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音樂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

一、音樂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 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樂可以淨化心靈、美化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

音樂能使我們充實、愉快,輕鬆,音樂具有它獨特的功能,即調節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錘鍊人的意志,培養人的個性,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音樂本身就是自由的、沒有束縛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發現學生學習的音樂的興趣,並善於保護和培養,教師要鼓勵學生動起來,善於表現自己更好的挖掘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在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音樂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

音樂的核心素養不單純是要有基礎的、最一般的音樂知識與實踐能力,還要有對於音樂較高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較深層的感悟能力。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音樂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音樂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1

從普通高中的音樂核心素養來看,分爲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主音樂需要

自主音樂需要是學生自覺進行音樂學習和音樂活動的基本動力,也是學生自主發展素養在音樂學科的具體體現。發展學生自主音樂需要有情感、認知和意志等不同層次,其一是對音樂產生興趣愛好,將參加學習音樂和音樂活動作爲獲得快樂生活,滿足審美需求的一種途徑;其二是在有實際體驗的情況下,主動將音樂作爲保持心理健康和諧的工具;其三是把學習音樂作爲提高文化修養、促進自我發展與完善的自覺追求,將參加音樂活動作爲一種文明生活的方式,對於經過十餘年學校音樂教育的高中生來說,自主音樂需要主要表現在:能積極參加各類音樂活動;對音樂具有一定的興趣愛好;能經常用音樂給自己帶來快樂情緒;能主動選擇合適的音樂活動調節情緒、平和心理;參加音樂活動時具有較主動的審美意識。

二、音樂實踐能力

音樂實踐能力是學生音樂素養的重點。普通高中學生應具備的音樂實踐能力主要包括音樂表達與表現能力、音樂欣賞與審美能力、音樂創造與想象能力、音樂交流與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樂表達情感的能力。學生掌握音樂實踐能力應以用爲本,圍繞學生在校時和畢業後經常進行的音樂活動,重點培養選擇合適作品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現優秀作品的能力,即興表演和創作的能力等。音樂能力的基礎源於音樂實踐經驗,因此,學生應具有較豐富的歌唱和聆聽經驗積累,應熟悉經典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應熟悉各類常用的音樂活動形式。作爲音樂實踐活動的基本技能,學生應能夠較準確地歌唱若干首中外著名歌曲和公共活動常用歌曲,能視譜歌唱或演奏簡單作品,能較好地融入集體歌唱或演奏等表演活動,以便在需要音樂的場合選用合適的形式與作品參與音樂活動。

三、音樂情感體驗

音樂情感體驗是指學生在聽、唱、奏、動等音樂活動中,透過直接體驗(音樂感知覺直接產生的情緒體驗)和間接體驗(音樂表象及聯想產生的情感體驗),用音樂表達與抒發情感,或從音樂感悟與激發情感,這是音樂從音響形式轉化爲情感本質的關鍵過程。音樂情感體驗能力是重要的音樂素養。高中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有三種主要實踐形式:一是在音樂實踐中體驗美感;二是用音樂作品抒情詠志;三是透過音樂活動怡情養性。培養學生音樂情感體驗能力應側重高中階段音樂課的實際育人功能:學生在興致所至時能選唱昂揚、歡樂、抒情的音樂作品抒發自己向上向善愛美的志向與感情;在心理失衡時能選聽勵志、和諧、優美的音樂作品調節情緒和修養性情;在參加集體音樂活動時能有意識地從優秀音樂作品中感悟美德、陶冶情操;能對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網絡、演出和影視中的音樂作出正確的價值評判。

四、音樂文化理解

音樂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會人文素養。高中學生對音樂作必要的文化理解,有助於學生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認識音樂,也有助於學生從音樂發展的角度認識社會。音樂文化理解應包括認知音樂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特徵;瞭解音樂與其他藝術的關係;理解音樂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考慮到學生高中畢業後參加音樂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學生對音樂的文化理解應以四方面爲重點:識別中國與世界音樂的主要種類與特徵;認知音樂的主要形式、藝術特徵與文化價值;瞭解音樂在舞蹈、戲劇、影視中的應用及它們的相互關係;知曉音樂發展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意義。

音樂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2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其媒介是按時組織的、有規律的聲波(機械波的一種)。

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強弱、調性、時長、音色等。由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形成 音樂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節奏、曲調、和聲,以及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構成音樂的形式要素,就是音樂的表現手段。不同類型音樂可能會強調或忽略其中的某些元素。音樂是用各種各樣的樂器和聲樂技術演奏, 分爲器樂、聲樂(例如不帶樂器伴奏的歌曲)以及將唱歌和樂器結合在一起的作品。

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

1、審美感知素養

(1)審美感知,即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在審美的過程中要將音樂放置於其特有的文化屬性中去理解,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內涵,而不僅僅只是用聽覺來進行審美。

(2)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要會“聽”。老師需要透過音樂課堂,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習慣,利用具體的音樂來分析音樂的美,在每節課堂中帶領學生從音樂的速度、力度、旋律、音級等各個音樂要素中,聆聽不同風格的音樂變化,這就是在音樂課堂上打造學生“聽”的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

2、藝術表現素養

(1)藝術表現,是透過歌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活動,表達音樂藝術美感和情感內涵的實踐能力。如果表演者不能準確地把握作曲家的創作理念、創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內涵,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作品就不具備音樂藝術素養,那麼也無法具備一定的藝術表現力。

(2)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要會“動”。在音樂課堂上,要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走進音樂、利用身體的律動融入到音樂之中。例如在節奏節拍的學習中,讓學生做一些行走、舞蹈甚至是拍手跺腳,其實都是對於音樂的一種體驗,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3、文化理解素養

(1)文化理解,是音樂核心素養中最重要的一點,也是音樂學習者最需要去理解且欠缺的一點。它應包括認知音樂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特徵;瞭解音樂與其他藝術的關係;理解音樂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強調各民族之間的音樂都是平等的,需要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

(2)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要會“想”。學生對於音樂的文化理解學習,不能有賴於教師的講解和資料的翻閱,而是要學會“想”,只有自己思考出來的,纔是真正的知識。在學習音樂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翻閱資料,查閱作品的作者和寫作的年代背景,才能對於音樂的表現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