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通用10篇)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

  《中國人的修養》的內容簡介

公民素質的進步,是一個民族富強與文明的必備條件。當下的我國社會,物質文明已經相當發達,但人們的精神道德體系卻幾盡崩潰。民衆個人道德素養的普遍缺失,引起不少有識之士的極大擔憂。面向大衆的基礎道德修養的有力引導,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從形式上看,《中國人的修養》原是普通學生所用的教科書,乃是通俗的指導實踐之書,而非學術理論著作。它完美結合了中華傳統修身與現代公民教育的觀念,以具體的行爲實踐爲出發點,用淺顯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來直接引導讀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國人閱讀體會的道德進修手冊。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通用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1

從圖書館借來蔡元培先生的《中國人的修養》一書,慢慢品讀,心中感概頗多。

《中國人的修養》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養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錄他最爲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華工學校講義》和《中學修身教科書》,並收錄他其他幾篇有關道德修養的文章,充分體現了蔡元培先生對於現代中國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的總體構想。

從形式上看,《中國人的修養》原是普通學生所用的教科書,乃是通俗的指導實踐之書,而非學術理論著作。它完美結合了中華傳統修身與現代公民教育的觀念,以具體的行爲實踐爲出發點,用淺顯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來直接引導讀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國人閱讀體會的道德進修手冊。

公民素質的進步,是一個民族富強與文明的必備條件。當下的我國社會,物質文明已經相當發達,但人們的精神道德體系卻幾盡崩潰。民衆個人道德素養的普遍缺失,引起不少有識之士的極大擔憂。面向大衆的基礎道德修養的有力引導,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再結合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的普世價值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與蔡元培先生提出來的公民道德素養的培育有着不約而同的思想契合。

由此看來,百年前與現今的大環境何其相似,至少在德育和智育兩方面上來看,不得不感嘆蔡先生的水平之高!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2

蔡元培蔡先生之名,自是如雷貫耳。民國至今,凡提北大者,必提蔡元培。這不僅是因蔡元培對北大有着深不可沒的貢獻,更因北大之興,既是蔡元培教學生涯中一顆明珠,又爲中國教育界帶來了無可比擬的深遠影響。

我自小頑愚。東北氣候寒冷,不能出去玩耍的冬日,只好將腳蜷縮在被子裏,懷裏摟着暖呼呼的熱水袋,嘴裏往手上呵着氣讀書,企圖以獲得知識的愉悅抵消無法外出的苦悶。家中毛錢不多,雜書不少,一來二去竟也讀了些人物傳記與小說、報刊。那時候看的最多的是《宋美齡傳》,它被放在書架第一層,便於翻閱。也讀過一點劉少奇、周恩來,看過母親的中學課本,喜歡抗戰期間牛骨頭的故事。但對於蔡元培,始終聞其聲不見其人。直到讀了高中,老師推薦的第一本書便是人物傳記《先生》,其中介紹的十位大師,首位便是蔡元培。彼時我因課業繁雜,已不大看書,惟有這本認真讀完。每每掩卷,心中總有憧憬與嚮往交織而過,激盪得幾欲下淚。

民國是一個美好而又悲愴的年代。人們在惶惑中前進,中國在陣痛中前行。1917年冬,教育界正處於混沌矇昧的節點,而剛剛更名的北大,儼然是一座陳舊腐敗的“官僚養成所”。舊曆年還沒過,那些隨身帶僕的學生與保守作態的老師們,便迎來了蔡元培。

這一迎可謂驚天動地,如一潭激起波瀾的死水。我們無法親歷這場最盛大的改革,卻可在史料中窺得些遺夢舊事。蔡元培對麻木鞠躬的教職工的深深一個回禮,是對過去的道別,更是對未來的致敬。一位前朝翰林,在一片反對之聲裏,在不穩定的時局中,取得這樣大的成就與讚譽,不只因爲他做了北大校長,更是因爲他的思想,在當時乃至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都發人深省,可謂“故紙堆裏聽驚雷”。

在院長贈書以前,我也曾讀過嶽南的《南渡北歸》,一部講述民國大師羣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鉅著”(書評如此,引之)。與這部摻雜史料、點評與分析的書相比,收錄原文的《中國人的修養》(下文一併稱《中》)便顯得相對晦澀枯燥。問我愛看嗎?不愛看。尤其前幾章,看得頭暈,只好每一章都做些筆記以便資料查找。第一部分《中學修身教科書》(下文一併稱《教科書》)看完了,B5的活頁紙筆記,便唰唰寫了近十頁。

文白交雜,實屬正常。畢竟蔡元培曾參與殿試,算得上滿腹經綸。當時白話文運動還未大規模展開,《教科書》作爲中學教材,自然滿篇之乎者也,不難懂但難讀。還好《華工學校講義》,變得淺顯易懂,相較於《教科書》更多些趣味。末尾的《散論》更像蔡對自己的剖析,對兄弟姊妹的勸誡,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讀得多了,閱讀之始的茫然厭煩自然也轉變爲喜愛與更深的敬意。

在《教科書》上篇第一章第二節“體育”的筆記中,我寫下這樣一段話:“何謂大師?抓握有度。從最洪荒處走過來,向最渺小處說開去。”這不僅是說我眼中的大師形象,更能展現我心中的大師風範。以我之見,大師之風,自有其獨到之處,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着受衆對象的不同而變化,將讀者與聽衆作爲傾心交流的對象,而非隨意戲弄的玩物。

在《中》裏,第一部分作爲教科書,顯得相對正式,而後面的講義乃至散論,便相當通俗易懂了。我不喜花間詞豔麗頹靡、堆砌辭藻之態(且不論內容如何,個別詞語的用法可以拿來參考,但整體行文態勢食之無味,令人生厭),也不喜當下許多青中年自詡“情感博主”“知名作家”,實則掛羊頭賣狗肉,敲着鍵盤發表一段不知所云的段子、雞湯,以達顯耀或發泄等目的。我尊重他們的寫作態度,會適當參考值得思考的段落,但這並不是我所喜愛的行文風格。我所喜愛的,像樂天,像老舍,像豐子愷,皆是些自然成趣,真情流露的大家。也有詞語風格獨特的,像張愛玲,拿捏人物把握情節,當時無可比;像簡嫃,每一篇散文讀來都好似一首飽滿充沛的詩。她們的風格獨樹一幟,但也是真誠的。

真誠,不僅是做人要務,寫作方面更是如此。因此,雖然《教科書》因時代原因,讀來頗爲艱深,但也是我本人文言修養問題,且內容並不難。好的文字,給人以聯想與想象的空間。《中》我一邊讀,腦海中就一邊浮現出蔡先生的樣子。我看過老照片,對他的矮小身材,溫和神態印象頗深,總把他和胡適之先生聯繫到一起,覺得他們的這種謙恭有禮頗爲相似。

《中》是文言文優勢的集中體現。一篇《德論》,幾百字便能準確概述作者希望的學生形象,但這種簡潔卻不失有序。以閱讀較爲細緻的《教科書》爲例,分爲上下兩篇:實踐心理學與理論心理學,每篇又有有諸如修己、家族等章節。一字排開,從小到大,邏輯清晰,層次分明。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說整部《中》是一頭牛,那麼蔡元培一定希望當時的老師、學生們,如今的讀者們做一名庖丁,按他的行文脈絡(即這牛的骨架構造與肌肉紋理)去分析(肢解),才能最終悟得真意(將其拆解入腹)。因此,在看書前,尤其是工具書、教科書,抑或學術論文,首先看一遍目錄是有必要的',它能最大限度地輔助理解且滿足需要。

細讀更能體會到蔡元培的偉大之處,這便是我前文所提及的,蔡的思想。生活學習中,偶有耳聞目睹身邊人對於蔡等一干大師的不屑一顧,爲此憂慮的同時,也不免有些寬慰。這種習以爲常與不以爲然,正是這種思想平民化乃至大衆化的體現。倘若蔡的思想,今天仍然被視若神明一般小心供奉,那纔是我們的愚昧與不幸。但我也憂慮,爲他們無法體會的精神痛心惋惜。寬慰、憂慮得多了,瞭解得便也多了,正所謂久病成醫。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重要一條便是“實踐決定認識”;中國老話裏,常講一句“時勢造英雄”。我們不否認時機對於一個人的重要作用,但進一步思考,原因在於此人本身便具有的英雄特質。蔡在前朝變法關口開始瞭解西學,同情維新,這爲他此後獨樹一幟的教育理念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而在民國初年臨危受命,真正顯露了他非凡的才能。倘若蔡是一名舊式文人,學習研究都死板老套,對於黎民百姓、窮苦學生毫無同情,想必也不可能生出變革之心並付諸實踐。《中》裏不只一次提到的男女平等、夫妻相敬、主權獨立等內容,早已成爲我們今天恪守的不二法門。

從古至今,大師的思想都遠高於他們所處的時代,蔡也是如此。《中》的一些話語平實而富哲理,如“例言”所提“立說務期可行,行文務期明亮”,“體育”所論“夫一人之身,本不容以自私”,諸如此類,引人沉思。而其他一些觀點也有待思考,如“天職與本務”“自殺”等。做學問、搞研究,所有的科學都是一樣,不推崇權威,而追求真理。我們敬重蔡元培,與我們對書中觀點進行討論是不矛盾的,甚至可以在這種思想碰撞裏,加深對於蔡本人,甚至對於民國的認識。如開篇所提“孝爲百行之本”,正是是國人重孝的真實反映。孝本無過,但以何等形式重孝,如何看待愚孝,便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了。讀一本書,彷彿在與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嗚呼!歌德誠不欺我。

高中時,老師經常勸勉我們,如今功利地讀書是爲了以後自由地讀書。龍應臺對安德烈說,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一百多年後,國慶長假的第二天,窗裏窗外一片祥和靜謐。我望着不知誰家飄蕩在風中的五星紅旗,如同望着1917年冬呼嘯而過的風雪。那個寒冷的清晨,一位勞碌半生的中年人走下馬車,向着俯首的校役們脫帽執意。是他給了我們選擇的權利,而這一鞠躬,帶着一身浩然正氣,帶着一首浩渺絕響,超越了一個時代。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3

古人說“修身,治國,平天下”,可見修養自身道德情操,完善個人人格多麼重要。爲什麼要加強自身修養?怎樣加強自身修養?蔡元培先生《中國人的修養》一書裏給了我們答案。

蔡先生以人們身邊熟知的事物爲例,娓娓道來,使人於不知不覺中深受啓發,比如開篇《合羣》一章,先生便以教室、桌椅、衣服和身體爲例,說明事物都是由各種不同的部分有機組合而成,進而指出人與人必須結成集體,彼此合作,才能謀求最大利益。引發我們加強自身修養,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共贏的思考。

本書觸動我最深的是《方正與拘泥》一章,文中說,行爲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規範,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能因過於正派而顯得死板。對於這一點,先生也舉了不少古代的例子。生活實際中,方正不難做到,按原則做事就行,但方正又不拘泥,便很是考驗一個人看透事物本質的本領了。許多人欠缺的便是這個本領,過於方正,是死板是死腦筋,不方正不免就流於油滑和油膩,拿捏得當,思維靈活又敢做敢當,實在是令人羨慕的事情。可惜這許多年來,遇到有些事情,本人時常猶豫“該做還是不該做”,而爲自己平添了許多煩惱,現在想來,敢情也有許多人和本人差不多,所以蔡先生才寫成這篇來開化我這等腦袋。

蔡先生關於良心的論述,也是令我非常感動的部分。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因良心的驅動而不得不去做某些好事,又不得不去避免做一些壞事。所以我們該做什麼,都應該交由良心來決定。但是良心卻又可能被邪念所壓倒;所以,對邪念要趨而避之。我們應該藉助良心,從知識、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共同着手去消除邪念。以趨善避惡的良心爲基礎,以臻於至善的理想爲目標,不斷實現道德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形成習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道德,最終實現自我完善的人格。

大千世界,包羅萬象,生活錯綜複雜,許多人感嘆“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要看破世間萬物凡事做得爐火純青談何容易,只要一直摸着良心走路,一直不斷增強自我修養,會越來心明眼亮。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4

《中國人的修養》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本書是蔡元培在公民道德修養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錄他最爲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華工學校講義》和《中學修身教科書》,並收錄他其他幾篇有關道德修養的文章,充分體現了蔡元培先生對於現代中國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的總體構想。

書一共分爲三大部分:華工學校講義;中學修身教科書;國民修養散論。蔡元培先生細緻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事無鉅細,皆考慮周全,然後書寫下來,讓我們來感悟。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有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都從中可以看出,自古以來,修己,是爲第一。在蔡元培先生的《中學修身教科書》中,開篇第一章即爲修己。其中提出“體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偏廢也”道德雖然是修己之本,但是若是沒有體育——體育在這裏可以延伸爲康強身體。

自古要求人們忠孝兩全。忠,是爲國之義務。孝,是爲供養雙親。若無康強的身體,那麼又如何供養雙親,又如何爲國奉獻呢?

蔡元培先生有提出,體育與智育相輔相成,正所謂“康強之精神必寓於康強之身體”“能否成之,視體魄耳”|每個人存活在這世界間,並非能夠做到遺世而獨立的,多多少少都是有他應盡的本分,而身體是否康健,就決定了能否完成這應盡的本分。

除去體育,知育,德育三者要並重發展。其間還有諸多小細節,一樣決定着我們的修養。

衛生之道包涵着飲食,清潔,運動,寢息,習慣....這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最是息息相關的地方。

飲食要注重不能夠恣食,恣食損身。“爲食慾所迫,不及自制,養成不能節慾的習慣,其害尤大,不可不慎。”我們也常被教導着,進食7分飽,不能夠暴飲暴食。《紅樓夢》中就有關於“飯後歇息片刻再飲茶”說法。

清潔,清潔以潔膚爲始,由此拓展。除去潔膚,房舍庭院亦不能任其蕪穢。身體衣服,作用是除去保暖,是爲了優美我們的儀容。要據此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我們的精神才能更好的散發出來。

關於運動,蔡先生所說“爽朗精神者”。運動是爲了讓我們擁有更好的身體,爲了更加的投入到學業中去。

寢息,正是我們所說的休息睡覺。所謂勞逸結合,正如這觀點所說。但是休息睡眠這個是需要自身把握住量的大小。不足,則身體衰弱,精力既疲,且事半功倍。而過於多呢,則會釀成惰弱之習慣。這也是大家所不願的。

蔡元培先生認爲“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正如我們古語中所言,金誠所至,金石爲開。

習慣,“江河成於涓流,習慣成於細故”習慣是爲我們的第二天性,是不知不覺浸潤精神。這不能不慎。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助於我們的成長,但是不好的習慣,則應該去惡從善,平日裏要注重善否之界限。養成正義,勇往,勤勉,忍耐這樣的道德目標。

除去這些,蔡元培先生還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列如,在開篇《華工學校講義》中,所提到的,合羣,捨己爲羣,愛護公物,盡力於公益,無論己所不欲或是欲,都勿施於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勿畏強辱弱。愛護弱者,戒失信嘲弄毀謗之類。等等細節,諸如此類,還有很多。

這本書,是爲現代中國人應該具有的道德修養的總體構想,在這條完善自我的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5

最近因院長推薦,有幸拜讀了蔡元培先生的大作《中國人的修養》一書,着實受益匪淺。雖然此書已完成百年,較於百年前的民國時代,我們新時代有着截然不同的風貌,然蔡元培先生把握住了歷史的.脈搏,這本書對我們中國人的要求不僅承襲了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連接了未來社會的文明要求,依舊緊扼時代的脈搏。可以想象蔡元培先生對於時代的把握,對未來,對近現代文明的卓越貢獻。正如杜威所說:“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對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先生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個。”透過這本書,就能感受到蔡元培先生在那個黑暗與迷茫的時代,引領出新的潮流,使學術界,使整個社會撥開迷霧的偉大。

如今中國進入新時代,社會風貌煥然一新,但新時代的中國,對於每一箇中國人修養的要求,從這本書中,依舊可以找到完美的答案,其內容並不過時,依舊站在時代前沿。讀了這背書,我對學習,生活,修養都有了更深的體悟。

在學習方面,我對於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疑惑在這裏找到了答案。江河成於涓流,習慣成於細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在是學習生活中最重要一點,其在不知不覺間浸潤我的精神,習慣真不可不慎。良好的習慣要想培養,則必須自制。愛快樂,忌苦痛,人之情也,我也不例外,從小就愛玩。兒時愛玩具動畫,少時愛遊戲電視,今有手機難以釋手,然要想在學習上取得突破,這些慾望就需要遏制。蔡先生說:“自制之目有三:節體欲,一也;制慾望,二也;抑熱情,三也。”正如流傳的段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刪其微信,去其貼吧,收其電腦,奪其手機,摔其ipad,斷其wifi,剪其網線,使其百無聊賴,然後靜坐、喝茶、思過、鍛鍊、讀書、彈琴、練字、明智、開悟、精進,而後必成大器也。在新時代,學習依舊十分重要,如蔡先生所說:國家之貧富強弱,與其國民學問之深淺爲比例。文明國所恃以競爭者,非武力而智力也。在國家的富強之際,我們作爲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養成良好習慣,勤勉學習,提高自己,才能爲國家貢獻更多力量。

在修養方面,蔡元培先生告誡了我們許多,提醒了我們:要堅忍而不要頑固;要自由而不放縱;鎮定而不是冷淡;要熱心而不要有野心;要果敢而不魯莽;要精細而不要多疑,要互助而不要依賴;要方正而不要拘泥,要謹慎而不要畏葸;要有恆而不要保守等等。這些我們可能都知道,但真正面對問題時,恐怕就想不起來了,而蔡先生爲我們做到這些指明瞭方法,指出了其中的度,過猶不及,讓我們懂得如何成爲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

讀了這本書,着實令人醍醐灌頂,對於修養問題茅塞頓開,作爲一箇中國人,作爲一個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爲一個礦大人,一個文法人,我必將努力做到這些,提升自我修養,並堅持一生。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6

蔡元培老先生的這本書,是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編撰的。書中涵蓋古往聖賢的哲理,與西方文化的理念相結合,打造以求適應社會的青年讀物。雖距今十二餘載,這裏藏有中國人,德、智、體、美的文化,儘管時代更迭,文化依然燦爛,是中國人不可多得的文化寶典。

古文《禮記》原著,寫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小至大,由內至外,循序漸進。蔡元培老先生在書本中,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論。從德、智、體、美全面講義,爲中學生開啓新的思想概括。它由上篇將這些,一切概述。而下篇以良知、義務等,展開思想的遞進工作。後文中,德育三十篇,講述爲人的品德修養,細化爲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品性。末尾以智育十篇,講解身心發展中,精神境界的觀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三觀,開啟侷限的思想格局,不得不說是精品良言的好書,中國人的思想理論教科書。

開篇第一句話:“人之生也,不能無所爲,而爲其所當爲者,是謂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襲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一生,不能沒有作爲,而要成爲“爲其所當爲”的,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成爲這種人,不是單純說教就能做到的,必須要有理想,有方法。只有那些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能真正的使國家,走向繁榮、富強。)可見,當時的人,極其重視人格、道德的修養,這也是中國道德的根基,中國的許多道德、修養,多是由此演化而來的。蔡元培老先生,在西方與東方文化的結合之中,逐漸感到,人格與道德的重要性,和變革的必然性。他明白,國人必須從小培養至關重要的品性修養,才能真正的有利於國家社會的發展。那麼,什麼是“爲其所當爲”?就是做自己想做的該做的事情。如果一個人,一生無所作爲,或者有理想,沒有品德,不去實踐。又或是,有道德而沒有理想,那這一生也是碌碌無爲,不完整的人格。如果所有子民,都不具有完整的人格,那麼國家也遲早走向滅亡。由此觀之,體現教育之根本,道德修養的重要。

在這裏我說幾點關於書中所感悟的真理,一個是人生的境遇,一個是寸光陰的勉勵,另一個是感恩的品德觀念。我記得有一句話記錄:“既有不如意事,亦當隨機順應,而不使留滯於意識之中,則足以涵養精神,而使之無害於康強矣。” 大意上講:(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應該隨機的去順應它,而不是將它留在意識當中。應該養足精神,有利於健康。)這裏我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中,也有關於同義的說法,就是遇到事情時,應該隨着它改變,並享受變化的過程。蔡元培老先生講的,就是利於身心健康,身體是一切的根源,有了好身體纔能有好的作爲。同時,也是對人生變化的解答。 還有“人生至此,要當百折不撓,排艱阻而爲之,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見險而止者,非夫也。” 這句話也是激勵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會有千險萬難,我們需要養成百折不撓的氣節,看到比較難的事情,就望而卻步,並不是英雄好漢。)這也不是老先生所提倡的。

在做人方面,老先生指出,年少時要養成忍耐的習慣,即使是憤怒,不能忍耐的時候,也應該先平心靜氣地去觀察,這樣就可以遠離憤怒了。若是別人的才能比自己強,那我應該喜歡她,尊重她,並且觀察我不如她的地方。也只有這樣做,我們每一個人纔能有所進步。

在珍惜寸光陰方面,老先生說:“少壯之時,於休學爲宜。朱子有言曰: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爲今年不學而來年,日月逝矣,歲不延誤,嗚呼老矣,是誰之愆?” 在這裏講到:(一個人年少的時候就要去學習,就像朱子說過,今天不學,要等到明天學,今年不學,要等到明年學,日新月異,時光過逝,等到老了,你又能去怪誰呢?)教使一個人,年少時應以學業爲重,不可明日復明日,要珍惜時光。在我國古代,有許多文人墨客,無不作詩句言表“寸光陰”之金貴,千古流傳,激勵後人珍惜時光。有:“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亦有:“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可見古今往來,無人不知曉時光的金貴和勤勉的重要。

在感恩的講述中,我最喜歡,也是最能與之產生共鳴的,是老先生講的:“苟無時,則雖經驗百年,讀書萬卷,或未必果有成效,從師者,事半功倍者也,師之功,必不可忘,而人乃以爲區區脩脯已足償之,若購物於市然。然則人子受父母之恩,亦以服勞奉養爲足償之耶?” 這裏的意思是:(如果沒有老師,雖然有很多的經驗,讀了很多的書,但是未必會有效果及成效,若是有老師,則一定會事半功倍。老師的功勞不可以忘記,然而,每個人都以爲區區聘請老師的金錢就可以償還授業解惑之情,那這和菜市場買東西,銀貨兩訖又有什麼不同呢?然而,爲人子女受父母的恩惠,透過服侍和贍養就可以償還嗎?) 同老先生所倡導的一樣,做人一定要知恩圖報,更應該終身不忘。吃水不忘挖井人,人的品德修養應該做到這樣,纔不枉一世爲人。這是一個良好品性的體現,也是爲人一生的價值。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體現一個人修養、德行的重要概論。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書讀物。蔡元培老先生所講,也是中國文化流傳至今的理念。不可否認,修身、養性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人格的培養,對當今的每一個人,都具有普遍的意義。這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成就事業的根基。真正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修煉,是一種根植於內心的素養,是一種無需提醒的自覺,以承認約束爲前提的自由,一種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的善良,它關乎公平、正義,時刻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就在人與人的關係中。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7

11月份,跟着團隊讀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國人的修養》,先生的大名久仰,先生的文字仔細讀的不太多,特別是先生的新白話文,讀着有點拗口,但還是沉下心,每天以三兩篇的龜速讀完了此書。

此書主要表達了先生一生所推崇的中華傳統文化修身思想和現代公民德育理念。雖然這書的內容發表於二十世紀的一二十年代,但現在讀來依然對我們當今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指導意義。

在看本書的第一部分時,這部分是《中學修身教科書》,上下兩篇既重實踐又重理論,關於這兩篇的各種道德的修養自不必說,在修己一章“體育”一節中,先生提出“凡道德以修己爲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爲本”,這種提法放在現在一味追求分數、升學率的今天尤爲可貴。當今從學校到家長,從一線城市到縣城,學生們的業餘時間都被各種名目的輔導班佔據,早幾天北京黃莊的瘋狂補課刷爆朋友圈。現在的孩子近視眼成羣,體質也有下降趨勢,雖然國家爲了保證中學生體質,強制體育加試到中考成績,依然只是表面工作。想想原來的科學家們在那麼惡劣的條件下研究工作,很多都是高齡之人,而現在許多疾病年輕化,猝死早衰等,修己先修體育,增強體質,康健身體,涵養精神,才能更好的工作,教育應該重視。

在先生的德育三十篇中提到“堅忍與頑固”“自由與放縱”“鎮定與冷淡”尤爲讓我警醒。在引領學生的發展過程中,在當今提倡標新立異的時代,分清自由與放縱,堅忍與頑固很是重要,在當今的不關己事不管不問的風潮下,分得清“鎮定與冷淡”着實是一股有意義,重慶的公交事件裏,固然有司機的職業素養底下,當事乘客的垃圾情緒,乘客們對己外之物不關心不過問的心態也是事件發生的間接原因。“觀衍之臨死而悔,弼之得書而謝,知冷淡之弊,不獨政治家,即在野者,亦不可不深以爲戒焉”。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8

《中國人的修養》是蔡元培先生的著作,這本書由三部分構成:一爲《中學修身教科書》,分爲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從實踐方面論述了修己、家族、國家、職業等修養問題,下篇則討論了良心論、理想論、本務論、德論等修養理論。二爲《華工學校講義》,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三爲《散論》,主要收錄了12篇關於道德修養的演說、手稿等。

本書採用文言文寫作,要想吸取其精華,瞭解其思想,還需逐字逐句斟酌,用心思考和反省。要說對本書的感悟,我還沒有讀通、讀透、讀懂。但是,德育三十篇中“責己重而責人輕”部分的內容讓我感慨頗多。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嚴格要求自己,而少去責怪別人,那也就可以遠離抱怨了”。讀到這裏,我想到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一日課間,兩個男生在男廁所鬧着玩,發生爭執,兩個人便“動起武力”,互不相讓的情況下,倆人脖子上都留下了“抓痕”,雖沒有多嚴重,我還是聯繫了雙方家長。一個家長說:“不要緊,晚上回家再說吧”,後來也沒有了動靜。另一個家長馬上把孩子接回家,然後又給我打電話。張口就問:“你們班孩子怎麼總是打架”?“不好意思,您說錯了,不是我們班孩子老打架,而是不聽話的那幾個孩子老打架”我解釋到。家長又說:“老師,您怎麼不好好看着”?我笑了,依舊認真地回覆道:“一個班75個人,下課了,我看哪一個孩子呢?而且,您的孩子是在男廁所打的架,下課我要跟着去廁所看着嘛”?家長沉默了一會兒,說:“老師,再打架您使勁打”,我問:“我打你家孩子您不心疼嗎”?家長笑了,扯開話題。

故事二:還是一日課間,兩生鬧着玩,一個把手放在門縫,另一個關門,正好把手擠到了,當時血流不止,老師抓緊聯繫了雙方家長。流血家長來到後,先對自己孩子說:“你玩的時候怎麼不小心一點,不知道保護好自己嗎?以後注意點哦”,然後向老師說了句:“老師,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

看罷,兩件差不多的事情,家長處理方式的差異,一定會培養出不同的孩子。故事一里的孩子,遇見事情只會責備別人,總感覺自己沒有什麼問題,進而養成了“推卸責任”的習慣。而故事二里的孩子,遇見事情時,首先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會嚴格要求自己,而很少去責怪別人,久而久之,他會養成“敢於承擔”的品行,進而促進自己今後的成長與發展。。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嚴格要求自己”而“少去責怪別人”的人。因爲只有這樣,對各種事情纔會有一顆寬容的心,纔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會承擔責任而不推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自己不斷地進步和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過得開心踏實……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9

翻開蔡元培先生的《中國人的修養》一書,初讀之感覺有些晦澀,靜心凝神沉浸其中之後,就能夠比較清晰地領會作者的要義。重要的是,蔡先生的理論每一章每一節都能引發我許多有意義的思考,讓我匆匆而行的焦躁之心漸漸安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思——修吾身

應該說在過去的幾年裏我一直都是一個善於反思的人,注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注意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注意反思自己對女兒的教育方法。但是,對於自己的身體,我卻極少關注和思考。從教二十年,從原來的懵懂無知到現在的專業成長,我的自我發展之路也是一路坎坷,一路艱辛。學校領導的重視、信任與期望,讓我時刻不敢忘記自己的使命,全心全意地想把自己的滿腔熱忱奉獻給我所鍾愛的這所學校和這所學校裏的孩子們。但是,“身不康強,雖有美意,無自而達也。” 參加工作已近二十年,早已不是那個身強體健的大姑娘了。久坐,超負荷的腦力勞動,長年累月的睡眠不足,身體已經多次亮起了紅燈。二十年雖然不算短,但對於我的整個教育生涯來說,它並不是全部,接下來的歲月裏,我還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要陪伴孩子們度過。學校培養了我,我應該以強健之身回饋學校,奉獻教育,而不是把自己累成殘廢,最後沮喪無奈地退到後方去休養。

蔡先生在第一章《修己》裏面強調:“修己之道不一,而以康強其身爲第一義。”。一直以爲,身體是自己的,可以由自己說了算。近來讀書思考才幡然醒悟:我不僅僅爲人師,爲人母,爲人妻,我還爲人女,爲人媳。我的肩上不但有傳道授業的重任,而且有撫養子女,贍養父母的責任。而這些責任的實現,無疑必須以身體的康健爲前提。蔡先生說:“忠孝,人倫之大道也,非康健之身,無以行之。┄┄羸弱而不能供職,雖有孝思奚益?況其以疾病貽父母憂乎?”想想自己,不但沒有經常關心父母的身體,還經常在父母面前嘮叨工作多麼繁重,身體多麼乏累,讓父母爲我憂心,實在是慚愧之至。

修身,從強體開始,從現在開始。今後,我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擺脫忙亂、焦躁的現狀,讓自己的身心得到適當的休憩,確保自己能夠有源源不斷的力量繼續奉獻教育,履行各項責任。

行——修吾德

“行一善也,良心爲之大快;行一不善也,則良心之呵責隨之”。 我是一個有師者情懷的人。在我認爲,師者情懷就是一個人的德與善。爲人師者,當以德爲重,以德服人。出門在外,我會時時刻刻謹記着自己的教師身份,時刻告訴自己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擁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

童心最真,也最爲敏感。眼睛碰觸到每一個眼神,那些聰明的小精靈都能夠從老師的眼睛裏讀取到老師對他們的情感。深秋的下雨天,衣着單薄破舊的孩子目光中帶着淡淡的自卑,她明顯感覺到了自己跟別人的不一樣,但她一定害怕從老師的眼睛裏看到這種不一樣。她瑟瑟地想將自己的小身子躲進班級的隊伍中。怎奈,吃普通餐的孩子只有她一個,她得自己獨立成隊。輕輕牽起孩子的小手,將我寬大的外套披到孩子身上,同執一把傘,我們倆衝進了雨裏。女孩邊跑邊“咯咯”地笑着,穿着我的大褂子,女孩顯得與其他孩子很不一樣,但她很開心,午餐也吃得格外香。

週末回家,修完車子時夜幕已經降臨。在拐向村路時,我看到了一個行色匆匆的少年。初冬的傍晚,天氣格外寒冷,加之行人稀少,我想少年的心一定是急切的。於是,行至少年身邊時,我滑下車窗,親切地對他說:“小夥子,我捎你一段路吧。”少年看了看車上我的女兒,很高興地向我道了謝上了車。少年下車後,一直沉默的女兒對我說:“媽媽,您真好,大哥哥遇到您很幸運,他一定很高興。”女兒的話讓我感覺很溫暖,少年對我的信任也讓我感到愉快。“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我的行爲爲女兒做出了榜樣,我想,或許在將來,女兒也會像我一樣以助人爲樂,再或許,那個少年也會因爲今天所感受到的溫暖而願意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爲人師者,我願意用我的行動將美德傳承給我的孩子、我的學生,讓他們的思想燦若星空。

努力——修吾業

蔡先生說:“人不可無高尚之理想,而又當以堅忍之力向之,日新又新,務實現之而後已,斯則對於理想之責任也。” 人的成長要有理想,有目標,教師作爲學生的引領者更應該具有高尚的職業理想。然而,在教學路上跋涉了許多年之後,我才漸漸有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目標。曾經,我很羨慕現在的年輕教師,羨慕他們從剛剛踏上講壇的那一刻起,羨慕從他們第一次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求知慾望的眼睛開始,就有那麼多前輩、先哲來告訴他們要如何實現專業的發展,要怎樣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他們要比我們少走多少彎路啊!每每憶及自己曾經虛度的光陰,我總是心有慼慼然。

後來,我發現即便現在的年輕教師有如此好的機遇,他們之中仍然有許多人淪爲平庸者。歸其原因,當然也很簡單,因爲他們心中沒有目標,更沒有理想。又或者,他們空有理想卻缺乏堅忍之力,無法持之以恆。回望自己走過的路,雖然曲折坎坷,卻於不斷地摸索中獲得了經驗,增加了自信,磨礪了意志。成功沒有捷徑,原地踏步者雖然舒適卻永遠看不到遠方的美景,只有努力跋涉,勇攀高峯的人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良師,應德行善美,知行合一。作爲師者的我,願意懷揣夢想,向着遠方,且思、且行、且努力!

《中國人的修養》讀後感10

中國是一個人治傳統悠久的國家,是一個崇尚賢人政治的國家,因而也是一個特別注重道德修養的國家。從一定上意義上說,一部中國思想文化史,一部中國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國人的道德修養史,古聖先賢關於修養的著作,關於修養的名言,論語、老子、莊子,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等,哪一部不是修養的典籍?

我們爲什麼要注重修養?因爲,修養是一種傳統美德,修養是一種思想境界,修養是一種精神追求。因爲修養,是我們擺脫低級庸俗,克服自私自利,追求建功立業,追求高尚人格,實現完美人生的唯一途徑。因爲任何爲歷史和社會爲國家和民族做出傑出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是後世修養勵志的典範。

人的道德既不是天賦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透過持之以恆的修養努力獲得的。修養是每個人不可迴避的人生重要問題。人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家庭、族羣、團體、國家等各種社會關係之中,就面臨着各種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的協調處理。所謂修養,就是要在家庭、國家和社會生活中,講規則、守法度,講誠信、守承諾,講道德、守秩序,講文明、守紀律,就是要協調處理好自己與內心、他人、社會、國家的關係。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行爲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更高的水平。修養,要求對國家要忠,對父母要孝,對子女要慈,對親人要恭,對朋友要誠,對他人要敬,對老人要尊,對小孩要愛。修養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解剖不斷進步的過程,修養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淨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修養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

人,一刻也不能停止修養。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實際上,也要修養到老。即修養應當貫穿於人的整個一生。修養不是盲目的閉門思過,不是胡亂的冥思苦想,修養需要理論指導,修養需要實踐躬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近日有幸讀到蔡元培先生的名著《中國人的修養》一書,該書被譽爲“一部值得全體國人閱讀的道德範本”。蔡先生認爲,作爲一個現代學生,至少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獅子樣的體力”。“今日的學生,便是明日的社會中堅,國家柱石”,強調“先有健全的身體,然後有健全的思想和事業”,“學生體力的增進,實在是今日辦教育的生死關鍵”。二是“猴子樣的敏捷”。歐美文化後來居上,西方學生行動態度總是敏捷異常,活潑得很,讓吾人瞠乎其後。現在我們的青年,如要想對於求學、做事兩方面,力振頹風,則非學“猴子樣的敏捷”,急起直追不可。三是“駱駝樣”的精神。青年學生承擔着對於學術、對於國家、對於社會的重大責任,任重道遠,必須具有“駱駝樣的精神”。此外還要有“崇好美術的素養”和“自愛”、“愛人”的美德,才能無愧於現代學生的稱號。

《中國人的修養》這本書由三部分構成:一爲《中學修身教科書》,分爲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從實踐方面論述了修己、家族、國家、職業等修養問題,下篇則討論了良心論、理想論、本務論、德論等修養理論。二爲《華工學校講義》,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德育篇要求捨己爲羣,盡力於公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責己重而責人輕,勿畏強而侮弱;智育篇包括文字、圖畫、音樂、戲劇、詩歌、歷史、地理、建築、雕刻、裝飾等內容。三爲《散論》,主要收錄了12篇關於道德修養的演說、論文、手稿等。本書採用文言文寫作,需要精讀細讀,慢慢品味,才能悟透作者的高尚思想和偉大智慧。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非常有影響的革命家、教育家、倫理學家,曾兩度遊學歐洲,對中國社會弊端有透徹的認識,大力提倡民主、自由與人權思想,致力於改良社會風氣,尤其重視公民道德教育。毛澤東稱讚他是“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杜威指出:“以一個校長的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修養,強化公民對於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凝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重溫蔡元培的《中國人的修養》一書,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讓我們從閱讀先生的這一著作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自覺加強修養,推己及人,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