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篇】

說課稿1.72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篇】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篇】1

一、說教材

大班幼兒思維處於抽象邏輯的萌芽發展階段,在認識事物方面不僅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決定和推理。《幼兒園指導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務必要讓幼兒能夠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學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等現象產生興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和遊戲中出現的某些簡單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遊戲化、情景化已經成爲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原則。我就選取本次活動《形色對應合成》,提高幼兒數學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觀察事物的潛力和思維凝集力。

二、目標分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繫幼兒生活。所以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嚮導的作用。根據教材的需要和本班幼兒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發展的動態來制定。活動目標分爲三個:

1、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形狀與顏色的合成。

2、培養幼兒將兩種事物特徵對應,整合在一齊的思維潛力。

3、鍛鍊幼兒的觀察力及記憶潛力。

三、重、難點

一個活動中最能體現目標的部分辨識活動的重難點部分,抓住重難點就能使整個活動的進程有波瀾疊起的功效。

本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形狀與顏色的合成。

難點:將兩種事物特徵對應、整合在一齊的思維潛力。

透過情境表演,操作遊戲來激勵幼兒思維與記憶潛力,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整合的綜合決定潛力。

四、活動準備:

爲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教育於遊戲之中,充分的課前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帶給了良好的可能性。幼兒的學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爲此我準備以下的材料:

1、衣服、帽子:紅、黃、藍三種顏色每人一份。

2、教師自制表格,磁性教具:紅黃藍顏色卡、“√”,幾何泡棉、自制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盒子。

3、幼兒學具:幾何泡棉;幼兒操作紙與蠟筆;和一段柔和的音樂。

五、教學方法:

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以引導者、支援者、參與者的主角出現、圍繞教學目標,一步一步滲透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在寬鬆自由活動氣氛中學習,獲得有益經驗。

在活動中我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情境法,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說一說、做一做中完成教學目標。

六、教學過程:

一)、教師創設情境:

“從前有個國王最喜歡穿新衣服的,可惜有一次被騙了,光着身子去逛街,大家都取笑他……”

1、形色配對遊戲--設計漂亮的衣服送國王。

2、教師給幼兒發衣服學具。

3、請幼兒相互說說自己手中所拿了什麼東西。

4、聽音樂找到和自己手上所拿衣服一模一樣的小朋友。

二)、出示情境掛圖:

“這天國王又穿了一件他喜歡的衣服,我們一齊來看看他穿得是什麼?”1、出示掛圖:

“國王的試衣室擺滿了許多漂亮的衣服,你們看!”2、引導幼兒整體觀察掛圖。

1)“看國王身上穿的新衣服是那一套?皇冠是哪一頂?”2)請幼兒觀察衣架上那兩套上衣和褲子是一樣的,分別是什麼顏色的?

二、布題:

1、出示圖一:上衣、褲子、紅、黃、藍三色的方格與箭頭。

“請小朋友上衣在紅色方格有√,就在箭頭下個方格里貼上紅色上衣。”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操作:

1)、引導幼兒認識√卡,並明白√在那裏表示意思。告訴幼兒√在哪就表示需要找出××顏色的××衣服。

2)教師出示左邊的掛圖,請幼兒找出正確的答案放在方框裏。

3)教師在出示另一邊的掛圖,請幼兒找出答案放在方框裏。

4)教師小結:“小朋友真棒,明白√放在那就是要選什麼的。”

1、教師出示泡棉拼圖,讓幼兒觀察並提問:

2、請幼兒看一看泡棉都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3、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多次練習。

三)、評價練習

1、請幼兒開啟幼兒用書,教師引導幼兒先做示範。

2、幼兒做評價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七、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情境故事匯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慾望。課堂氣氛必須很活躍,幼兒的參與性也會很高,而重點部分的教學採取動手操作實踐,幼兒人手一套教具,從能動手動腦,練習次數多,密度高,有利於幼兒熟悉地掌握兩種物體的形色合成對應,保證了數學效果。老師由淺入深的引導與情景化的語言講述,將會給幼兒帶來熱衷探究的熱情與動力。設定的層次分明易懂,層層緊扣、層層深入的過程,使幼兒的思維與記憶力得到相應的發展。能夠說本活動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必須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了。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篇】2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種聲音無處不在,到處充滿着各種各樣奇妙的聲音:比如拿個勺子敲敲會發出噹噹的聲音,用鈴鼓碰碰會發出嘩啦啦的聲音……大班孩子們喜歡這些聲音,樂意表現這些聲音,他們有了辯聽、探索各種各樣聲音的潛力,本次學習活動“奇妙的聲音”就是想在幼兒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給孩子們有個提升,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主動地探索自然中各種奇妙的聲音,激發幼兒探索的潛力。

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能辨別生活中常見物體發出的聲音。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感知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明白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

二、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狀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

2、感知聲音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的,豐富幼兒對聲音的感性認識。

3、對生活中各種現象有探索興趣。

爲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帶給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帶給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做了以下準備:

1、各種聲音的錄音帶。(鈴鼓的聲音、翻書的聲音、筷子的聲音、小碗的聲音等等)

2、帶給了多種物品,讓幼兒探索。如:打擊樂器、書、紙、積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學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構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適宜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用心引導。在幼兒尋求聲音的操作活動中,運用觀察指導法,對他們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困難予以幫忙指導,完成活動目標。

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有兩次的操作過程;一次是讓幼兒自由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透過物體的碰撞、震動感知。第二次是透過各種方法模仿聲音,感知聲音的樂趣。

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潛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這個方法貫穿在幼兒操作活動的始終。

四、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猜一猜,聽一聽。(指導語:你聽見了什麼聲音?)

教師爲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幼兒猜猜發出的是什麼聲音,這時老師不作迴應。

二、操作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聲音的構成(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剛纔猜測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帶給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潛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

1、剛纔你猜對了幾種聲音?(操作後回答)

2、你用什麼東西發出了怎樣的聲音?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

小結:許多東西都能夠發出聲音,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兒自由在活動室內“尋找”聲音,再次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操作及發現。

1、誰有辦法讓各種東西都發出聲音來?(幼兒隨意走動,尋找並製造聲音,然後說出自己的做法。)

2、聲音是怎樣來的呢?(動,振動,)

小結:物體間相互碰撞、振動產生了聲音。

三、配音遊戲活動,感受樂趣。

遊戲能夠這樣玩

1、播放不同的聲音,幼兒辨聽並模仿這種聲音。(鳥叫、風聲、馬蹄聲)

2、讓幼兒利用自己的手、腳和口發出聲音(跺腳、拍腿表示馬蹄聲)。3、用準備的材料發出聲音(搖動紙張等模仿風聲;搖塑料袋模仿下雨等。)。這一環節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慾望,讓他們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活動推向高潮。

延伸活動:活動結束給幼兒再次提出懸念:辨別噪音和美妙的聲音。讓幼兒到生活中去傾聽尋找,給此活動留下更多的回味。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篇】3

說學法

淺顯的謎語,逼真的動物叫聲,引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了幼兒聽的習慣和說的習慣。活動情景的設計把幼兒帶入一個動物世界。他們迫不及待的去喂小動物,精練的提問:你想給誰送什麼?你的好朋友是誰,它喜歡吃什麼?在這樣有梯度的提問中,幼兒的語言越來越豐富,語言表達的資料呈螺旋上升,表達潛力自然提高。聽的習慣、說的習慣也在培養。小動物坐位置更是提高了幼兒的分類潛力。幼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即得到樂趣,又活躍了思維,即培養了興趣,又提高了語言表達潛力。

說過程

《動物吃什麼》是一個綜合活動、包含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其基本目的是透過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我採用環環相扣的組織形式,活動流程爲:設定懸念、激發興趣――找朋友感知發現――組織討論。擴散思維――動物分類。提升經驗――活動延伸,擴展視野。

1、設定懸念,引起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一半。動物園又來了新朋友。誰來動物園了?緊緊吸引了幼兒,透過聽聲音,看動作,猜謎語把動物們引出來,一下子就把幼兒帶到了動物世界,激起他們的興趣。

2、找朋友,感知發現、

(1)、飼養員叔叔給動物準備了好多吃的,它們是什麼?

教師逐一出示食物圖片,鼓勵幼兒說出這是什麼。

(2)、你給誰送什麼?

幼兒說出給誰送什麼,並動手操作。然後扮演動物的老師說謝謝小朋友。送給我……引導幼兒說出不用謝。那裏的師幼互動,即爲下面的語言訓練帶給了示範,也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同時也爲下面幼兒之間的互動打下了基礎。

(3)、你的朋友是誰,它喜歡吃什麼?

部分潛力差的幼兒,有了前面的語言示範,也能試着說出來。那裏注意了因材施教和麪向全體。

語言潛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用心應答的環境,透過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即瞭解動物吃什麼又發展了語言。

3、組織討論,擴散思維、

動物的種類繁多,前面幾種只是代表。經過幼兒討論想象,會說出更多的動物,能激發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祕的興趣,使本活動重點得到突破。還有許多小動物它們是誰呢?它又吃什麼呢?當老師問討論結果時,要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有些動物只吃草,有些動物只吃肉,這樣就爲下一步動物分類打下基礎。

4、動物分類,提升經驗、

如果簡單的讓小朋友給動物分類,即生硬、又不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於是我設計了動物聯歡、共進午餐的場景。你的朋友是誰?它就應在幾號餐桌上,爲什麼?爲了減少盲目性,每號餐桌上先送上兩個小動物。老師簡單總結,幼兒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放置其它小動物。每位幼兒都十分興奮和愉快。興奮和愉快是幼兒活動的最佳背景。在這個過程中,每位幼兒都敢說,敢做,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用心性比較高。在那裏把零碎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認識了許多動物,瞭解到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落實化解了難點。

5、活動延伸,擴展視野。

動物範圍的廣大,讓探索沒有止境。如果就此結束。剛激起的興趣也持續不了多久。本活動的生成、延伸也是必須的了。動物不同,喜歡吃的食物也不同。請小朋友注意收集有關動物的資料和圖片,帶到幼兒園來,大家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