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精選6篇)

說課稿3.35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精選6篇)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大班綜合活動《有趣的檢查》。

一、說教材:

對於自己的身體,幼兒一直充滿認識的興趣。我們教師需要做的僅僅是創造必要的學習情境幫助他們瞭解身體,逐步提升自我認識的水平。因此我選擇這一主題,和幼兒一起在有趣的遊戲中實現情景化的展示。透過這一活動,會讓幼兒覺得體檢既神祕又有趣,利用幼兒這一心理特點,引導幼兒瞭解人的身體以及體檢的部位與方式。

二、說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人體的某些健康體徵。

2、瞭解體檢的部位及方法。

三、教學重點:

讓幼兒瞭解體檢的方法及健康體徵。

四、說教法:

針對這次教育活動的教學目標,根據幼兒對身體的認識瞭解情況,整個活動過程以遊戲爲主要形式,整個過程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師幼交融互動。整個活動教師與幼兒協調着、合作着,並在有組織、有規範、有秩序中完成。

五、說教學過程:

1、各種各樣的病人。

教師講述故事第一部分,讓幼兒瞭解故事中有哪些奇怪的病人。

2、有趣的檢查。

教師講述故事第二部分,讓幼兒瞭解有哪些有趣的檢查。

3、我知道的身體檢查。

4、情境表演:“有趣的檢查”。

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幼兒表演。

5、遊戲:有趣的檢查。

整個活動堅持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幼兒創設寬敞自由活動的環境,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做到師幼交融,讓幼兒步步行進,逐漸成長爲身心健康的個體。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自然界是充滿着神奇有趣、美麗奇特的科學現象,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後,雲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深深吸引着孩子們,大班幼兒活潑好動他們對事物充滿了一定的探究慾望,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在活動中給孩子提供寬鬆、和諧的氛圍,並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表現自己,整個活動以生動、有趣的遊戲形式串聯生成。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來制定這次活動的目標。

1、在觀察、探索中瞭解彩虹現象的由來。

2、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4、根據目標:我的活動重點是在觀察、探索中瞭解彩虹現象的由來。活動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爲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選擇一個明媚的日子。

2、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棱鏡,放大鏡,泡泡。

四、說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引起幼兒的興趣——遷移經驗,瞭解彩虹的由來——學習動手製造“彩虹”——交流實驗結果——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瞭解彩虹現象的由來,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一)引起幼兒的興趣。

我透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麼?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麼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着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後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二)瞭解彩虹的由來。

這一環節我出示雨中、雨後的課件製作,讓幼兒觀看課件彩虹是怎麼產生的,最後得出結論:彩虹是夏天雷雨過後出現的自然現象,是天空中飄着許多的小水滴經過陽光照射後形成的,彩虹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這樣排列的。屏幕上雨後的課件鮮豔的顏色刺激着小朋友的感官,使他們的手、腦、眼、嘴並用,每個孩子都能全身心的融入學習中。

(三)學習動手製造“彩虹”。

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的由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麼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麼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麼製造‘彩虹’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棱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定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四)交流實驗結果。

幼兒互相欣賞製造的“人造彩虹”與同伴交流着自己是用什麼材料製造“彩虹”的,並用語言總結、演示自己的實驗過程。在看看、說說、做做中進一步瞭解到彩虹這一現象的由來,真正做到了《大綱》中提出的“引導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慾望。”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增進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這一環節主要採用的操作法。

(五)延伸活動。

活動結束後可以繼續讓幼兒在科學探索區中,尋找多種製造彩虹的方法,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並體驗着成功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內容源於生活,滿足了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活動結束後,幼兒繼續探索,將學到的技能進行運用,已達到教育的最綜目的。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

一、說理念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開設,對於幫助和促進學生髮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完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促進課程改革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以往小學低年級思想品德課具有明顯的學科化傾向,而品德與生活則是遵循兒童生活規律,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爲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爲其主觀形態,而非“講授——接受”式。

二、說教材

《我愛秋天》一課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美麗的秋天》的第一個學習主題。本單元總體目標是:

熱愛自然,初步瞭解季節變化的特點、人和自然的關係,懂得珍惜勞動果實;發展表現美的能力和技能;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興趣。這個單元在內容上從三個主題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我愛秋天》這個主題教育主要是讓學生透過找秋天的活動,發現秋天的變化,感受秋天的美,教材圖文並茂,精選了很多的圖片,這些精美的卡通圖片,人物的言行舉止、面目表情非常貼近同學們的生活。同學們非常愛看,都願意與課本中的小朋友交朋友,教材文字很少,大多以小貓或卡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爲呈現方式,這些問題貼近兒童生活,富有啓發性,對兒童有很強的感染力。新課程從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來看,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覺得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的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其目的就是培養創造性的人才.這個主題我計劃教學爲兩課時,這裏說的是第一課時。

(一)主題目標

1、認知目標:

觀察秋天大自然的特點,注意季節的變化,初步認識種子。

2、能力目標:

認識秋天,欣賞秋天裏的美。

3、情感目標:

體驗發現秋天的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珍惜勞動果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

(三)教學準備

我透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充分認識到,要想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

1、課前讓小朋友們蒐集一些有關反映秋天的資料。

2、播放秋天美麗景色的資料。

3、播放電腦動畫片,反映農民豐收的場面。

4、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

三、說教法

制訂了主體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後,關鍵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與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一年級兒童好動、愛玩的特殊性,我預設的基本教法是:

啓發式、活動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選擇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從課程性質和兒童特性而決定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本課程的性質強調活動,所以我設計的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動、強調活動,讓兒童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參與各種活動,在各種活動中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兒童的心靈感受世界、用兒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透過兒童的觀察,蒐集資料,討論合作,親身經歷、體驗,從中獲得感受生活知識的獲得與思想品德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感悟出來的,不是由老師硬性地傳授給他們的,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主體,一切活動都是爲了學生的學服務,根據這些理念,所以我預設了上述基本教法。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語言《我的幼兒園》。

一、說設計意圖

《指南》中明確指出:學前語言教育活動主要包括文學活動、講述活動和聽說遊戲活動。《我的幼兒園》是一首語句優美、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兒童詩,是學前語言活動中高質量的文學活動的典型。

《綱要》中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能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透過各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大班幼兒好學、好問,思維積極、活躍,富有創造性,喜歡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幼兒園”是幼兒日常生活、學習、遊戲的地方,他們非常熟悉,並且對幼兒園有深刻的感情。因此,我選擇了語言領域詩歌《我的幼兒園》作爲教育活動內容。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語言教育總目標中指出“理解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能運用較恰當的語言、動作、繪畫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根據該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點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詩歌內容,瞭解詩歌中出現的排比句式。

2.情感目標:能遷移生活經驗,大膽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仿編詩歌。

3.技能目標:體會長大的快樂,激發熱愛幼兒園的情感。

三、說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含義、感受詩歌的美感。

【分析】:語言領域強調重點在於培養幼兒的口語交流能力,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習慣以及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大班的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也開始萌芽。在此次活動中我利用圖片呈現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詩歌、感受詩歌語言美。

2.活動難點: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仿編詩歌。

【分析】教育工作者要爲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透過各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在活動中,爲了突破此難點,我在幼兒熟悉詩歌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創編,並且使用多種方式進行表達。

四、說活動方法

適宜的教學方法可以能夠最大化發揮活動效果。學習者同時可以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同時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因此,我根據幼兒的,活動中,我利用多種教學形式,發揮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

1.教法

(1)觀察討論法:出示直觀形象的教學掛圖,符合幼兒這一階段年齡特點的思維特徵,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能發散幼兒的思維,是發展幼兒言語的重要方法。觀察討論法的運用,有利於幼兒更直觀地理解詩歌內容。

(2)圖片記憶法:利用圖片,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結合由淺入深的問題啓發幼兒積極思考。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幼兒能更容易記住詩歌相關內容,並且思維更加活躍,有利於詩歌的學習和創編,從而解決活動的重難點。

2.學法

(1)整體與部分相結合教學法:幼兒的發展是整體的,文學作品也是整體的。首先,教師配樂朗誦詩歌,讓幼兒對整首詩歌進行整體感知,接着分段引導幼兒深入理解詩歌每個部分,最後再請幼兒整體朗誦詩歌,符合幼兒學習經驗的規律。

(2)多感官參與法:皮亞傑認爲:幼兒是具有主動性的,他的活潑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本次語言活動,透過讓幼兒聽一聽、說一說、看一看、畫一畫等方式,多通道、多感官參與,體會到詩歌的美感,發揮更大的創造空間。

五、說活動準備

爲了將教育內容形象化、直觀化,提高幼兒的興趣,活躍活動的氣氛,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結合幼兒們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我將活動準備如下:

經驗準備:幼兒有在園內生活、活動的經驗

物質準備:幼兒園照片、自制圖書、相關PPT

六、說活動過程

依據《綱要》、《指南》精神,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如下活動環節,力求激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在互動、開放式的教育活動中可以進行愉快的自主、能動、創造地學習。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5

在日常生活中,我在組織幼兒排隊或遊戲時發現小朋友對序數的概念比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根據這個發現,我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先進理念爲指導,讓孩子“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及我班幼兒發展水平的實際狀況,準備了數學《照相》這個活動。

一、說教材

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序數這個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一些零散的、無意識的序數感知的整合。但這些知識光靠教師枯草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那怎樣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呢?我以《動物園》爲線索,將認識“10以內序數”作爲教學內容,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自主探索。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性作用。我根據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了以下活動目標:

1、能從不同方向(從左往右,從右往左)確定10以內序數排列的次序,知道物體按不同方向排列時它所在的位置,進一步理解序數的意義。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三、說重難點

本節活動的重難點是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認識10以內物體的排列次序。對於突破重難點採用的方法是:運用遊戲的方法,引導孩子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尋求答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愉快的操作中學習,讓枯燥的數學活動變得更有意思。

四、說活動準備

爲了給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景,我準備了小動物若干。

五、說教法

本次活動我透過引導發現法,操作法、遊戲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能親自實踐,主動的進行學習。注重幼兒的個別差異,促進不同幼兒水平的發展。

六、說學法

整個活動以幼兒爲主體,透過幼兒自己相互討論、合作做遊戲,讓幼兒在想想說說玩玩的氛圍中掌握學習目標。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是透過聽音樂:照相,積極引導幼兒進入活動,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第二環節是透過動物園的小動物照相排隊引導幼兒認識10以內序數,讓幼兒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時小動物的排列次序。出示水果圖片,幼兒按教師的要求進行操作。

第三環節是讓幼兒動手操作,自己給水果排排隊,然後按不同的方向說出各個水果分別排在第幾。對第二環節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和鞏固。教師及時對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肯定。

第四環節是完成幼兒用書中的題目。

以上四個環節,由淺入深,寓教育於遊戲活動中,啓發幼兒探索,來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透過讓幼兒動口、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給幼兒一個自由空間,使幼兒主動學習,達到認識“10以內序數”的目標。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6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那麼怎樣創造性地開展舞蹈教學,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喜歡舞蹈呢?我作爲一個熱忠於舞蹈的幼兒老師來說,就要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總結,產生出更多貼近貫徹《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理論;符合當前發展幼兒園舞蹈教學的模式,使我們幼兒園的舞蹈教學更加的色彩絢麗。下面,我就律動《摘葡萄》這節課向大家談談我的一些見解。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摘葡萄》是省編幼兒園大班教材(上學期)主題二--“中秋節”中的一節律動活動。律動活動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是運用有規律可循的肢體語言,藝術化的再現生活,是幼兒易於掌握和樂於參與的一種藝術表現活動。幼兒透過“律動”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初步瞭解“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增強幼兒對社會的親和能力,提高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本班幼兒在中班時就已經學習過律動《摘葡萄》,對於“採摘”動作:“翻腕”、“踏點步”、“踮步”、“進退步”並不陌生,並且大班幼兒已經具備創編舞蹈動作的能力,同時他們也已經具有了較爲強烈的展示自我、追求成功的願望。經過認真分析本班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我認爲:綜合音樂活動《摘葡萄》,滿足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情感的釋放和能力不斷提高的需要,很適合大班幼兒學習。

(二)活動目標:

確定幼兒園藝術領域教育目標的原則是:“使幼兒初步感受並喜歡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綱要》同時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與生活、遊戲之中。”據此,我確定以下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

激發幼兒對律動活動的興趣,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激發幼兒對生活的熱愛。

2、能力目標:

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創編能力和審美能力。

3、知識目標:

知道《摘葡萄》這段律動是一段新疆舞;知道新疆是葡萄的盛產地以及葡萄的用途種類。

(三)教學活動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幼兒創編律動《摘葡萄》。

2、教學難點: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和想象,將成人的摘葡萄動作和過程轉化成舞蹈語言。

二、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家長指導幼兒透過多渠道瞭解關於葡萄的知識,適量的品嚐不同品種的葡萄和老師開展葡萄園小小解說員的遊戲,能用較爲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經驗。

2、提供有關葡萄的多媒體課件。

3、提供各種葡萄的圖片、實物以及釀製的葡萄酒。

4、活動前佈置好環境。

選擇以上形象直觀教具的目的是爲了幼兒營造一種真實、親切的活動氛圍,激發幼兒創編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爲了教而教,而是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取了自主學習法、情景教學法、啓發聯想法、講述師範法、表演展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和課程整合法。讓整個教學過程做到了動靜結合,兼顧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始終爲幼兒創設溫馨的心理環境。

四、學習過程: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法,匯入課題。

怎樣讓幼兒瞭解關於葡萄的知識,達到教學的知識目標?在這裏我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爲幼兒提供了關於葡萄知識的錄象。在觀看錄象之前,我先向幼兒提出要求:“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段關於葡萄的錄象,請小朋友看一看葡萄都有哪些品種,它們生長在哪裏,果農們是怎樣摘下葡萄的以及果農們採摘後的心情如何?”

設計此環節的依據是要透過“多媒體教學法”,讓幼兒瞭解回答有關葡萄的知識,例如新疆是葡萄的盛產地;葡萄可以分爲有奶葡萄、紅葡萄、紫葡萄、白葡萄還有小的無子葡萄;葡萄可以釀製葡萄酒,烘乾製成葡萄乾。讓幼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激發幼兒不斷渴求新知識、新本領的慾望。

(二)展開課題,引導幼兒創編律動。

1、運用提問法,展開課題。

觀看完錄象,請小朋友入座,依次回答老師的問題。

第一步:請小朋友相互說一說錄象中看到了什麼?幼兒能完整的說出:“看到了果農們正拿着筐子在摘葡萄。”目的是讓幼兒透過觀察和交流了解到摘葡萄需要什麼工具?怎樣摘葡萄?並鼓勵幼兒模仿成人的動作。

第二步:請幼兒討論摘葡萄的動作

這裏教師採用運用啓發聯想法。創設符合生活常理的情景,把勞動過程轉化爲層層遞進的問題。教師啓發幼兒說:“如果你是果農,讓你去摘葡萄,你會怎樣摘?”幼兒討論示範,教師再次提出“如果有高一點的葡萄你會怎麼辦?”幼兒討論得出結論:手要伸直,可將腳踮起,還可發揮想象做撥開擋住的樹葉摘葡萄。‘

2、利用欣賞法,鞏固學過的基本步伐。

“小朋友,剛纔我們看到了葡萄園的果農們爲了慶祝他們的大豐收,都用舞蹈的形式表達他們喜悅的心情。下面就請小朋友欣賞一段新疆阿姨跳的新疆舞,小朋友在欣賞的時候要看一下,阿姨都用了哪些小朋友學過的基本步伐。”幼兒帶着問題欣賞。幼兒對學過的基本步伐記憶猶新並很快複習和掌握了基本步伐“翻腕、踮步、踏點步和進退步”。

3、教師提出將基本步伐編入《摘葡萄》的舞蹈當中。請幼兒欣賞歌曲,讓幼兒感受歌詞的內容。

教師利用“情緒渲染法”給幼兒講解歌詞,(歌詞內容),請幼兒打節奏拍手拍肩再欣賞一遍歌曲。

4、教師放音樂,幼兒自由創編,逐步引導幼兒完整表演律動《摘葡萄》。

“現在小朋友就是小小舞蹈家了,讓我們隨音樂來自己編動作,,一會兒,我要請個別小朋友到前面來,把你認爲最漂亮的動作表演給大家,並說一說這個動作代表什麼意思。如果小朋友都認爲你的動作好看,你就把這個動作教給大家。”

接下來,幼兒隨音樂自由發揮創編動作,教師透過鼓勵法,讓幼兒有機會展示與衆不同的動作。盡情地把美好的情感釋放出來。教師則以觀衆的身份進行觀察,發現其中的亮點,記在心裏。

這一環節是此次教學活動的重點。設計以上環節的依據是我知道幼兒藝術活動是在他們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錶達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

5、教師示範,激發幼兒的美感。

在獲得全體孩子們的認可後,教師將所有動作進行合乎清理的串聯進行示範,將舞蹈美化、昇華。在示範前給幼兒提出要求:要注意老師的表情和眼神。

6、教師利用表演展示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將錄象機和大屏幕消納感結合的方式,將幼兒表演慾望和創作狀態都處於最佳期,鼓勵幼兒爭當小明星,反覆練習,不斷提高。

(三)結束部分:教師出示新疆帽,激發幼兒的興趣,自由展示,自然結束。

教師出示新疆帽,將幼兒的情緒推向高潮,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願望來表演《摘葡萄》。

這樣做的依據是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有關藝術領域的指導要點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援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另外在高潮中結束活動,會給幼兒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有利於幼兒在活動後繼續練習,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