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國學《克己復禮》教學設計

《克己復禮》成語故事

孔子帶學生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卻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機會,窮困潦倒之際,被困於陳、蔡的山野之中,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弟子們餓了好幾天,個個面黃肌瘦,心中充滿憂慮。而孔子依然每天不斷地學習,沒有絲毫的埋怨與擔憂。

子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突破重圍,好不容易纔買來一袋米,希望給大家解解飢。顏回和子路趕緊在靠牆的地方生火做飯。飯快熟的時候,恰巧屋上有團黑灰掉落在飯上,顏回覺得扔掉沾灰的飯可惜,就夾起來吃掉了。子貢和子路去井邊打水,子貢一回頭,正好看見顏回在用手抓飯吃。子貢當即很生氣,認爲顏回偷飯吃的行爲有辱君子的操守,但他沒有上前質問顏回,而是去問孔子:“仁德清廉的人,也會因窮困而改變氣節嗎?”孔子說:“如果因窮困就改變氣節,那怎麼還能算仁德清廉呢?”子貢便將看見顏回偷飯的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後並沒有感到驚訝,說:“我相信顏回的人品,我認識他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雖然你這麼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爲這一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你等一下,我來問問他。”

於是孔子把顏回叫過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夜裏夢見了先人,這大概是神在啓發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飯端進來,我要祭奠一下先人。”顏回惶恐地對孔子說:“老師,剛纔有團黑灰掉到鍋裏,留在飯裏不乾淨,丟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用吃過的飯來祭祀先人,是不恭敬的。”孔子說:“原來如此,那就算了,我們一起去吃飯吧。”等顏回離開後,孔子望了一眼子貢,說:“顏回是什麼樣的人,你已經明白了吧?”

國學《克己復禮》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克己復禮》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克己復禮》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禮”和“仁”的含義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

3、背誦重點章句。

教學要求:

1、掌握課文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關注特殊句式的表達作用,明確各章基本觀點。

2、明確“禮”與“仁”、“禮”與“孝”的關係。

3、背誦12.1、3.1、16.2、13.3章。

教學建議:

誦讀爲主,歸納爲輔。讓學生充分誦讀,試着背誦。在熟讀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落實字詞句,一起歸納課文中文言特點。

課前準備:

1、認真閱讀課文、註釋、翻譯,掌握字音字義。

2、查閱資料,瞭解孔子有關思想。

3、研討課後練習。

教學方式:誦讀式、整理式。

學習方式:誦讀、歸類。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克己復禮:克,約束,剋制。復,迴歸。禮,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主要指周禮)

孔子認爲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而現實又“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古代的規則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孔子要恢復的是周禮。

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矩、儀節。其特徵是將以祭神(祖先)爲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製作,予以系統化、擴展化,成爲一整套習慣統治法規(“儀制”)。作爲原始禮儀,它們的原型本有其極爲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政治作用。遠古氏族正是透過這種原始禮儀活動,將其羣體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按着一定的社會秩序和規範來進行生產和生活,以維繫整個社會的生存和活動。因之這套“禮儀”對每個氏族成員便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它相當於後世的法律。到了殷、周,這套作爲習慣法的“禮儀”就逐漸變爲替氏族統治服務的專利品了。政統與血統的密切結合的等級制度,是周代統治制度的突出特點。

二、解讀各章內容(字、詞、句)並加以評析。

(一)重點字詞句:

①非禮:不合禮節[古義];調戲(婦女)[今義]

②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

③觚不觚:前者:名詞,一種飲酒器。後者:動詞,像個觚。

④君君:動詞,行君道,按君主的守則去做。臣臣:按臣子的守則去做。

父父:按父親的守則去做。子子:按子女的守則去做。

⑤諸:之乎,兼詞,代詞+語氣助詞(相當於“嗎”)。

⑥弟:同“悌”,敬愛、順從兄長。

⑦是以爲孝:介賓倒裝(以是爲孝)

(二)克己復禮的主張:

本課記載的是孔子有關恢復周禮的主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2.1章:克己

3.14、7.5章:崇古

3.1、6.25、12.11章:秩序

16.2章:道

13.3章:正名

1.2、2.8章:孝梯

17.21章:報恩

17.11、3.3章:仁

三、探究:

1、宋儒說“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嗎?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對臣子提出了制約,而且對君主也有制約;而宋儒則把君權絕對化了,只講臣子的義務,不講君主的責任。

2、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麼關係?試結合課文有關章節,談談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制度、規範,而“仁”則是“禮”的基礎和體現。對統治者來說,要實行“仁政”;對個人來說,要以“仁”作爲處理人際關係的出發點和準則。離開了“仁”,也無所謂“禮”了。

“仁”是“禮”的內核(3.3);“禮”是“仁”的目的與外在表現(12.1)。

“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仁”是“禮”指導下的“仁”,是以等級制度爲前提和目的的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1.2)(2.8)(17.21)

3、克已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慾”嗎?s5u

克已復禮是約束自己的慾望和行爲而回歸於禮,其目的和基礎是“仁”;“明天理,滅人慾”則是將克已復禮趕向了極端,無視人的存在,是無“仁”可言的。

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是在承認個人有一定自由慾望基礎上提倡人要克服慾望、約束自己,達到“禮”所規範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還是正名分,定等級,而漢代統治者則發展爲“三綱”(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而宋以後,又將維護統治者的意志強化爲“天理”,特別是明代後,更絕對否定了個人的一切願望需求,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4、“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都是主謂倒裝句。這種倒裝句方式表達了孔子怎樣的'心情?《論語》裏類似的倒裝句還有不少,比較一下現實生活中書面語言和口語中倒裝句使用頻度的區別,說說這種現象反映了《論語》怎樣的語體特點。

甚矣吾衰也。――吾衰也甚矣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

陳述句中的主謂倒裝,主要是突出感情,強調謂語表達的內容。這兩個例句,強調了程度之“甚”和時間之“久”,反映了孔子對禮制失落的悲涼心情及自己爲理想努力難以實現的感慨,體現了孔子對西周禮制的無限思慕,對周禮理想境界的嚮往。這種倒裝句的使用,說明《論語》作爲古代散文起始階段的語錄體帶有口語化、生活化的特點。

5、閱讀下面三段文字,說一說它們各自從哪個角度對“禮”進行闡釋的。(文字略)

引用的荀子、《禮記》中的三段文字,主要從“人性”角度論述“禮”的必要。從人性角度而言,人作爲高等動物,本身具有“自然屬性(動物性、“惡”)”和“社會屬性(社會性、“善”)”的雙重性,而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還具有“社會性”,因此,爲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屬性”的一面,需要制訂一定的'“禮”(規範)來加以約束自己,所謂“克己復禮”。否則,人將與動物無異。孟子也曾說過,“惻隱之心”、“禮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發點,如果無此“四心”,“非人也”,與動物無異。

6、“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詞活用作動詞?其意義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動詞的相應詞語有什麼不同?

這裏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但語法意義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詞前直接加否定副詞,而副詞只能修飾謂語,用於動詞或形容詞前,所以,副詞後的名詞,一般是活用作動詞。後面的例子是兩個名詞相連,那麼一般來說,前一名詞活用作動詞謂語。也有的書上將以上的例子作爲“名詞意動”,因爲謂語動詞沒有設計具體動作行爲,僅是主觀意圖上的行爲。

四、寫作

孔子認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與現代教育主張張揚和尊重個性有什麼矛盾?請聯繫社會實際談談看法,不少於200字。

國學《克己復禮》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禮”和“仁”的含義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背誦重點章節(12.1,3.1,16.2,13.3)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虛詞以及謂語前置的作用,瞭解孔子仁禮的闡述。

教學難點:

透過賞析孔子的問答,理解“禮”與“仁”的關係,思考“禮”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安排:

三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匯入

1.孔子的傳說:

(1)龍生虎養鷹打扇

(2)“七露”:眼露筋、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眼、耳、鼻又均雙露。

2.前面我們學過了他的爲政篇,下面我們集體朗讀要背誦的5章:

……

3.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他的說禮篇。

二.翻譯1-5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謂語前置的特點和作用。

1.朗讀1-5章。

……

2.一個學生朗讀翻譯,其他同學看原文。

……

3.兩個同學說明重點詞語(實詞、虛詞),另外同學補充。

克:剋制復:迴歸一日:一旦,表示假設,有一天

歸:讚許由:依靠非禮:不符合禮

事:做,從事監:通“鑑”,借鑑鬱郁:文彩豐富的樣子

文:完美謂:評論

4.掌握三個句子的句式特點:

(1)克己復禮爲仁:判斷句

(2)八佾舞於庭:狀語後置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吾衰甚矣也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

謂語前置,用來強調前置的謂語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映出孔子對周禮的夢寐以求、無限思慕。也反映出孔子在年老體衰和四處碰壁後的悲涼心情,體現了孔子的感嘆之深,

三.理解文章內容:

1.解題:

克己復禮:克,約束,剋制復,迴歸禮,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主要指周禮)

2.這個觀點孔子在第一章就開篇提出,請找出能反映這個觀點的兩句話:

……

(1)克己復禮是爲仁

(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教師歸納:

這一章孔子論述了“仁”和“禮”的關係:

克己復禮就是“仁”的內涵,“禮”是“仁”的目標和外現。要義是“克己復禮”。

3.那麼,孔子要回歸的是什麼禮呢?那裏看出來?

……

推崇周禮

“周鑑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教師歸納:

錢穆先生:“孔子爲中國儒學傳統之大宗,而孔子平生爲學,其最所尊仰者,實爲周公。

4.孔子認爲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而現實又“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古代的規則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那麼春秋末期的禮樂崩壞右哪些例子?

……

(1)(大夫)八佾舞於庭

(2)觚不觚

歸納: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爲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爲虛位。”

四.小結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復禮是爲仁”的主張,提出實踐仁德的細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認爲周禮最傳統的禮樂思想。

對當前禮樂崩壞的現狀表示了深切的關注和不滿。

第二教時

一.複習提問

1.昨天我們學習了《論語》選修的第二專題:克己復禮。集體朗讀第1-5章

2.提問: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

克己復禮爲仁

(2)孔子要恢復的是什麼禮?

……

周禮

(3)孔子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要恢復周禮的?請具體說明。

……

在當時禮崩樂壞的現實下提出的,具體例子:(季氏)八佾舞於庭;觚不觚。

二.翻譯6-10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現實中提出了要恢復周禮的主張,那麼周禮到底有哪些內涵?請看後面6-10章。

1.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六章。

……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有道:政治清明自……出:由……發出命令希:通“稀”,少

蓋:大概陪臣:重臣,隔了一層的臣子執國命:掌握國家的命運

庶人:老百姓不議:不非議朝政(指政治清明瞭)

朗讀這一章。孔子認爲禮的首要條件是什麼?

……

天下有道。

2.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七章。

……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奚:哪一個,什麼。疑問代詞先:把……放在前面,先做。

正名:糾正名分(與禮樂制度向違背的各種名分)

奚其正:正名幹什麼?其,語氣助詞,表反問闕如:空缺,保持沉默。

中:適當錯:通“措”,放置名(之):給名分

無所苟:沒有什麼馬虎。苟,馬虎而已:(才)罷了

四個句子:

(1)子將奚先:子將先奚,賓語前置。

(2)有是哉,子之迂也:謂語前置,強調孔子迂腐之深。

(3)奚其正:其正奚,賓語前置。其,語氣助詞,表反問

(4)野哉,由也:謂語前置,強調子路粗野之深,表達了孔子對子路不認可正名強烈的不滿和批評。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孔子認爲禮的含義是什麼?

……

正名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八章。

……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君君:君有君道,第一個“君”,名詞,君主;第二個“君”,動詞,守君道,有君道(同下面的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信:誠然,這裏表示假設雖:即使諸:“之乎”,它麼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應該怎麼做?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九章。

……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孝弟: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弟,同“悌”,敬愛兄長犯上:冒犯長官

鮮:少務:致力,從事本:根本

道:原則

兩個句子:

(1)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情況。賓語前置

(2)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孝悌,大概是仁的根本。判斷句,其……與,大概……吧,表揣測。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應該怎麼做?

……

孝弟

5.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十章。

……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並解釋。

色:在侍奉父母時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弟子:爲人弟,爲人子

服其勞:盡力效勞。服,做,從事先生:年長者饌:吃喝

曾:竟以爲:把……作爲

一個句子:

曾是以爲孝乎:曾以是爲孝乎。賓語前置。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的內涵是什麼?

……

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三.歸納

這五章語錄闡述了恢復周禮的內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要保持進該和悅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