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彙編九篇

說課稿5.73K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說課稿彙編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最喜歡的水果》是北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統計的初步知識,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最喜歡的水果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統計圖的載體,教材透過設定這一活動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入的體會到,統計圖對數據處理的方便,從而體會到學習這些知識的必要性。

根據大綱的要求

1、創設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學習用分一分、擺一擺、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簡單的問題。

3、初步學會與同伴的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初步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圖表。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統計圖表、水果圖片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1、設計思路

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統計活動會有一些接觸,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知識,但對於本課的學習他們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設計了一個慶元旦聯歡會的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在他們動手操作進行收集、整理資訊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統計圖和統計表。

2、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這節課主要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收集數據,進行整理,得出製作統計圖表的基本方法。

3、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感受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這節課爲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爲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聽聽,秋的聲音》。

2.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裏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

拿到教材後,老師把握編輯意圖,加強整合的意識,落實教材要求。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

3.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本課的設計讓學生在聽中想象,說中積累,讀中感悟,寫中運用。力求在各項實踐活動中,學生語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點,在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課文的思想內容出發,依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4.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重點是:從秋天的音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意,仿照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二、說學情

秋天,對廣東的孩子來說是不太明顯的,所以就要激發學生受及相關資料的積極性。三年級的孩子有豐富的想象能力,所以,讓學生在在合作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關注動態生成的課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就成了這堂課的設計依據。學生初次接觸現代詩,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都落在了朗讀上,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老師的精彩範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慾望的產生,形成學習的動力。生本班的孩子,認知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是比較強的,比較喜歡閱讀,喜歡講自己的所思、所得與大家交流、分享,所以,這節課他們應該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三、說教法

(一)、情境創設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師透過網絡技術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文字優美,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學中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透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三)、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教學時把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爲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課堂資訊量,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並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力口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四)、自主探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讓學生上網瀏覽、自由研讀、蒐集資訊、摘錄彙報等環節無不滲透着自主探究這種教法、學法。

(五)、“直觀教學”法

透過投影、錄音的配合使用,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四、說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學生可採用“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說”自己所收集的資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習詩歌的很好方式。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所以教學時,可以採用範讀、賽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寫”透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五、說教學過程

一、展示資料(創設秋天的情境)

老師展示課件,學生看圖說課前收集的與秋天相關的詞、句、古詩或文章。

(這樣是講課外所得引入課堂,使課內、外相結合。)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生字的認讀(做遊戲)

3、老師範讀(配樂、課件展示)

4、小組內自讀

5、感知內容:師: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

生:落葉、昆蟲、大雁、秋風的聲音。

6.選讀。

[ 教學略讀課文時,應着重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自讀自悟。]

師:找出你喜歡的聲音,多讀幾遍,想想你爲什麼喜歡?

師:把最喜歡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賞。

學生互相交流感受。

師:用欣賞性的語氣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認真邊聽邊想:他讀得怎麼樣?

指名讀後組織其他學生自由評議。

7、想像說話

出示秋景圖片及句子:

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黃葉說:“_______”

學生各抒己見,根據自己的想象的內容填空,然後表演。(提示學生注意表情和動作)

[朗讀和想象表演可以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生喜歡哪段就讀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讀,也可以用想象表演來促讀。]

8、美讀。

過渡:(配樂,深情地)在這美麗的秋天裏,落葉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小蟋蟀唱起了離別歌,大雁飛往南方過冬去了。稻田裏一片金黃,稻子壓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

秋天的一切是多麼美好啊,讓我們把這美好的一切讀出來吧!

老師播放音樂,學生配音試讀。

師:誰有自信能讀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讀,學生大膽展示。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樂朗讀

9、[透過多種形式的讀, 學生在讀中思,讀中議、讀中練、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評;在讀中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體會到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讀中學會了自主、合作、探究。

三、感受秋天

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感受秋天

(學生髮散說,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爲寫打下基礎。用

聽聽,秋的聲音……

看看,秋的美景……

聞聞,秋的味道……

這樣方式來說。)

四、四人小組合作,寫詩,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引導孩子用心去觀察秋天、感受秋天。現學現用,在閱讀感悟文字中學習它的表達方式。)

板書:

12 聽聽,秋的聲音

聽聽,秋的聲音……

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說課稿 篇3

一汪翠綠的湖水邊,一個普通的老人和一羣快樂的海鷗相依相隨,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圖畫。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有一天老人與世長辭,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這是何等悲壯的場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讓我讀過之後不得不爲人和動物之間有這樣真摯的情感而動容。《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所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幅動人的畫面,更是那無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後的感動。

爲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在情感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瞭解真情是文章的靈魂。

2、學習描寫海鷗動作的詞句,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們的加倍回報。

3、透過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學會如何真實具體地表達感情,並進行語言積累。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了四個環節,分別是:

1、入境,感受海鷗老人。

2、入景,欣賞和諧畫面。

3、入情,體會靈魂震撼。

4、表達,祝福海鷗老人。

下面具體談一談這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

一、入境,感受海鷗老人

首先,出示海鷗老人吳慶恆的照片。“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張照片,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然後齊讀課文的第二小節描寫老人外貌的部分,讓學生感受一下課文是怎樣描寫老人外貌的。

接着教師總結“這位老人就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吳慶恆。吳慶恆老人被昆明市民親切地稱爲“海鷗老人”,他和海鷗之間地故事在各大媒體報道之後,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近吳慶恆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鷗之間的深情厚意。”

二、入景,欣賞和諧畫面

這一環節主要是教學課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1~11小節,主要圍繞一個“讀”字,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來想象老人與海鷗的和諧畫面。教師提問“在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幾幅畫,畫中有些什麼,這幅畫給你怎樣的感受?”學生可以找到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來描述畫面,並暢談自己的感受。

畫面一:老人喂海鷗。

首先,教師範讀,在朗讀時要注意讀好“很小心”、“退開一步”、“撮起”、“掃”這幾個詞。接着提問:

1、從老人喂海鷗這幾個動作的細節描寫中你看出了什麼?

(可以看出老人動作的嫺熟,老人與海鷗配合默契和諧。)

2、海鷗飛成的樂譜能唱出一支怎樣的歌?學生可能會說“快樂的歌”、“自由的歌”、“飛翔的歌”等等。然後,再讀課文(請學生個別讀),感受老人喂海鷗的畫面是一篇有聲有色的和諧樂譜,讓圖畫和音樂融爲一體,讓靈動的畫面唱起美妙的歌。

畫面二:老人給海鷗起名字。

“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飛翔着那麼多海鷗,他都能一一喊出它們的名字,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描寫這幅畫的語句,感受一下海鷗老人的親暱和他對海鷗的愛。”(學生齊讀課文,親暱的語氣)。相機教學“抑揚頓挫”把“抑”與“仰”、“柳”等形近字進行區分,並讓學生知道“抑”的意思是“低”,整個詞語的意思是“形容聲音高低起伏,節奏分明,和諧悅耳。”同時,讓學生用“抑揚頓挫”造句。教師總結“剛纔老人喂海鷗時起起落落的節奏譜出了一篇和諧的樂譜,現在老人親暱地呼喚着海鷗的名字,又好像抑揚頓挫的和諧歌唱,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就好像交響樂,正一章一章地演奏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接下來他們又在唱些什麼,說些什麼了。”

過渡到畫面三。

畫面三:老人和海鷗親暱地講話。

我們好像聽到一陣陣親切喃呢的和諧交流。靜下心來聽一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呢?(多媒體播放畫面和音樂),學生兩人一組練習老人與海鷗之間可能會有的對話。如:老人說:“獨角、灰頭、紅嘴、老沙、公主,快來吃食啊!”海鷗說:“謝謝你,老爺爺。謝謝你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來給我們送餐,和我們做伴。”

透過這三個畫面來展示和諧的樂譜,和諧的歌唱,和諧的交流,最終突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那種和諧快樂。三個畫面,三首歌,讓學生感受音樂和畫面的和諧交融。

三、入情,體會靈魂震撼

(首先出示老人喂海鷗的畫面)這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更是一個特殊的老人,他愛海鷗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託在海鷗身上,讓我們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麼美好的畫面,可是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那麼短暫,這樣美好的畫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這是他留下的最後一張照片。當這張照片出現在湖邊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教師引讀13、14、15小節)。

接下來,第13、14、15小節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從字裏行間,你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情感?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海鷗的心情嗎?

生:戀戀不捨、難捨難分、焦急萬分、心如刀絞般疼痛,等等。

師:海鷗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生:因爲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就每天必來給海鷗送食物,和海鷗做伴。

因爲老人把海鷗看作是自己的親人。……

師:親人?誰能舉例子,說說誰是你的親人?

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師:親人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海鷗和老人、動物與人類之間有血緣關係嗎?很顯然沒有。但是,老人把海鷗當作了自己的親人,海鷗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了。文中哪一句話直接點出了海鷗是老人的親人?

學生回答後出示句子: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師: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瞻仰”寫出了海鷗們對老人的敬仰,尊敬。

從“急速”一詞,我感受到了海鷗那種焦慮、急切的心情。

師:你還從哪裏讀出了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感情?

學生討論後交流:

交流1: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生:從“紛紛”一詞,我體會到這麼多海鷗行動一致,似乎有誰在無聲地指揮。

“站成了兩行”“肅立不動”“白翼天使”寫出了海鷗對老人的尊敬、愛戴,對老人的一片深情。(指導學生朗讀,讀好這句話)

交流2: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態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師:這裏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爲什麼不用“飛”呢?

生:因爲海鷗們意識到就要和老人永別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們拿走遺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遺像能停留一會兒,所以用“撲”比較好,更體現出海鷗們那種傷痛,那種無奈,那種急切、焦慮的心情。

師:這麼多的海鷗快速撲來的景象是多麼壯觀、美麗啊!這麼多的海鷗來送別老人,這場面是多麼悲壯啊!一起讀讀這兩句話,讀出美麗的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學生朗讀)

接着,教師出示說話練習“海鷗的心裏是老人,海鷗在鳴叫什麼?(目的是讓學生把前面的課文說進去)”。“老人的心裏是海鷗,老人在呼喚什麼?”把學生分爲兩組,一半做老人,一半做海鷗,先寫一寫再交替發言。

四、表達,祝福海鷗老人

老人離我們而去了,許多人來送他,沒有悼詞,沒有哀樂,只有那張與海鷗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隨,你想不想來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鷗,你會怎樣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們,你會怎樣祝福老人?

本課的作業設計是:收集描寫人和動物之間的真情故事,並寫一寫讀後的感受。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組一篇精讀課文。

【教材簡析】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真切地描寫了一個叫安靜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早晨竟然捉住了一隻蝴蝶,並將蝴蝶放飛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強烈追求。作者也從中觸摸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真諦:誰都有把握春天權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美好,才能創造一個屬於自己春天。

本課所在第五組課文都是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所選4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思考,抒寫了對人生感悟。編排這組教材目,一是引導學生透過讀書感受生命美好,激發對生命思考,從而更加珍愛生命。二是學習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詞句意思,發現並總結體會句子含義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句子,揣摩其中蘊含道理,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自主發現含義深刻句子並進行反覆研讀、思考,結合上下文和自己生活實際體會語句含義,在交流中不斷完善、昇華自己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透過學習課文體會盲童對生活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關愛。

【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課話題凝重、深沉,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對“生命”感悟不是很深,如何深入體會一些關鍵語句含義,體會盲女孩感受,就成爲這課教學重點。作者用細膩眼光透過盲女細小動作揭示了“誰都有生活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繽紛世界”這樣深刻道理,怎樣讓學生理解這一意味深長哲理是本課教學難點。由此可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因此,我採用多媒體爲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走進文字品讀來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對盲人內心世界可能沒有深刻體會,這對理解課文,感受人物內心活動有一定障礙。因此,我在課前安學生蒐集一些關於熱愛生命資料,先有一個大概瞭解,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說教法

本課採用創設情境,激情匯入——初讀讀文,認識女孩——走進文字,品讀感悟——總結收穫,昇華情感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對語言品讀感悟中理解關鍵詞句含義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薰陶和感染。

《觸摸春天》是一篇文質兼美文章,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如何上好這一課。

1、在品讀中整體感悟人物。文章語言優美非常適合朗讀,學生在品讀課文基礎上體會安靜是一個怎樣女孩子,對待春天是怎樣。

2、反覆研讀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安靜在花園裏穿梭,主要理解“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體會安靜活潑聰慧及對春天熱愛。安靜攏住了蝴蝶這一片段,主要理解“安靜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睜着眼睛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靈性抓住了。”“我彷彿看見了她多姿多彩內心世界”,“ 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着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此刻安靜心一定劃過一條美麗弧線,蝴蝶在她八歲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美曲線,述說着飛翔概念。”透過“竟然”、“張望”等詞語體會安靜攏住不是蝴蝶而是生命,她內心世界中感悟到了飛翔快樂,生命美好。作者聯想,理解“誰都有生活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繽紛世界。”

3、適當拓展,體悟生命美好。結合閱讀連結感受海倫凱勒事蹟。

四、說學法

課採用“走進文字品讀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探究法”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對語言品讀感悟中理解關鍵詞句含義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薰陶和感染。

學生採用默讀、體會、交流、朗讀、等方法來學習課文,畫出含義深刻句子,討論交流自己感受,透過品味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動筆寫下自己感受,體現以學生爲學習主體原則。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說一說,讀一讀”方法完成本節課學習任務。 “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透過自己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原則。

五、說教學理念

走進文字,品讀感悟,以讀爲本,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品詞析句,獲得情感體驗,提升語文素養。

六、說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蒐集資料

七、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說說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1、深入研讀課文,體會盲童對生活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關愛,懂得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2、拓展延伸,學習閱讀連結並收集交流熱愛生命感人故事。

八、說板書

觸摸春天

樂觀

堅強 奇蹟

熱愛 生活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內容及分析

內容: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13好學的爸爸,這節課安排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課文主要是透過人物對話來向同學們展示爸爸好學的特點。目的是想透過朗讀悟出爸爸的好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 設計思路

由於這節課是我課題研究中的一次嘗試,所以在設計教案過程中,我一直在想“怎樣把光盤融入到我的教學中去,使它更好地爲教學服務,怎樣讓學生樂意接受這種方式的教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我是這樣做的:

(一)複習匯入中引入光盤中的人物激發起學習興趣。

(二)讓光盤和句子卡片更好地發揮作用。

1、充分利用句子卡片加強朗讀指導。

在教學中我把一些重要的句子出示出來,(如第一自然段)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尤其是比賽朗讀、分角色朗讀的介入,不僅加深學生對句子的體會還調動了學生學習下文的慾望。

2、 充分發揮光盤的解說功能。

在教學中有些地方,如“充電、業餘 ……”等,,我就採用老師不講解直接播放光盤的形式,給學生一點新鮮的感覺,讓學生在好奇中獲得知識,同時也解除了上課的疲勞。

(三)使學生獲得一次成爲一個高手的感性體驗。

在教學中我充分地創設對話情境,如“你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高手,怎樣才能成爲高手呢,你學了本課後有什麼想法呀。”讓學生有機會獲得成爲一個高手的感性體驗,加強成才教育。

說課稿 篇6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爲兩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初讀課文,理清層次,透過合作學習,將課文中的大量對白組成小劇本,進行表演,再以句帶段,以讀帶講,深入分析課文,理解文章中心。第二課時主要學習生字、書寫生字。運用多種形式,將枯燥的生字教學滲透於有趣的遊戲、情境之中,透過摘木瓜、開火車的遊戲,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生字。

以下我着重對第一課時的教學做進一步說明。

一. 創設情境,設定懸念,激趣匯入。

好的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正因爲如此,我運用激趣匯入,進行猜謎語、聽聲音比賽。利用課件引導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想象多渠道運作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而且我還特別設計了個別聲音用耳朵比較難以辨別,學生只好用眼睛揭開謎底,從而初步接觸課文“眼見爲實”的主旨。最後出示“咕咚”的聲音,讓學生猜猜這樣的聲音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模擬發“咕咚”聲,從而引出課題。並且告訴大家:千萬別小看這個有點奇怪的聲音,它可在森林中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呢。

二. 初讀感知,理順層次。

透過教師的範讀和學生自瀆,讓學生解決三個問題。

1. 文章有多少個自然段落?

2. 課文中出現了哪幾種動物?

3. 根據插圖,複述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這個環節中,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複述故事,出示課文中的四幅掛圖,要求學生按照“誰、在幹什麼、爲什麼這樣”的順序,完整地說說每幅圖的意思,並且集體評議。發揮師生評價的作用,促進學生的認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並且爲下一步的合作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摳對白,製作小劇本

善於讀書的人,會把書越讀越薄。意思就是說在理解的基礎上,要自己會歸納和總結。善於學習的人,同樣會把課文越學越精簡。這篇長課文,情節卻很簡單,對白比較多,我便引導學生自己用筆劃出所有的對白,組成一個小劇本,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情感薰陶感染和示範作用,因此,我透過插圖和創設情境,讓學生把感受透過朗讀表達出來。經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表演,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表演,小組和小組之間的表演等多次反覆的朗讀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來體會短小的劇本所表達的故事精髓。

四. 分組合作學習

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是爲了不教。而傳統的教學弊端在於:教師用煩瑣的教學分析佔用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事實上,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當學生有迫切的學習興趣,並且這篇文章又簡單易懂,我便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夥伴;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甚至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方式。使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資訊交流呈現出雙向和多向互動的局面,從而使學生始終保持一種自覺、主動、熱情的學習狀態。

有了小劇本作爲主線,我就做到由“扶”到“放”,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學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者幾句對白,找到課文出處,學習探討整個段落中小動物的心理活動、動作反應、表達情緒的關鍵詞、朗讀的語氣等等。

透過小組討論,孩子們在全班交流了學習成果。如小兔的第一句對白,出現在第二自然段,孩子們緊扣“撒腿就跑”的這個動詞,抓住小兔膽小的心態。充分發揮想象,“咕咚”究竟是個如何可怕的東西。學生還能結合生活實際,形象地模擬“撒腿就跑”這個動作。其他動物的盲目跟隨、慌亂緊張,獅子的好奇大膽、要一探究竟的場景都在合作學習中一一再現。

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情感體驗之後,帶感情朗讀便水到渠成。此時再次讓學生整體朗讀全文,進行總結,完成“總—分—總”的課文學習結構。

五. 動腦動口,昇華主旨。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綜合性學習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要結合語文學習,觀察自然,並結合社會活動,用語言或圖文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所以在《咕咚》這課的設計中,我設計了一組問題,進行口語表達練習,並給孩子留下情感發揮的餘地。

1. 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種動物,爲什麼?

2. 你想和他們說些什麼?

3. 以後我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麼辦?

透過課文的學習,和這一系列的問題,讓

學生領悟到“凡事要動腦筋,要眼見爲實,不要盲目跟隨別人。”的道理,使課堂有效地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

六. 作業練習,課內外結合。

我設計了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評一評等自主選擇練習,體現了學習的層次性、綜合性。

七. 板書設計

24.咕咚

小兔 撒腿就跑

狐狸 跟着跑 虛驚一場

猴子、小鹿、松鼠 亂哄哄

眼見爲實

獅子 看 木瓜入水

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作用及地位

《物質的變化》選自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科學》第五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物質運動與變化的主要內容。教材從物質是在不斷的運動的出以,主要闡述了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及規律。整個結構安排嚴謹,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符合初中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和構建主義教育論的認知規律。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領悟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掌握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並將這些方法應用到實際。此外,本節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還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是對以前學過的簡單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深化和拓展,啓下是爲以後學習酸鹼中和反就等一些複雜的化學變化作好鋪墊,同是也爲深入學習高中、大學中的完整、系統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教學目標不是一維線性的,而是多維的,這點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 認知目標

2、 技能目標

用語言描述實驗現象,解釋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透過……強化學生的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對圖文材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透過學生的自主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用科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 情感目標

透過科學史的教育,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好學的精神

體驗科學實驗在科學發展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探究的思想及對科學的熱愛

透過對……的學習,樹立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培養學後的探究精神和小組合作意識,樹立科學就在生邊的科學態度

三、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本節課主要透過物質變化去討論自然界的變化,重點是要學生掌握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由於初中生還缺乏一定的理性認識,對於透過硫酸銅晶體變化尋找物質變化證據,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我認爲本節課的難點是分析硫酸銅晶體的各種變化。

四、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過一些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已經具有物質變化這種思想,但由於抽象思維不夠,感性認識佔方導地位,學生很難自已去總結物質變化是有規律,此時教師要在課堂上加以點撥,使學生樹立這各思想。而且此期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思路較開闊,空易在課堂上提一些有意義或無意義問題,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這點,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五、 教法及學法的選擇

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而教學方法又與教學內容的特點相結合,該用啓發則用啓發,該用探究則用探究。而且現代課堂教學要實現四個轉變,由知識中心-教學方法轉變,教師中心-學生中心,讀科學-探知科學,獨學-協作學習轉變。本節課中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及規律可讓學生自主討論,教師進行啓發,所以本節課採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教師透過層層設疑,指導學生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分析,化複雜爲簡單,變抽象爲直觀,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便於學生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可以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穿插生動的圖片和動畫,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取的良好的教學效果。說學法指導。根據教法的設計,我們採取相適應的學法,主要安排學生的閱讀技能的訓練,討論交流訓練,和科學探究的訓練,以及人的協調觀念的樹立和美好情感態度的養成等方面。從而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

六、 教學程序

爲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讓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展示:小樹長成大樹、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火柴燃燒的多媒體動畫。

問:從中你能得到什麼資訊?

學生討論

總結答案,引出物質的變化這個概念。

問:如果萬物是靜止的,那世界會是怎樣?

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多媒體動畫能引起同學的興趣,且透過“如果萬物是靜止的,那世界會是怎樣?”這一逆向問題,不但可以加深同學對物質變化的影響,還可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

(二)、引導啓發,提煉知識

展示:一組物理變化和一組化學變化的圖片

問: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讓學生明白化學變化是因爲分中的原子發生了重新組合。

問:圖片這些物質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圖片,會回答說,這些物質分別發生了顏色變化、形態變化、形狀變化、產生了氣體、產生了沉澱等,從而得出物質變化的現象及證據。

設計意圖:這種透過多媒體途徑和學生的自主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和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展開思考,以利於他們獲取正確的知識,從而落實本節課的重點。

(三)、動手參與,強化思維

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硫酸銅晶體、酒精燈、試管等實驗設備。

學生動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並記錄相關的現象。

教師在此時要強調安全操作,並對錯誤的操作給予指正。

完成實驗後,學生思考討論,硫酸銅晶體具有哪些性質?

設計意圖:這樣透過學生動手參與,可引起他們的興趣,加深對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的掌握,從而突破難點。

(四)、反饋鞏固,知識遷移

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舉例,身邊哪些發生了物質變化及其證據。

教師補充,光合作用產生氣體、電燈發光發熱等一些生命變化和能量變化。

問:怎樣檢驗Pro?

經過討論,學生完成課本中蛋清與硫酸銅反應的實驗,並觀察現象,從而讓學生明白,利用物質變化產生的現象可以鑑定出一種物質。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計過程,透過這樣逐步深入的四個環節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最後,讓學生透過板書,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並根據教學目標安排作業。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認識釐米》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中的。“認識釐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認識釐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

2、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透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併爲以後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3、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釐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利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

(3)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滲透知識來源於實踐並應用於實踐。

4、本節課的重點是建立釐米的長度觀念,會測量物體的長。由於二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節課的難點是建立釐米的觀念。

二、說學法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基礎,加強直觀操作,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實踐操作中感知“釐米”的概念,在討論交流中體驗測量的方法。並在現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釐米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感受學習成功喜悅的同時,深深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說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爲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新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與探索的興趣。

2、直觀演示與操作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體驗感知、判斷推理、主動地學習新知。透過學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動,主動進行知識建構。

四、說教具學具20釐米長的直尺、鉛筆、小紙條、釘子、多媒體

五、說教學流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

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鬆、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

具體設了四大環節:一、創設情境,統一方法,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統一方法。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創設測量課桌的長,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環節的教學。

1、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可以運用什麼工具進行測量? 只能用尺來量嗎?可以用其他工具來量嗎?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呢?

2、組織活動:用不同的工具來量一量課桌長邊的長度,看看結果怎樣?

3、質疑:我們測量的是同樣大小的課桌,爲什麼大家說的數卻不同呢?

4、統一:我們選擇的工具不同,標準就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同,爲了統一標準,人們就發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環節:自主參與,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環節的教學

1、認識尺,出示學生尺,引導學生觀察觀察一下尺上有些什麼?學生帶着問題,交流、討論、發現、總結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線、數和長度單位釐米,並瞭解到:一般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做單位。從而揭示課題。

2、認識1釐米 ,1釐米有多長呢?首先教師透過電腦演示,讓學生了解到:從0刻度線到1刻度線這一大格的長度是1釐米,說明屏幕上的一釐米是放大的。1釐米到底有多長呢?接着讓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線到1刻度線這一大格, 並用手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的長度,找出身邊長度是1釐米的物體,從尺上找出1釐米,不侷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釐米。

3、認識幾釐米,在尺上找1釐米的活動結束後,教師引發學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幾釐米?爲什麼?刻度0到刻度4呢?你發現了什麼?在活動交流中,總結出:從刻度0到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4、量一量,首先要結合對直觀圖的觀察,講清楚測量物體或線段長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平,然後把0刻度線和物體(或線段)的一端對齊,看物體(或線段的另一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師安排一些測量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可結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練習1,進一步形成技能。

5、畫一畫,學會了正確地用尺測量線段的長度的方法,組織學生嘗試畫出一條4釐米的線段,在操作中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進一步矯正測量方法。第三環節,鞏固應用,理解掌握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爲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完成練習2、3、4、6。

透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活動測量自己,,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瞭解身上的尺子。

2、想想做做5,先估計,再測量中指的長,數學書封面短邊的長,文具盒的長,活動開始前,可以讓學生簡單說明自己的思考過程,實際測量後要讓學生將實際測量結果和估計結果進行比較。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斷尺量小刀。利用一把斷尺進行物體的測量,然給學生字測量活動中,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問題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科學的,合理的測量方法在學生的體驗之中不知不覺地生成。

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釐米,總結全課後,教師可設問:如果測量學校操場的長,你覺得用釐米作單位合適嗎?課堂教學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終結。這一問目的在於鼓勵學生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同時爲下一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教科書《化學》第一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劃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爲濃硫酸的性質,涉及到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爲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涉及到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硫酸作爲三大強酸之一,是高中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年會考、高考的重要考點。硫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極其廣泛的,學習好該節課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和了解有關硫酸的基本性質和氧化還原概念、物質的結構、元素週期律等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透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加深和鞏固這些知識,銅和濃硫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爲下一節的環境保護作出了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濃硫酸的性質和怎樣檢驗硫酸根離子。

(2)能力目標:透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透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設計幾種辨別濃硫酸與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透過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學有所用,更加的熱愛科學從而更加認真的學習科學。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關鍵

(1) 教學重點:濃硫酸的反應和根據實驗分析濃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2) 教學難點:用氧化還原的概念解釋濃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觀現象轉入微觀分析

(3)教學關鍵:濃硫酸的吸水性與脫水性的區別、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的本質。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識,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將會帶着問題去上課。在初中時他們已經學了硫酸的基本性質,對濃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質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高中他們學了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爲此這節課是對以往知識的鞏固應用和進一步的闡述和完善。

三、說教法

教學的方法是爲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學科特點符合教材的內容和目的。

本節課堅持體現“以學生爲主”和“教與學的統一”的原則。結合課本採用實驗演示和課件展示的方法。體現以下特點:

1、 採用多媒體獨特的教學方法爲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

2、 透過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並且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加以放大,使得實驗更加清晰地展現給每個學生。透過實驗探究濃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該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作好實驗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儘可能地使實驗直觀清晰,利於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3、 結合本節內容,採用探索分析討論的教學法。透過給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層層推進,使學生沿着由易到難,由表及裏的認識規律來思考,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序進行學習。

四、說學法

1、觀察法:本節課採取一則實際材料匯入,由學生找出其中的關鍵字並說明體現了硫酸

的哪些性質。

2、小組學習法:對實驗的現象進行討論,分析概括總結,難點得以突破。

3、思考猜測法:如濃硫酸和銅反應的實驗時,學生觀察到反應後試管的溶液顯藍色,品

紅溶液褪色等現象。可由學生大膽猜測藍色的溶液是什麼呢 ?爲什麼品紅會褪色呢?然後透過分析可知藍色溶液是硫酸銅,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是因爲生成了二氧化硫氣體。然後可由學生自己寫出化學方程式。這樣學生的心裏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實驗、課本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如下:

1、 硫酸的物理性質的學習

3、 透過PPT演示實驗,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濃硫酸的性質:脫水性、吸水性、強氧化性。回憶並利用氧化還原的概念進行解釋突破難點。指導學生舉一反三,寫出碳和濃 硫酸的反應方程式。

4、 演示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掌握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5、 教師進行小結

六、說板書

七、 說小結

根據板書內容,帶領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強調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及必須掌握的知識。

八、教學設計思路

由回顧已學過的硫酸的性質引出新課題,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從硫酸的組成微粒開始,到硫酸的物理性質,酸的通性,濃硫酸的特性和強氧化性,最後是學習硫酸根離子的檢驗。知識的遞進層次更能使學生容易接受和吸收。透過設疑、PPT演示、探究解疑,循序漸進,讓學生達到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目標;

九、課後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巧妙的設疑後播放PPT,給學生們提供了思考的空間。演示實驗的播放速度適中,能夠讓學生清析地看到實驗現象。運用PPT演示文稿授課既能讓學生觀看到正確無誤的實驗過程及實驗現象也節約了時間,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的時間。整節課也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原則。師生相互交流,互相溝通,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發散學生思維,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不足之處,學生得認真觀看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和現象,沒有更多的時間做筆記。課後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區分教學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