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下說課稿

說課稿2.16W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下說課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下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一)

一、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幼兒的探索慾望和精神,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過程--是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的過程。透過觀察發現,很多幼兒對食物的觀察不夠專心和仔細,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引導幼兒透過仔細的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祕密,並培養幼兒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綱要》中提出:“教育資料的選取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必須的挑戰性;既要貼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取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根據《綱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指紋”作爲幼兒科學教育資料,在活動中我爲幼兒帶給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動過程中合理定位重點與難點,運用直觀操作、總結歸納等方法,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教學目標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資料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潛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狀況,及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潛力、發展水平與潛在潛力的差異我確立了認知、潛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透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祕密,瞭解指紋的基本特徵及作用;潛力目標:透過觀察進行比較各種指紋,並能說出不同;情感目標:有動手動腦的用心性,體驗發現的快樂,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瞭解指紋的特徵。

(二)難點:透過觀察說出指紋的不同,並明白指紋的用處。

爲了解決重點和難點,在活動中,我在爲幼兒帶給了直觀的教具和學具的同時還爲他們創設了簡單、快樂的環境,這些都有利於教學重點的完成以及難點的突破。

四、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根據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狀況,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直觀操作法:在活動的開始透過一幅指紋畫來引入課題,給幼兒以指紋上的直觀認識;同時爲幼兒帶給印泥和紙,讓幼兒自己來操作,這樣就會更加形象;在活動最後給幼兒出示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的圖片,這樣也但是給幼兒直觀上的認識。

總結歸納法:在“觀察指紋”這一活動環節,我將此過程分爲了三個步驟,在每一次比較後教師都做出了明確的總結,這樣能夠使幼兒對指紋的特徵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環境創設法:我以幼兒創作指紋畫作爲活動的結束部分,並引導幼兒將作品張貼在“指紋畫展”的畫廊裏,“指紋畫展”的創設會使幼兒更加有創作的慾望。

(二)學法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以下學法:

觀察法:整個活動一向都是幼兒在透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的。

統計法:在認識指紋特徵時,我讓幼兒記錄、統計自己的指紋類型,以此來更好的鞏固。

五、教學準備

(一)空間準備:將幼兒分爲幾個小組,圍桌而坐。教師操作檯佈置於前方。佈置的“指紋畫展”的畫廊。

(二)物品準備:

1、指紋印畫一幅;2、印泥和白紙若干;3、放大鏡(每個幼兒一個);4、雙胞胎指紋圖;5、實物投影儀一臺;6、玻璃杯、筆、電話等物;7、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的圖片;8、破案小故事

六、教學過程

(一)出示指紋印畫,引起幼兒對指紋的興趣。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啊?你明白這是用什麼來畫的嗎?(手指印的)真搞笑,手指也能畫出這麼好看的圖畫,我們也來印一個手指印好嗎?

(讓幼兒用手指蘸印泥將指紋印在紙上,並給幼兒發放大鏡)分析:透過一幅漂亮的指紋畫來引出了這天的課題,同時激發幼兒的興趣與探索的慾望。

(二)認識指紋,觀察指紋。

1、認識指紋。

師:請你說說,你發現了什麼?(有紋理,有線條,像一個一個的圈……)師:小朋友觀察的'真仔細,那你明白它是什麼嗎?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指紋”。

2、引導幼兒觀察指紋

(1)比較自己和同伴的指紋有何不同;師: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紋和自己的一樣嗎?

總結:同伴的指紋和我們的是不一樣的。

(2)比較自己和父母的指紋是不是相同;師:(讓幼兒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紋圖,並和自己的進行比較)小夥伴的指紋原先和我們自己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和爸爸媽媽長得很像,他們的指紋和我們的一樣嗎?

總結:爸爸媽媽的指紋和我們的也不一樣。

(3)比較雙胞胎的指紋是否一樣;師:(拿出雙胞胎的指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小朋友們都明白雙胞胎長得個性像,基本一模一樣,那麼他(她)們的指紋是不是一樣呢?

總結:雙胞胎的指紋也是不一樣的。

(4)教師小結: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它是每個人的特徵之一。

分析:在“認識指紋,觀察指紋”這一環節,我採用了分層比較的方法,首先從身邊的小朋友開始做比較,之後引申到自己的父母,繼而還有一個比較吸引人注意力的“雙胞胎”身上,因爲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雙胞胎,所以我在活動之前先準備好了雙胞胎指紋的圖片。透過幾個層次的比較與觀察,這樣能夠使幼兒更加形象地認識指紋的“異樣性”。

(三)觀察指紋的類型

1、將幾個幼兒的指紋印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引導幼兒觀察指紋的類型。

2、找出兩種常見指紋類型,分別給它們起名字。(鬥型,由許多同心圓構成,看上去像水中的旋渦;箕型,紋線像簸箕似的,有一邊是開口的)3、師:趕快用放大鏡找找看,你有幾個手指頭是鬥型的,有幾個手指頭是箕型的?(各人統計自己各類指紋的數量,鞏固認識指紋的類型)。

分析:在此環節中,透過食物投影儀,能夠使幼兒對指紋認識得更清楚、直觀。最後讓幼兒自己統計記錄自己的指紋,這是一個很好的鞏固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糾正,幫忙幼兒正確認識、區分指紋的類型。

(四)瞭解指紋的作用

1、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觸摸玻璃杯、筆、電話等物,請幼兒說說有什麼發現。當我們的手指和物體接觸時,將會留下指紋。

這一點對哪方面有幫忙?(警察叔叔能夠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紋作爲證據抓住罪犯。)講述簡短破案小故事。

2、指紋除了對破案有幫忙,還有什麼用處?

老師出示圖片--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爲幼兒講解,開闊幼兒眼界。

(1)指紋考勤機

(2)光學指紋鼠

(3)指紋保險箱

(4)指紋鎖分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講述一個簡短破案小故事,這樣不僅僅何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而且對於“指紋破案”這一作用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

(五)結束部分:

師: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僅能夠幫忙警察叔叔破案,還有那些高科技的產品爲我們服務,爲我們的生活增加保險。不僅僅如此,剛纔我們還看到用指紋添畫出許多美麗的圖畫,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張貼在我們“指紋畫展”的畫廊裏。

伴着音樂聲,幼兒愉快地創作,結束本次活動。

分析:以指紋畫創作作爲活動的結束部分,不僅僅能夠讓幼兒得到一個休息,而且在創作的過程中將科學與美術活動相融合,在激發幼兒創造力的同時,也能夠使得幼兒對指紋的形狀、特徵再一次進行鞏固。

七、活動延伸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幼兒本身的探索慾望,我將本次活動的眼神設計爲--“讓幼兒回去和家長一齊查資料:小動物們有指紋嗎?它們的指紋一樣嗎?”這樣不僅僅但是給幼兒繼續探索的契機,也能夠使幼兒更好的與父母進行互動。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二)

一、分析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繫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明白,鐘錶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東西之一。本節課要求幼兒對整點、半點的認識,是幼兒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爲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選取此教材有必須的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貼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取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一般來說,兒童每一天起牀、吃飯、上課都要按照必須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狀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潛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認知目標:

透過觀察、操作了解時鐘的功能、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看整點、半點。

2、潛力目標:

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潛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潛力,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點、半點的方法;難點: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關係並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點。

教學準備:

1、各種動物時鐘多個。

2.幼兒人手一隻操作的模型鍾。

三、教法與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構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在活動中,讓幼兒主動操作活動鐘面,不僅僅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提升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

演示法:是指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忙他們獲得必須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透過展示多種動物玩具鐘的實物,讓幼兒在觀察中認識鐘面結構以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對活動加以整合,到達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潛力提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用心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鐘錶有更深的印象,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引導幼兒對時鐘的運轉規律有了一個體驗。

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活動過程

第一部分、開始我用謎語引出活動資料,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必須要珍惜。(打一日常用品)(出示鐘的實物)

第二部分: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活動中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師問:小朋友們仔細瞧瞧,你發現鐘面上有什麼?(鐘面上有兩根針,還有12個數字。)然後請幼兒比一比,看一看兩根針的不同點,引出時針和分針的概念。再透過老師演示,撥動後面的齒輪請幼兒仔細觀察一下,分針和時針誰走得快?分針走一圈時針走多少?鐘面上的時針、分針是怎樣走的?在幼兒主動探知的基礎上,教師小結:鐘面上有1-12的數字,有時針和分針。時針又短又粗,分針又長又細,時針跑得慢,分針跑得快。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但它們都從1到12的順序轉的。

第三部分: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現他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在這一環節中,我出示了三隻的鐘,分別撥好了12點、1點、2點,讓幼兒觀察、比較有沒有相同的地方?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之後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立刻得以鞏固,而且透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之後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樣變化的,進一步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之後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