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必備】小學語文說課稿彙編9篇

說課稿5.93K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小學語文說課稿彙編9篇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

一、學習目標

我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緯度出發,提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1、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透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渚的誠心誠意。

2、在讀、說寫等拓展性的言語實踐中,發展語言。

二、設計思路:

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目標爲綱,尊重文字的價值取向,從學生對劉的“求賢若渴”等的體驗中提煉出“誠”這條主線,在初讀課文中發現成,在反覆朗讀中感悟成,表達成,透過引入《出師表》這一拓展資料,讓學生感悟豬這一人所後來回味到留的成,最後讓學生與劉對話,從而來讚美成,昇華成。

設計理念:《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依據“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的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培養創新意識爲抓手,打破歷史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將其設計成先讀再編後演的開放性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在生動活潑、自由開放的學習中飛揚。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仰慕、謁見”等詞語的意思,簡要複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透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範例合作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時安排:三課時完成教學,每課時的重點分別爲讀、編、演。

教學過程:

一、緊扣“誠意”,質疑導讀

1、題質疑,初知大意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可能提問:誰三顧誰的茅廬?爲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樣?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說得完整、連貫、有條理。“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常指什麼意思呢?(明確: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由此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2、重點質疑,讀中感悟

(1)自由朗讀全文,用符號在文中畫出表現劉備“誠意”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些詞句。

(2)圍繞“誠意”,品讀明意。哪些詞句體現出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誠意呢?把你的學習成果與同學交流一下。(學生思考後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隨機指導)

△可從劉備的語言方面來探究:如稱孔明爲“大賢”,自稱“謁見”等,反映出劉備態度謙恭,很有誠意。教學時重點抓好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讀好劉備的話。

△可從劉備的行動方面來探究:“叫人立即備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趕緊下拜”等詞句着重表現了劉備的“誠意”。△可從環境描寫方面加以探究:“數九寒天”“冒雪”等詞體現出劉備決心大,心意誠。

△可從張飛的態度方面加以探究:張飛的魯莽反襯出劉備的謙恭與誠意。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19課的《秦兵馬俑》。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狀物類的散文,課文從兩方面詳盡而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而且深深地體會到字裏行間洋溢着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學情分析。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透過閱讀課文,想象秦兵馬俑宏偉的氣勢和鮮明而豐富多樣的神態,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教學中如果想僅僅透過課文的語言材料讓學生來感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似乎有點難度。因爲,雖然學生對秦兵馬俑本身非常感興趣,但它畢竟是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秦王朝的產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太遠,這除了給秦兵馬俑本身罩上了一層神祕感之外,也讓學生對於它的理解與想象產生了很大的難度。採用課件能拉近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讓秦兵馬俑似乎一下子處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課的教學我就充分運用了課件來組織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目標。

本篇課文共分兩教時教學,我所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根據本篇課文的類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教學的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精讀課文第3——11小節,理解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

2、過程與方法。利用課件資料,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解讀,理解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感受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重難點。

學習課文第二段,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理解“舉世無雙”的含義,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激發民族自豪感。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匯入

在這一環節,我從整體入手,請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總體印象,然後再順理成章地匯入今天的新課。

匯入新課

1、在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秦兵馬俑》,領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魅力,那麼你用一個詞語說說秦兵馬俑給你留下的印象嗎?(規模宏大)

2、“宏大”往往給我們的是一股蕩氣迴腸的氣勢,一種粗狂豪邁的氣概。作爲一項人間奇蹟,光有恢宏的氣勢還不夠,必然還有一些重要的元素,會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3----10自然段。

(二)、精讀課文第3——10自然段。

課文的3——10小節是本課時教的重點,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但秦兵馬俑所處的時代畢竟離學生已經久遠,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並透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觸摸那段凝重的歷史,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所以,在這一環節,我首先播放了一段錄象,讓震撼人心的畫面及鏗鏘有力的音樂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靈,帶領他們穿越時空的遂道,去親身感受秦兵馬俑的魅力。事實證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樂中,學生全神貫注,一個個目不斜視,緊盯着大屏幕。此時無聲勝有聲,一下子將兩千年前的那段歷史拉到了學生的眼前。此時,對於課文學生已經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再讓學生翻開課本,去字裏行間細細品味,感受秦兵馬俑衆多的類型及鮮明的形象,無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賞完錄象之後,我首先請學生說說這幾小節主要寫了什麼?然後提供充裕的時間讓他們反覆地讀課文,找一找,秦兵馬俑以怎樣鮮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遊客,同時,老師以大屏幕爲學生提供相關的圖片,要求學生在自讀、理解的基礎上,圖文對照,選擇自己喜歡的、形象最鮮明的2——3種兵馬俑進行細細地研究,從字裏行間去品味它鮮明的個性。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這一環節,我還特意要求學生在書上圈圈畫畫,或者將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順的話寫下來。

在學生彙報交流的時候,我始終抓住一個評價原則——理解各種兵馬俑的類型特點,並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在此基礎上,相機指導學生朗讀,透過讀,把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

引讀課文的第10小節,並追問學生:“你從中還讀懂了什麼?”讓學生用“有的……有的……”練習說話,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去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到秦兵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三、學習第11小節。

這一段,我以讀代講,讓學生讀後再說說自己的體會,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進一步展示課件,着重理解“”這個詞,以此來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那種舉世無雙的創造才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總結課文、課後延伸。

學生對於兵馬俑的探究興趣不能侷限於課堂,而應將這種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爲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拓展訓練:課後繼續上網收集有關兵馬俑的資料,繼續進行探究,增強民族自豪感。這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提供的網絡,積極爲自己提供更爲廣闊的學習資源背景,從而使學生不斷地完成新知的建構過程,自覺地養成資訊的“獲取——內化——提升——再獲取”的習慣。

綜上所述,我在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課件,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自主性,讓他們在主動、互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交流資訊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五、教學媒體運用的說明

1、錄象音樂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受,使他們對秦兵馬俑有個初步的印象。

2、將軍俑、武士俑等圖片、錄像能讓學生直觀瞭解不同兵馬俑的特徵。

3、提供一些兵馬俑網站,讓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去網上查閱蒐集資料。

六、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級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分別介紹了夾絲網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課文一共有6個自然段。這篇課文語言淺顯,通俗易懂,主要是想讓學生透過瞭解5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瞭解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成就及其在現代工業化建設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自學性。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的階梯,語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薰陶、去仰慕、去沉醉……且大綱明確要求:“能抓住重點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觀察事物,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根據大綱目的要求,語文教學的規律以及《新型玻璃》這一課的特點,

我設計了以下3大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2、瞭解課文介紹的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及作用。

能力目標:

1、體會作者介紹玻璃的表達方法,進行說話訓練、創新設計,發展語言及創新思維。

2、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拓展科學知識的意識及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迅速發展的當代科技及其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瞭解新型玻璃的特點及作用,學習作者介紹玻璃的表達方法進行說話訓練。

教學難點:能正確區分特點和作用。

教學準備:

1、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新型玻璃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真正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運用電教手段,採用情境教學法。

三、說學法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益,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臺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素質,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三爲主”原則,學生採用:看、聽、讀、品、演的方法學習。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它應該是一種享受。

四、說教程:(第二課時)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這樣的:

構建新的課堂模式。讓課堂成爲學生思想碰撞的場所;讓課堂成爲學生激情燃燒的火場;讓課堂成爲學生智慧的加工廠;讓課堂成爲學生夢想開始的地方。改變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大佔天下的局面,把活動引入課堂,把訓練貫徹課堂,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活化課堂教學。

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的語文課我們將舉辦新型玻璃展銷會。你們看,我們的展銷會吸引了這麼多的客商。那麼,你們就是展銷會上的廠長、經理或者是推銷員,你們的任務就是將你們公司生產的新型玻璃推銷給在場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嗎?

二、確定目標,自主閱讀

1、師:我非常相信你們,你們的推銷一定會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過,要把你們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銷出去,你得首先學好課文,熟悉新型玻璃。你們都想學習瞭解有關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學什麼?名稱、特點、作用……)

2、師:怎樣才能瞭解新型玻璃的這些知識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怎麼學?讀課文、想、勾畫、圈一圈、收集資料……)

3、學生根據自己確定的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採取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自主閱讀。

三、交流討論,互相補充

1、同桌或四人小組或自己找小夥伴,交流自學情況,互相補充,相互釋疑。

2、全班交流:透過自學交流,還有什麼問題不明白?(教師適時點撥,強調結合實際和收集到的資料談)。

3、師:最近,老師家裏要裝修房子,請你幫老師的忙,我該用那種玻璃?爲什麼?

4、你們推薦的玻璃除了家裏可以用,還有哪兒可以用?(練習句式:可以……可以……可以……還可以……)

5、你們推薦了這麼多的玻璃,請用“可以……可以……可以……還可以……”說給老師聽。

四、發揮潛能,創造設計

1、過渡:你們的建議真好!老師謝謝你們。同學們,我們人類真了不起,研製了這麼好的新型玻璃造福於人類。你能聯繫生活實際的需要,自己也研製設計一種新型玻璃嗎?

2、同學們設計新型玻璃。

五、抓住重點,訓練說話

1、過渡:讓我們隨着輕快的音樂走進展銷會場,把你們設計的新型玻璃展示給客商吧!

2、學生設計展銷形式,展銷詞,要求形式多樣,語言生動,富有創意。

3、彙報推銷,師生點評。

六、總結評價,佈置作業

1、總結評價:你覺得今天的語文課你自己學得怎麼樣?(學生自我評價)

2、佈置作業:將自己最喜歡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設計的,也可以是課文中介紹的)的特點、作用等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一粒種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師們都比較熟悉,由於這是一篇常識性童話,以擬人的手法,用淺顯而形象的語言,描繪了種子發芽的過程和所需的條件。課文語言生動活潑,接近兒童口語,是朗讀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編入了省編教材。《一粒種子》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層(第一節)寫‘粒種子睡在泥土裏,春天來了,覺得很暖和。“暖和”一詞暗指溫暖的春天到了。說明種子發芽需要溫度。

第二層(第二節)寫種子喝了水覺得很舒服。在泥土裏的種子喝到水,側面說明春天大地解凍,雨水充沛,暗指種子發芽需要水分。

第三層(第三至第七節)寫種子和蚯蚓的對話,講春天來了,春風吹着,陽光燦爛。“我來幫你鬆一鬆土,你好鑽出去。”這些對話,暗中說明種子發芽出土需要空氣,也說明蚯蚓鬆土對種子發芽的好處。

第四層(第八、九節)寫春天的熱鬧景象和種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強烈願望。最後一句“啊,好個光明的世界!”寫出了種子出土後感到驚奇、興奮和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說教法】

全文有四處寫到“把身子挺一挺”,這種擬人化的語言,含而不露,生動有趣,使課文充滿了活潑的童趣。

但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這是篇常識性童話,既要講究科學性,使學生獲得一些簡單的植物生長的知識,又要注意個要上成常識課,要根據童話的特點,抓住課文中種子與蚯蚓的對話、排比句及最後一句進行朗讀指導,讀出語氣,以讀代講,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課堂教學要重視語言文字訓練、基本技能的培養,在訓練學生聽、讀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進行說的訓練,文中有三幅插圖,教師要充分利用起來,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圖:教師在講到“啊,好個光明的世界!”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說說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幾課學過的有關春天的內容綜合起來說一說更好,不僅進行了說的訓練,又充分領略了春天那種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因此我制訂的教學目標是:

1.懂得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獲得一些簡單的植物生長的知識。

2.學會本課的12個生字,理解“種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鬆土、泉水、熱鬧、突然、光明、世界”等詞語的意思。

3.能用“熱鬧、也”各寫一個句子。

4.會正確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種子怎樣才能鑽出地面。(看起來,這個目標與第一個目標重複,其實不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種子怎樣才能鑽出地面,不僅僅要學生掌握種子發芽的條件,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概括能力。)

大綱指出學生在小學階段應掌握的2500個常用漢字,具體要求如下:一年級掌握430個,兩年級掌握680個,三年級掌握580個,四年級掌握450個,五、六年級掌握360個。由此可見低段教學以識字爲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12個生字,理解帶有生字的新詞。難點是:

字音:和(huò)是多音字;挺(tǐnɡ)後鼻音,蚓(yǐn)前鼻音,鑽(zuān)泉(quán)三拼音;

字形:“挺、世”的筆順;

字、詞義:挺,熱鬧,突然;

知識:懂得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要解決生字重難點,就要求教師重視設計識字環節。字音教學在學生自讀課文,預習後檢查(包括個別讀、開小火車讀、齊讀)到鞏固練習時的複習,生字在課堂中出現頻率多,學生的識記就牢。字形教學採用隨堂識字,如教“蚯蚓”一詞,先給學生看蚯蚓的掛圖,介紹它的形狀、特點,然而“蚯蚓”兩字容易寫錯,教師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分析字形,幫助學生記憶。教“蚯”時可說“蚯”字右邊是“丘”不是“兵”,因爲蚯蚓沒有腳,所以下面沒有兩點。蚯蚓有時彎彎曲曲像張“弓”,有時伸得筆直,像—豎,所以“蚓”的右邊是引。(有的老師會說你這種方法是不是太羅索,用形聲字規律來學不是更簡單嗎?但二年級學生還沒有學過“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課才學,教師教學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銜接。)字義詞義的教學也採取多種方法,能透過查字典解決的就查字典解決,能換詞語理解詞義的就讓學生換詞語理解。如“突然”換個詞,學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學過的詞語“忽然”與“突然”意思相近。還可以透過比較進行詞義理解,如“挺”,教師可讓學生說說下列各句中“挺”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挺機槍。

今天老師表揚了我,我心裏挺高興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種子把身體挺一挺。(做一個動作)

透過比較既讓學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擴大了資訊量;還使學生明白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透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如“熱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躍的場面,如果這樣解釋,學生更不易理解,教師可透過排比句教學理解、掌握“熱鬧”。教學時,教師問學生春風是怎樣唱歌的?讓學生輕聲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樣唱歌的?“叮咚叮咚響”小鳥是怎樣唱歌的?“嘰喳嘰喳”;你們會唱有關春天的歌嗎?請學生唱一唱,接着再讓學生分別唱起春風、泉水、小鳥、小朋友的歌,然後到講臺前來大合唱,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隨即讓學生體會說出講臺前是怎樣一種景象。用書上的話說一說;使學生初步認識了排比句的特點,又讓學生用“熱鬧”造句,學生造出來的句子比較具體:國慶節那天,馬路上人山人海真熱鬧啊!開運動會那天,操場上熱鬧極了啦!有跑步比賽,有跳高比賽,還有拔河比賽。這樣讓學生動一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了“熱鬧”一詞,認識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練習,從而達到一石四鳥的教學效果。

課文把一粒種子當作人來寫,十分有趣,然而種子在地下的情況,學生是無法直接感知的。爲了解決學習上的這一難點,教師要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如在玻璃瓶裏做種子發芽的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與思維能力,又放緩教學坡度,變抽象爲形象,使學生較爲直觀地看到了種子發芽的—些現象,從而能結合課文歸納出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獲得科學知識。由於這是篇常識性的課文,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實踐活動,不僅課前做實驗,而且課後應佈置作業,要求學生把一粒種子種在盆裏,記載它的發芽過程。實驗不僅可以幫助理解課文,而且能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養成透過實踐來檢驗真理的.習慣。

本課教學可採用逆向思維方式,抓住重點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脈絡,傳授、剖析詞句,幫助學生體會情感,領會文旨。教學步驟從觀察入手,揭示課題,教師出示兩隻盛有豆種的玻璃瓶,讓學生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種子同樣在泥裏,爲什麼一粒種子發芽出土了,另一粒仍舊老樣子?接着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重點句:課文中的哪一句描寫種子發芽出土時的情景?出示:種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個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這一句,種子突然見到了“好個光明的世界”時心情怎樣?(驚奇、興奮、讚美)文中哪個詞表達了“驚奇”?(突然)哪個詞說明興奮?(啊)哪個詞含着讚美的意思?(好個)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兩個詞兒去掉,把“好個”換成“一個”,句子意思有什麼變化?讓學生讀讀比比議議,仔細體會這些詞的深刻含義。再分析種子發芽過程,教學發芽過程以“把身子挺一挺”爲主線,貫穿全文,分析時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然後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加強朗讀品賞,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一粒種子”,邊朗讀邊表演、把描寫種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情景,形象地表現出來,讓小朋友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後佈置課外作業。讓學生做種子發芽的試驗,寫好觀察日記四篇(種在泥土裏、在泥土裏醒了、種子發芽了、種子鑽出地面)。這樣,這堂課不僅完成了學生聽、說、讀的能力的培養,也完成了寫的能力的訓練。

這課的板書採用圖示式板書,(板書略)

此板書按照課文內容的順序逐步演示,以線條表示地面,在地下展開種子發芽的剖面圖,每一個“挺一挺”是種子發芽的環節,在環節下面分別指出所需的條件,最後鑽出地面,既直觀又概括了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淺釋

《城南舊事》的特點:每一章節表面上幾乎都沒有緊湊的情節,但在一個不過七、八歲的小女孩眼中看到的小世界,後面卻是一個悲慘的大世界。整篇小說作者曾未逾越這個孩子有限的觀察,她的天地幾乎侷限在五十年前北平城的城南一個四合院裏。全文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出發,語言特色鮮明。

選編《竊讀記》課文的原因是:本組教材以“我愛閱讀”爲專題進行編排,選編的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都緊密圍繞着閱讀。教材的安排上,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把握住要內容,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感情,在閱讀中能夠結合學習和生活實際,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意義,從而激起閱讀的興趣,逐步養成閱讀的習慣。

本篇文章的特點:

《竊讀記》:生動細緻地刻畫臺灣作家林海音小時候竊讀的心理和樂趣,表達對讀書的熱愛。課文以“竊讀” 爲線索,以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衆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作者善於透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在“竊讀”這種氛圍中,一方面享受閱讀的快樂,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周圍的環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心情變化,使人如歷其境。

此外,作者還善於用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透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寫出了書店的顧客之多,更表現了“我”對讀書的如飢似渴。

二、明晰學情

學生與這篇文字之間存在在一定的距離感,包括時間的距離和空間的距離,學生很難理解那時作者所處的年代特點以及她所生活的環境特色。這些都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去滲透的。這篇文章對於學生來說能讀懂她的主要內容不難,難在領悟和模仿她藉助語言文字的特殊表達方式所營造的情感及畫面效果。這是學生需要提升的部分。另外,由於學生們大多數家庭的文化素養不高,家中沒有較多的藏書,所以沒有多少課外閱讀量,語言積累和語言感受力相對就比較缺乏。所以透過這節課的共同學習,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對讀書或者某一本書產生閱讀興趣。

三、教學目標

1、透過圈劃描寫心理活動、動作的語句,初步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揣摩出人物思想情感變化,並能試着仿寫句子。

2、透過朗讀、圈劃和討論等方法,體味竊讀的滋味。

重點:圈劃並有感情的朗讀竊讀時心理、動作描寫的語句,瞭解作者寫法上自語式的獨白等特點,從而體味竊讀的滋味。

難點:揣摩人物情感變化。

四、教法運用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帶問題細讀、散讀、默讀、讓學生感悟作者平實、自然、柔美的風格。

2、情境設定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3、自主合作: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多元評價法: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採用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師隨機評價等方法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自我思考的空間,達成讀說等方面的增量。

五、學法運用

強調學生自己的感受

教材的編排也體現了這種理念,如課文練習的設計,強調學生自己的感受。如“課文中有很多地方寫出了我如飢似渴地讀書,抄寫這樣的句子,並說說感受”,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關注課標,會發現多處帶有“自己”這個詞的表述,例如: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透過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等。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心到、手到”,積極讀書,抓住文中描寫的細節重點。

2、朗讀法: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六、過程展現及涵蓋的理念

(一)匯入

教師出示《城南舊事》這本書,簡單介紹作者的生平然後老師用排比的方式,詩意的介紹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比如:在這本書中有小英子眼中:街道上留下的駱駝隊的身影,有她耳中四合院裏傳來的夥伴的嬉戲聲,也有……。同時,課件隨即播放作者書中描述的老北京的場景,包括街道,駱駝隊,四合院,書店等。

接着匯入本文的學習,老師這樣描述:今天,讓我們一起跨越時空,走進其中的一篇《竊讀記》,隨小時候的林海音一起走進書店,去感受她的竊讀滋味。

匯入設計的想法在於【語文學習要尊重作品本身,閱讀的過程首先是一個還原的過程,所以有必要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與作者及文中所提到的環境的距離】

(二)進入課文的賞學

賞學設計思路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知道寫了什麼?真切感受作者筆下竊讀的場景。二是讓學生了解文字是怎麼寫?也就是語言表達的特點。感受到作者竊讀的複雜的情感體驗。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提升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

爲此過程設計如下:

環節一:學生帶着三個問題,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①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②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③根據自己的理解解讀課題的意思。

環節二:分三步彙報學情

第一步: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做點評,小結。

第二步:讓學生說說自己初讀的感受

預設學生回答如下:

文中的小英子特別喜歡讀書

小英子買不起書,所以每次去書店看書都是偷偷摸摸的,心裏很害怕等。教師不做過多的點評,以學生的理解爲主。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印象最深或者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最好能帶上自己的感受。隨即解決字詞的讀音問題,其中包括:讀正確“竊讀、炒菜、鍋勺、踮起腳、飢餓、懼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撐、書櫃、哎喲”等詞的讀音。

第三步:說說自己對這個課題的初步理解。

①明確“竊”字在這裏的意思

②老師藉機過度:竊讀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環節三: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有與“竊讀”類似的感受?用自己的話具體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況

【這一環節目的爲了下面學習作者的寫法做鋪墊,同時也體現從孩子的角度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孩子們與同齡人林海音之間的內心世界的感受走的更近。】

給學生時間思考後指名回答,老師從學生的語言組織入手進行評價。比如:你用了一個xx詞來讓我們感受到了你的膽怯。你的恐懼我們從xx這個句子中就感受到了,那麼作者在文章中是怎麼樣把這竊讀的感覺寫具體的呢?

環節四:引導學生學習課文2-7自然段,進行文字細讀。用橫線或圓圈劃出體現文中的我竊讀滋味的句子。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後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課件出示課文2-7自然段中體現文中的我竊讀滋味的句子。

環節五:抓重點句分層次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第一次合作:初步感受作者注重心理獨白和動作描寫的方法

課件出示合作要求:請各位同學 做到“心到、手到”的積極讀書,並在句子中圈出最能體現竊讀的感覺的字詞,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所劃出的字詞的理解。接着學生開始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

寫下來就組織學生開始彙報第一次合作情況,根據學生的交流,解決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的理解,同時透過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寫作方法上的特點

預設師生對話如下:

生:我從放學後“急匆匆地趕”,“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腋下鑽過去”,“總算擠到裏邊來了”,“急切地尋找”,都說明了她特別想讀到這本書。能讀到自己這麼喜歡的書,當然是快樂的。我在讀到自己盼望已久的書時,就特別快樂。

師:你從作者的這些動作中體會到竊讀是快樂的很好!。隨機板書: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接着提問:竊讀的滋味還有哪些?

生:我覺得這種竊讀的滋味並不好受,因爲她還一直提心吊膽。你看,她要把自己隱藏起來,貼在一個大人身邊,假裝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兒。萬一那個人很煩,該多尷尬呀!還要察顏觀色,一本書要到幾家書店纔讀完。

生:我有時還要裝着皺起眉頭,不時望着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裏卻高興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生:還有,雖然下雨天能有個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待下去,可她也不能專心讀書,還要裝着皺起眉頭,不時望着街心。多累呀!

師小結:是啊,這些句子作者透過對發愁的表情和快樂的內心對比描寫出了自己又憂又懼的感受,師隨機板書:自語式的獨白。是啊,這種竊讀的滋味真是叫人既愛又恨。

生: “我”渴望讀書,而又無力購買,因此只好“竊讀”。但所謂“竊”,也無非是隻讀不買。“我”在閱讀中感受着書籍所帶來的智慧與快樂,卻時刻害怕被店員或老闆發現受到訓斥和驅趕,這種書中世界的吸引與沉迷,書外世界的擔憂與緊張,使快樂與懼怕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複雜的、難以言說的感受,正是竊讀的滋味。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師:你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這句話集中概括了竊讀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是板書:快樂 懼怕

【以上爲第一次合作設計,接下來在學生自主感悟,師生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再組織開展第二次合作:目的在於讓學生自由朗讀,努力爲學生創設他們自己對文字的獨特理解的展示平臺。】

課件出示合作要求:在小組中有感情的讀好自己喜歡的句子,將自己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體現在朗讀中,其他同學負責評價他的朗讀。

學生開始第二次合作

完成後彙報第二次合作的情況

指名讀教師進行朗讀指導,運用的朗讀指導方法:讓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師隨機範讀等。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合作環節結束後,學生對文中的語言文字有了深入的瞭解,接下來就進行仿寫的環節。

環節六:學生進行語段仿寫

第一步:教師出示文中的從動作,到心裏,到運用修辭手法的典型的句子,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句結合自己童年的具體事情中的感受仿寫,有能力的可以仿寫多句。

第二步:學生進行5分鐘左右的仿寫教師隨機開展個別輔導。

第三步:學生仿寫完成後教師組織交流,指名有感情的讀出自己的文字。並說說自己寫的好在哪裏?再或請其他同學評價一下他的句子好在哪裏?

【新課標指出:第三學段閱讀的新要求: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主要解決“怎樣寫”。這是第三學段的新要求,要在教學中引起重視。】

環節七:最後迴歸文字,再次整體回顧2-7自然段,感受作者語言的魅力,體會他那種既快樂有恐懼的獨特竊讀感受。配樂朗讀2-7自然段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6

“似音符般美妙,似薄霧般柔和,似毛絮般輕盈,似樂奏般感人。……”又是一篇寫雨佳作,又是一個愛雨的人。尤其是春雨,人們更愛把它入詩入畫。那就讓我們的孩子也來愛春雨吧,所以小學語文課本上就有了一篇《春雨的色彩》。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一篇課文。整個單元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個美麗、多彩的春天。《春雨的色彩》是一個童話故事,它透過一羣小鳥爭論“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問題,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充滿生機的春天。文章內容淺顯,語言生動,充滿了童趣。其實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在朗讀課文、欣賞圖畫的過程中感受到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感受到課文中蘊含的道理和情感,憑藉課文展開想象,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激發他們對春天、春雨的喜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小學一年級下學期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在教學中,要重視文字中的字詞,讓他們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培養閱讀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感,培養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的習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的情感。

4、感受語言美,豐富語言積累。

其中,“掌握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教學重點,“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趣,創造性地表達出自己眼中春雨的色彩”是教學難點。

在教學設計中,方法的設計十分重要。教育需要科學性和藝術性,自然也就更應該講究方法。根據新課程中指出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對低段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樂趣等,結合我班學情,我使用了這樣一些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課堂上我透過運用多種形式的讀來達到使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進行語言訓練的目的。

2、直觀法。

根據課文內容,藉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春天的景色、雨後的圖片,春雨的聲音等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展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

3、表演法。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透過學生分角色表演,充分從情感上感染學生,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效地進行語言積累,培養表達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方法有:課前“觀察生活”;課中“自主識字、合作朗讀、感悟詞句、積累語言”;課後“主動收集”。透過這些學習方法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我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步驟:

一、聊一聊,引入課題:

“春天到了,春雨從天空來到了大地媽媽的懷抱裏。春雨是什麼樣子的?”課前的觀察讓學生有話可說。接着出示文章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透過朗讀體會春雨的特點——“細密、輕柔”。“春雨是什麼顏色的呢?”當我提出這一問題的時候,學生中出現了許多的答案。“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有一羣小鳥也在爭論這個問題,讓我們和它們一起走進課文《春雨的色彩》。”抓住文眼“色彩”,讓學生跟着書空。“你能把色彩換個詞嗎?”學生馬上想到“顏色”,這樣教給了學生“換詞理解詞意的方法”,積累了詞語。

二、認一認,初步感知。

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我給學生提供了三次熟悉感知課文的機會,聽老師範讀,聽清生字的讀音——自由朗讀課文,標出文章自然段——同桌合作互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讓學生有目標地去聽、去讀、去記,嘗試解決生字,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字是文的細胞,識字是學文的前提。爲了落實教學重點,讓學生過好識字關,我分三步走:

1、認詞——標註音節或配以圖畫幫助學生認讀。

2、識字——開展學生熟悉的遊戲。

3、讀句——句子是字詞的迴歸,也是文字的基礎。對於生字集中,句子較長的第二自然段,我讓學生在讀準字音之後,指導他們讀出疑問的語氣——“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這樣不但將單個的字詞帶入了語言環境,也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三、讀一讀,體會詞句。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讀才能去體驗、感悟春雨的形象。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爲此,我緊扣“色彩”、“爭論”兩個詞展開教學。

1、讓學生找出文中春雨的色彩,讓學生觀察“綠”和“紅”兩個字,帶領他們學寫“綠”字,掌握“絞絲旁”的寫法。

2、同桌合作讀3—5自然段,在練習卡上貼上正確的詞句。這是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知情況,也是鍛鍊學生從文字中提取有價值資訊能力的機會,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的能力。完成之後全班進行交流。

3、“他們都說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由,這就叫‘爭論’。”明白“爭論”的意思。“讓我們來做做小鳥的代言人,學他們的樣子來“爭論”一下‘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4、分角色朗讀,體會“爭論”的語氣。

“師生合作讀”——讓學生學習分角色朗讀的方法。

“小組合作讀”——讓學生實踐分角色朗讀的方法。

“集體合作讀”——讓學生展示分角色朗讀的成果。

讓學生將“老師教的”內化爲“自己會的”,成爲學習的主人。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三次朗讀反覆地鞏固字詞,感知文字,讀後評議體會“爭論”的感覺,這樣,接下來的表演讀學生也讀得自信,讀得有感情了。

四、想一想,激活思維。

語文教學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瞧,小鴿子也飛來了!它剛剛飛過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景色。你猜猜它會說春雨是什麼顏色的呢?爲什麼呀?”形象直觀的圖畫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他們把看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整理、表達出來,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創造吧。

五、議一議,感悟主旨。

“小鳥們爭論了那麼多,你認爲誰說得對呢?”討論後學生們認爲“大家說得都對”。“春雨有那麼多顏色,你能用什麼詞來形容它呢?”——五顏六色。“剛纔有同學說春雨是沒有顏色的,我同意他的看法。你知道爲什麼嗎?”拋出這個問題,是因爲有些學生心存疑惑。讓學生透過討論明白“春雨雖然真的沒有色彩,可是卻能讓草木生長,鮮花開放,大地充滿生機,自然也就五顏六色了。多可愛的春雨,多美麗的春天啊!讓我們在優美的音樂中再把課文讀一讀吧。”

課文學完了,我讓學生在作業超市裏自由選擇,將本課所學到的帶入到生活大課堂中去,使語文真正地爲生活服務。

在黑板上,我留下了一朵美麗的花,這裏有學生對課題的質疑,對文字的發現,對知識的創造,還有很多很多……

課上完了,回顧本課的教學,我欣喜地看到學生們的成長:學會了分角色朗讀,能夠用畫與話來表達想法,思維的碰撞激出了智慧的火花,大膽的想像搭起了創造的大廈。瞧,這些就是他們的傑作,挺棒吧!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7

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透過閱讀課文,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體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建立聯繫;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堂課姚老師始終以新課程標準爲指導進行教學。《新型玻璃》,是一篇說明文。一般來說,說明文上起來比較枯燥乏味,但在姚老師的精心準備下,整堂課設計新穎,教學結構嚴密、思路清晰,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她首先利用深受學生喜愛的藍貓及藍貓公司匯入新課,巧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順勢指導學生圍繞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進行學習,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舉行招聘會。招聘會的舉行,將這節語文課推向了高潮;最後在學生暢談自己想開發的新型玻璃後順勢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思想教育,讓學習的情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昇華,水到渠成。到此,整堂課的教學也降下了帷幕。師生在輕鬆,和諧,愉快的氛圍裏既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了重點,又培養髮展了學生的能力。本堂課凸現瞭如下亮點:

一、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爲。我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因爲興趣是兒童認知活動的動力,最好的學習是學生對所學有內在興趣。教師從學生已經熟知的藍貓出發,引出了所要學習的新內容,學生急於想知道新型玻璃,這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聘請推銷員的環節,使學生興奮不已,同學們都積極準備,全身心地投入,主體性參與極高。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由被動地學轉爲主動地學。真正體現了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現代教學論認爲,民主、和諧、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所在。課堂上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相互補充的氣氛很濃。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鬆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在積極思維中發展思維,在交流表達中提高表達能力。如招聘會中教師的平等參與,不僅加大了師生間的親和度,而且對學習重點有效地進行點撥和引導,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

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要想促進

學生主動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創設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情境,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姚教師不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生透過自讀自悟、填寫表格、應聘等形式,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語文教學,無論怎樣改革,其目的都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使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學會學習。如何學習新知識,學習方法顯得更爲重要,學習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學習方法恰當與否。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完成的好壞,關鍵不在於老師是否完成了教,而在於學生是否真正的學會了,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了會學。正如西方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所言:"最重要的是鼓勵人們自己去學習,並且允許他們自由發展。"教學中,只有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才能把學習變成生動活潑的探究。姚老師始終激勵學生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人,勇於去發現、去探索,老師做好引路人,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在分析課文的時候,姚老師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弄清夾絲網防盜玻璃的特點用途,並總結出學法:讀、想、劃、記。 接着教師要求學生按總結出的學法自學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在此基礎上,填寫表格,檢查自學效果。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得心應手,手到擒來,教學效果好。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生學會自己走路,是每位教師應盡的職責。

五、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姚老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聲、形、色具備的這種特質,創造了與五種新型玻璃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化複雜爲簡單,化抽象爲具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能全面正確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突破了重點和難點,從而很好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六、在大膽設想中培養創新個性

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多一點培育創造力的意識和辦法,學生走向社會就會多一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暢談自己的想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想象,同時,對學生創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如談談玻璃的開發設想時,學生回答道:我們想研製一種“不沾水玻璃”,雨雪天行駛的汽車,司機的視線模糊不清,容易出事故。如果有一種“不沾水玻璃”,雨雪天汽車行駛就安全多了。我們還想研製一種“吸塵玻璃”,用這種玻璃做黑板,教室裏既不會粉塵飛揚,又不會影響師生的健康。

七、錘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透過課堂實踐活動的社會化,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經驗和能力,以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教學中,姚老師透過召開發佈會和聘請推銷員的環節,把學生直接推向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模擬市場競爭中,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錘鍊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透過這種學生樂於接受的形式,有意識地把認識事物、學習語言和發展思維結合起來,既重視課文內容的分析,

也落實了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總之,這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再好的課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下面就這堂課談談我的幾點不成熟的觀點:

1、這堂課有一部分學生被調動起來了,但還有另外一部分學生膽子不大,機會不多。如何充分利用思維敏捷善於表達的學生帶動部分表達困難的學生,讓人人都想發言、敢於發言,還有待研究。

以上發言,僅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當之處,還請姚老師諒解,同時也請在座的領導同行批評指正。透過一天的學習,我有很大的收穫。作爲語文老師,我們不但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還要積極參與教研教改,多向書本學習,虛心向在座的同行請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爲新晃教育事業的騰飛而努力! 謝謝大家!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滿童趣童真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可它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的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把它們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活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啓發作用。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了本文,能讓學生對科學常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留心觀察、探索和發現身邊的科學常識的願望。樹立起保護益蟲和益鳥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需、幫”兩個字。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七星瓢蟲是益蟲。

2、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中主動體驗故事中角色的心靈世界。在讀讀議議中瞭解益蟲的一些科學知識。

3、閱讀、朗讀童話故事。對科學常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留心觀察、探索和發現身邊的科學常識的慾望。樹立保護益蟲的意識。

三、教學的重難點:

認識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透過認識“七星瓢蟲”和“蚜蟲”,瞭解益蟲和害蟲的概念。並樹立保護益蟲的意識。

 四、設計理念:

1、“以人爲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和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

2、“以讀爲本”,加強讀書實踐。《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字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3、推進綜合性學習,努力實現學科間的溝通,課內課外的緊密結合。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二)品讀課文

1、文中是怎樣描寫棉花姑娘的呢?找一找,讀一讀。

2、出示最後一個自然段“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長出了碧綠碧綠的葉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咧開嘴笑啦!”在出示這一自然段後,先讓學生自由讀悟,再指名朗讀體會棉花之美,讀出“碧綠碧綠、雪白雪白”。隨後再追問:“她爲什麼笑了?”由果溯因,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3、在學生探究的答案中:因爲棉花姑娘不久前得了一場大病。出示病中的棉花姑娘圖,引導學生認識蚜蟲。由於學生對蚜蟲比較陌生,生活中接觸較少,所以教師簡單介紹蚜蟲的大小(跟芝麻差不多),生長繁殖特別快,再啓發學生想象體驗成千上萬的蚜蟲待在棉花姑娘身上會怎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隨後出示句式“她多麼盼望有醫生來給她治病啊”指導朗讀。

4、到底有哪些醫生來給她治病呢?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感知故事內容,學生在透過讀文中很快就有了答案:燕子、青蛙、啄木鳥、七星瓢蟲。這些醫生都能幫助棉花姑娘治病嗎?學生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棉花姑娘的病越來越嚴重。她一次又一次的呼救,引導學生個性朗讀,讀好三次呼救“請你幫我捉害蟲吧!”(朗讀能力的培養不能離開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這一階段主要是透過引導學生在體驗、想像中生髮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

5、棉花姑娘終於盼來了能給她治病的醫生,那就是七星瓢蟲。

(1)出示課件圖片,聽七星瓢蟲的自我介紹。在學生看與仔細聽後,問:你想和七星瓢蟲交朋友嗎?剛纔你聽到了它有什麼特點?(這樣設計,藉助課件直觀地認識七星瓢蟲,透過聽自我介紹培養學生仔細聽的習慣,也使學生在瞭解七星瓢蟲的基礎上喜歡它,產生保護益蟲的意識。)

(2)找找七星瓢蟲與棉花姑娘的對話,分角色朗讀。

6、七星瓢蟲能治好棉花姑娘的病,那其他三位醫生爲什麼不能呢,找找文中句子讀讀,再課件出示

燕子只會捉__,所以它__。

啄木鳥只會捉__,所以它__。

青蛙只會捉__,所以它__。

(以填空的形式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科學常識,認識益蟲、益鳥)

7、回覆最後一個自然段,現在她的病好了,棉花姑娘在幹什麼呢?你來說說看。(這一環節設計,不僅僅是讓學生着眼於棉花姑娘因爲病好而笑,更主要是借棉花姑娘的笑引導學生明白她學到了許多知識,知道了有關益蟲的科學知識。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從故事中知道了很多知識?你還知道身邊哪些益蟲、益鳥?推薦讀《十萬個爲什麼》(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溝通課內外,從更多的科普課外書中去了解科學,喜歡科學,探索和發現身邊科學。)

2、小結:齊讀“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要去探索,去發現。”

 五、說板書設計、

30、棉花姑娘

本課板書分三部分組成,以捉爲中心,左邊是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右邊是空中、樹幹、田裏的害蟲以及蚜蟲,這樣設計力求體現故事內容,凸現科學常識,一目瞭然。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17課。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冊第六單元第二篇閱讀教學教材,是繼第五單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的訓練後,進行“用幾個問題,再把問題的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的閱讀訓練。這也是本冊教材閱練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的閱讀訓練就是將上一課《兩塊銀元》中學到的方法在本課的學習時加以嘗試、運用,也爲下一課《五月端陽》的教學——即“回答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第3次訓練作了奠基。

3.教材特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全文可分爲兩段,第一段僅僅是個引子,第二段是個完整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的內容又分兩部分加以敘述,其中分別敘述了貝多芬從瞭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愛好從而走進茅屋爲她親自奏了兩曲,從而產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譜寫了《月光曲》的情景。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更能激發學生情感,不僅能讓學生體會美的意境,更能讓學生受到同情勞動人民這一思想感情的薰陶。

爲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於讓學生正確回答課後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說的兩次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內容,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運用“問題答案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會生字“券”,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運用“譜寫、傳說、幽靜、純熟、陶醉”等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5.課時安排:3教時

第一教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脈,並學習第一段。

第二教時:按課後練習1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後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總結課文,句段練習,進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學法和教法的選擇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着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着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並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學法:

1.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掌握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2.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3.溝通“語言——情感——語言”的關係,文道得到結合。

教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運用音樂、投影、語言描繪、簡筆畫等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傳說中,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優化全文的教學情境。

2.講練巧配,引導知識的遷移。

學習目標的第一條落實,根據三個問題的功能和作用,有機地配合語言文字的講解,設計層次訓練步驟,讓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

3.引入各種媒體,進行語感訓練。

4.利用想象,進入角色,讀寫結合。

三、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教時

一、音樂匯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在聽時感受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聽後告訴學生這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世界名曲——《月光曲》,爾後,引學生帶着問題:如“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曲子怎樣譜成?它的內容是什麼?表達貝多芬什麼思想感情?”等進入新課的學習(出示課題)。

(播放《月光曲》錄音,讓學生得

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着剛纔的問題,聽課文配樂朗讀。

(課文錄音的播放,把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聽錄音後,引導學生自學字詞:抓字詞的音、形、義幾個方面加以檢測,同時結合近義詞辨析練習加以鞏固。

(字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常規訓練,在課堂上安排部分的時間練讀,便於教師個別指導,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落實字詞教學後,讓學生討論剛纔的問題以瞭解大意,於是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老師設計的由淺入深的提問。隨後簡介貝多芬。

(透過訓練,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樣的曲子,經老師對貝多芬的生平介紹,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初步感受貝多芬對貧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學習本節時,重點理解“譜寫”一詞,及本節的主要意思。

上一環問題的初步理解以幫助課文第一節的學習,而本節的學習爲理清文脈作索引。

學習時,生練說,師引導,從“譜寫”曲子,以至“譜寫”壯麗的詩篇,再擴句,使知識得以延伸,從而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學習課文第一節後,點出最後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總的介紹”、“關於《月光曲》的傳說”兩部分爲篇章結構,從而分段也就不難解決了。

(根據教材特點,充分兼顧學生實際,設計教路,幫助學生順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脈胳。)

四、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的第1、2題。

2.用“券、恬、音、鍵”等形近字組詞。

第二教時

一、研讀課丈,入情悟境

課前,透過教師語言描述,讓學生進入情境,於是設計瞭如下描述:“傳說的開頭就描寫了一個美麗的畫面:我們彷彿看到在一個月色瀉滿萊茵河的秋夜,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山路上散步,路的盡頭,有一間小茅屋的視窗裏透出微弱的亮光,偶爾還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不由得使貝多芬走近茅屋……

(這樣,讓師在描述的同時,學生潛意識進入情境。)

1.目標的提出

將學生帶入情境後,引學生進入本課時的學習,然後提出學習任務,用投影出示“目標導向”及“課後第1題的三個問題”。

學習目標的明確使學生有章可循。目標的準確、具體,便於操作、檢測。

2.目標的落實

(1)結合目標導向,指導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揭示學法。

①首先讓學生讀問題,用“____”劃出疑問詞,用“”劃出關鍵詞,並確定回答的重點。

②默讀課文,找出和這個問題有關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劃句子的意思。

要解決第一題,重點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貝多芬聽到……眼睛瞎了”這兩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時,我設計訓練題,以誘發學生思考,如:“貝多芬聽到什麼?”“琴聲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麼”及“貝多芬當時心裏想些什麼”等。

透過分角色朗讀,然後啓發學生想象,再組織語言用“因爲……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問題。

(學生不僅瞭解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聲讓買不起音樂會入場券的窮人得到藝術的享受,同時也培養了思維的嚴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後,有感情地朗讀第2~5自然段。

⑤小結學法,即以上的四個步驟。

(2)分組學習課後習題1中的第二個問題:運用學法。

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對學習和遷移的影響作用,在學法上則採用順向遷移的方法。

交流分組學習中的疑難所在,及時加以反饋,師作了小結以後,引學生進入最後一個問題的自學。

(3)自學課後習題中的第三個問題:掌握學法。

(學生將已學會的原理予以廣泛的應用,提高學法遷移的價值。)

在落實這一環節時,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寫實”和“聯想”部分。(結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繪的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

中感受與理解)

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以景物的變化引起曲調的變化,再以曲調的變化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

(4)熟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在完成文後的問題後,邊讀課文,邊歸納課後習題的三個問題,即可歸納本文的主要內容。

(這一步的教學是前一步教學的水到渠成,也達成了本教時的教學目標,落實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①p40第4題。

2.作業本第6題——歸納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

一、入情入境,指導朗讀

1.師以形象的描敘,先將學生從《月光曲》譜成的傳說中轉入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1)先讓學生明確朗讀的基本要求,然後簡要交代朗讀課文開頭和結尾的技巧。

(2)重點指導貝多芬爲盲姑娘彈曲子這部分。

藉助投影(出示貝多芬和兄妹倆的對話),學生練讀→討論→師點撥→生有感情地讀,重點領悟兩個“您”及歎號、問號的作用。

(透過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體會兩次的對話所體現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導學生朗讀第9自然段中,根據文中描寫,藉助簡筆畫,創設情境,便於學生悟境。

a.結合“聯寫”部分的三個畫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的微雲”,及“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了巨浪”,體會“緩慢舒暢→輕鬆明快→雄壯激昂”的情感變化。

b.帶學生進入課文角色後,再朗讀文章的“寫實”部分(透過男、女生對“寫實”、“聯想”部分的朗讀,爲下一步的背誦理清了思路)。

2.導背誦第9自然段。

背誦前,讓學生回顧已學過的兩種背誦法,並指出本文宜按“提綱背誦”,然後嘗試背誦。

在細讀中悟境,於悟境上背誦,既完成了教學目標之一,又突破了難點。

二、感情朗讀,小結收穫

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後,進行小結收穫,如讓學生說說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等,最後讓學生提出學習中的疑惑之處。

(透過談收穫,檢測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讓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補救反饋,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和能力。)

三、學習創新,設計作業

※創造性描述:

1.貝多芬回到客房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麼寫?怎樣想?

根據以上內容練習寫一段話。

2.學生描述。

(透過描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題得以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