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俗作文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彙總七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彙總七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老家的人們都愛唱戲,更愛聽戲。每逢村子裏有了什麼喜事,必定先請個豫劇班子,在家門口搭個戲臺,這麼唱下去。一般持續三天左右,這三天裏,可忙壞了人們:一大早兒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後回家拿個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飛也似地趕去看戲,只怕耽誤了劇情。

看戲時,人們把整個戲臺“包圍”得水泄不通,裏三層外三層的,就像蠶吐出的絲,裹得緊緊的。若是你來晚了,那就站在外面豎着耳朵聽吧,這人羣是任憑你怎麼擠也擠不進去的。

豫劇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馬金鳳等,她們可是諸多戲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歡聽常香玉的戲曲,她的聲音變幻無窮,有時如大海的濤聲般渾厚,有時又如小溪的流水聲般恬美,有時候喜氣洋洋的,有時候又使人感到無比的憂傷。

出門在外的遊子聽到這熟悉的鄉音是都會禁不住潸然淚下,想起幼時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她哼唱着豫劇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說並不會留太長時間。我很驚奇,問:“難道北京不好嗎?”姥姥搖搖頭,說:“這裏沒有使我魂牽夢縈的豫劇!”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地方不同的。,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爲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七星茶,就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王老吉的藥性最爲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平和。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溼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者。,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字“苦”!我喝涼茶的,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爲世人所矚目。春節,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是除夕前三天。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鬧到初一凌晨,方纔散去,這廣州特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爲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爲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買回後,精心培植,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花期。水仙花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家家必備。

,廣東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地方舞牛的……地方的民風民俗不同的,都等着去它呢!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有一年的暑假我曾到雲南旅遊,來到了美麗的西雙版納,其中游玩傣家村寨是旅遊的一項。

傣家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壩江邊湖畔,四周多種植椰子、香蕉、竹林等果木,處處鬱鬱蔥蔥。我還在一棵大約有五人才能合抱的“百年古樹”下照相留念。傣家的房屋建築爲“幹欄”式竹樓,戶與戶之間竹籬爲欄,自成院落。聽導遊介紹傣家樓全部是用木頭搭起來的,並且,傣家樓爲二層小樓。它的第一層不住人,專門供牲畜住,而人住在二樓。我們來到一戶傣家後,的確如導遊所說的那樣。

我們按照傣族人的“一脫、二摸、三不看”的規距,拜訪了一戶傣族人家,“脫”就是上樓梯之前要先脫鞋,“摸”是指竹樓中間那根柱子,傣家人奉爲“神柱”,據說摸了會給人帶來好運,不過摸的時候神情一定要莊嚴肅穆,不能嘻嘻哈哈,當時我也很鄭重地摸了摸“神柱”。 傣家的“客廳”寬大且相當整潔,臥室圍繞客廳順着竹樓建了一圈,但不能進去,所以“不看”是指任何人不能去參觀傣家人的臥室。傣家人迷信,據說外人看了會把人的靈魂帶走。

上了傣家的竹樓,熱情好客的主人小玉先是端來了糯米香茶,這種特製的茶味道清雅醇甜,然後她用酸、辣、苦、甜、香、脆的傣族風味食品款待我們,我們還品嚐了傣式燒烤,味道鮮美,酸辣可口。傣家飯以“香竹飯”和“菠蘿飯”最爲著名。香竹飯是把糯米塞到細長的香竹竹節裏,加上水,在火炭上烤出來的。菠蘿飯則是菠蘿挖去菠蘿心填上紫糯米,在甄鍋裏煮。做出來的飯米粒晶瑩柔軟,瀰漫着竹香與菠蘿的甜潤,吃起來清新爽口,回味幽長。

這次旅遊中,我們還購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木雕、竹編、銀飾等民間工藝品,觀看傣族民間歌舞表演,讓我們也瞭解到西雙版納傣族的生活習俗。

傣家樓、小竹林、綠草坪……構成了熱帶雨林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傣族村寨,讓我不能忘懷,有機會我還會再來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爲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纔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爲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爲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透過對水溫與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們去發現它呢!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星洲小學張清晨

指導老師張君君

爸爸老家在餘杭,每次回家大家一起吃飯,同席的人都要談論什麼菜怎麼燒好吃,哪個菜有多少種燒法等等。媽媽老家在東陽,吃東西就要簡單多了。每次說起吃,媽媽就說:“餘杭人只知道吃,浪費!”爸爸就回嘴:“東陽人不會吃東西,只會吃苦!”

我因爲生在東陽,長在東陽,當然要幫媽媽一些。每當這個時候,我馬上振振有詞:“東陽怎麼會沒有好吃的?每次燒瓦罐雞,老爸,你不是吃得津津有味?每次吃那糯米楊梅,你不是都說好吃?……”老爸只好點頭:“是,是,這幾樣的確是美味……”

說到瓦罐雞,我們每次回東陽老家過年,外婆就要燒給我們吃。早上,外公早早起牀,到後院竹林裏逮一隻他自己養了大半年的雞,殺雞、放血、拔毛,清理乾淨。外婆呢,拿出放在櫥櫃頂上包得嚴嚴實實的瓦罐,洗得千乾淨淨。據說這個瓦罐還是我媽媽的外公用過的,真正用泥土燒製而成,現在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買到了。

外婆把雞切成小塊,平平整整地放進瓦罐。接着,切一些生薑、大蒜,鋪到雞塊上面,再放入一些香菇、黑木耳、肉片,加鹽,然後倒人黃酒、醬油,最後添上外公挑來的山泉,瓦罐就滿了。

外公拎出煤餅爐,生火,放上一口大鐵鍋。在鐵鍋裏放三塊瓦片,再把瓦罐放到這三塊瓦片上,以免瓦罐爆裂(這個鐵鍋裏是不放一點水的)。最後,在上面倒扣上一口鍋,就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外公說:“這樣,雞的香味就一點都逃不出來了!”

從早上五六點鐘開始,一直燉啊燉。等到中午卜_一點左右,外公才小心翼翼地取下倒扣的鍋,端出瓦罐。啊,香氣撲鼻而來;湯金燦燦的,清澈見底,喝上一口,鮮美異常;咬一口雞肉,既香又嫩……大家紛紛舉筷,大快朵頤。

要是有小孩子在,外婆就會對我們說:“多吃一點啊,這雞是很補的,讓你們腦子聰明一點,讀書讀得好一點!”我們幾個孩子就會笑着,多喝一碗湯,多吃一塊肉。

媽媽告訴我,東陽多的是山地丘陵,以前條件差,只有逢年過節,來重要客人時,纔會端出瓦罐雞接待。現在,吃瓦罐雞的機會多了,只是純正的瓦罐難找,純正的土雞也難找,味道就沒以前那麼好了。

難怪,我吃外面飯店裏的瓦罐雞,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呢……

小作者按照瓦罐雞的製作順序,從殺雞清洗到剁塊用料,再到瓦罐燉煮,逐層介紹,文筆流暢,條分縷析。

瓦罐雞,顧名思義是以瓦罐烹飪而成的雞。小作者緊扣“瓦罐”重點着墨——“據說這個瓦罐還是我媽媽的外公用過的,真正用泥土燒製而成,現在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買到了”“在鐵鍋裏放三塊瓦片,再把瓦罐放到這三塊瓦片上,以免瓦罐爆裂(這個鐵鍋裏是不放一點水的)。最後,在上面倒扣上一口鍋,就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從而令讀者體會到瓦罐雞的製作考究、烹飪獨特,對東陽瓦罐雞自然望文生津、心生羨慕了。值得一提的'是,習作收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究竟“少了點什麼”,不同讀者將有不同的體味,堪稱豹尾。

一個好的開頭能夠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吸引讀者靜下心來閱讀。文章伊始,新穎別緻、巧設懸念固然好,不然至少,也要做到言簡意賅,直奔主題。建議把第一、二段合併,讓文章更顯緊湊、清新。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着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裏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裏,媽媽把麪粉倒進盆子裏,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麪粉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麪粉和白x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裏熬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麪糰裏,多揉幾下。揉麪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麪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麪糰裏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麪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裏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爲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爲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開啟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裏還吸溜吸溜地吹着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裏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我的家鄉在海南xx,每當到春節的時候,都會熱鬧非凡。

除夕前幾天,濃濃的年味早就在大街小巷裏了,大人和小孩都爲了能更好的過一個愉快的春節忙得不亦樂乎,都在仔仔細細的清理房子,把不要的東西統統拒之門外,爲的就是在春節前把所有的黴運統統趕出家門,引來歡悅的喜氣。我們家也是一樣,家裏全民動員,各有各的責任-——我負責把地板掃乾淨,拖乾淨,還要把茶几裏的東西整理一遍;爸爸負責把整個房間收拾得有條有理,還要再把紗窗拆出來沖洗一下;而媽媽負責把廚房和廁所擦乾淨。

過春節,年貨是不可少的。可不是,除夕前一天,一大早,我就和媽媽高高興興地趕在人多之前的時候挑年貨,但爭先恐後的情景還是發生了,超市裏擠滿了人羣,每個人的購物車裏都裝了大包小包的零食和年貨。我也是一樣,進了超市拿到車後,就迅速地仔細挑選,左挑一包右拿一包,幾下就把購物車塞得滿滿當當的。

除夕當晚,吃團圓飯後,我從商鋪裏買來了不可計數的火柴炮,打算今天晚上過個癮,左點一個,右扔一個,突然間就劈劈啪啪的響。12點一到,新年的鐘聲剛一敲響,整個xx像是活了過來一樣,家外面到處都是威力十足的長炮的響聲,天空上都是五顏六色的煙花,火光一亮,那奼紫嫣紅的煙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不一會變成了一朵美麗的花朵。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春節,怎麼樣,熱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