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邵斐

說課稿1.98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細胞分化教學設計邵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邵斐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邵斐1

教學目標科學探究

1.能夠製作並使用顯微鏡觀察部分生物細胞裝片,並能作簡單記錄。

2.能根據所觀察到的細胞結構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

2.認真學習洋蔥表皮細胞玻片標本,細緻地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

科學知識

1.掌握洋蔥表皮細胞裝片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2.透過洋蔥細胞結構,知道細胞是構成大多數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幫助人類揭示自然界的許多祕密。

教學重、難點

學習顯微鏡的使用,製作洋蔥表皮細胞裝片。

材料準備

1.教師:課件,顯微鏡、鑷子、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解剖盤。

2.學生:洋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師:在上節課中,同學們已經瞭解到生物體是由很小的細胞構成的,並且學習了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同學們願意同老師一起走進顯微鏡的世界,去親眼看看生物細胞的形態嗎?這節課我們就來觀察細胞(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知

㈠回顧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還記得嗎?(課件出示)㈡製作洋蔥表皮細胞顯微鏡玻片標本。

1.師:直接把洋蔥放到顯微鏡下,能看到表皮細胞嗎,怎麼辦?(引出製作玻片標本的必要性)。

2.介紹顯微鏡對觀察材料的特殊要求:

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觀察物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於觀察的物體,需要製作切片或裝片。(引出子課題: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學習製作洋蔥表皮細胞玻片標本)

3.具體講解洋蔥表皮細胞顯微鏡裝片的製作方法、步驟(課件出示):

(1)在一個乾淨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水;

(2)用小刀剖開洋蔥,掰下其中一塊,注意不要弄掉內表皮;

(3)在內表皮上用小刀輕輕劃“井”字(同時強調用刀安全),用鑷子撕取“井”字中間的內表皮;

(4)再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表皮必須平展開,不能摺疊;

(5)用鑷子將蓋玻片傾斜着蓋在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6)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稀釋的碘酒,把蓋玻片微微傾斜,然後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取多餘的水(完成製作)。

4.課件演示製作過程。

5.小組合作嘗試製作載玻片,教師巡迴指導。

(三)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指導學生將做好的洋蔥表皮裝片正確安放到顯微鏡載物臺上。

2.教師演示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方法。

3.首先指導各小組長操作學習。

4.教師檢查組長完成情況後,各組分別在組長指導下按照操作步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避免圍觀時發生擋光現象等)。

5.讓學生們在白紙上畫出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實物展示臺展出,並與課本P39的圖片進行對比,交流得出洋蔥組成實驗結論。

(四)延伸總結

1.師:同學們,你們還想了解其他生物的細胞結構嗎?(分發成品玻片標本,學生進行顯微鏡下的觀察)

2.課件出示其它生物細胞圖片,同時講解它們形態不同,功能也不同。

3.師:透過對洋蔥表皮細胞和其它細胞結構圖片的觀察,你對生物的結構有什麼認識?

4.學生們說後,課件出示: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它們不僅形態各異,功能也多種多樣……從而共同構成了複雜的生命體和生命世界。

5.介紹(課件出示)被譽爲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的細胞學說。

三、全課小結

讓學生們說說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四、課後探究

顯微鏡的出現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不僅解開了生物體結構的祕密,也揭開了一個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請同學們課後查找、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在下節科學課上進行交流,好嗎?(培養學生們的探索能力,同時爲後續教學做好鋪墊。)

教師: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班級:第小組小組長:實驗時間:製作洋蔥表皮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表皮細胞學習製作洋蔥表皮裝片,運用顯微鏡觀察,知道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解剖盤洋蔥小刀鑷子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一:製作洋蔥表皮裝片:1.滴:2.取:3.展:4.蓋:5.染:6.吸:

二: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裝片,交流得出洋蔥組成實驗結。

實驗過程實驗結論小組成員:

教師: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班級:第小組小組長:實驗時間:製作洋蔥表皮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表皮細胞學習製作洋蔥表皮裝片,運用顯微鏡觀察,知道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解剖盤載玻片洋蔥小刀鑷子蓋玻片顯微鏡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紙實驗過程。

一:製作洋蔥表皮裝片:1.滴:2.取:3.展:4.蓋:5.染:6.吸:

二: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裝片,交流得出洋蔥組成實驗結。

實驗結論小組成員: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邵斐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的結構和功能。

2、能說出動植物的形態結構的共性和區別,知道觀察動植物的方法。

3、能說出分裂和生長的大致過程及意義。

4、能夠運用分裂、生長的知識解釋生物生長的現象。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方法,進一步熟練使用顯微鏡。

2、練習用顯微鏡觀察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畫結構的簡圖。

3、會用對比觀察的方法分析並說出動植物的異同點。

情感目標:

1、透過在本章中的各項觀察和實驗活動,讓學生體驗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並能夠遵守實驗紀律。

2、透過學習有關的知識,初步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在實驗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透過實驗讓學生形成認識來源於實踐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一節着重闡述了兩個問題:一是的基本結構的形態和主要功能,在此基礎上簡要介紹了植物與動物的區別。這一部分是本節的重點。學生只有認識了的結構,纔有可能理解的分裂和生長。二是介紹了的分裂和生長。的分裂和生長是十分重要的生理活動,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這些知識的介紹爲學習後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

2、本節中安排的觀察動植物的實驗,透過觀察和比較動、植物,既練習了使用顯微鏡和製作臨時裝片,也認識了植物和動物的結構特點,並初步學會畫結構簡圖。透過前一節實驗課的教學,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實驗課內容比較多,加上實驗指導和討論,時間很緊。

3、與其他章節的知識聯繫:

(1)、是植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在以後各章節中,器官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都是建立在結構和功能基礎之上的。如:質的流動是理解根對無機鹽的吸收、有機物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基礎;液泡是學習的生長、根對水分的吸收和蒸騰作用的基礎;核及其所含遺傳物質是學習生物遺傳的基礎。

(2)、的分裂、生長和分化是根的生長、芽的發育和果實與種子的形成的基礎。

教法建議

一、《》一節教學內容難度較大,一是要介紹微觀的;二是要透過教學使學生建立一個概念,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具有生命;因此,在本節知識內容傳授方法上,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結構的知識,最好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即:先進行觀察實驗,再進行講述歸納。但是,這種教學方法的組織教學,難度比較大,要求教師做更充分的準備。

2、是加強直觀教學。如利用課本的各種圖、模型或媒體資料讓學生髮解是立體的,並準確指出有關結構的位置;還可以利用動物的結構圖與植物的結構圖進行比較,看它們有何區別。並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分裂和生長的動態觀念。這樣既加強了直觀教學,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3、是要突出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如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可以啓發學生思考,透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4、是透過設定情景引入新知識,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的分裂和生長”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透過提出“生物體是如何長大的?”的問題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展開討論和學習。

二、本節課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第二節實驗課,但練習製作臨時裝片及練習在顯微鏡下畫生物圖卻是第一次,所以學生動手能力起點較低,操作不熟練,操作時間一定較長。爲保證實驗的效果:

1、在做“觀察結構”的觀察實驗時,教師要佈置學生課前預習,明確實驗目的、要求、內容以及操作步驟,避免實驗的盲目性,以提高學生觀察的目的性。

2、教師要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以提高觀察中的理解性,有了理解性,就能提高學生對物體觀察的迅速性、完整性和真實性。

3、要讓學生掌握觀察的順序,如由表及裏或由下至上等,從而提高觀察的條理性和系統性及完整性。要求學生認真細緻,不放過任何微小的結構(如核),從而提高學生觀察的精確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xxxxx。

重點

1、結構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識。

2、臨時裝片的製作。

難點

1、製作和觀察臨時裝片。

2、生長和分裂的動態過程。

教學手段

以學生活動爲主的同步教學。

教學設計思路

1、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中詳細地列出了臨時裝片製作過程的具體步驟的圖片。要求學生熟記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步驟並得到初步的練習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可以利用第一課時中的植物的臨時裝片的製作,讓學生初步掌握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利用第2課時中動物臨時裝片的製作進行鞏固。

2、結構及各部分主要功能也是本節的重點。學生只有瞭解清楚的結構和結構,纔有可能理解的分裂和生長及後面各章裏的知識。由於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構並不完全清楚,所以在學生觀察臨時裝片,要給出相應的掛圖或用實物投影展示裝片中的實際狀態。並在學生觀察之後,教師要詳細的講解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準備

1.對學生提出要求,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動實驗用具或用品,要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生物實驗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損物品,材料也多爲活體材料,所以要仔細認真,不要損壞和浪費實驗用具及材料。

2.仔細檢查實驗器材。在實驗臺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可把實驗器材的品名順序寫在一塊小黑板上,便於學生檢查。)

3.準備示範鏡。

教學過程

(本節內容分3課時)

第一課時:洋蔥鱗片葉表皮臨時裝片的製作與觀察

一、引言:

請一位同學介紹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由其他同學找出錯誤,大家一起回憶顯微鏡的使用。引入課題:“在練習顯微鏡的使用時,我們曾使用了永久裝片。但當我們要研究某一新的生物材料時,就必需不斷的進行顯微觀察,這時,我們就要製作臨時裝片。這節課,我們就學習臨時裝片的製作與觀察。”

二、講授新課:

1、臨時裝片的製作:

(1)讓學生按要求將顯微鏡安放好,對好光,準備使用。

(2)介紹實驗用具及其用途:載玻片、蓋玻片、滴管、碘酒……等等。

(3)製作臨時裝片:教師先示範並強調注意事項,學生跟着教師一步一步完成。

強調:①擦拭的重要性。

②滴水太少容易產生氣泡或乾涸,影響觀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載玻片而污染顯微鏡。

③撕取或洋蔥鱗葉表皮,以0.5cm×0.5cm爲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鑷子將其仔細展平。

④蓋玻片時防止出現氣泡及氣泡的識別。

⑤調焦觀察應嚴格按照顯微鏡的操作規程進行,爲在急於看臨時裝片的內容

(4)在完成後可讓學生獨立地再做一次。

(5)小結,爲了便於學生記憶,可歸納爲“擦”、“滴”、“取”、“放”、“蓋”、“染”、“觀”等(染色不是必須的基本步驟)。

2、臨時裝片的觀察及植物的結構:

(1)出示掛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與掛圖所示相對應的各個結構,並認清它們的位置。

(2)老師利用掛圖和立體模型來講述各結構的特點、位置和基本功能。

注意:

①講述順序應由表及裏。

②明確壁只起支援和保護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動的,而膜、質和核則是生活着的。

第2課時:人體口腔上皮臨時裝片的製作及觀察

一、引入:先讓一位同學,指出植物結構掛圖中的各部分結構,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教師總結,並在黑板上畫出植物示意圖。引出課題:“組成動物的又是怎樣的呢?”

二、講授新課:

1、臨時裝片的製作:

(1)閱讀課本中人體口腔上皮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指出與植物臨時裝片製作不同的步驟。教師總結。

(2)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臨時裝片的製作,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2、臨時裝片的觀察及動物的結構:

(1)提問:動物在結構上與植物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組織學生對照掛圖觀察臨時裝片,並進行討論。

(2)教師邊在黑板上畫出口腔上皮示意圖,邊總結動物的結構。並組織學生對照板圖得出結論:的基本結構是:膜、壁、核。

3、小結:由此可見,是植物體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4、畫生物圖的要求:(結合板圖講解)

要求:

(1)真實。

(2)注意圖的大小、比例。在圖紙上的位置要恰當、美觀。

(3)畫好圖後,要註明各部分結構的名稱。指示線應水平畫在圖的右側,指示線末端註明名稱,字跡要工整。圖的下方,要註明這個生物圖的名稱及放大倍數。

(4)用3H鉛筆。

(5)較暗部分用密集的鉛筆點來表示。明亮部分則用稀疏的鉛筆點來表示。(點點時,要求鉛筆與紙面垂直,點出來的點應是細圓點。)

要求學生對照顯微鏡下的人體口腔上皮畫生物圖。

第3課時:生物的生長

匯入:

先請學生描述生活中熟悉的生物生長的現象。提出問題: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麼?引出課題:生物的生長是由基本單位——的某些改變引起的。

講述新課:

一、設定學習情景:

提出問題:一粒種子長成一棵蒼天大樹,生物體內的會有什麼變化?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教師總結:生物體的生長是體內增多和增大的結果。

二、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1、利用掛圖、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學習的生長的過程。(錄像或課件可以讓直接學生建立動態的認識)觀察後提出問題:在生長各部分的結構有什麼變化?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的生長主要是內液泡增大的結果。

2、透過提出問題:的生長是否一直生長下去?組織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決此問題(詳見附錄)。教師總結:對於體積相同的個體,如果組成的單位結構最小,總的表面積就越大。

3、利用掛圖、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學習的分裂。組織學生觀察不同的不同分裂方式、討論的分裂有什麼共同特點?教師總結:分裂時,核先一分爲二,隨後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核,植物在中部形成新的膜和壁,動物中部向內凹陷縊裂爲兩個。

4、小結:由於的分裂和生長,生物體由小長大。

三、設定新情景,引出下節課題。

提出問題:生物體內的形態是否都一樣?是否都具有分裂能力?引導學生觀察葉橫切切片,得出結論:生物體內的的形態是不相同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邵斐3

知識目標

1、瞭解細胞分化與生物體發育的關係

2、瞭解細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瞭解細胞癌變的病因和誘因,瞭解如何預防癌症。

4、瞭解細胞衰老的表現和原因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2、培養學生聯繫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透過學習使學生體會生命的運動性、體會內因和外因對生命進程的影響等哲學思想。

2、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介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和人類的健康問題。激發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個細胞週期可能很短暫也可能相對長久些,而這些細胞的不同前程基本上是在他們產生時就已經被決定了。高等生物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細胞的增殖行爲會出現差異。有連續分裂能力的細胞產生後它的使命就是去產生新一代細胞——透過細胞分裂增生來保證生物體的生長或生殖。有的細胞則不可逆地失去分裂能力——透過細胞分化形成具有一定形態和結構的功能體,透過新陳代謝展現自身的生命價值。還有一些細胞暫時失去分裂能力不進行增殖,但是在適當的刺激下還可以恢復增值能力。

有關細胞分化的知識在初中階段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粗淺地知道了組織和器官的'形成原因是細胞分化的結果。在這裏需要簡單介紹一下細胞分化的原理。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細胞的生活有個較爲完整的瞭解,也爲學習生物的生殖發育、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等知識以及瞭解最新生物學技術如克隆、細胞工程的原理奠定基礎,這部分知識講解要適度,不能過度展開更不能無限加深。

由於當今世界範圍內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癌症成了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因此瞭解癌症的病因、瞭解誘發癌症的主要因素就會使我們減少患病機會,這對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人口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用科學的眼光去發現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種.種危險和錯誤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很有意義。

本節知識與當今許多科技新進展熱點問題都有緊密地聯繫,因此能聯繫實際瞭解或解決一些實際題就顯得很重要。也會激發學生了解科學的積極性,也是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良好契機。

教學題目:

第三節(建議1課時完成)

教學重點:

1、細胞的分化及其結果

2、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的關係

教學難點:

1、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的機理

2、細胞分化的特點

教學過程:

複習:細胞週期的概念。

引入新課:經過細胞分裂產生的子細胞中有一部分會進入下一個細胞週期繼續透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的子細胞;但是也有相當多的細胞不再進行DNA的複製,轉而進入細胞的生長髮育階段。細胞生長是由於構成細胞的化合物大量積累造成的,這一階段細胞的同化作用大大強於異化作用。在生物體生長的同時細胞的形態結構也逐漸開始發生了改變,在胚胎期逐漸形成各種不同的組織和器官……這就是細胞的分化過程,細胞分化是生物體發育的直接原因。細胞的分裂和分化如果出現異常將會導致細胞癌變。與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一樣細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生命過程中必經的的正常環節。

一、細胞的分化

1、細胞分化的概念(41頁)

細胞分化是一種普遍的生命現象。由受精卵發育成爲一個成熟個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細胞由全能性向專能穩定性發展的過程。細胞的分工加強,生命活動的效能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已分化的細胞的發育潛能也逐漸受到抑制。細胞開始出現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特異性,而且這種變化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形態結構相同的細胞透過細胞識別作用聚集粘連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一個個具有較明顯差異的細胞羣。細胞由同型到異型的發展過程就是細胞的分化過程。細胞分化的結果就是組織的形成。

討論:多細胞生物體在胚胎早期隨着細胞的有絲分裂,細胞數目迅速增加。這些細胞的遺傳物質相同嗎?(複習有絲分裂特點)從理論上講具有同樣的遺傳性的體細胞就應該表現出相同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事實果真如此嗎?爲什麼?

教師提示(最好是引導學生回答):“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核酸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的作用。”

2、細胞分化的原因

決定細胞分化方向的根本原因是:雖然多細胞生物不同部位細胞內的遺傳物質相同,但是由於它們所處的相對位置不同,因此它們控制蛋白質合成的狀況就不完全相同,因而導致不同特定部位的細胞內的蛋白質和酶等重要生命物質的組成有區別,這最終導致了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就會不同。從表象上看就是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和器官。由上可以看出細胞質在細胞分化過程中對細胞核的活動是有影響的。生命活動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結果是內因和外因工作的結果。細胞分化在胚胎期達到了最大限度,出生以後的胚後發育只是原有組織體積的增加,不再增加組織的新類型。

3、細胞分化的特點與細胞的全能性:

細胞分化的穩定性與細胞分化程度有關,分化顯著的細胞穩定性會更強。一般情況下分化的細胞將失去繼續分裂的能力,尤其是動物細胞最爲顯著。植物細胞在特定的環境下還有可能逆轉,重新恢復分裂能力。恢復分裂能力的細胞在特定環境條件下仍可重新再分化。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在離開原有的特定環境後,如果新的環境條件適宜也仍有可能恢復分裂能力。這是因爲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並沒有遭到破壞。細胞仍然保有該物種應有的全套遺傳物質。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

4、知識應用:

學生討論交流:以上科學原理在生產實際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應用

(105頁克隆技術可以應用於珍稀動物的保護;42頁的組織培養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名貴花卉、珍稀草藥、優良物種的迅速繁殖等;醫學上組織器官的體外培養擴增可以用於移植手術;骨髓中造血幹細胞的體外培養和定向分化可以挽救許多血液病人的生命……)

細胞的分裂和分化如果出現異常將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二、細胞的癌變:(可以透過學生閱讀後歸納總結也可以由教師講解)

1、癌細胞的產生原因:

在細胞內有專門控制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遺傳資訊DNA(基因)。當這些基因受到干擾發生程序紊亂或生理功能失衡時,細胞的分裂和分化就會失常。正常情況下細胞分裂不會超過50~60次,如果失控就會形成腫瘤和癌。癌細胞就是一團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惡性增殖的細胞羣。

2、癌細胞的特點:(學生閱讀後交流)

(1)無限惡性增生。

(2)形態結構異常。

(3)細胞膜異常,細胞容易分離擴散。

癌症種類繁多,如肝癌、血癌(白血病)、骨癌、腸癌、膀胱癌等。隨着環境的污染癌症的發病率急速提升,而且有低年齡化的趨勢。因此癌症是當今世界上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癌症已經無情地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嚴重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質量,縮短了人類的壽命。人體爲什麼會換上癌症,誘發癌症的因素是哪些?癌的特點是什麼?如何有針對性地積極採取適當的方法加以預防和治療?

3、致癌因素與癌症的預防: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注意進行內因和外因關係的哲學教育)。

(1)內因:人體內有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經過科學工作者的研究,目前已經發現了許多與癌症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大體分成兩類,普遍存在於人體的染色體上。是否患癌取決於兩類基因是否被激活,是否能在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內正常發揮作用。這屬於生物體內的動態調節問題。

(2)外因:

①物理因素:各種有害輻射(如X射線、紫外線和核輻射等)

②化學因素:有害化學藥物、製劑(如砷、苯、煤焦油等)

③生物因素:病毒引入。

學生交流討論:致癌因素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上述有害環境我們接觸到了多少?

吸菸和被動吸菸、廚房煙霧、汽車尾氣、裝修塗料中溢散的有害氣體、過量的防腐劑、化妝品中的添加劑、色素香精、黃麴黴素、各種噴霧劑、製冷劑等等是否含有致癌物質?與癌症是否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日光浴的度如何把握?醫院裏是否有會誘發癌症的因素?如何防範?

目前癌症治療的方法主要靠那些手段?原理是什麼?

三、細胞的衰老和死亡

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學生例舉細胞自然衰老死亡的例子。

提示:人體紅細胞、面板的表皮細胞、骨髓腔壁上的細胞、根冠細胞等。

1、特點:

對5個特點進行分析,認識因果關係。共同點都是對細胞新陳代謝物質交換和物質轉化的阻礙作用,導致新陳代謝減緩、變弱。最終結果就是細胞死亡。

2、原因:

材進行分析甄別的自學能力。

(1)辦專刊展示個人或小組整理的資料,供大家交流使用。

(2)準備一或幾個專題研討會進行交流。

其他探究活動

1.檢視有關癌症的資訊,瞭解日常生活中可能誘發癌症的因素、癌症的治療方法及原理、向家人及所在社區做保護環境預防癌症的宣傳。(可以鍛鍊社會工作能力)

(1)可以透過辦專欄或宣傳窗的形式在學校或社區進行宣傳。

(2)編排成文藝節目形式如小品、校園短劇等進行宣傳。

(3)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與父母一起對家居環境進行調查。找出污染致癌的不良環境因素,制定整治改進措施。

(4)與家庭中有吸菸習慣的成員進行交談,把自己學習到的有關知識傳授給家人。做一回小老師,使科學知識、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相關衛生保健知識在家庭裏得到普及。

2.檢視有關白血病的相關知識,瞭解骨髓捐獻的常識。

(1)可以上網查資料;也可以查找有關書籍資料

(2)可以去醫學院校或紅十字會等有關機構進行採訪。

(3)可以請有關部門的老師、學者或專家做專題科普講座。

3.調查自己家居環境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可以誘發癌症的污染源。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邵斐4

一、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必考的重要內容之一,本部分教材內容由三大知識塊構成,即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的意義,按照教學層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構成上,除以文字描述爲主外,還有一圖一表,圖表都簡明扼要闡明瞭教材的重點內容,在本內容中有三個重要的名詞概念,細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強調了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記住細胞呼吸的概念和類型,理解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其圖解。識記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繫。

2、能力目標:在本內容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圖解與表格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用圖表結合的方法來描述生物體中的生命現象,強化圖文轉化和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學會用比較法來區別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嘗試概念的推導式,探索式教學,學會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求同存異,進一步理解發生在細胞內的這些生物化學反應,是生命物質運動的進階形式,也是生命物質的特殊性所在,同時更是發生在生物體細胞內的有規律的化學變化,正確運用發展的、運動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存在。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場所,條件和產物(2)細胞呼吸的意義。

難點:(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場所,條件和產物(3)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如果教學需要可以分成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呼吸作用”與我們通常瞭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嗎?問問學生是否知道呼吸與呼吸作用的區別,是否將呼吸與呼吸作用相等同?(可以帶學生回憶人體呼吸的過程,讓學生比較呼吸與呼吸作用的不同。)講述:其實“呼吸作用”並非我們學習過的“呼吸”,我們熟悉的“呼吸”指的是人和動物體與外界進行的氣體交換過程。而“呼吸作用”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因此也叫做“細胞呼吸”。正是因爲所有生物的細胞都具備這一功能,才能保證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動。“呼吸”與“呼吸作用”的現象和本質是有所區別的。教師透過我們的呼吸從而引出細胞呼吸概念。

1.細胞呼吸: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又叫生物氧化。本節內容就以葡萄糖爲例來說明呼吸的過程;理解生物氧化和物質燃燒的區別和聯繫:氧化分解,無論是有氧氣參加,還是無氧氣參加,只要是氧化還原反應,失去電子則爲氧化(脫氧則爲氧化);得到電子爲還原(得氫則爲還原)。有機物只有在被氧化成簡單的有機物或徹底氧化爲CO2和H2O時,能量(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一部分以熱能散失,另一部分被ADP捕獲形成ATP貯存起來。歸納出細胞呼吸的實質: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形成ATP。故此細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講述:透過比較,我們發現生物氧化更爲複雜、更爲溫和、更爲完善,而且生物氧化產生的能量不僅可以維持體溫,還可以用於多種生命活動,但燃燒僅僅能發光發熱。所以生命運動更爲精巧,更爲奇妙,更爲高明,生命是偉大的。細胞呼吸是一個由多種酶參與催化,多步驟的過程。細胞呼吸通常是在有氧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某些細胞也可以在無氧的環境下進行呼吸。在有氧條件下,細胞中的有機物會徹底氧化分解成爲無機物,自然會放出全部的能量。無氧條件下,細胞中的有機物降解成爲其他的有機物,釋放出一部分能量。總之,透過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釋放能量,被細胞利用,生命過程得以正常進行。這便是細胞呼吸的實質所在。那麼以上這樣兩個過程又是如何發生的呢?從而引出:

分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場所,條件和產物)2.有氧呼吸

教學過程說明:在教師的指導下識圖,讓學生思考圖中各個階段的反應產物,再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有氧呼吸過程的文字說明,思考三個階段中物質的變化和能量釋放以及發生這些變化的部位,教師再板書三個階段的反應式如下:

1.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2ATP

熱能

細胞質基質。

熱能2.

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2ATP

熱能

線粒體

3.24[H]+6O2→+能量(大量)﹤34ATP

線粒體

此處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間過程和中間產物,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況,將有氧呼吸的主要過程(三羧酸循環)較詳細地介紹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讓學生將上述三個反應式左邊加左邊,右邊加右加,消去兩邊相同的部分,得到一個總的反應式爲: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

難點說明:有氧呼吸的產物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來自哪個反應物?用含同位素氧跟蹤用氧呼吸過程中的氧原子,得出氧元素途徑: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然後讓學生將這個反應式與課本對照,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變化及反應的條件,並與細胞呼吸的概念對照,順其自然就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3.無氧呼吸

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乳酸發酵,酵母菌發酵)爲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寫出呼吸作用兩個反應式:

根據上述反應式,由於形成不徹底產物(乳酸或酒精)中,都含有更多的能量,因此釋放了少量的能量。引導學生根據上述反應式,對比細胞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概念,推匯出無氧呼吸的概念。學習了細胞呼吸之後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比較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教師提示:反應條件、進行的場所、物質的變化、能量的變化,也可以從概念所包含特徵去區別)。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梳理概念,理解細胞呼吸的原理。

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比較(由學生歸納總結)

4.細胞呼吸的意義

讓學生閱讀,要求學生用濃縮法進行歸納,以方便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概括能力,說出自己提練的精華,教師點評並板書意義:提供能量;提供原料。並對全部內容作總結性講評。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邵斐5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後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着密切的關係。學好這一課,有利於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於學生對後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透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幹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其次透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透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幹知識,是生物高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爲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繫,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爲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分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爲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於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蒐集造血幹細胞相關的資料,爲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引入設定:播放“胎兒的發育”錄像,錄像展示了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胎兒的全過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慾望。看完後,我追問學生: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一個胎兒嗎?答案是否定的。細胞透過分裂只產生相同的細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細胞的分化。

(二)新課設定:

1、細胞分化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胎兒和一些組織細胞的圖片

設疑:

①你能據圖說出組成人體胚胎的部分細胞嗎?

②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有何不同?(簡述肌細胞、神經細胞,血細胞的不同)它們都來源與一個相同的受精卵,爲什麼不同?因爲發生了細胞分化,那麼什麼是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麼的特點?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並交流討論,準備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體會細胞分化後形成形態、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和特點(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⑵細胞分化的意義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爲什麼要發生分化?

追問:沒有細胞的分化,有人體產生嗎?

引導學生歸納出:有了細胞的分化,纔會形成不同的細胞,進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人體,因而細胞的分化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⑶細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探討以下問題:

①細胞分化是否意味着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爲什麼?

②同樣來自一個受精卵,且每個細胞都攜帶有相同的遺傳資訊,爲什麼還會出現差異?

教師舉例:紅細胞和肌細胞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分析出:

不同細胞中遺傳資訊的執行情況不同,細胞在遺傳資訊控制下合成特異性蛋白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細胞的全能性

⑴細胞的全能性實例展示

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嗎?

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

①胡蘿蔔韌皮部細胞培養成植株的過程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②綿羊“多莉”整個克隆過程展示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能力。

根據上述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何爲細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爲什麼具有全能性?

教師點明:

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由於細胞核中具有該物種全套的遺傳物質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幹細胞的研究

我們體內還有沒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

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關於造血幹細胞資料

教師展示圖片並提問:造血幹細胞有何特點?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學生觀察、讀圖,思考回答相應問題。

思考:人體還有哪些幹細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師補充:

將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出組織和器官,解決器官移植治療疾病的難題

4、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道典型的課堂練習題:透過當堂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反饋瞭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

5、師生共同小結

6、佈置課後作業

五、說課反思

1、短時間內準備,能脫稿說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

2、說課程序周到全面,在15分鐘內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手段的使用介紹得清晰、明確;

3、由於知識點較多,爲了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語速就較快,顯得較匆忙,語調無法抑揚頓挫,顯得激情不夠;

4、在說教學過程時,先定好框架,這樣便於非專業評委瞭解你的大致教學程序,在非專業評委面前,說得越簡單越好,越形象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