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師說》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師說》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師說》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

《師說》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於研究註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本課擬採用目標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優點是既讓學生知道要幹什麼,也讓學生便於總結他們掌握了什麼。作爲文言文的整體理解,要力求把它當作現代文來上,把重點詞義的解釋放在理解課文中去進行。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放在背誦前進行。理解文言文的內容,牽引學生進入文字採用問讀法進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安排

利用詞典和課下的註釋,把課文讀通,讀暢。並且初步瞭解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進程

1、老師介紹文學常識。抓住如下中心詞介紹:

韓愈、古文運動、寫作背景、解題。

2、老師出示案例,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老師的寬泛定義,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

3、齊讀文章,學生活動:你能大致地說一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嗎?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陋習。

4、學習第一段:

⑴朗讀:點讀第一段──老師糾音,並指明朗讀中的缺陷──學生齊讀。

⑵老師出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進入文字,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字,然後參與三個問題的討論。理解與翻譯中要注意下列詞的用法與意義:必、受、師(6個)、是故。

①老師是幹什麼的?

②人爲什麼需要老師?

③選擇老師需不需要考慮他的年齡大小?

⑶各自背誦第一段──點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接着指出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總之,這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們從師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並闡明瞭擇師的態度和標準。

5、學習第二段:

⑴朗讀:點讀──師正音──齊讀。

⑵理解文字: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弄懂這一段所寫的內容,參與下面問題的討論,並且在理解與翻譯的過程中掌握下列幾個詞的意義:出、下、恥師、句讀、不、族、相若。

①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在從師學習的態度上有何區別?爲什麼“聖益聖,愚益愚”?

②今之衆人對自己和對孩子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區別?

③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抨擊了“恥學於師”的陋習。)

⑤本段文字論證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對比。)

⑶熟讀──背誦──齊背。

⑷老師總結:本段運用了三個對比,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陋習,這是結合當時的現象從反面進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應的,前面提出師道之不傳,欲人之無惑的現實,然後透過三個對比來說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尾兩句與首句照應,再次說明了師道之不復的原因。

6、學習第三段:

⑴朗讀:點讀──齊讀。

⑵理解文字: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掌握重點詞語有:常、師、之徒、專攻。討論下列問題:

①作者列舉孔子拜師一事是爲了說明什麼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孔子爲什麼我們要拜這些人爲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⑶各自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這一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聖人”、大學者孔子的例子,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而且還爲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一石三鳥,事例選得非常精當。

7、學習第四段:

⑴朗讀:點讀──齊讀。

⑵理解文字:

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應掌握的重點詞語有:傳、拘、嘉、貽。並參與討論一個問題:

作者寫《師說》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什麼?

⑶各自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這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但作者並沒有把它作爲附記來寫,而是圍繞中心論點來寫:他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與上層“士大夫之族”相反),“學於餘(從師學習),“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就是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論點。

8、理解全文結構:

(這是爲學生背誦課文作準備。)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並形成如下板書:

三、段意

論點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爲師的道理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

9、課後拓展:

⑴學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⑵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老師?請談談你的見解。

《師說》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

1、由《馬說》匯入

2、“說”,古代一種議論文體。

二、韓愈與古文運動

1、駢體文

起源於漢魏,盛行於南北朝。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運動

指唐代中期以來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爲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視爲俗下文字,認爲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爲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載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

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三、研讀課文

(一)第一段

1、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寫什麼內容?

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3、作者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從師的重要性?你覺得老師重要嗎?

教師的職能作用來正面論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4、作者認爲擇師的標準是什麼?

道之有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

1、疏通文意

2、這一段主要寫什麼內容?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3、本段分爲幾層?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三層,對比論證。

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衆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聖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把爲子擇師而自己卻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之”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三)第三、四段

1、疏通文意

2、第三段主要寫什麼內容?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孔子爲例,指出古代聖人重視師道的事蹟,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爲師的道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第四段主要寫什麼內容?

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四、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運用排偶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於增加文章的氣勢,而且有一種音節的美,在語氣上也很自然流暢。

2、語氣語調婉轉多變,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嗟乎”,“嗚呼”(語氣詞加強感嘆)

“其皆出於此乎”(疑問語氣)

“吾未見其明也”(判斷語氣)

“其可怪也歟”(感嘆語氣)

《師說》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複習所學,翻譯課文,熟記重點字詞;

2、瞭解韓愈及其寫作背景;

3、欣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欣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用討論法、講解法。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理解。

2、請學生快速翻譯課文,發現學生仍沒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強調。

(二)匯入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有關韓愈的介紹,強調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紹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並點明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爲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以文明道。爲學習新課,談論“傳道”、“師道”做鋪墊。《師說》裏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業”指的`是儒家經典。

(三)學習新課

1、解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說”是古代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雜文

初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和韓愈的《馬說》。

師說,就是談一談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寫《師說》的社會背景,讓學生更加了解韓愈及其生活的時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學校教育長足發展"甚至早於西方一千多年設立了實科學校,“被譽爲達到了世界上和中國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亂後官學教育雖有些衰落,但經學、文學大家的私人教學和鄉村私學反而有較大發展,韓愈就曾從獨孤及、樑肅等學者遊學,李翱、李漢、皇甫湜、孟郊,張籍等則均師從過韓愈。韓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貶柳州,“衡湘以南爲進士者,皆以子厚爲師”。可見,當時並不存在一種普遍厭學、“恥師”風氣。《師說》也承認童子“擇師而教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所謂“恥學於師”究竟針對何人?

標籤:素養 師說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