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範文彙總9篇

說課稿3.0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說課稿範文彙總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義教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給我們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着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讀來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二)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理解晏子出使楚國,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自己作爲一個大國使者和作爲強國齊國的尊嚴。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簡單的邏輯思維的過程。

3、激發學生爲維護國家尊嚴而挺身而出,舉理力爭的愛國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個性特點,並朗讀好相關的句子。

(四)教學難點

晏子反駁楚王中這些句子的邏輯性的思維結論。

二、說學情

(一)學生對歷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節,而忽略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詞語。

(二)文學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學生已有較好的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缺乏文學中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很好利用這類具有思辯之美的文章,讓學生認真解讀,把握難點,努力突破,以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一)推導法:

在解讀晏子三次反駁楚王的句子時,教師可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在課件中分別先後給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兩個句子,然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而得出結論,讓學生感悟到晏子作爲一個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誦讀法:

爲了讓學生能很好體會到當時楚王的橫蠻霸氣、盛氣凌人;體會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針鋒相對,不受欺侮的人物特點,教師只有認真引導學生細讀人物的語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語,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內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脈動。

(三)剝筍法:

在教學晏子三次反駁侮辱的故事導讀過程中,可採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的結果到分析理解個別的句子,詞語的方法進行。然後再串聯起三個故事,進行總體的再現領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則故事分別講什麼主要意思,最後結果又是怎樣的?三個故事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從“只好”的結果來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卻,晏子卻一次比一次更淋漓盡致的在反駁,最後,楚王“只好”落得個“賠不是”的下場。由於這種強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領學生去深究細摳,在深入的研讀中,找出箇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啓迪。

四、說學法

(一)聯想與想象:讓學生透過聯想和想象,獲得抽象思維品質的培養;感受當時國與國之間外交鬥爭的激烈舌戰。

(二)朗讀與討論:

對人物的對話,要讓學生反覆的朗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和發現。在教學晏子三次反擊侮辱的過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讓學生在學會學習方法的過程中,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空間。

(三)再現與表演:

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使學生與文字對話,從而在閱讀課文後有所領悟,可以讓學生透過自己的閱讀理解進行表演。我們不求學生表演的優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師可以創設:拍三集電視連續劇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再現文學形象。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第二冊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課文透過有趣的童話故事,描寫了小壁虎向小魚、老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說明了魚、牛、燕子尾巴的用處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文章生動有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課程計劃》指出,中年級學生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詞句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據此,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

知識和技能:

1、能夠正確地觀察圖畫,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課文內容。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教師透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和學生的表演,以讀爲主線,開展研究式和體驗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由於學生知識水平有限,生活圈子小,對於一些自然科學現象不太瞭解。因此,小魚、老黃牛、燕子尾巴的用途是本課的重點,壁虎尾巴具有保護自己的作用及可以再生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我根據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和自學能力的特點,參照普教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質疑、導學、探究”的教學模式,透過“教——扶——放”的導學策略和直觀演示的方法,合理的處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

1、演示法: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形、聲、色的運用與結合,能有效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情感,把課文描繪的內容再現出來,符合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特點。因此在學習三至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接着透過觀看多媒體,讓學生理解“搖、擺、甩”的含義,這樣既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培養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體驗式教學法對於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爲透過參與,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透過體驗,學生能更深刻的感知文章的內容。因此,本課讓學生戴着頭飾去表演小壁虎向小魚、老黃牛、燕子借尾巴的過程,目的也在於此。

三、說學法

學生由年齡小,理解語言的能力比較差,再加上學生交際面窄,他們學習語文存在一些困難。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上,我採取了以下方法:

1、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針對本課圖文並茂,內容生動,情節多有反覆的特點,引導學生運用“設疑——朗讀——討論——體會”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

2、透過表演,加深理解。讓學生在接受資訊方面受到影響。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3、加大讀的份量。讀對於學生非常重要,學生只有透過朗讀,才能培養語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葉聖陶先生也十分重視朗讀,他認爲:朗讀可以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去,“激昂處還他於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可以培養語感,而且理解難以言傳的文章韻味。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匯入,整體感知。

上課之初,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出示小壁虎的圖片,並問學生: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爲什麼它還要借尾巴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去尋找答案吧!接着讓學生看書中插圖,初讀課文。

(二)讀演結合,深入理解。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爲什麼借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接下來細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師藉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一掙、難看”的意思。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沒有尾巴多難看哪!”的語氣。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抓住“怎樣借”重點分析課文,我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爲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爲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這部分主要採用“設疑—朗讀—討論—體會”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注重讓學生朗讀和表演。

透過細讀、品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小動物活潑可愛的內心世界,再加上教師抓住重點詞語“搖、擺、甩”,讓學生用手勢去體會動作,學生更能掌握小動物的特點。透過讓學生佩戴小壁虎、小魚、老黃牛、燕子的頭飾進行表演,學生能充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爲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埋下了伏筆。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用處。

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麼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麼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說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爲什麼難過?因爲它向水裏的魚、陸上的黃牛、空中的燕子都沒借到尾巴。爲什麼高興?因爲它又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掙就斷,斷了能長出新的來,這種易斷、再生的特點對它有什麼用處?重放課件:一條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掙不斷會發生什麼後果?(會被蛇吃掉)從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從而突破了難點。

4、拓展知識,適當延伸。

學習了《小壁虎借尾巴》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魚的尾巴能撥水,黃牛的尾巴能趕蠅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護自己。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有什麼用?

5、看圖複述,發展語言。《課程計劃》指出: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透過看圖複述,學生再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爲今後的寫打下了基礎。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緊緊圍繞小壁虎借尾巴的起因、結果,來設計板書,旨在理清文章的思路,重在突出關鍵詞語進行設計。

總之,本課設計上能以學生爲本,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思,在體驗中有所悟。發展了語言,陶冶了情操,是語文學習和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地位和教師的主要任務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氓》這首詩語言障礙並不大,結合課下注釋學生能夠理解《氓》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這節課的主導思想就是:以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爲主。盡力把新課改的精神融入到整個課堂中去。

對《氓》這首詩歌,作爲一名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帶領學生去“傾聽”那個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情感,幫助學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這種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文字本身的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體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課堂的討論重點放在鑑賞層面:體會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處境下的複雜情感;(2)表達複雜情感時所採用的表達方式。

3.深入挖掘,體察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推測判斷人物未來的人生命運,從而引發更深刻思考。

三、說教學設想,

從教師層面說。

我主要透過三個問題來組織課堂,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字;發現和理解婚姻失敗之後的嚴肅與冷峻,引導學生對我們自己現實人生的關照;產生對這個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們情感價值觀。

從學生層面說。

引導學生一切從文字出發,自由讀,整體讀,個別讀。實現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辯論、探究。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充分對話。在活動中讓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把語文教學活動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從而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質。

從教學環節層面說。

倡導語文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構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的,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的新型的學習環境,爲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同時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設計我的課堂的,具體的課堂流程也會隨着這些因素髮生變化。

四、教學過程

1、匯入:自古以來,愛情就是文學中永恆的主題。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出了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爲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那是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這些都是詩經當中描寫愛情的詩篇。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詩經》,來繼續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自由誦讀,尋找稱呼。

自由朗讀文章,尋找詩歌中女主人的對男主人公稱呼的微妙變化,你會發現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5分鐘)

第一章裏,先是稱“氓”,也就是一個陌生的小夥子,說明女子對他毫無認識;接着稱“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這時,女子已經跟他很熟了,把男子當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稱“爾”了,這是兩人感情很好以後的親暱的稱呼。

第三、四章而稱之爲“士”,視其爲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經淡漠了。

最後兩章連“士”也不稱呼了,心裏積攢的怨氣使她連提也不想再提這個人了。

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敘述中,由於感情的變化,不自覺地選擇、轉換指稱,從她對男子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感情的發展,很有意思,耐人尋味。

板書: 戀愛---------婚變-----------決絕

3、二讀詩歌,關照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學習“比、興”的藝術手法

思考淇水在這幕悲劇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在詩歌中淇水出現了幾次?展現出女主人公怎麼樣的思想性格?運用了什麼手法?(多媒體展示)

明確:她在文中出現三次,她是婚姻悲劇的見證者,當初情意綿綿的送別,後來歡喜披着紅蓋頭嫁過去,再後來帶着受傷的心痛苦回來。她見證了這一場由美麗愛情開始最後以悲劇收場的失敗婚姻。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戀、幸福 (板書) 純真癡情,活潑熱情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傷心 (板書)勤勞能幹,任勞任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 憤恨、決絕 (板書)冷靜決絕,堅強果斷

在課堂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反應,我可能會適時的`用下面瑣碎的問題,引導學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進女主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真正與主人公對話。

1) 導致氓變心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2) 這場婚姻中我有沒有責任?

3)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還有那些因素給了她痛苦?

4) 婚姻的不幸和孃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援哪個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5) 女子從這場愛情中總結了哪些經驗呢?她用什麼藝術手法來闡述這個道理?

6) 女主人公最後做出了什麼決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7) 女主人離婚後 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4、討論、辯論 分析婚姻悲劇原因

爲什麼如此一個集中國傳統美德於一身的良家婦女爲何會被休棄呢?(學生討論辯論)

1.性格決定命運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變心 4.社會原因

戀愛-------------------------婚變--------------------------決絕

依戀、幸福 怨恨、傷心 憤恨、決絕

純真癡情,活潑熱情 勤勞能幹,任勞任怨 冷靜決絕,堅強果斷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畫家鄉》一文是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寫的是孩子們用彩筆畫家鄉的事。透過五個孩子不同的畫,展現出他們各自家鄉的美麗,表達了孩子們愛家鄉的情感。

第2—6自然段具體描述了濤濤、山山、平平、青青、京京5個孩子所畫的家鄉。濤濤的家鄉在海邊,那浩瀚的大海,掀起萬頃波濤,海底蘊藏着豐富的寶藏。山山的家鄉是山裏,那裏山峯高,瀑布美,屋前屋後都是高大的樹。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青青的家鄉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裏草綠,牛羊多。京京的家鄉在城市,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聳入雲霄。他們的畫畫出了各自家鄉的特點,充分反映了他們對家鄉的真摯熱愛,進而反襯出祖國各地欣欣向榮的發展。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篇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通俗詩和風景畫。畫面的圖景和描寫的語句,很容易與學生的生活和認知達成契合,引起共鳴。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當地情況,引導學生讀文感悟,並激發學生髮揮想象,畫出自己的家鄉,讓愛家鄉、贊家鄉的情感在課堂中迴盪。

二、說教學目標:

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字,會寫“貝、 蝦”兩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研讀第2自然段,感受大海的美。

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6個字,寫好兩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研讀第2自然段,感受大海的美。

4、教學難點:透過朗讀感受大海的美。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將課文配以形象、生動的課件,把學習課文變爲和小畫家交朋友到他們的家鄉去遊覽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去遊覽。這時,讀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遊。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字,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2.說學法:根據課文段落的特點,精讀一段,明白學習方法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找找、讀讀等多種方式,並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透過自由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朗讀形式,使課文的意境和語言都走進了學生的心裏。

四、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時教學過程分爲四大環節,分別是:

(一)談話匯入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研讀第2自然段,感悟大海的美

(五)學生自學其他段落

(六)指導寫字

下面我將從這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談話激趣,揭題引入

上課一開始,我以談話的形式匯入:小朋友,如果你有一支七彩的畫筆,你最想畫什麼?請幾位學生說。有幾位小朋友畫下了自己美麗的家鄉,這時出示課題,生齊讀。

(抓住兒童好奇的心理特點,讓孩子們說說自己想畫什麼,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孩子們在迫不急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閱讀。〕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讀通句子,讀好課文。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想辦法記住它們。再出示生字,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了哪些字,是怎麼認識的。最後出示帶生字的詞語讓學生認讀。透過指名讀、齊讀、小老師帶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不斷地鞏固生字的學習《畫家鄉》第一課時說課稿 疑難問題教師點撥。

這種教學模式既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又可以讓他們在參與中提高自身的鑑賞水平。

三、說學法

品讀法——仿寫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學生複述《失街亭》的波瀾曲折的故事情節。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的相關評價。

<二>、品讀本文情節和心理描寫

匯入新課後,要求學生抓住項鍊這一線索,在項鍊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再由學生找出情節中的高潮部分,最後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特點的。

賞讀情節後,要求學生按照情節找出描寫瑪蒂爾德心理德句子,並加以概括,再據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蒂爾德的性格。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意義”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中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五章的第一節內容,是中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與整式是緊密相聯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同時也是對前面知識的進一步運用和鞏固。學生掌握了分式的意義後,爲進一步學習分式、函數、方程等知識作好鋪墊;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2.學情分析

我任教班級學生基礎不是很紮實,學習能力不夠高.透過分數的學習,學生可能會用分數的定義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體的數,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爲了讓學生能切實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教學中對於教材中的例題和練習題,作了適當的延伸拓展和變式處理。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分式的概念,並能判斷一個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標: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爲零,則分式沒有意義”;“如果分式的分子爲零,而分母不爲零時,分式的值爲零”,會推斷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範圍。

(3)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整式和分式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標:透過學習分式的意義,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和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分式的意義:分式與除法的關係;

(2)難點: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爲零,則分式沒有意義”;“如果分式的分子爲零,而分母不爲零時,分式的值爲零”。

二、教學方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師將以引路的形式,運用啓發式的教學方法,帶着學生去發現和探究新知識,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分析、歸納、概括,透過不斷的實踐和認識,讓學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義,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對學習數學充滿信心。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分下面這樣幾個環節

1.設問激疑,以舊探新,類比聯想,形成概念

教師先問學生兩個問題,幫助學生回憶分數。

思考:請各位同學將下列各題用一個恰當的分數來表示:

1. 一段繩子長3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則每份長是多少?

2. 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輛汽車行駛7小時,從甲地到達乙地,這輛汽車平均每小時的速度是多少?

然後教師再請學生看以下兩個問題。

思考:1.一段繩子長3米,把它平均分成份,則每份長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輛汽車行駛 小時,從甲地到乙地,這輛汽車平均每小時的速度是多少?

學生透過運算、比較,可以發現 、 是一種新的代數式。教師介紹這種新的代數式,我們稱它爲“分式”,從而引出課題“分式的意義”。

接着,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類比聯想,給出分式的概念。即

兩個數 , 相除可以用“ ”或“ ”來表示,如果兩個代數式A,B相除我們也可以用“A÷B” 或“ ”來表示。

分式的概念:兩個整式A,B相除時,可以表示爲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麼 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

(這樣的安排可以刺激學生複習和回憶前面所學的知識,選擇能作爲新知識的生長點的舊知識,將新知識的各因素聯繫起來,並以組織好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看到了知識的發展過程的同時,也學到了新的知識。透過比較概括,是新舊知識相聯繫,透過啓發,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舊知識,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使他們對分式的概念先有一個粗略的總體認識,爲下一步的教學作好鋪墊,使學生對反映新知識內容的文字、符號先有一個表層的認識。)

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得到分式的概念後,緊接着教師給出:

例1:現有以下各式:2, , , , , , ,請同學們任取兩個進行組合,使組合後的代數式爲分式。

在這裏我們可以發現答案並不唯一,透過對分式的概念的理解,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展開想象的翅膀,組合成的代數式將一個個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然後教師透過學生所給出的答案加以分析,指出類似 這種形式的,雖然也有分母,但分母中不含有字母,所以不是分式,而是整式。指出判斷一個代數式是不是分式,不是決定於這個式子裏是否含分數線,關鍵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後指出“整式和分式統稱爲有理式”。

根據分式的概念,我們還可以看到分數線具有雙重意義:(1)表示括號;(2)表示除號。所以爲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教師給出:

例2:用分式表示下列各式:

(1) ; (2) ; (3) ; (4) ;

2.觀察感知,啓發引導,指導運用,鞏固概念

在掌握了分式的概念以後,教師透過“要分數有意義,只要使分母不爲零”讓學生很自然得過渡到“要分式有意義,也只要使分母不爲零”即可的思想。

教師抓住這一契機,給出:

例3:當 取什麼值時,分式: 有意義?

學生根據之前的結論,得出只要分母 ,即 時,這個分式有意義。

教師順水推舟,再給出以下分式,讓學生討論,這時當x取什麼值時,分式有意義?

(1) ; (2) ; (3) ; (4)

講到這裏,教師又乘勝追擊,問學生:

例4:那麼以上各分式,當 取什麼值時,分式無意義?

那麼我們說只要分母爲零時,這個分式就無意義。請學生給出每一題的正確結論。

3、變式訓練,討論辨析,揭示內涵,深化概念

在掌握瞭如何求當未知數取什麼值時,分式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以後,教師將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對學生來講思維又將象每個跳動的音符一樣活躍起來了。

教師問學生:

例5:同樣的,以上各分式,當 取什麼值時,分式的值爲零?

由於學生對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質方面還是膚淺的,很多學生只會考慮滿足分子爲零即可,所以教師給學生幾分鐘的討論時間,這時就有考慮問題較周到的學生透過(3)(4)兩個題發現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找出了癥結。這樣教師就能及時得對症下藥,指出“分式的值爲零必須在分式有意義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分式的值爲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分子的值爲零;(2)同時分母的值不等於零。

4.反思小結,自主評價,培養能力,激勵奮進

一節課已進入尾聲,教師指導學生反思:我們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知識有聯繫?我們用了哪些方法進一步揭示了分式意義的本質?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你的收穫有哪些?

教師整理學生的發言,歸納小結:

(1)整式和分式統稱爲有理式

(2)分式的概念:兩個整式A,B相除時,可以表示爲 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麼叫做分式。

(3)要分式有意義,也只要使分母不爲零

(4)當分母爲零時,分式就無意義

(5)分式的值爲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分子的值爲零;(2)同時分母的值不等於零。

(6) 是圓周率,它代表的是一個常數。

(7)在開放題中,強調根據整式、分式的定義進行編制。

5. 分層作業

(1)練習冊15.1

(2) 取何值時,分式 的值爲負數?

四.評價分析

1.學生在學習新的數學概念時,新的資訊對學生來講基本上是陌生的,零碎的和彼此孤立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爲學生的發現、創造提供自由廣闊的天地,就是在於引導學生探索獲得知識、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因此,利用舊知探索新知,逐步深入,引發學生思維衝突,將學生帶入發現概念的最近發展區。

2.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誤認爲由舊知識獲得新知識後,對新知識的理解就已經到位了,這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探求新舊知識間的深層聯繫和實質區別,去揭示這種內在的或隱藏的聯繫與區別,糾正其對概念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在頭腦中獲得新的痕跡。

3.小結部分透過師生共同反思,目的是爲了更好地促進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使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舊知識建立邏輯性的穩固聯繫,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同時,體現在學習策略的選擇、實施、調整等方面,從整體上也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透過反思,不僅可以梳理在學習過程中對概念的理解程度,還可以評價自己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所閃爍出的思維火花,領悟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對提高數學思維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四下第一單元《四則混合運算》例4(兩個商(積)之和(差)的混合運算)例4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混合運算、乘除混合運算、積商之和(差)的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因此,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混合運算順序,體會混合運算順序的合理性,爲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2、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指出:要確立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系。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用小括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2)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3)、透過思考、自主探究,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意識、探索精神、協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3、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求科學、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並結合解決問題教學的特點,我認爲教學中成功的關健在於: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

1、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願望。

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差異,處於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着差異。人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有的人善於形象思維,有的人長於計算,有的人擅長邏輯思維,這就是學生的實際。教學要越貼近學生的實際,就越需要學生自己來探索知識,包括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既明於心又說於口。

2、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髮展爲本。課程標準要求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爲此,我將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空間、時間上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得重要方式。轉變老師的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易於學生積極主動獲得新知並體會學習的樂趣。

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教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爲全面的體驗與理解。

三、教學程序設計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拓展創新。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同學們還記得“冰雪天地遊樂場”嗎?前兩天我們曾去過滑冰區,也到過滑雪區,在那裏探索過不少的數學問題。今天咱們到冰雕區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區裏的數學問題好嗎?(出示冰雕區的場景)

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有:冰雕區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潔員?冰雕區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潔員?冰雕區今天一共有多少名遊客?冰雕區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區下午比上午多幾名保潔員?

(對於前面的幾個一步計算的問題在學生邊提出問題的時候邊請其他學生解決,最後的一個問題需要好幾步才能解決,那我們共同來研究這個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使學生對探究規律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形成了學習的心理高潮。)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決問題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特徵,給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材料資訊,留足思維的時空,組織學生透過有目的的觀察、交流、討論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主動建構自己的認識結構。

透過怎樣解決“下午要比上午多幾名保潔員?”這個問題呢?

同學們能不能透過算式把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表示出來呢?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算式。這時候教師透過巡視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請學生上來板書算式,出現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

(2)270÷30-180÷30

(3)(270-180)÷30

(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後請板書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也可以請其他的學生來猜猜這位同學的思考過程。

比較2和3兩個算式:這兩個算式的不同?請學生具體解釋一下270-180爲什麼要用括號?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計算的步數也是不同的。

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拓展創新

此環節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挖掘並提供創新素材:設計有針對性、代表性的練習題組(基本題、變式題、拓展題、開放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

練習形式:

一、鞏固練習

1、11頁做一做請同學們認真看題,弄清楚題中的資訊和問題,分析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再列式計算。學生獨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饋

2、錯例分析,提高解題的能力

二、變式練習

把下面的三個算式列成一個綜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發展練習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號,運算順序得到改變,在改變運算順序的過程中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140÷4+3×2

(1)使運算順序爲加法、除法、乘法,在什麼位置添上括號。

(2)使運算順序爲乘法、加法、除法,在什麼位置添上括號。

(設計意圖:旨在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知識,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