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語文課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聽課筆記

語文課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聽課筆記

《語文課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聽課筆記

一、釋題。

“方格”:教育的應試體制對教學限制、束縛。

“圓融”: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方格”之內的“圓融”:在應試體制下游刃有餘地實施素質教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從理論上說,學生的語文素養愈高,應試能力也必然愈強。可事實往往並不如此。

問題在於:在實際教學中怎樣處理好應試能力與語文素養之間的關係?怎樣才能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不讓學生在考試中落後?(認識誤區:只有有利於提高應試能力的教學纔是有效教學)

“新課標”的制訂爲解決問題指出了方向,但從當前語文教學的現實看,似乎離開問題的解決尚有較大距離。

形形色色的無效教學:

1、瞄準考試,苦苦操練,讀寫能力,每況愈下。

2、問問答答,熱熱鬧鬧,套路陳舊,思維僵化

3、死摳課文,畫地自限,煩瑣分析,勞而無功。

4、引經據典,主義先行,食洋不化,離土傷根。

5、電腦操作,手忙腳亂,以圖代讀,架空文字。

以上五種無效教學,第4、5種是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的傾向。正確解讀新課程的某些關鍵詞,有助於糾正這些傾向,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二、新課程關鍵詞解讀。

1、“語文素養”。

(1)儘管“語文素養”是新課標中一個極爲重要的核心概念,但至今尚無權威性的確切界定。

(2)“語文素養”就是“語文的素養”,給它界定時不能無視“語文的”這個限制語的存在。“語文素養”的大致邊界: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語文能力(包括敏銳的語感);對民族語的深厚感情和正確態度;健康的文學欣賞趣味;較寬的文化視野。

(3)在上述構成語文素養的諸多要素中,語文能力是核心。而在讀、寫、聽、說諸項語文能力中,閱讀能力又是基礎。只有善於閱讀的人,才能從各種讀物中廣泛汲取精神養料,拓寬文化視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一個人如果愛讀書、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語文素養也就自在其中了。

2、工具性、人文性。

(1)我國語文教育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爲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還是人文性)問題爭論不休,爭論的目的,說白了只是爲了解決一個問題: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是不是還要進行人文、思想教育?這個問題,實質上仍是過去的“文道之爭”在新詞語包裝下的現代翻版。

(2)過去的“文道之爭”、如今的“兩性之爭”是我國語文教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提法,基本符合語文課程的實際(雖然還有人反對“兩性統一”的提法)。有趣的是,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文道統一。這一事實證明:“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是我國語文教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總結的寶貴經驗,至今仍然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基本法則。

(4)但“兩性統一”不是兩種屬性等量齊觀的相加。工具性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人文課程的本質屬性,語文課如果抽去了工具性,就不再是語文課而變成了人文教育課;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必要屬性,語文課如果抽去了人文性,雖然還是語文課,但失去了靈魂,沒有了精、氣、神。一個是本質屬性,一個是必要屬性,兩者互相依存,如同刀和刃的關係,相輔相成,不可剝離。

(5)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是:語文課怎樣纔算是體現“兩性統一”?簡言之,就是要使學生在閱讀、寫作、聽說等語文實踐中同時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感染。語文課就是人文教育的最明顯的特點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6)從一個教例看“兩性統一”

語言是工具,但不同於一般的純物質工具,而是承載着豐富的人文內涵的工具;因此,語言學習從來就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操練,它和人文、思想教育的統一本來就是語言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

(7)一堂比較完美地顯示“兩性統一”的語文課,應該是語言學習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跡的自然融合。兩性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全其美;兩性割裂,工具性和人文性兩敗俱傷。

3、平等對話。

(1)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本是後現代闡釋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新課標以官方檔案形式第一次把它移植到語文課程中來。語文教學中傳統的師生互動形式是“談話”,“談話”與“對話”雖只一字之差,但兩者背後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2)談話作爲一種教學方法,又稱問答法,其特徵就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如果問題設計得好,也有啓發思維的作用,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談話總是以教師爲主體進行的,學生只是被動到回答教師的提問,表面看似乎思維很活躍,其實沒有學習的自主權。

(3)對話則完全不同。對話的最大特點是:師生圍繞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而不是簡單的教師問、學生答;對話各方完全平等;教師可以預期對話的結果,但沒有預定答案。

(4)“話題”不同於“問題”的主要特點是:思維空間大,有時候整整一堂課只有一兩個話題;學生圍繞話題發表意見,不是回答問題,故“答案”意識淡化;教師和全班學生都以平等的餓身份參與對話,同時雙方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對話中的差異,因此對話沒有強加的結論。總之,在“話題”的情境下,師生是平等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思維空間大大拓寬了,這就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5)對話過程中教師角色的定位:有人認爲,後現代主義時期的到來意味着“敲響教授時代的喪鐘”。事實上,後現代主義的對話理論雖然主張“師生平等”,但並不完全消解教師的作用。後現代主義課程的代表人物之有威廉姆多爾把教師的作用定爲“平等中的首席”,是頗耐人尋味的。

(6)“首席”的職責:營造對話氛圍——使對話在寬鬆、民主、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組織對話過程——使對話在有序的狀態下進行;調控對話方向——使對話始終圍繞當前的話題進行;保證對話的省時和有效——使對話過程成爲有效率的師生互動過程。

(7)倡導對話,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排斥教師必要的講授。講授得法,同樣可以是啓發式教學。“啓發式講授”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