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教學反思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教學反思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教學反思

篇一:《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教學反思

單元認識了8種材料:紙、塑料、金屬、木頭、磚、瓦、陶瓷等,沒有認識纖維和玻璃,雖然纖維和玻璃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所以在給生活中的物品分類時,我沒有使用書上61頁的圖片。而是出示了學生認識過的生活中各類物品的圖片。學生透過給物品分類明白了材料的特性決定了材料的用途。 在實驗中,我覺得應該尊重學生的實驗現象,比如對於磚頭用指甲是否能留下痕跡。我用的是機器製作的紅色磚塊,比較硬,用小刀可以留下痕跡,但用指甲留不下痕跡,以前的手工磚是可以的。我覺得應該尊重事實。 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一些實驗只能透過演示實驗來展示,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不過總的來講,這個單元的知識點落實得還是比較紮實,學生已基本上能夠體驗用實驗來驗證物體的物理特性,這對於他們以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是很有好處的。

篇二:三年級科學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內容之間的銜接性不強,如何流暢地銜接各個環節是一個問題;而本課性質又是以複習爲主,如何上出新意又是一問題。

上課當天,整堂課流暢、順利地上了下來。讓我特別滿意的事,我在駕馭科學課堂時表現出來的自信,與生交流時流露出來的親切,這些自然的課堂生成,讓我覺得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出來的姿態進步了很多、從容了很多。

1.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是忠於教材,沒有放開、沒有上出新意來。

(1)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學以致用的環境來複習材料的用途。例如請學生設計一輛自行車,思考各個部分要用什麼材料來做,爲什麼要用這種材料,此種材料的用途是什麼。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理論聯繫實際。

(2)給學生一些物品,讓他們小組合作分類,分完類之後說一說,爲什麼要這麼分,按照什麼標準來分,由學生自己總結材料的名稱“木材、金屬、塑料、黏土、紙”,而不是教師給出標準,讓學生對應着分類。這樣學生的思維發展會更有深度、活動的難度也會提升,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

(3)材料的物理性質,書本中介紹的是硬度、韌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特性。其實還有許多方法可以檢驗材料物理性質的方法,例如燃燒、用磁鐵吸引等等。因爲是複習拓展課,教師大可不必侷限於課本。

(4)讓孩子去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還可以這麼設計,給學生3個塗黑材料,讓孩子們想辦法去檢驗,如看、聞、摸、刻劃、彎折、滴水、燃燒、磁鐵吸引、放入水中等方法,一方面是複習原有的物理性質,第二方面又培養了學生思考其他探究方法的能力。

2. 教師要用合理的語言去引導,有些太籠統的問題,孩子們反而回答不出來了。“今天學到了什麼?”可以細化成三個小問題“收穫到了什麼知識、學習了什麼方法、培養了什麼情感態度”,即請學生總結出三位目標的實現情況。

3.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分類材料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兩個環節。因爲前面一塊內容設計得過於淺顯,孩子們很快就完成了教學活動,所以後一塊回收利用的部分用時過多,其實10分鐘的教學時間就夠了。雖然我準備的“變廢爲寶”作品大欣賞很有意思,也很吸引眼球,但是也要把握好課的重心,不要有所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