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模板彙總七篇

說課稿1.58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說課稿模板彙總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說教材內容:

《鼎湖山聽泉》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以“寫景爲主題”的開篇課文。鼎湖山位於廣東肇慶市東北,是著名的游泳勝地。那裏羣峯羅列,古木參天,泉溪淙淙,飛瀑直瀉,自然風光十分迷人。課文以遊覽線路的先後順序,記敘了在景區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寫在鼎湖山聽泉的感受爲中心,語言優美,詞彙豐富,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共五個自然段,按地點轉移和時間的先後順序可分爲三段。

(二)、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於想象,喜歡朗讀語言優美的寫景文章。對家鄉的縉雲山、北溫泉有一定的感受,但對鼎湖山十分陌生,而本課旨在讓學生在讀中領略鼎湖山泉聲的美妙。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各個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注重開發學生創造的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結合課標對第三學段的要求,“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特擬定以下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作者按地點轉移和時間的先後順序記敘的方法。

4、學會用“像……一樣的,是……”句式仿寫第四自然段。

5、理解課文內容,憑藉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詞句的含義,體會其表達

效果,感受鼎湖冊泉水、聲的美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課標提倡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但感悟與體會是不能泛泛而談的,要結合具體的詞句來談。而理解詞句,體會其表達效果又是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的。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爲: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含義,體會其表達效果,感受鼎湖山泉聲的美妙。

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因此教學時

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從關鍵詞句入手,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

2、運用情景教學法,以讀爲本,以學爲主,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質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3、運用啓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啓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4、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精心選擇運用讀書,質疑、勾畫、想象等方法,以讀促寫,以讀學寫。(運用以上方法,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三、說教學過程:

(一)課題入手,質疑匯入

1、學生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開課直接由“聽”引出“聽泉”,引導學生看詞質疑:去哪裏聽泉?泉聲是怎樣的?由此引入課題:“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相機認識:鼎)

抓住題目中的“聽”字引入,透過質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學思考,整體感知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初讀,拿成塊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感悟。因此我透過:

1、初讀課文,透過自由放聲讀,同桌相互聽讀等環節,讓學生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整體感知課文思考:鼎湖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再請學生分段讀:一邊讀,一邊引導。在交流中讓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引導學生抓住“半小時左右”、“過了寒翠橋”、“來到半山腰的慶雲寺”、“入夜”、“矇矓中”這些詞句,達成目標三:學習作者按照地點轉移和時間先後順序記敘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段。

(三)精讀感悟理解積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精讀課文的好處是: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讀中想象”是學習寫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發揮想象,將優美的文字在腦子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有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力的提高。

1、指導看圖,走進鼎湖山。學生自讀第一段:引導學生抓“輕紗似的薄霧”感受雨後鼎湖山的美,出示第一幅圖,讓學生進入情景,形象地感受到課文語言所描繪的意境。

2、自讀途中觀景聽泉

構建話題:“作者在上山途中聽到了怎樣的泉聲?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學生自讀勾畫,透過反覆朗讀,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從“淙淙的泉聲、不絕於耳、清純悅耳、歡快活潑”體會到泉聲的美、大,從“涌流、流瀉”等詞想象到泉水的多,讓學生透過朗讀品味泉聲的美妙,與此同時想象鼎湖山草豐林茂、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滿目青翠的景色。從而爲後文,作者能在夜晚聽辨泉聲作好鋪墊。

(第一課時結束)

3、以講促讀,走進古剎

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是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之一。這裏的講不是教師的講解,而是透過讓學生介紹慶雲寺的方式,聯繫“二百多年、明代”等詞理解“古剎”、“參天”。

4、精讀品味,感受泉聲的漫妙

不動筆墨不讀書,勾勾畫畫好方法。“作者夜宿古寺,聽到的泉聲又是怎樣的?”拋出話題,讓學生動手勾畫。

根據學生的彙報學習重點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琵琶一樣清脆的,是在石縫間跌落的澗水的聲音;那像大提琴一樣厚重回響的,是無數道細流匯聚於空谷的聲音;那像銅管齊鳴一樣雄渾磅礴的,是飛瀑急流跌入深潭的聲音。”

爲了能讓學生透過此段的學習落實目標4、5,突破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聆聽、辨識、品味出的泉聲的美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聯繫生活展開想象

聯繫學生活實際回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銅管齊鳴”的聲音,體會輕柔、清脆、厚重回響、雄渾磅礴。

展開想象:草叢石縫涌流、空谷細流、飛瀑急泉的景象。

(2)質疑理解前瞻後聯

在重點句段教學時,我們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前瞻後聯,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整體理解文章的好習慣。

提出疑問:“爲什麼作者會聯想到這些聲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麼靈嗎?”引導學生聯繫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這些,是因爲聯想到了白到所見到的景色。

“作者還聽到了什麼?”從忽高忽低、忽急忽緩作者又產生了聯想,讓學生在透過朗讀想象,從“繞過、拍打、穿越、流連”感悟到泉水的“趣與活潑”。

(3)讀寫結合運用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閱讀能力但不能忽視寫的能力,語文要崇讀學寫,結合閱讀教學順着思路引導學生寫作,由讀到寫。

因此我讓學生觀察句子,用“像……一樣的,是……”仿寫一段話。

(四)以讀促講,昇華情感

“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最後泉水流進了我的心田。”引讀最後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潤萬木,蘊育生機?”讓學生再回讀全文,用心再次聆聽、辨識、品味。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我們要關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體,讓學生形成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文章的縮影,是課文的精華,爲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泉聲美妙泉水潤物”簡潔明瞭,提綱挈領。

說課稿 篇2

《紙船和風箏》是一個有關友誼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細讀課文發現,裏面蘊涵着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紙船和風箏帶着問候,帶着祝福,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了一座友誼的長橋,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個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爲一件小事的爭吵,象徵着友誼的紙船和風箏不見了,兩個小夥伴也陷入失去友誼的痛苦中。最後,他們終於鼓起勇氣,再次向對方伸出了友誼之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這一段真摯的友情。整篇課文以“情”爲主線。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根據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階段目標以及本篇文字的特點,本節課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8個生字,學寫“福”字。

2、學習課文1——6小節(第一個故事),體驗情感,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友誼,受到情感的薰陶,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3、感情朗讀課文,在朗讀感悟中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分以下幾部分:

一、課前談話,鋪開師生友誼之路。

課前我與學生進行了簡單地談話。我說兩句話,請學生來當評判,“我是你們的好朋友。”“你們是我的好朋友。”目的是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係,同時鋪開了課文的'友誼之路。

二、整體感知。

有了前面新課程研究課的前車之鑑和何老師從杭州帶回來的名師們教學理念,因此我也將把握課文的整體放在了一個重要的地位,讓學生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並用填空的方式把課文大意進行概括。同時將生字教學穿插其中,先學習這段話中的4個生字,再從詞語中學習另外4個,再獨立認讀。在感悟文字時,又將兩個“飄”“漂”字作了重點強調,這兩個是同音字,但字義卻不同,學生往往會混用,我就利用板畫的方式,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理解。最後採用送紙船的方式鞏固生字,學生學得愉快,又將課前談話時鋪開的師生友誼之路進一步鞏固,再一次深刻地體會到友誼帶給我們的幸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習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如何讓生字教學有新意又學得紮實,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

三、入情入境,朗讀感悟。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體會友誼帶來的快樂,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的具體教學策略是這樣的:

1、 保證充分的閱讀。“批文入情”的過程,就是深入閱讀,充分思考,逐步領悟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學生獨特的感悟,豐富的體驗纔會源源不斷地生成。因此,這一部分的學習中,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品味、去感悟。在學習1-6小節時,讓學生透過自讀感悟,交流體會,採用指名讀、男女生朗讀、師生接讀、齊讀等多種讀書方式,讓學生在反覆的讀書中生成自己的體驗,體會小熊和松鼠相好時的快樂。

2、 營造體驗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動,要讓學生體驗松鼠和小熊的快樂,就要引發學生相應的體驗。因此我讓學生說說你有沒有樂壞了的時候 ,聯繫自己的真實情感,發現樂壞了就是樂得不得了的意思。再回到文字,什麼原因讓小熊樂壞了,讓學生感受到這肯定不是一般的紙船,是因爲這是松鼠親手摺的,還放上了自己最愛吃的松果,寫出了發自內心的祝福,這才讓小熊樂壞了。

四、學寫“福”字,昇華友誼。

紙船和風箏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一個“福”字,將剛剛建立的友誼之情提升到了幸福的高度。教學中我又滲透了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比如“倒福”,“百福圖”,道出了中國老百姓喜歡“福”字的原因: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也願意把祝福送給朋友,寫着這個“福”字,感覺心裏也是暖融融的。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我們的祖國真大》是一首讚美祖國的詩歌,語言精練,朗朗上口。詩歌中以“南方”“北方”的氣候做主線,讓幼兒在感知祖國城市的氣候、風俗不同的同時,體會祖國的美麗,壯闊以及萌發作爲一名中國人的自豪之情。我將採用朗誦詩歌的表現形式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正如《綱要》中:鼓勵幼兒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綱要》的指導,我制定瞭如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詩歌內容,瞭解我國地域廣闊,南北差異的特 點。

能力目標:能夠有感情的朗誦詩歌。認讀“北”的標誌。

情感目標:培養愛國的情感,激發做中國人的自豪。

結合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以及三維教學目標的制定,我設立了如下重難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有感情朗誦詩歌。難點了解祖國之大,萌發愛國情感。

二、說幼兒情況

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而幼兒則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瞭解幼兒的具體情況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我所面對的是大班的幼兒,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爲主,抽象邏輯性思維有所萌芽。這一時期的幼兒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好奇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慾,但還缺乏知識和經驗,需要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有序的引導。因此我創設地圖以及城市圖片的實物教具,讓幼兒清晰,直觀的觀察祖國的特色和地域之廣。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援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教學課堂上,要讓幼兒真正成爲活動的主人,因此,本次活動中我將採用多媒體法講解法,討論法,談話法等來進行教學活動,摒棄了傳統的說教形式,從多方面共同促進幼兒的學習。

四、說活動準備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活動準備就扮演着糧草的角色,爲了更好的開展本次活動,我做了如下準備:

1.物質準備:“北”字,南北方冬天圖片,《我的祖國》視頻,詩歌音頻。

2.經驗準備:有旅遊的經驗。

五、說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將分爲五個環節,各環節之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一)圖片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透過出示中國地圖,讓幼兒猜一猜這是什麼,形狀像什麼的匯入形式,激發幼兒興趣。請幼兒利用以往經驗討論一下自己旅遊的經歷,給幼兒充分發揮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接着以幼兒找一找我們的家鄉在哪裏爲鋪墊,順勢進入下一環節。

(二)初步感知—音頻播放詩歌

以找一找家鄉在哪裏,我們城市的冬天是什麼樣子讓幼兒進行自由發言,順勢設疑“祖國這麼大,有一些地方和我們可不一樣”,激發幼兒好奇心,播放音頻詩歌進行初步感知。

(三)深入剖析—觀看3張圖片,學習詩歌內容

在對詩歌內容有了淺顯印象以後,本環節要求幼兒透過觀看3張詩歌中的主線圖片,加深詩歌印象,並學會朗誦。圖片1:北方冬天,讓幼兒感受北方的冬天樣貌,學習詩歌第一句。並以學習“北”字的環節連帶認識北在地圖的方位。圖片2:南方冬天,學習詩歌第二句。圖片3:南北方生活對比,幼兒透過清晰的圖片對比,發現同一個季節的不同之處,從而學習詩歌第三句。

在幼兒學會了詩歌語句以後,教師以有趣的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詩歌的朗誦,加深印象,感受文學語言的美。

(四)鞏固提升--瞭解祖國地域廣闊,萌發愛國情感。

愛國教育是幼兒園的重中之重,要爲幼兒建立民族自豪感,萌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再學會了詩歌的基礎上,本環節透過觀看視頻《我的祖國》教師講述的形式讓幼兒瞭解祖國的地域、特產、風土人情等特點,開闊幼兒的眼界,激發“我爲成爲一名中國人而自豪”的愛國之情。

(五)結束部分—繪畫《我的祖國》

幼兒學會了詩歌並瞭解了祖國之大,地域之廣的特點以後,產生了濃濃的愛國情感。我將創設繪畫活動,讓幼兒把對祖國的愛用畫筆畫出來,作爲禮物,送給祖國媽媽。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絕不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特別是幼兒語言的發展,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會將本次活動延伸到家園合作,讓幼兒將今天學到的《我們的祖國真大》的詩歌回家朗誦給爸爸媽媽,加深語言發展的培養。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謝謝!

說課稿 篇4

一、關於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

《清平樂村居》是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透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透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色彩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五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詞這種文體。我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學生能夠達到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詞語,句子和全文。

4、藉助朗讀想象、感受詩中田園生活中的美景,並生動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體會“村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並能說出來。

二、關於學習活動的設計與課堂反思。

“十一五”課題提出讓學校成爲學生終身發展的策劃中心,學校不再僅僅是傳遞和儲存知識的地方,而是學生實現終身發展的一個平臺。教師依託策劃、引領策劃,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策劃,找到發展的方向,提升發展的技能,學會完善自己,打下終身發展的基礎。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們在思考:語文學科爲學生打下什麼基礎?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面臨着許多重要的任務,而其中佔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在小學裏,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語文課標中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首要理念,我們認爲,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就是學思結合的閱讀能力。語文學科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爲他的終身奠定基礎。

語文學科又怎樣爲學生打好這個基礎呢?在這兒,我們僅僅以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透過策劃自己的教學爲例來談。我們試圖使自己的教學能形成這樣的結構性流程:學生拿到一篇課文,能清楚地知道學習任務,我要學什麼,學會什麼?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教會學生不斷地反問自己:我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嗎?規劃自己的學習,適當地進行組織與調控,做到學思結合。

本課的學習活動設計,按這樣的流程進行:

第一環節,明確學習目標。學生第一次接觸詞,怎樣讓他們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透過想象畫面的學習,進行遷移,確定這首詞的學習目標,同時指導如何達到以上目標,自己安排學習活動。這樣,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組織起自己的學習活動。

第二環節,自主安排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在這段時間內該做什麼?巡視、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學生有困難的地方給予單獨指導、幫助,發現共性的問題,在交流時進行集體指導。比如

第三環節,學習結果交流。學習任務明確了,學生也花時間去學了,有的任務能獨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會遇到困難,需要老師的點撥、指導。這節課中,生動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個難點,在任務完成有困難的情況下,組織學生明確要求與方法,我們再來練習。討論:怎樣才能把詞所描繪的畫面說生動呢?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遺漏;2、加上方位詞,構成完整的畫面;3語言連貫、流暢、優美。加上語言的節奏和表情更好。學生描述後,老師的評價也始終圍繞要求、方法來進行。語文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的語言從凌亂到整齊,從貧乏到豐富。從今天的課堂現象中也能反映出來。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語言表達上肯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課堂教學總是遺憾的,今天的課存在着很多問題,歡迎老師們批評指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努力進行着這樣的嘗試、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幫助與指導。

三、教學反思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就自己執教的《迷人的張家界》一文進行說課。我說課的題目是——《整合拓展,神遊仙境》。

教材分析

《迷人的張家界》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的第4課。課文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意境優美,透過寫湖南張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表達了作者對張家界景色的熱愛、讚美之情。

根據教材建議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感受張家界迷人的自然風光,增強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2、理解和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

3、在談話中充分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4、學會一邊讀一邊想,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課文從哪幾方面寫張家界的迷人景色。

教學難點

感悟、欣賞張家界迷人的自然風光。

設計理念

1、體現新課程倡導的“語文課要重積累、重體驗、重感悟、重運用”,力求發揮資訊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功能,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將積累的詞語活學活用,將領悟到的美感盡情表達。

2、透過專題性站的設計和運用體現新課程強調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力求突出學生讀書方法的指導。

資源整合說明:

1、師生課前閱讀《張家界市旅遊大全》,觀看VCD《走進張家界》,上網查找有關張家界方面的資料(即“說說張家界”、“養在深閨人未識”、“張家界精彩圖片”、“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名人贊張家界”等網站。)。

2、教師製作課堂教學課件和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迷人的張家界”專題性站。網站內容包括:視聽在線、神奇傳說、精彩畫廊、民俗風情、動植物樂園、奇山秀水、文學天地等10個模組,爲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拓展創建了資訊資源平臺。還有課程學習,同時也爲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基於以上教學理念和資源,我將教學流程設計爲以下三個板塊:

一、 圖文整合,指導“神遊”教方法。

新課伊始,在師生親切的談話交流中,告訴學生神遊的方法——文章寫得好,我們把書也讀好了,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叫“神遊”。

在“猜詞遊戲”中,我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有你的理解,他有他的觀點,我有我的理由,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詞語的積累與運用,學會了解詞的方法,感知了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

二、循文入境,進行“神遊”品美景。

在這個板塊中,我重點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默讀課文,從語言文字中感受;二是觀看錄像,從形象逼真的畫面和優美的解說詞中感受。大家剛纔已經看到了,他們在靜靜地走進課文,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後,繼而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讀書,學會感悟;在交流中分享讀書的快樂,體會成功的喜悅,得到個性的張揚,受到情感的薰陶。那直觀的錄像更是激起了孩子們對張家界和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創設情境,拓展“神遊”開眼界。

我們知道,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是有侷限性的,爲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設計了第三個板塊——創設情境,拓展“神遊”開眼界。在這個板塊中,我做的其一是用語言描述由一到十,由十到萬的張家界景點名稱,讓學生感受張家界的美景舉不勝舉;其二是用課件展示“名人讚歎張家界之美”的經典語言,總結“神遊”之妙,啓迪昇華;其三是向他們推出“迷人的張家界”專題性站。讓學生真正感受張家界景色的迷人,感受到學無止境。讓孩子們帶着求知的興趣走進課堂,帶着求知的慾望走出課堂。

總之,我的目的是——整節課都想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至於成敗得失,還是由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們評說,更希望各位提出寶貴的意見。

最後我想說明一點的是,今天,我們是在單機環境下與學生共同學習《迷人的張家界》,如果在網絡環境下,能達到學生一人一機或小組合作的話,我在學生看完錄像後,課堂上就讓學生進行快樂的張家界網上旅遊——登入“張家界”專題性站,再把自己從網上看到的張家界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發送到張家界公衆資訊網上,然後啓迪昇華,佈置研究性作業。我想,這樣的課堂,更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學生的收穫也會更獨特,也更能體現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比傳統教學的優越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有不妥之處,希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以我校校本教材第二單元第三課《做個快樂的孩子》對“情緒調適”這一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說課展示。

一、輔導理念

在近幾年的從教經歷中我發現,雖然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物質需求越來越豐富,但是有些孩子卻很難快樂起來。過重的課業負擔和越來越多的家庭問題,讓本該天真爛漫的孩子的臉上笑容越來越少。在爲這一現象心痛的同時,我也在思索,如何能挖掘孩子身上最原始的快樂源泉,還原孩子快樂的本質。爲此,本節課我透過多種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並初步掌握情緒調控的方法,使他們能夠自信、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輔導目標:爲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設計了以下輔導目標。

1.首先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況,認識情緒的重要性。

2.使學生知道快樂的情緒是可以自我調控的,初步掌握情緒調控的方法。

3.讓學生明確各種情緒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正常表現,樹立正確的情緒態度。

三、輔導內容

本節課面對的是小學二年級的孩子,他們年紀小、心理單純、認知面小,因而在輔導內容的確立上,我儘量考慮“小”“近”“活”“實”的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不快樂情緒對身體是有害的,並瞭解不快樂情緒是可以轉化的。

孩子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滋生一些不快樂情緒,從而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只能透過合理的心理輔導讓孩子們都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學生活動的設計,本着讓學生積極參與輔導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體驗。爲此我依據本課實際情況和學生年齡心理特

點,設計的輔導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會運用多種方法正確對待、轉化不快樂情緒,表演轉化不快樂情緒的過程。本課輔導時間爲1課時。

四、輔導策略

本節課的總體結構設計爲:1、情境匯入。2、情緒體驗。3、探究轉化不良情緒的辦法。4、延伸拓展學以致用。5、小結

這節課我將運用遊戲、表演、多媒體輔助手段、探究法、辨析法、體驗法、激勵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輔導過程。讓學生在看中激趣,說中悟理,交流中求真,以達到由知導行的目的。

五、輔導過程

(一)情境匯入:課前,我透過改編過的小遊戲“搶凳子”匯入新課,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體驗到快樂的情緒。(多媒體輔助)

(二)情緒體驗:

1、引導學生說說在剛纔遊戲中有哪些快樂,學生在說的同時,教師把快樂的卡片帖在黑板上,並板書本節課的輔導內容《做一個快樂的孩子》。設計此環節的目的,一是激趣;二是讓學生獲得和體驗快樂的情緒,並拉近師生距離,爲輔導做好準備。

2、遊戲“情緒筒”(多媒體輔助)

道具:便條紙、兩個筒子、數顆球

方法:孩子們將開心的事情寫下或畫出來,貼在球上,投入開心的桶子裏;相反的,將不開心的事情貼在球上,投入不開心的桶子裏。

目的是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狀況,從而爲後面的調整情緒做好鋪墊。

(三)不快樂情緒的轉化:

1、不快樂情緒產生很多嚴重的後果。如:美國生理學家愛爾瑪的實驗研究:將人在不同情緒狀態下呼出氣體收集在玻璃試管中,冷

卻後變成水發現:在心平氣和狀態下呼出的氣體冷卻後,水是澄清透明的。在憤怒、生氣狀態下呼出的氣體冷卻成水後,水中沉澱物卻呈紫色。再將其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幾分鐘後大白鼠就死亡了。

由此可見,那些不快樂的情緒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

2、分小組討論,你都經歷過哪些事情,讓你很不高興,那時候你又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怎樣轉化成快樂情緒的?小組討論後選出最有效的方法,彙報給同學們。這時學生彙報可能包括:唱自己喜歡的歌曲,做自己喜歡的事,與自己喜歡的人聊天等等。

(四)延伸拓展,學以致用

本次活動到這一環節,無論是從學生情緒調控方面,還是活動氛圍上都達到高潮,這時教師適時的引導孩子從認識轉化不快樂情緒的方法,到將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幫助身邊的親人朋友調節情緒,逐步深入將理論實踐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五)小結

孩子們,站起來,唱起來,跳起來,讓我們從這一刻開始快樂的去面對今後的每一天,讓快樂永遠伴隨在我們的身邊。(視頻播放《如果快樂你就拍拍手》歌曲)(多媒體輔助)

在最後點明主題,首尾銜接呼應,使快樂的情緒貫穿課堂始終。

六、輔導效果

本次活動的設計不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透過本次活動能夠恰當合理的轉化不快樂的情緒。而且在遊戲、表演及小組討論等環節的參與中,使班級更有凝聚力,師生關係也更加融洽。孩子們透過這次活動也會將這種快樂的情緒帶回家中,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並且真正的成爲一個快樂的孩子。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領導和老師。

說課稿 篇7

《我的家鄉風光好》。它選自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下面,我從教材、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堂亮點,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教材分析

愛國主義在小學教育中十分重要,愛祖國要從愛家鄉開始。本課是讓學生知道我國幅員廣闊,不同地方有着不同風光,透過瞭解、展示家鄉美麗的風光從而增強學生作爲家鄉人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主題活動:1、說說家鄉的山和水;2、我做家鄉的小導遊;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家鄉的美景。再介紹美景由表及裏,由淺到深,循序漸進。這樣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心理。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在生活化、活動化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瞭解、展示家鄉的風光,體會家鄉的可愛。

2.透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喜歡家鄉風光,熱愛家鄉的情感。

3.學會收集、整理,分析社會資訊。

鑑於四年級學生對家鄉感情、體驗不夠,所在我在教學中透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喜歡家鄉風光,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並願意爲家鄉的發展建設獻計獻策。來做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學設計

在本課的設計上,我緊扣《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原則,在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透過創設生活中有趣的活動情境,捕捉鮮活的內容,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體驗中讓學生體會家鄉的可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透過五個環節進行:

(一)欣賞美景 激發熱情

欣賞安徽黃山、長江三峽、寧夏六盤山、雲南石林、甘肅嘉峪關、無錫蠡園這6幅祖國名山大川圖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進生活 瞭解家鄉

1.我用談話匯入:由不同地方不同風光匯入課題:《我的家鄉風光好》。

2.課件播放陝西的自然風光和旅遊景區,讓學生在音像動畫中感受風光的美麗。引導學生觀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然後讓學生談談欣賞家鄉風光後的感受,“說說家鄉的山和水”活動——把家鄉自然風光美的迷人之處來說一說,或把自己親自去過的景點或值得一遊的景區介紹給遊客,讓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

3.(活動)是我們和兒童構建一座走向社會的橋樑。讓學生參與到“我當家鄉的小畫家”活動中。

我先引導學生去回想家鄉的周圍有哪些美麗的自然風景,然後拿出自己的彩筆去畫一畫家鄉美麗的一角。學生透過動手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喜歡家鄉風光,願意去裝扮家鄉、美化家鄉。

(三)展示美景 宣傳家鄉

讓學生把自己調查收集的景點圖片、資料或繪畫作品貼在展板

上,透過這樣的活動宣傳我們的家鄉,讓學生更加喜愛家鄉的風光,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也讓更多的中外遊客來了解、走近我們可愛的家鄉,來我們的家鄉觀光、旅遊、投資。

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在課程實施中,老師重視指導學生活動,讓更多地透過實際參與活動,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創設旅遊團假期到我家鄉旅遊的情景。“我做家鄉的小導遊,把自己收集的家鄉的景點、材料、圖片或繪畫作品整理一下,爲遊人安排好三日遊的行程。並小組合作按照教材第10頁的導遊情景圖來編好導遊詞,小組彙報,然後推選出三位導遊上臺演示。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激發學生說的慾望,提高了語言的組織能力和口語的表達能力。同時也表現對家鄉未來的憧憬,昇華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提升認識 建設家鄉

教師舉例在旅遊過程中有些人亂塗、亂畫、亂摘,不注意保護環境的事例,讓學生評價這種行爲美不美。然後啓發學生做一個文明遊客。然後啓發學生願意從實際行動中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從現在開始更加努力的學習,把我們家鄉建設的更加美麗富饒。結束語:家鄉的美麗風光讓我們自豪,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驕傲。家鄉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熱愛我們的家鄉,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佈置作業 讚美家鄉

讓學生用獨特的方式:講故事、編童謠、創編詩歌、寫一段話

等不同形式來讚美我們可愛的家鄉。

四、說教學方法

1.媒體激情,情感共鳴——多媒體課件音像並茂,操作性強,很符合兒童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非常適合於進行情感薰陶。

2.課前調查,合作探究——課前調查時,我發現學生對家鄉的瞭解是支離破碎的,是模糊的,爲了讓學生理性的、全方位的瞭解家鄉,我讓學生自己選擇調查的內容,收集資料,這樣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空間得到拓展,“家鄉”這個詞在他們腦海已經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鮮活生動的。同學們透過自己蒐集資料,也體現了對學習的自主性。

3.課堂教學活動多樣化,讓學生透過各種活動的參與讓學生“用眼看家鄉”、“用心體會家鄉”透過課堂參與交流彙報,讓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的家鄉是如此的美好,一種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爲家鄉的一員是多麼幸福!

4.在課後作業中,用不同的形式,真情讚美家鄉——暢談交流後在評價中昇華對家鄉的感情。

五、說課堂生成的亮點

1.說說家鄉的的山和水,做家鄉的小畫家,家鄉美景展和我做家鄉小導遊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了家鄉的風光美,從而激起熱愛家鄉的興趣。

2.用實地調查,收集資料的方法,讓學生用切身的體會感悟家鄉。是學生流露出的真情實感。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瞭概括性強。能突出我們家鄉的風光特點,自然風光好,名勝古蹟多。又根據這兩個特點來組織這節課的活動。透過活動讓學生萌發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