的奇風異俗給這塊古老的大地塗上瞭如詩如畫的色彩。小孩兒穿百家衣吃百家飯就是這諸多風俗中饒有興趣的一頁。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後,特別是數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爲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並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於保佑孩子成長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爲最好。因 “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後,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爲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許穿衣吃飯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民間保佐嬰兒成長的風俗除穿百家衣之外,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習慣。凡是對孩子比較溺愛的人家,農曆正月初一那天,爺爺抱着未滿週歲的的孫子,佯裝乞丐模樣,手執破碗,沿街乞討。乞飯的人家以100家爲宜。他們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後,孩子的奶奶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個小饃給他。這100個小饃分給100個小孩。饃發完後,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健康,長大成人。此俗稱“嚼災”。

這種習慣在民間有一定的廣泛性,不管認識與否,凡遇上求飯的祖孫,人們都會慷慨相助,凡碰上發饃的老人,人們也樂意收下。

民俗作文 篇7

我來自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那兒是個特別有古文化的一個縣,因爲那兒有座古城,叫“徽州古城”,在那兒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文化和智慧,還有我們歙縣人的保護古文物的堅持力。

然而,在那兒的民風習俗,更是讓人感到親切,整個中國,每個省、市、鎮,甚至是村,雖然都是過年,但每個都有每個的過法,在這兒我就來說說我們安徽是怎樣過年的吧!

由於我去老家時,已經是快三十夜了,過了大年十一就回千島湖了,我懂得大概也就是這段時間我們要幹什麼,所以只能講這段時間啦……

這個臘八那天,是瞭解到的。在臘八那天,許多人都出嫁了,俗話說:“臘七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所以小孩子們追着婚車跑,爲的就是得到一包喜糖。

在小年夜那天,家家擺着幾張桌子,迎接四面八方來的客人,大家下午娛樂,直到三四點就開始吃晚飯了,當晚,是由小孩來放煙花的。

假如在那兒的鄉村裏迷了路,需要幫助時,我們可不能這樣稱呼人家:“喂”、“哎”,必須先喊:“同志”、“朋友”、“老人家”,看見人家抱着孩子,要誇孩子:“胖”、“壯”,可不能說:“肥”、“重”。這是我們那兒的諱忌。

大年初一,是我們那個村裏最熱鬧的一天了,因爲家家都起得很早,爲的是去看錶演,在村裏的小廣場裏,那裏聚滿了人,願意演出節目可以自願上去演,不管差不差,好不好,都是有獎品的。

我懂得就是這些了,希望大家能去安徽玩玩!

標籤: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