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彙總9篇

說課稿3.16W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說課稿彙總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分析

當我拿到這個課題,首先讓我關注的就是“中國”和“好娃娃”兩個關鍵點。結合社會活動特點,圍繞這兩個關鍵點,我認爲應該在幼兒具有積極愛國情感體驗中內化自身的真實想法和行動。同時,在對比中國娃與外國娃不同中,進一步加強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認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援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說教。”《綱要》還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啓蒙的,各領域要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將透過演一演、說一說、比一比、誇一誇、唱一唱等多種途徑,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在多領域融合、滲透中提高幼兒的認識、培養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說學情分析

此活動的主角是大班幼兒,他們聰明、活潑、好奇心及探究慾望強,而且我園大班幼兒初步具備了自主學習及小組學習的能力。因此,我將充分發揮幼兒主體地位,讓他們多感官參與,在個別、小組、集體多種學習方式中充分表達和表現,將積極的愛國情感體驗內化到自身的意識上、行動中。

三、說活動目標

根據教育主題內容和其蘊含的教育價值,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學習規律、現有水平和發展需要,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出發,制定以下兩個目標。

1、在充分情感體驗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樹立“爭做中國的好娃娃”的自信心。(活動重點)

2、透過比較中國娃和外國娃的不同,進一步感受中外在體貌、飲食及語言文字上的差別。(活動難點)

以上目標的定位遵循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有關社會領域的教育指導思想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社會領域具體目標內容,體現了教育的整合性和科學性、有效性。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了達成目標服務的,我們要讓幼兒透過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活動準備將從經驗準備、物質準備和環境創設準備三方面提供。

1、經驗準備:

1)活動前班級開展了節奏樂活動《大中國》

2) 活動前幼兒與家長一起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中國知識,瞭解幾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的成績,可以將瞭解的內容製作成紙質海報或電子海報

3) 活動前與家長交流“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的理想)

2、物質準備:

1)白板課件:包括《大中國》音樂和圖譜,幼兒製作的海報,文字辨別遊戲,中外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的視頻,升旗儀式的視頻

2)每組幼兒兩張不同國家的外國娃娃照片,一支記號筆

3、環境創設:各區角提供相關主題的活動環境和活動材料,供幼兒感知、操作、體驗、拓展經驗

五、說學法、教法

幼兒是活動、學習的主體,我們應創設條件、提供方法,不僅讓幼兒提高認識,積累經驗,培養能力,提升情感體驗,還能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指南》中提出“幼兒學習品質(學習傾向、態度、行爲習慣、方法、活動方式)的培養對幼兒現在與將來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本次活動,幼兒的學法有表演法、情感體驗法、多感官參與法、操作遊戲法、交流討論法、比較分析法等。

《綱要》還指出:“教師應該成爲幼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因此,我還將運用課件演示法、啓發引導法、多種方式鼓勵法、家園合作法等教法,幫助幼兒解決重難點問題,促進幼兒更加優化的遊戲、學習、表現。

六、說活動過程

以上提出的想法和方法,都需要在科學合理、充滿趣味、層層深入、重難點突出、遊戲化的活動過程中予以實現。

過程如下:

一、 演一演:演奏節奏樂《大中國》匯入。

震撼的音樂,幼兒喜愛的節奏樂活動都能讓幼兒集中注意力,積極興奮起來,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獲得。在這樣自然的情感流露中,讓幼兒透過接下來的說一說環節,進一步激發愛國情感體驗。

二、 說一說;激發情感體驗

1、演奏後的感受。

將幼兒演奏後的內在情感透過表達的方式得以外顯。不僅渲染了氣氛,還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活動前自主學習的收穫,說說自己知道的大中國。

2、說說自己知道的大中國。

從幼兒興趣和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能迅速開啟幼兒的話匣子,經驗得以共享。

兩項活動的提升,助推了重點目標的達成。

三、 比一比:分析比較中國娃與外國娃的不同。

1、外形上的不同。

難點目標則透過個別、小組、集體相結合的形式,讓幼兒分析比較中國娃與外國娃的不同。

首先小組利用提供的外國娃的照片,與小組內的小朋友進行外形上的比較,用記號筆畫出不同,並用語言進行交流。小組代表表述分析比較的結果。以小組形式開展這項活動,爲每個孩子的參與提供了條件,也爲教師的個別指導提供了機會。大班幼兒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將得以培養。

2、辨別語言文字上的不同。

採用白板操作的方式,師幼一起開展文字辨別遊戲。既有傾聽層面的辨別,又有觀察層面的區分。在趣味性的師生、生生互動中感知中外文字上的不同。

3、瞭解飲食、習慣的異同。

播放視頻,讓幼兒在觀賞中總結中外飲食和習慣的異同。相同點的介紹要滲透有關中外融合、交流的意義,萌生相互學習、共享美好的願望。

這一環節,在遊戲體驗中,在比較分析中解決了難點目標。

四、 誇一誇:了不起的中國人。

當幼兒有比較,有了新的認識後,將話題迴歸到幼兒自身,設計了誇一誇。

1、說說自己知道的了不起的中國人

2、設想“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娃”

從誇誇我們知道的了不起的中國人延伸到爭做了不起的中國好娃娃。既有對主題的切合,又是將社會性認識和社會情感落到幼兒自身行爲上。交流了不起的中國人採用幼兒個別表達及視頻介紹兩種方式,爲幼兒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設想“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娃”則透過小組交流和繪畫方式開展。在這樣兩種形式中,滿足了每一個幼兒表達、表現的需要,讓他們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提高。符合綱要中提出的“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綱要》還指出:“在社會領域的教育教學中需要如水般地滲透,必須與幼兒真正融合,教學應以幼兒發展爲中心,淡化教育痕跡,力求在自然狀態下,寓教於樂,寓教於行。”

五、 唱一唱:更隨升旗儀式視頻,演唱國歌。

師幼共同觀看莊嚴的升旗儀式,共同演唱國歌,將情感體驗推向高潮。

延伸:班級區角提供相關主題的活動環境和操作材料,供幼兒進一步的操作、遊戲。教師從中發現問題,找尋新的生成活動內容。

六、延伸。

正如《綱要》中指出的:“幼兒社會態度、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援的良好環境。”本着這樣的宗旨,我還將結合班級區角活動和家庭教育,關注幼兒在相關大中國主題的興趣和問題,提供支援與幫助,及時生成有價值的活動內容,推進活動深入、多角度的開展,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獲取經驗,獲得發展。

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圖案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空間觀念基礎上,對有關圖形知識的一個鞏固過程。它是對學生空間觀念,基本圖形知識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綜合培養。

首先課本給出了四幅精美的設計圖案爲背景,告訴學生這些有個性的美麗圖案都是用直尺、圓規、三角尺畫出來的。由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以實物照片的形式給出了“六花瓣”圖案的設計過程,在思考與動手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用圓規將圓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並展開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完成所給出圖案的設計。

二、目標的設定與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設計上,透過創設的豐富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並在實踐中積累教學活動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由於在圖案設計過程中,經常要用到等分圓,因此怎樣用圓規將圓幾等分應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另外,在畫圖前,怎樣觀察並分析出圖案的基本構成是圖案設計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重點所在。課程目標:

1、透過圖案設計活動,鞏固有關圖形知識,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2、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將圓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口頭表達能力。

2、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及創作、欣賞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積極參與的精神。重點: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三等分圓與六等分圓的基本方法。

難點:在設計過程中,對圖案基本構成進行有條理的分析,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教法選擇

1、教學結構和教學基本思路以動手操作爲主,以經歷探索,思考與分析的過程爲重,在創設的生動,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以精美圖案的設計爲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透過對“六花瓣”圖案操作過程的演示,向學生介紹六等分圓與三等分圓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最後一環,透過學生對圖案構成的分析與操作來歷經觀察,思考,交流與合作最終作出圖案的一個過程。

2、重難點突破法書中以實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過程中,怎樣將一個圓用圓規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點。教學時首先要介紹圓規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並提醒學生畫圓時必須要確定圓心和半徑。其次,在等分圓的方法講解之前應先讓學生經歷思考,交流和組織語言表達的這樣一個過程,然後再演示作法,從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種基本作圖的方法,突出了重點。

3、圖案設計之前對其構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圖形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充分展開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再加以適當的引導。特別是每次畫圓時,必須讓學生說出圓心在哪裏,在分析出了圖案的基本構成,明確了這些基本構成的畫法之後,那麼按一定的順序和步驟,就能設計出一幅圖案來,從而便於難點分散,最終突破難點!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以學生的實際操作爲主,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有關圖形知識的基礎上了解等分圓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還要體現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在課堂上主要採取積極引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組織教學。

五、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案模型來體現本節內容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索的熱情。小黑板上的圖案便於觀察、討論與分析等一系列過程的進行。

六、作業設計

P145隨堂練習2、作出圖示的圖案(目的在於鞏固等分圓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圓規,三角尺自己設計一個美麗圖案。(可在全班進行評比,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圖案設計》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透過圖案設計的活動,鞏固有關圖形的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進一步建立空間的觀念。

2、透過圖案設計,進一步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將圓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3、認識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欣賞現實中的美麗圖案。

[能力目標]:

1、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口頭表達能力。

2、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及創作、欣賞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積極參與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三等分圓與六等分圓的基本方法。

2、難點:在設計過程中,對圖案的基本構成進行有條理的分析,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媒體]:模型,小黑板,三角尺,圓規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情景設計1:先出示一把三角尺,然後提問:“三角尺可以用來畫什麼?”,再出示一把圓規,再提問:“圓規可以用來畫什麼?你會畫嗎?”,再提問:“那麼,利用三角尺和圓規只能畫出簡單的一條直線或一個圓嗎?”(目的):以幾個簡單的提問引入圖案設計所需的基本工具,並且在此提醒學生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確定圓心和半徑、爲難點分散作鋪墊。

情景設計2:給學生觀看自作圖案模型。“同學們看,這兩幅圖漂不漂亮?你們想不想知道它們是怎麼畫出來的嗎?其實,它們都是用直尺和圓規畫出來的,你相信嗎?”(目的):以生動,形象,直觀的圖案,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由此過渡到本節內容的重點。

二、畫法探索:

1、讓學生自己看書本P144頁的實物照片,讓他們相互交流、討論,按步驟畫出圖案。同學們自己畫畫看,看誰畫的又快又好”(目的):用鼓勵性的話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初步探索用圓規作一幅稍複雜圖案的方法,積累活動經驗。讓一個同學回答,是怎麼畫出來的?必要時教師可適當引導或幫學生組織語言表達。同時,教師根據同學講的畫法一步步在黑板上演示出作圖的順序與操作過程。

2、留幾分鐘時間給沒畫出來的同學繼續完成。同時思考3個問題:1A點位置對六花瓣的形狀有沒有影響?2圖中六花瓣相鄰兩個頂點與圓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3根據圖中的方法,你能將一個圓六等分嗎?三等分呢?

三、操作實踐:

出示小黑板,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並對小黑板上的圖案進行基本構成的分析。然後請一個同學用語言描述圖案的基本組成,同時,適當引導和補充得到作圖的幾個步驟與順序。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圖案。學生在分析第二圖的構成時可能會遇到困難,不容易把圖案看作一個整體,容易看成一個個分散的三角形。因此,爲了分散難點,在學生不會分析時,可將不着色的圖案與之對比,便於學生看清圖案的基本構成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圖案設計。一些看似很複雜,很精美的圖案大都是用直線和圓弧構成的。等分圓是我們設計圖案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重點。其關鍵在於我們畫的時候要會找圓心和半徑畫弧,找到弧與圓周的交點也就找到了等分點。相信大家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畫法以後,發揮你們的想象力,一定能設計出與衆不同的圖案。五、作業佈置:課本隨堂練習2~3。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楊氏之子》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選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編排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

2、文字解讀:《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內容簡單,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透過本課學習,一是讓學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鄉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二是讓學生對文言文有初步的認識,爲以後的學習奠基;三是透過課後蒐集妙言小故事,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3、教學目標:

A類目標: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2.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3.瞭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

B類目標: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2.抓住重點詞,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和聰明機智。

C類目標:1.分組練筆豐滿文字。2.交流課外蒐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4、教學重難點: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學生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把沒寫出來的內容補充出來,應做爲難點來突破。抓住人物對話,感悟楊氏之子的聰惠,語言的精妙,也是本課重難點之一。

5、預習作業:

1.會寫課後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2.能正確朗讀課文,能根據課後註釋,瞭解故事內容,旁邊批註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問題。3.蒐集妙言小故事,準備課上交流。

二、說教法: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談話匯入——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讀寫結合——激發想象性,意在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三、說學法: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是朗讀。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美讀—熟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讀寫的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說教學目標的具體實施過程:

第一課時

第一板塊:名言匯入,激發興趣。(A3 5分鐘)

以同學們課下積累的古代名言警句爲話題匯入新題,解題。然後大屏幕出示《楊氏之子》,讓學生讀,比較與平時所學課文有什麼不同,發現文言文的基本特點,言簡意賅,使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

第二板塊:反覆朗讀,讀好文字。(A1、2 10分鐘)

本板塊除讓學生過好生字關外,應重在讀上下功夫。首先引導學生斷句,讓他們明白應怎樣停頓,然後透過自讀,抽生讀檢查。在朗讀不盡人意時,老師再逐句進行指導,並透過表情和適當的肢體語言範讀,還原語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實實讓學生感受到讀書學習是一種樂趣。因爲好的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塊:根據註釋,疏通全文。(B1 10分鐘)

本板塊的教學,在學生依據註釋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採取尋找夥伴,自由結合的方式,理解內容。在彙報學習成果時,以簡驅繁,從以下幾點突破難點。

本課只有五句話。學習第一句話,應重點強調孩子姓楊,爲下面的學習做鋪墊,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還有仁愛、善良、溫順之意。“聰惠”一詞,說明楊氏之子既聰明又有教養。第二句重點理解“詣”字,詣多指拜訪尊敬的人或長輩,可見這楊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個人,而且楊、孔兩家交往甚密,不然怎會“乃呼幾齣?”這個小孩怎麼會知道來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爲孔君平是以楊梅取笑楊氏子,而是開個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聰惠”。第三句重點強調,孩子端來各種水果,其中有楊梅,再次強調“楊”字。第四句讓學生明白,孩子姓楊,而楊梅的第一個字也是“楊”,看來,楊梅是你們家的水果。第五句強調:“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鳥,飛禽走獸。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馬上想到孔雀,真可謂聰惠。

抓住重點詞語,反覆朗讀文中人物對話,感悟人物說話的語氣,便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也不失爲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辦法。

第四板塊:美讀品味,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惠(B2 10分鐘)。

學生僅僅理解了課文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昇華文字,才能活躍思維。想想:全文55個字圍繞哪三個字寫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找到“甚聰惠”後,再引導學生品讀全文的對話,體會楊氏之子之聰惠。①從“應聲答曰”可看出他反應快。②從“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會聽,能聽出孔君平話中話,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聞”語氣委婉客氣,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且天衣無縫。③從“爲設果,果有楊梅”可看出他會待客,熱情、大方、有禮。最後再讓學生讀,反覆比較有無“未聞”兩字的微妙變化,使學生感悟到:幽默風趣的一說一答,使見面的場面非常輕鬆愉快,顯示出孩子的聰明機智和應對能力。

讀書要讀出味道來,抓住關鍵詞,帶着問題讀書,才能讀出味兒來,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第五板塊:熟讀成誦,豐富積累。(A2 5分鐘)

人常說:“熟讀成誦更要緊”,學完課文,然後創設情境讓學生誦背,更有利於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第二課時

第一板塊:匯入新課(4分鐘)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楊氏之子的聰明機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誰能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大家聽。以講故事的形式匯入,既鞏固了上節所學內容,又匯入了本課的學習。

第二板塊:讀寫結合,激發想象。(C1 26分鐘)

這個故事選自《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寫的。有人考證說,楊氏之子叫楊修,但不是三國時期的那個楊修,這是一家之言。不過這個楊修也聰明過人,現在我們以楊修爲名,把這個故事分組進行新編。

第一組的同學:想象,楊修九歲了,他長得什麼模樣,用哪些語句可表現出他聰明機靈。第二組想象二、三句,楊修家是大戶人家,誰來開門?小孩是誰叫出來的?小孩出來後,會怎樣跟孔君平見面?第三組想象四、五句,小楊修拿出水果以後,他們怎麼說的?還會說些什麼?這一設計意在讀寫結合豐滿文字,讓學生豐富想象,使學習變成一種特殊的享受,變成一種精神需要。

第三板塊:交流蒐集的妙言故事。(C2 10分鐘)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語言,抽生讀自己蒐集的妙言小故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六、說板書:

楊氏之子 聰惠

楊——楊梅 反應快

會 聽

孔——孔雀 會 說

這樣的板書設計,內容精當簡約,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感受到課文是從“孔、楊”兩姓上做文章,引發出歡樂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聰惠,表現在反應快,會聽、會說,突出了文章重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爲主,以讀爲主,讀中解,讀中品,最後熟讀成誦,既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課外拓展應把握好怎樣的度?

隨着有效教學框架的不斷深入,課外拓展已成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真可謂一舉兩得,那麼課外拓展應把握好怎樣的度?

1、課外拓展要有針對性。例如學習了《楊氏之子》,楊氏之子的聰明機敏,巧妙應答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下,可讓學生繼續蒐集有關妙言小故事,感悟他們的語言藝術,豐富自己的積累。再如學習了《打電話》,可讓學生看電視時,注意相聲的表達藝術。

2、課外拓展要有上的性。無的放矢,什麼也做不好,課外拓展也同樣如此。爲使學生視野更廣闊,學完課文後,老師也可有目的的爲學生補充一些內容。如學了《兒童詩兩首》,可補充《山村孩子的畫》《童年》等,既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時間。

3、課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師佈置的內容儘可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如時間過長,任務過大,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也難以達到拓展的目的。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省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第一、二冊對記敘文作了詳盡介紹,透過一、二冊學習學生對記敘文有一定掌握,有必要讓學生深入學習記敘文的其他樣式。散文作爲必須掌握的重要記敘文樣式,第三冊開始安排散文學習單元,如這一課所在的第六單元“散文中的記敘和描寫”。對初中學生來說,這一課將是第一篇真正當作散文分析的課文,學習這一課會有一定難度,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適當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

散文在體裁上屬於記敘文,對學生而言這一課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學生對記敘文的中心、順序、詳略已有初步的瞭解。陌生是指散文這種記敘文樣式是第一次學習,對散文特點、包含意蘊、寫作技法較生疏。故而課文處理上應該多啓發學生將記敘文的學法遷移到散文上來。

2、教學內容

本課共包括兩篇文章,《小院》和《小鎮》,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小院》,第二課時學習《小鎮》以及兩文的比較。這是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小院》。

3、教學目的

①掌握“星羅棋佈、招徠、醇厚、笑靨、馥郁、突兀”等詞的音義,並會運用。

②瞭解散文一般特點,初步學會分析散文中記敘和描寫的特點及其作用。

③感受改革開放給祖國帶來的可喜變化及新時期和諧、溫馨美好的人際關係。

4、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散文是記敘文樣式中重要的一種,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結構自由,從頭到尾貫穿作者的情感於片段的記敘和描寫中,散文中記敘和描寫的分析理解決定了你對文章的掌握與否。因此這一課的難重點是透過對散文中記敘和描寫地分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突破難、重點其關鍵是仔細體味散文形式的自由,內在意蘊獨一,和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首先採用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啓發疑問:文中作者醉在哪裏?最後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啓發學生理解本文的文眼“醉”。

2、採用投影、錄音等電教手段,豐富了教學手段,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透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採用卡片教學法學習字詞,引導學生學會做字詞積累卡片。

三、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語言欣賞能力,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掌握生字詞,課堂中透過朗讀進一步鞏固。

2、對於散文重要的是讓學生把握它的“神”,散的結構如果讓學生像無頭蒼蠅樣亂竄,且過必然不理想。所以這一篇文章讓學生透過找“文眼”的方法,把握全文的“神”,整體在“神”這根線下串聯行文。透過本文學習,使學生把握這種學散文的最基本方法,並初步能遷移到課外。

四、教學程序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小院》,掃除生字詞障礙,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預習,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瞭解,解決字詞關,帶着學生自己對課文的瞭解和疑問,進入課堂學習,將對課堂效果起到較大影響,符合教育學上的主動學習原則和學問質疑的學習方法。

(二)匯入新課

好的景色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一節課我們將隨着作者陽關一起進入五臺山下這普通的農家旅舍,去體驗翠綠擁抱中普通小院,給我們帶來的清新、自然、溫馨、熱誠。板書課題作者:《小院》陽關

設計意圖:導語設計成情景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設定的情景,讓學生入景,由景入情,引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與求知慾,調動學習積極性,進入積極地學習狀態。

(三)預習檢查

學生分組朗讀課文,一二大組朗讀(2-4自然段),三四大組朗讀(5-8段),全班齊讀第1、9自然段,教師隨機指點學生有關本課的字詞音義,出示卡片提問解答。需要注意的幾個字詞重點提示:星羅棋佈、招徠(láī)、醇(chǘn)厚、笑靨(yè)、馥(fù)鬱、突兀等。

設計意圖:這一步朗讀有兩個目的,一是爲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落實教學目標中的字詞教學要求,掃除字詞障礙。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爲後面文章意蘊理解分析打下基礎。卡片解答有利於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

(四)分析課文

1、聽課文錄音,思考課文內容,用文中的`詞語試給這篇文章加一個副標題:

從給這篇文章加一個副標題這一問,正式進入本文學習的主體部分。學生填副標題的答案可能會有多種,教師要針對學生回答,逐步引導學生到“花映香薰”的小院上來。“花映香薰”的小院到底有多大?明確:小,們被擠到西南角。出示幻燈,小院之門和小院之老主人夫婦。板書:“花映香薰”的小院。

設計意圖:錄音的示範,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特別是這樣一片美文。由於散文的形式上很散,學生容易在學習時不知所云,故而設計上根據散文特點,放開形式,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整體印象。“的小院”這一設計較好的起到整體感知效果,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2、齊讀最後一段,思考在這“花映香薰”的小院人家,作者不禁油然而生怎麼感受?明確:醉意,這便是本文文眼,即解釋文章中心的關鍵所在。板書:醉在,與上文“花映香薰”的小院相聯。

設計意圖:給文章加一個副標題,起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效果,啓發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是爲了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文言——醉,本課課堂將以“醉”爲線索,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小院”。從另一個角度講這樣設計是爲了由簡單的問題慢慢匯出本深層次的內容,符合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

3、那麼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醉在這“花映香薰”的小院呢?文中那些句段可以看出來呢?

⑴課文1-4自然段寫了我傍晚投宿臺懷鎮普通的農家旅舍,寫我醉在農家小院的“信賴”。“小大嫂”給我的印象是值得信賴。(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靨)老夫婦給我的感覺是如在自己家(同樣的笑)。此時,我雖是初到小院,卻已有一點點得醉意,可以說我一醉在這小院人家的信賴,在這小院可以無拘無束的像在自己家裏一樣。齊讀這一段,體會濃濃的鄉情,值得信賴的醉意。板書:醉在信賴。

設計意圖:根據認識論原理,人的認識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所以我們教學中也要符合作者的逐步認識的過程。小院給作者第一感覺就不錯,文中用了“信賴”這詞,在作者敘述我們可以感受濃濃的鄉情,教師的任務便是引導學生髮現這濃濃的鄉情。

⑵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思考這一段描寫了我醉哪裏呢?

醉在清晨小院之清新空氣。

清晨的小院空氣格外清純,花香馥郁,讓人神清氣爽,讓我們大家也一起來體會着清晨的清新:閉眼,清新的空氣中飄來陣陣馥郁的花香,令人精神一振,不覺得令人醉了。開眼眼前竟是滿院的鮮花,排行整齊,錯落有致,勃勃生機。在仔細一看花盆,原來都是由遊客拋棄得的廢物整治而成,別有一番雅趣。我們可看出小院主人的精神也如這滿院清新香氣,令人讚歎。出示幻燈:五臺山清晨。板書:醉在清新空氣。

設計意圖:古人一向提倡即景入情,今人也認爲設定合理的情景,引導學生深入其中,如身臨其境,其教育效果將是不可言喻的。《小院》中這一段清晨景物的描寫很生動、很有情趣,值得品嚐,所以我採用的設定情景的方法,讓學生在意識上進入校園,體會小院之美。當然真正最好的方法是帶領學生進入這樣的小院人家,教學很難實現,只要退其次而求之。

⑶我正在欣賞着小院花景的時候,小院主人“小大嫂”在做什麼?她對年輕人碰破玻璃持何態度?從課文6-7自然段可以看出“小大嫂”怎麼樣的品質?

明確答案:深夜燒茶,早起大掃,沒有怨言,理解他人,反映了她勤勞、善良和寬容、理解他人的品質。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理解,如同世外桃源般純樸善良,令作者深爲陶醉,多麼溫馨,多麼和諧。我醉在小院人家的寬容與理解,滿屋的溫馨之情。板書:醉在寬容與理解。

設計意圖:最珍貴的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溫馨,所以讓學生體會這種溫馨至爲重要。課文寫作上符合了由景及人的寫法,滿院花香令人油然而生醉意,小院主人的寬容與理解更令人發醉,教學上我側重由景及人,側重上下文的聯繫,引導學生明白景美而人更美,爲下文的情景交融昇華打下基礎。

⑷課文8自然段我醉在哪裏?

明確:醉在黛螺頂美景,醉在小院之景,更醉在小院人所蘊含的品性情懷。

深情齊讀這一段。正當我人景共醉的時候,擡眼望黛螺頂景色宜人,回望小院綠瑩瑩、藍汪汪,此時我達到了情景人共醉的境界。黛螺頂,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爲大螺頂,又稱黛螺頂,爲五臺山著名景點,出示幻燈:氣衝黛螺頂。再一次飽含深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板書:醉在眼前美景。

設計意圖:語文教育學原理認爲教育者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各官能參與課堂學習,其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語言的優美和含義的深刻。此處作者情感上是達到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有感情的朗讀對學生獲得這種境界體驗會較大的幫助。

3、所以我們說作者是醉在“花映香薰”的小院,醉在的小院的人與人之間“溫馨”。講到這裏老師也不覺油然而生醉意了。板書:醉在其中。

(五)課堂小結

《小院》作者敘述了自己傍晚投宿普通農家旅社,深深的沉醉在“花映香薰”的小院,醉在初到小院的“信賴”,醉在小院清晨清新的空氣,醉在“小大嫂”的寬容與理解,醉在眼前的美景,醉在其中,讚頌了改革開放後山區小院的濃濃鄉情和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諧。

設計意圖:本部分透過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教學內容,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中心。

(六)課後作業

1、課外學習材料《小院小記》。

2、細讀課文,再一次體會小院濃郁的溫馨醉意,抄寫課文重要詞語。

3、預習《小鎮》

設計意圖:知識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爲了運用,爲了遷移到課外,這符合教育學中“舉一反三”的原則,故而我安排一篇也寫小院的課外散文供學生自學,以鞏固課堂所學。細讀課文抄寫詞語則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的書面表達能力。預習《小鎮》是爲下一課時打下基礎。

五、課後說明

板書是隨着課堂進行而逐步添加的。課件過於粗糙,有待提高。教學過程是瞬息萬變的,有死的教材、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茶山中學黃朝亮

附板書

小院

陽關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20號教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傳遞我們的心聲》,下面我將從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七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的認識

本課教學內容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是手抄報編輯製作的最後一個階段,本課旨在把前面的知識融會貫通集中在一幅手抄報中表現出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編排技能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說學情的分析

初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在生活中也見到過不少和版面設計有關的傳播媒體,這些都爲本節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透過教師的講述,演示,加上大量圖片解析,使學生經過課堂練習之後,對手抄報的版面構成及版面設計原則有一定的認識,從而達到合理製作一張手抄報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的確立

爲了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設計了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

顯性目標爲:透過校園手抄報的編排設計,瞭解和掌握版面設計的一般知識和技能。

隱性目標爲: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的人際關係,體驗和分享共同合作獲得的成功與快樂。

四、說教學重難點的定位

本課的重難點是,透過版面構成、版面設計原則的學習,運用學過的資訊篩選和字型設計等知識,完成一幅主題突出排版新穎的手抄報作品。

五、說教法及學法的運用

這節課我準備採用啓發談話法、直觀演示法,講授法等教法來解決版面構成及設計原則的學習這個難點,用觀察法、探究實踐法和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來解決本課的重點即合理的辦一張手抄報。課前師生共同收集有關手抄報的資料和作品,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學生用鉛筆、水彩筆、繪圖紙實踐操作,共同完成教學和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課教學由匯入,學習新知,表現創作,作品展評,發散拓展五個環節組成。

匯入環節(3-5分鐘)

我以欣賞優秀的手抄報進行匯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這些手抄報的排版設計,使學生產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既而我設定了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手抄報?手抄報在校園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手抄報是校園文化資訊傳遞的媒體,它是以圖文並茂的藝術形式呈現的,辦手抄報的意義在於延伸課堂文化知識、豐富資訊範圍,辦手抄報的活動過程可使我們學會把這些資訊以藝術的形式傳達出來並可透過大家的相互合作,加強團結增進友誼。手抄報的作用簡單總結就是一句話,表達我們的思想感情、傳遞我們的心聲—板書課題。

學習新知(12-15分鐘)

學習新知分爲三個部分:1、版面構成的學習,透過欣賞、觀察、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了解版面是由刊名、欄目、插圖、文字等幾部分構成的。2、版面設計原則的學習,我首先採用提問啓發的方法:一幅手抄報怎樣設計才能讓人看着舒服眼前一亮呢?然後引導學生用分析、比較、探究的方法得出版面設計要遵循對比與調和,變化與統一的形式美法則和形式服從內容,局部服從整體的原則,合理分割版面空間,精心安排文章和圖畫的位置,達到主題鮮明,重點突出,佈局合理,塊面清晰的基本要求。3、出示版面設計的一般步驟,A、確立報頭標題的位置,B、確立欄目的數量形式,C、安排插圖的位置,D、文章內容的安排,E、版面的總體調整,裝飾美化邊角。出示設計步驟,能讓學生更清楚的瞭解手抄報的設計過程。

表現創作(15-20分鐘)

這一環節重在瞭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學生在老師的確立的主題下,小組分工合作,根據主題需要篩選資訊資料,設計草圖樣稿,教師巡迴輔導,及時解決問題。

作品展評(3-5分鐘)

採用自評互評生評師評的多維多極的評價方法,評析作品的標題、插圖、版塊安排,以及版面整體設計,促使學生在認知表現、技能以及合作能力上的提高。

發散拓展(2-3分鐘)

提示學生留心觀察鄉村或社區的宣傳欄、畫報、報紙、雜誌等傳播媒體的設計,以便學生以後的設計有更大的提高。

七、說板書設計的作用

這樣的板書設計,提綱挈領、簡單明快,讓學生對重點知識有更完整的認識,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說課稿 篇6

大綱指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透過學習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小學生的認識過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個基本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啓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冊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敘了在一艘外國帆船上發生的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頂端最高的橫木一頭,孩子爲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爲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劃分爲四段,分兩課時教學。本節課着重理解課文第三、四段的內容和事物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注意事物的聯繫”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②學習用“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③能用“模仿”“顯然”造句;④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事物的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繫而產生、發展、變化的。難點是理解船長爲什麼要叫孩子跳水。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運用板書、板畫激趣引學;錄音、錄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讀、議、說、練”四環節讀書法和“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讀懂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板書畫——激趣引學;

二、讀片斷——體會險境;(感受)

三、議方法——發散思維;(理解)

四、說聯繫——落實目標;(鞏固)

五、練語言——鞏固發展。(運用)

具體的操作過程是這樣的:

一、板書畫——激趣引學

這一環節是爲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教師邊板畫邊敘述:在碧藍的大海上,風平浪靜,有一艘外國帆船完成了環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們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樂,這時,發生了什麼事呢?讓學生回答,老師繼續板畫。緊接着問:課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別講了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發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師的敘述和板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緊接着讓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既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內容,鞏固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又啓發學生積極思維,爲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二、讀片斷——體會險境

這是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一題,學習課文的第三、四段。分兩步進行:

放開、走上

第一步,學習課文第三段。先讓學生提出學習這一段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再進行概括、歸納:(1)孩子爲什麼會走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2)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處境十分危險?讓學生帶着問題看錄像,聽錄音,粗讀課文,自己動腦筋找出答案,對課文的內容有個整體的感知。然後引導學生透過精讀重點句子,理解文中描寫猴子戲弄孩子的兩個句子,透過讀議,體會孩子“氣極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頂端橫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寫孩子走上橫木的動詞:“放開、走上、搖晃、發抖”以及描寫水手錶情變化的詞語:“嚇呆了,大叫一聲”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用幻燈打出)這兩組描寫孩子所處位置的複句,讓學生品味,(利用板畫幫助理解),使學生知道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情節達到高潮。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搖晃、發抖 險

第二步:指導學生小結出學習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讀閱讀法,進行學法遷移,學習課文第四段。透過“三讀”,使學生知道:在危急的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他爲什麼這樣做。並讓學生把第四段內容歸納出來,模仿老師的板書,進行板書。

(結果)船長 命令 孩子 跳水 脫險

根據兒童心理學有關理論:“小學生的感知覺和有意注意還正在發展,情緒性仍很明顯,學習過程中,常受到當時情緒和興趣的影響……”爲了增強直觀性,使學生更清楚地瞭解孩子所處的險境及孩子與猴子之間的聯繫,在以上兩個環節的教學程序中,我運用板書,板畫,同時運用錄像、錄音等電教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綜合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並注意指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使學生學會讀書。“粗讀”能大概瞭解文章的內容;精讀是能用“點、圈、勾”等記號畫出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詞語,知道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險處境;“品讀”是進行品詞、品句,深入理解課文,使學生體會到孩子遇險,面臨生死的險境,體會到船長的沉着、機智、果斷。注意進行學法的小結、遷移,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變“學會”爲“會學”。

三、議方法——發散思維

人的創造力主要是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等角度,創造性地解決疑問。依據這一理論,我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設身處地探討搶救孩子的妙法,老師問: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員,你準備採取什麼辦法使孩子脫險?讓學生暢所欲言,但暫不論辦法可否。再組織學生討論:孩子從高高的橫木上跳到水裏,同樣有危險,船長爲什麼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辦法和船長的辦法相比,哪一個的辦法好?採用小組討論的辦法,讓學生各抒己見。它既爲每個學生參與學習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加強了學生之間的資訊溝通,引起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在和諧、熱烈氣氛的學習活動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得到積極發展,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多向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教師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有關語句,進行種種假設、推理、分析、比較得出:船長果斷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兒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辦法,從而懂得課文以“跳水”爲題的深刻含義及船長的沉着、機智、果斷,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採用啓發、對比、議論、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揮主體作用,體現“主體轉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精神,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單向資訊傳遞的束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

四、說聯繫——落實目標

依據小學生好動、愛玩、有旺盛的求知慾的特點,我設計這一環節,使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把所有的感官調動起來。指導學生看着板書、板畫,說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以及環境等的聯繫,以幫助學生理解事物之間是怎樣聯繫的,懂得這個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聯繫中發生、發展、結束的,並讓學生用簡單的圖示進行板畫。看板書、板畫來說、來畫,既充分發揮了板書、板畫的直觀性,邏輯性等作用,又使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及語言能力得到訓練。

在說、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暢所欲言,從學法上和思想上進行指導,使學生學文以明理,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體現語文教材的知識性和教育性,落實教學目標。

五、練語言——鞏固發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有語言的訓練,這一環節只是相對集中地進行語言訓練,以求得到鞏固發展。語言主要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課堂上着重於口頭語言的訓練,書面語言的訓練可留在課後進行。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1)理解“模仿、顯然”並口頭造句。(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舉例說說事物之間的聯繫。透過適當的練習,使學生把前面學到的東西加以運用,在運用之中,逐步地鞏固、熟練,形成能力,使學生學會分析事物和邏輯推理的方法,以利於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

最後讓學生質疑。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機會,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長期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教法學法的採用和教學程序的設計,既貫徹了教學大綱的精神,又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附:板書設計: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發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開、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搖晃、發抖 險

(結果) 四、船長 命令孩子 跳水 脫險

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很幸運能夠參加這次的比賽,我今天的說課打算從學生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及課後反思這幾方面展開:

一、學生分析

該課的教學對象爲八年級的學生,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新課堂中,他們已有一年的學習經驗,對新課堂的學習是較熟悉和適應的,在課堂中已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經驗,課堂的主動性相對較好,懂得如何與別人合作學習,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語文素養。

二、教材分析

《選舉風波》選自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冊,圍繞着一次學生會幹部選舉而展開故事。主人公賈裏成長的故事,啓迪着當代中學生朋友要懂得勇敢地面對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堅強樂觀地生活,在挫折中成長。小說情節不復雜,寫的也是實實在在的中學生生活,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是一篇深受學生喜愛的作品。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具體爲:知識目標上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詞語,掌握小說的故事情節,瞭解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能力目標上培養學生分析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而透過本課學習,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則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由於這是一篇很好的價值觀教育,所以把體會主人公成長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和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態度教育作爲重點。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然而學生對作品、對人物的評價能力須要長期訓練才能達到,而非一篇就能完成,所以把對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能力的培養作爲難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針對學生和教材的特點,本着課標中“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這些理論指導,教讀本文,教師在調動學生思考、討論、自主表達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自主性,使對話法和活動法在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教師主要是啓發、引導學生,大力向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習慣於這種學習方法,習慣於把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相結合。同時,在課堂上,教師要靈活處理多媒體與文字的關係,使多媒體的生動、形象特點吸引學生,更好地爲學生學習服務。

四、教學過程分析

緊扣新課標,根據學生、特點及教法、學法的確立,該篇課文預備用兩課時來學習。在第一課時,首先是讓學生用互助的形式解決字詞障礙,透過小組合作概括各部分大意,對小說進行創造性複述的方式感知小說的故事情節,最後透過選讀精彩段落,談原因的方式,在讀中認識課文,體會輕鬆活潑、風趣的語言風格。另外,佈置學生課外自由組合嘗試把課文改成課本劇,爲第二課時的體驗人物做準備。這節上的是該小說的第二課時,主要是落實該課的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爲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溫故引新

由學生對課文的感受談起,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名言肯定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要讀出自己的感受,激(轉載自http://diifanwen.c,請保留此標記。)勵他們在課上暢所欲言,說自己的心裏話。“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正式學習之前,鼓勵學生課堂上各抒己見,說心裏話,就營造了一個平等和諧的氣氛,讓學生帶着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情進入課堂,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與文字的親近。

(二)說一些感受

在回顧小說中出現了哪些人物形象之後,讓學生假想人物從小說中走出來,自己會願意或不願意與誰交朋友?原因是什麼?這一環節,讓學生展開了想象,教師以一個親切的話題,開啟了學生的話匣子,幫助學生進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讓他們透過文字的理性分析,在閱讀實踐中有所思考,初步把握人物的特點,在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又有所提升,達到了合作學習的目的。在該環節,教師主要是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帶動學生、放手學生自主閱讀、感悟,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讓他們與課本對話,組織、引導他們在讀讀說說中不知不覺把握人物,既體現了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目標,又讓學生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了解了人物,無形中達到互相學習的效果。

(三)演一個片段

在熟悉課文後,鼓勵學生在前面說的基礎上,把文中的精彩片段改編成課本劇,在課堂上表演給大家看,由記者對同學或聽課老師進行採訪、評價演的情況。這種活動,仍是堅持以學生的活動爲主,透過課前的合作、探究,讓學生進一步走進人物深處,同時加以採訪、競賽的形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及聽說讀演能力,學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加深了對課文人物的感受和體驗,是一種創造性的閱讀。

(四)談心情故事,感悟成長

在第四環節,先回顧主人公賈裏經歷的成長過程,讓學生找出自己有同感的話,聯繫生活,在小組中說說自己在生活中遭受過的挫折和困難,及自己當時的心理,並試着用幾句話表達自己學習這一課後的感受或感悟,進行寫話、說話活動。這個說說寫寫的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與生活對話,多角度地觀察生活、體會生活,認識人生的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正確地對待纔是關鍵,培養他們克服苦難的信心和勇氣,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最後,教師向學生贈幾句激人上進的話,勉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勇敢地往前走,結束本課的學習。

在作業方面,設定了以下內容:第一,向學生推薦閱讀《男生賈裏》一書;第二,查閱有關法律法規,幫賈裏透過法律途徑解決之前校園的噪音問題。新課標倡導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因此,在學生感興趣的前提下,推薦他們閱讀整部小說,獲得更多的“對社會、對人生有益的啓示”。另外,課標還提倡學生“掌握查找、引用資料的方法”,“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所以針對小說內容,建議學生課後幫賈裏查找相關法律資料,解決小說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八年級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上正學習着法律知識,這就能讓他們把語文與其它學科聯繫起來學習。

五、課後反思

這節以學生活動爲主的對話型課上,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具體的教學步驟,都緊密與新課標相結合,把教師“講”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讓學生的各種活動佔領課堂,聽說讀寫,腦、手、口相結合,做到了以學生爲課堂主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穫,對人物的瞭解不斷深入,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動手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積極面對人生,做生活的樂觀者。

說課稿 篇8

《筆算除法》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

年級下冊第19~21頁的內容。

2、學情與教材分析

筆算除法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掌握了用

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並且學習了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數是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這一課時的內容是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筆算。力求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過程,瞭解除的順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書寫位置,初步掌握筆算除法的方法。 教學中,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嘗試、操作、交流、實踐??,在多種數學活動中,學習除法筆算方法。

3、教學目標

⑴讓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筆算方法。 ⑵使學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⑶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說教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而我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情境激趣法、引導探究法、動手操作法、嘗試法、練習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

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

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爲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本課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操作法、比較法等。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課前談話: 你們知道植樹節是幾月幾日?植樹有什麼好處?

【親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學生進入情境。】

2、出示教材上的主題圖。(植樹的情境)從這個畫面中你看到些什麼?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估計學生會提出:(1)這兩個年級一共植樹多少棵? (2)四年級比三年級多植樹多少棵? (3)三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棵?(4)四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棵?

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列式寫在黑板上, (板書:三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棵?四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棵? 42÷2;52÷2。)

計算“42÷2”可不象上面的加減法那麼簡單,也比前面學過的除法難一些。請同學先獨立思考一下解決的方法,並把想法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共同來探討解決的方法。

【從學生的基礎出發,放手讓學生主動的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

(二)、小組合作。探究筆算方法

1.探索解決“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方法。

2.師生交流筆算過程。

(1)用口算(40÷2=20,2÷2=1, 20+l=21。)

(2)用擺小棒的方法得到結果的(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

了兩份,再把剩餘的2根分成了兩份,和原來的兩捆合在一起。) (3)嘗試着用豎式的方法來計算的。

教師肯定學生的方法並指出本節課要重點研究筆算除法。(板書課題:筆算除法)

3.展現42÷2筆算過程。

教師邊講解邊結合分小棒的過程完成豎式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在學生探索的基礎上,再現分小棒的過程。師生共同完成豎式。理順思路,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過程。】

3.放手讓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解決“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1)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2)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

(3)52÷2和42÷2的豎式比較,有什麼不同?

【放手讓學生進一步探索,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任務”。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豎式。接着,師生共同梳理筆算過程。最後,與42÷2進行比較。透過比較,突出“被除數十位上有餘數”的情況,使學生初步形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這樣學生是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之中。】

(三)實踐與應用

1.基礎練習

2.檢查對錯。

3.設計活動(教材練習四第3題)

【練習設計目的性強,富有層次性,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結合、自主設計的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動腦思考、動手畫、認真計算,在設計中感受圖形的變換美。體驗圖形、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課堂總結

談收穫與體會

總之,整節課,從植樹節、植樹活動開始,到佈置學校的設計活動,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展開了一系列活動。學生經歷探索,運用除法筆算方法的全過程,主動構建知識。

說課稿 篇9

【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現了“我”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的好教材。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並描述“我”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4.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5.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

6.透過本課的學習,結合學生自己走進大自然時經歷的有趣事情或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教學重點

透過對內容的理解,學生能夠增強對大自然熱愛的感情,體驗大自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快樂,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

四、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體會細緻觀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細心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學習作者善於觀察事物,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說教法】

1.美讀感悟法:

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因此,“美讀”是本課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更不必過多的講解分析,最主要讓學生多讀,同時教師要巧妙地藉助課件,藉助對學生讀書的評價,幫助學生在讀中去感受,領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物與情景的關注,入境入情,促進學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薰陶,激起觀察自然的興趣。

2.多媒體情景法:

因爲小學生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容易激發興趣,因此,我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展示課文相關圖片,使學生在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的同時,輕鬆、愉快、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體驗到發現的樂趣,也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質疑問難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說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因此,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變“我學會”爲“我會學”。結合本課語言優美,情境奇特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美讀交流、入景體驗,昇華情感”等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體驗探究自然之樂。

【說教學程序】

一、創境質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國梧桐樹圖片,鼓勵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國梧桐樹的資料。交流談話匯入課題,鼓勵學生看課題進行質疑:巴掌爲什麼是金色什麼?水泥道上怎麼會鋪滿金色巴掌?並引導學生聯繫對梧桐樹的介紹,把梧桐樹和巴掌連起來,說一句話。這樣,一方面注重學生“說話”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學生所敘述的內容都融入了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體現語言學科的人文性。同時,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閱讀教學中,存在着多種對話。但對話的基礎應是學生潛心融入文字。在學生產生了讀書興趣、探究慾望後,讓學生自讀全文,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爲“美讀”打下基礎。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來。

3.檢查自讀情況。

4.熟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三、指導朗讀,深入探究。

如何指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教師不必細細講解、分析,應重視“讀”。因此,教學中教師以讀代講,以評代導。

1.讀第一自然段,結合自身經歷談感受。

2.讀第二部分,瞭解作者的發現,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讀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麼新發現?

(2)有了新發現後,“我”有什麼變化?

(3)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暢所欲言)

(4)此時此刻,作者又有什麼感受?(我第一次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聯繫實際,課外延伸。

1.學習本課後,你有什麼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師小結:我們要走進大自然,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標籤:彙總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