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彙編八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彙編八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我繼續爲大家介紹傣族。

在西雙版納有很多民族,傣族是版納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他們擁有着自己的文字。傣族不像我們漢族有 百家姓,他們那裏女的姓玉,男的姓巖(ai)。如果生在地位比較高的就姓刀,比如西雙版納自治州的州長刀琅 英女士就姓刀,因爲他們沒有百家姓,所以他們的名字經常重複。

接下來我來介紹傣族的智慧,大家一定聽說過吊腳樓吧。什麼叫吊腳樓呢?吊腳樓就是第一層不住人當倉 庫,第二樓才住人。進到吊腳樓裏講究“一脫二摸三不看”。就是進客廳要先脫鞋,然後要摸一摸吉祥如意柱 ,傣族都信仰小乘佛教,所以如果你看了人家的臥室就把他們的靈魂帶走了。傣族人非常聰明,他們爲了防止 毒蛇進入,就把柱子弄成四四方方的,可見傣族非常聰明。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裏。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泱泱華夏,悠久的歷史令人沉醉,古老的飲食文化也撥動着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絃。

嘉興,一座古樸而美麗的江南小城,尤以糉子、南湖菱等特產聞名。嘉興的糉子極具特色,有鹹有甜,軟糯適中,有着江南特有的玲瓏之態。嘉興的農村常在端午前後包糉子,農婦們先洗淨糉葉,包出一個類似小三角狀的形狀,然後在裏面加上糯米和餡兒,最後再把糉子用線纏住,當裹糉線打成結的那一刻,也是美食之旅啓程的一刻。接下來的時間,便只需耐心等待,烹煮的沸騰聲,醉人的糉香,牽動着每一個期待美食之人的心。

紹興,與嘉興相隔不遠,但在飲食上卻有着明顯的區別。紹興人不像嘉興人那麼喜甜,他們更愛黴”物。紹興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因爲氣候和溼度的關係,紹興人的生活中便多了許多黴”物:如黴乾菜,黴豆腐等。其中還有一種我認爲和黴乾菜相似的食物,稱作黴筍乾。當地人先把煮好的筍切成條,然後放在大竹匾裏進行照曬。黴筍乾做成後,密封儲存就可以了。黴筍乾可以做湯,做菜,也可以做配料等等,可謂百搭之物。

無論是嘉興的玲瓏精緻,還是紹興的因地制宜,我都將細細品味,它們都是我的家鄉,都承載着我濃濃的鄉情!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傣族在普洱全區均有分佈,以景谷、孟連、瀾滄、江城、寧洱、墨江、普洱居多。景谷、孟連的爲傣那支系,瀾滄芒景、芒那的爲傣繃支系,江城土卡河的爲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結構,以茅草或瓦覆蓋,進門爲中廳,設煮飯、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鐵三腳架,廳中鋪牀,供待客用,中廳左右兩廂小房爲主人寢室。房屋結構有落地式和幹欄式兩種,幹欄式的掌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堆放柴禾和生產工具。幹欄式房屋冬暖夏涼,以竹木爲建築材料,以雜木爲主,多用紅毛樹、錐慄樹、黑荊樹當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頂蓋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兩層,上層用木板或竹笆圍牆,樓後搭有曬臺,孟連、瀾滄、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幹欄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雞罩籠房。

景谷傣族的服飾,男子頭纏白頭巾,節日期間愛戴氈帽、身穿白布對襟衣,寬襠子。婦女穿統裙、上衣爲寬袖敞領,領口上襯白布。多數人喜歡白、藍、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淺色。老幼均喜戴銀耳環、玉手鐲男子有紋身習俗,從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紋,紋身圖案較多,有動物形態、花卉圖案,更多的則是刺些祈願祝福之類的傣文,或是佛經中一些有影響的名言。傣繃人服飾,婦女喜愛緊身短上衣,深色長統裙,系銀扣腰帶,耳墜小巧的銀耳環,喜歡白包頭,多數用自紡自織的橫幅紅花條紋包頭。新中國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紋布爲裙的,故被他族稱爲“花腰傣”。傣繃男子服飾趨於漢化。老年人穿大擺襠土布褲子,對襟土布上衣,戴氈帽或包白布包頭。婦女留長髮,不編辮子,只是挽結在後腦上插上銀髮針,然後用花包頭蓋上,傣繃人普遍喜歡黑色服裝。傣社毫男子不紋身,不鑲牙,已流行時裝,婦女上身穿緊身白布衣服,兩襟對開,釘有12對銀質雙鈕釦,下身穿青色統裙,墜耳環、頭包頭巾。

傣族青年談情說愛稱爲“另卜少”、意爲串姑娘。有邀伴進行的,有單獨進行的,相愛後要互相送信物如花邊帶子、耳環、首飾等。結婚無須雙方父母同意,但須按婚俗完成各項聘禮,方許成婚,婚齡一般在20歲以後。結婚聘禮較多,景谷江東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須給女方家長酒2壺、肉5斤、麪條4把、紅糖20餘斤,柴1500斤,吃奶錢100元。此外要送給媒人豬頭一個、枕頭一個,鞋子一雙,還要送給頭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後回門要給女家2元4角錢,一丈布。傣繃人的婚姻較自由,只要雙方相愛,即可告訴父母請媒提親,用錢做聘禮,數量多少根據各自財力而定。由於受婚配條件限制、傣繃人普遍爲近親結婚,沒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禮較簡單,窮困的備辦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菸酒,請親友來祝賀舉行儀式即可,富裕家殺豬請客吃飯,不搭棚不擡轎,也不吹拉彈唱,舉行婚禮時由長者拴魂線,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賀喜,夫從妻居較爲普通,從居多少年,由雙方商量決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後要請佛爺唸經超度亡靈,主人家備辦佳餚殿給佛爺和尚,要殺豬牛井招待親友和幫忙的人。超度亡靈後把屍體擡到林裏埋葬,頭朝東,腳朝西,用白布裹屍後用木板或竹笆出殯,葬後不壘墳,不立碑,後人也不掃墓。年節日到佛寺賧佛、滴水,由佛爺念《滴水經》,把後人獻給的祭物獻給亡靈。有名望和僧侶等級高的佛爺和尚死後要豎碑,形如佛塔,從“撒迪”級起,地位越高碑塔級越多,碑上刻花卉圖案,無文字。傣繃人死後,要請佛爺和尚唸經超度,家人爲死者做功德,然後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後行土葬;殯殮用棺,壘墳爲志,但無碑文,僅用石塊圍圓。成年人死後,要殺一頭水牛、一頭黃牛作祭品,出殯要請哈尼族“嫫庇”推算選擇。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聽說過,今天我就詳細給大家講講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來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不罵人更不講髒話。到傣族做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的時候,門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銀體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座後,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爲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羣衆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羣羣男女青年銅鉢臉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溼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髮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髻,還愛在髮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爲傣族人居住區氣溫高而竹樓又有利於防酷熱和溼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他們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看看,去探究的。有時候的話可以去一趟傣族體驗一下哦!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我是一個彝族女孩。我給大家介紹彝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

中國有大約有776萬彝族,有4500年的歷史,主要生活在我國的西南地區。

彝族的風俗習慣——食俗,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宰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殺生,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豬過年的食俗,大部分給自己吃,少部分請客人來家中吃。年豬多用來醃製,掛起來,曬乾後成爲臘肉或火腿,成爲一年的主要肉食來源。過年過節時還要吃餈粑、餌塊、喝罈子酒。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無災無病,平安大吉。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毒蛇和害蟲。彝族喜歡喝酒,而且用大碗喝酒,喝酒時必須一飲而盡,把彝族人的豪爽、好客的性格表現得淋一漓盡致。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製。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席”的傳統。

在我的家鄉,男一女老少喜歡跳左腳舞,每當夕陽西下,男一女老少聚在一起,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跳着左腳舞。伴着錚錚作響的絃音,和着高一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一,舞姿輕一盈健美。特別在過年時和立秋時節,大家都穿着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盡情歌唱。

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鬥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羣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一團一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一女互撒,然後對歌。

彝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各地不同,這只是我家鄉的一小部分,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做客!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花腰傣族是傣族的一種,居住在雲南玉溪地區。"秧籮"是花腰傣族婦女的`一種生活用品和身上的裝飾物,是婦女用各色細竹條編織的一種小竹籮。一般高約30釐米,口爲圓形,微向外成弧狀展開。

編織"秧籮"比較自由,可隨意採用各色竹條相間,從而編織出各種圖案。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簡直把編織"秧籮"作爲一種享受。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她們一有空就席地而坐,手指輕柔地翻動着,彩色的竹條上下翻飛。讓人懷疑她們到底是在編織,還是在起舞。

"秧籮"非常實用,花腰傣族的婦女身上沒有衣袋,"秧籮"就起衣袋的作用。在外出勞作、趕街上集、走親串戚等場合,可以盛裝食物和針線織物等。她們隨身帶的錢、票證都可以裝在"秧籮"裏。上山幹活時,還可以裝食品,盛果子,裝黃鱔。

"秧籮"不僅實用,同時又是一種裝飾物。編織的"秧籮"或小巧玲瓏,或秀美大方。上面的圖案不論是花蟲鳥獸還是人物山水都簡明大方、栩栩如生。具有民族特色。花腰傣族的人,以"秧籮"的造型和上面的圖案來展示姑娘的美麗。它是一種受人喜愛、頗具特色的裝飾物。

因爲"秧籮"有裝飾和實用的價值,所以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無不爲之費盡心思。使"秧籮"更加美麗。在明媚的春光裏姑娘們輕快地走着,身上的"秧籮"在微風中隨意擺動。上面的飾物發出悅耳的聲音,姑娘們猶如仙女一樣,風姿綽約,真是太美了。

"秧籮"不但是文化界的瑰寶,"秧籮"還非常精巧別緻,同時還具有花腰傣族智慧與勤勞的象徵。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我們江西風俗非常多樣:有抓週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我們江西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幹嘛呢?因爲我們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餘,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餘了嗎?

二是抓週,抓週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週的意思就是慢一週歲的人都要抓週。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後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後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後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爲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後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裏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我們江西還有很多風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個神話能流傳下來,是因爲它有一個好的故事內核;一個美好的故事,能演繹出一曲千古神話,比如農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動就是這樣……

一條彎彎曲曲的汾河,順着山勢穿過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東、河西兩塊高地。河東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兩位少女。兩位少女的父親叫堯,當時已八十多歲,白鬍子老長,是當時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這就是自己六十多歲才生出的兩個寶貝女兒漸漸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堯經過仔細甄別“檔案”,決定對一個叫做舜的青年進行考察。

舜在河西頭住着。河西山丘相連、地脊民窮,舜自然是個窮後生。因爲生母早逝,家裏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歡他,特別是他的後母和弟弟象,總想謀害他、獨吞家產。他卻毫無怨言,以仁愛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堯瞭解了這些情況後,不由對身邊的人感嘆道:以仁報毒,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於是決定把兩個女兒都嫁給舜。

在歷山上種地的舜,聽到這個消息後,當然高興的不得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堯這個老頭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道理,雖然讓他白撿了兩個美女,卻不給女兒一點陪嫁,就打發女兒去了他家,更不用說給他個一官半職了;而是讓他繼續在歷山上面朝黃土背朝天。舜心裏並沒有什麼不樂意,還是帶着兩個漂亮的妻子在歷山繼續過種地的苦日子。但讓他更沒想到的是,娥皇、女英兩位妻子,雖然出生於皇家,高貴無比,卻並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爭過大、小外,還是賢慧的很,兩人一過門,就脫掉皇家冠服、換上農家布衣,二話沒說,就和他一道下地幹活、操持家務了,更了不起的是,她們還關心民間疾苦,平時平易近人,急時扶危濟困,幾年過去後,兩人臉曬黑了、手變粗了,和一般農家婦女沒什麼兩樣了,此時的舜,在兩位妻子的幫助下,把他“承包”的歷山治理的井井有條,已成了河西當地冒尖的富裕戶、模範戶。更爲難能可貴的是,舜和兩位妻子致富後不忘鄉親,經常幫助周圍百姓,就連當時死活看不上舜的家裏人也和他們搞好了關係,使舜的聲望直線上升,河東的人都願意遷移到河西居住,這時候堯看時機到了,於是就名正言順地提拔舜爲接班人,還把他扶上馬,又送了一程……

而河東、河西的百姓,不僅爲他們當地出了兩個天子而自豪,更爲娥皇、女英兩女下嫁的賢慧所感動,故以其後輩自豪,爭相敬奉。鑑於堯籍羊獬,舜籍歷山,自堯女嫁舜以後,兩地便結成了聯姻親眷。歷山人稱舜爲爺爺,稱娥皇、女英爲娘娘。羊獬人稱舜爲姑父,稱娥皇、女英爲姑母。河東、河西兩邊以親戚形式走動,於是洪洞後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