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談修養》讀後感1500字

讀後感2.3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修養》讀後感15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修養》讀後感1500字

《談修養》讀後感1

大學都快要結束了。回想起來,專業課的知識該讀的大部分都讀了,但是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書籍自己讀得確實很少。這也是有時覺得自己理論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夠的原因。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本來每學期都有計劃讀幾本文學、歷史或者哲學方面的書籍,但是大多數都被擱淺了。一方面是由於時間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還是覺得是因爲自己太"懶"了。後一點也是在我讀完《談修養》一書後的感觸。

這次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一書,不僅受益匪淺而且還感到"吃驚"。爲什麼用"吃驚"這個詞呢?我覺得,雖然這本書名是《談修養》,是朱光潛先生對當時社會環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領,但是我在書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潛先生對當時社會和國家問題的深刻分析與解剖,同時也給出瞭解決的良方。比如說:第六談《談處羣》就是從個人出發,以小見大,談的是國家大事。平時我也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很感興趣,也愛琢磨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進行分析,不僅沒有條理也沒有深度。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並且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徹了。這正是緣於這本書對當時社會上一些問題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詳細的解答。如:《談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戰以前和抗戰以來青年心裏的區別,並深究了其中的原因。還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中似乎能找到社會變壞的原因:人的惰性。這是最本質的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說:懶,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認真;懶,所以貪小便宜,以不正當的方法解決個人生計;懶,所以隨俗沉浮,一味圓滑不敢爲正義公道奮鬥;懶,所以遇引誘即墮落,個人生活無紀律,社會生活無秩序。懶是萬惡之源!這本書也解答了我的一個疑惑,爲什麼中國人喜歡用道德去約束和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傾向於藉助法律的手段。我現在知道了這是一個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問題。這些對我能更加深刻而有條理的分析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幫助。朱光潛先生不僅是一位美學大師,他對於當時社會中的醜惡現象也有着極其深刻的理解,對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這些都表說明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懷。總之,我就吃驚在在一本談個人修養的書籍裏找到了關於國家、社會、教育等方面的答案。

修養,修身養性也。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而外在的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作風。要想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風,就要做到"四自"、"四慎"。"四自"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勵";"四慎"是"慎獨"、"慎微"、"慎始"、"慎終"。我覺得,"慎獨"尤爲重要。"慎獨"通俗的講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但是他們兩個又不完全相同。"慎獨"講的是在沒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一個人是否能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比如,一個人可能在有人在場的情況下比較注意自己的行爲舉止,不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等,但是在沒人在場的情況下,他是否仍能做到這一點呢?如果不能的話,就說明他的修養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境界。獨處纔是最考驗一個人修養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談《談價值意識》。雖然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寫的,其中很多的東西現在看起來似乎在現實中任然存在,也很實用。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來源於願望與能力的平衡"和"要復興中華民族,我們必須在青年心理中養成對於個人努力地信任"。印象深刻是因爲第一句話我現在還不太理解;另外一句是太理解、太贊同了。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也就使得每個人追求幸福所努力的方向不一。幸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飢餓時能吃上熱噴噴的飯是幸福;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幸福他們就幸福。

總而言之,之所以朱光潛先生能在當時那樣一個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保持真、善、美的修養,並能深刻的理解當時社會上的不正的現象和風氣,是因爲他的內心是美的。而這種美的價值是不可測量的。正如先生所說,"全社會都壞時,如果有一個好人存在,它的意義與價值是不可測量的"。正是當時這些黑暗之中的星星之火將我們民族引向了現在的光明。

《談修養》讀後感2

今年十月,我讀了朱潛光老先生的《談修養》,收穫頗多,但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不以爲然,以爲這種書,又是在講什麼大道理,與自己可能相距甚遠。可是,當我讀了第一談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我被這本書征服了。我覺得這正是我一個大學生,一個有夢想的、想有所作爲的大學生,現在需要的東西。平淡的語言,樸實的文字,卻能引燃心中的熱火。當讀到"長夜漫漫何時旦"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幾輩人對於"三部曲"的無奈而又無助的心情;當文中談到幾個認識的時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爲青年人的重擔,祖國的明天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但是,現在的我,擔當此任嘛?我懷疑,我迷茫,希望從接下來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師就用樸實的文字,談了自己對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給了我很深的影響,而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的總結爲:力而能爲、即做不延、盡職盡責。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履行的信條。文章中又提及到"奮鬥"一詞,我認爲如果人生不能奮鬥,就失去了生命本來的意義與價值。懂得奮鬥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難。

俗話說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時代的我們如果設定了目標,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過程中受到些磨難。這是對人生的考驗,就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奮鬥拼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困難。都說一個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來決定的,然而,我覺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理智對待,認真思考,不驕不躁,困難就能迎刃而解。接下來,給我影響較深的是朱老先生對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關係談及。一個國家,要想復興,要想強大,就必須要有人站出來。曾經梁啓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所以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看現在,還要看將來。而祖國的將來也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爲什麼我要引入這段話呢?因爲我們,作爲哈工大人,作爲經過層層選拔而挑選出來的人,就要勇於承擔重任,勇於用自己的行爲去改變他人,儘可能的改變周圍的環境與氣氛,使之朝好的方向發展。朱老先生還指出,我們必須在心理養成對於個人努力的信任。因爲許多人仍妄存僥倖的心理,許多人都把立國的希望藉助於他人的身上。如果這樣,國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國凌。所以我非常贊同朱老先生所說的,"必須要摒棄而且消滅社會上一切僥倖苟安者、頹廢因循着和夤緣倖進者。"

前幾日,做了一個關於幸福的活動,讓我拿着攝像機,跟着主持人,詢問"你幸福嗎?"這個主題的相關問題。對於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觀:學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學業有所成,畢業後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師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學業有成;工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順利;老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身體的健康,兒女的孝順。每個人,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段,都有着不同的幸福觀。而幸福來自於什麼?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種享受,不僅是肉體,也包括心靈。一個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談修養》這本書不僅在文字上面給了我極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給了我很大鼓舞,讓我改變了很多。它讓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爲,就必須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摒棄"懶"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三此主義";它讓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誠,要有修養。一個人的品德涵養往往體現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與此同時,它還讓我懂得,在工作中,一個個人能力強大的集體裏,只靠一個人是不能有所發展的,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輝煌,取得成功。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俗話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學習,相互體諒關心,只有人與人的關係融洽,生活纔會愉快。

《談修養》讀後感3

無意間在網絡上翻到了朱光潛先生的這本雜文小集,利用空餘時間讀完。文中句句是先生對廣大青年的肺腑之言。雖然寫作背景在上個世紀40年代,但其中的道義在今天仍有很深刻地教育意義。

關於治學態度

翻開書本,是作者自序。便能從中深刻體會到朱先生謙虛的態度,這是我所仰慕和欽佩的。他對青年寄予的厚望是深沉的,對於青年人的積習看得明白瞧得仔細。

摘錄幾段:“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變成屈服於事實而拋棄理想的墮落着”,“如果你們沒有徹底的覺悟,不拿出強毅的意志力,不下艱苦卓絕的功夫,不做腳踏實地的準備,你們是不成問題地仍走上這條路”,“本來是很容易的事而變成最難實現的,這全由於人的愚蠢、怯懦和懶惰”。

放眼我曾經的經歷,總的概括而來時目標定的太高,又多出幾分懶散,不願從基礎做起,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自信心慢慢損毀殆盡。正如先生所說“要個人在社會中成爲有用的份子,必須有德有學有才,而德行學問才具都須經過堅苦的努力纔可以得到。”蘇軾一代文豪,也是透過抄書熟讀四書五經的枯燥方法打下堅實的文學基礎。所以,作爲青年的我更應該拿出勤奮的態度克服懶惰,且懶惰人人都有,不必自責,但一定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總結來,我對於治學的一點看法是:其一,勤奮,專注,不可偷懶;其二,多從自身找問題,不可推卸責任於人;其三,立志做一件事就應馬上行動(“那件事的成功經管在很遠的將來,而那件事的發動必須就在目前一頃刻。”三此主義:此身,此時,此地)

關於讀書

讀書不在多而在精,選書應從經典開始。系統學習,勤做筆記,讀得徹底。

摘要:“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而目前的狀態是,書讀得不多還蜻蜓點水,留於心的書籍寥寥無幾。而讀書也無從下手,隨波逐流,喜歡哲學卻沒有讀過柏拉圖的《對話集》,研修經濟學的卻沒讀過亞當斯密的《原富》,這樣浪費時間和精力便成了消耗戰,自己卻無絲毫長進。

此外這句話我非常喜歡:“讀書原爲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

因此,以後讀書不能以數目取勝,而應關注書中對自己的點滴影響。這纔是更爲重要的議題,這也是我所認爲的“言之有物”。現在的讀書狀態一一被先生點到,想要改還需刻苦努力的精神,這是場持久戰。

於是乎“好書不厭百回讀,書讀深思子自知”應當是每個讀書人的座右銘。

讀書也需要方法和技巧,比如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爲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爲中心,每次讀書應帶有目的有系統的閱讀。例如,小說,第一次求故事結構,第二次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都可以如此逐次研求。讀書避免囫圇吞棗,不可急功近利。閱讀前學會提問,在思考中解決問題。

關於如何生活

“人有肉體,有心靈。肉體有它的生活,心靈也應該有它的生活。”

人終有一天會老去,得獨自面對寂寞的生活。青年時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的心,都有一腔熱血爲之奮鬥。作爲青年,美育、體育與智育德育同等重要。只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支撐人的心靈走向更爲廣闊的天地,只有藝術才能給人生的空隙帶來真正的樂趣。美感教育又能助人怡情養性,人生本就是場修行,有一天我終將孤老,應給予自己一份生活之外的慰藉。此刻,應當不晚。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會聽音樂,不斷地讀文學作品,偶爾有欣賞圖畫雕刻的機會。”生活的理想便是如此。

標籤:讀後感 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