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初二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9.75K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二數學說課稿

初二數學說課稿1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從教師的教學角度上看:教師是進行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上看: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師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數學活動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即要促進學生髮展,也要促進教師成長。

教師作爲數學教學主導,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四、教師對教學目標,難點,重點把握要恰當、具體。

數的計算非常重要,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計算的作用。首先應當讓學生理解的是面對具體的情境,確定是否需要計算,然後再確定需要什麼樣的計算方法。口算、筆算、估算、計算器和計算機都是供學生選擇的方式,都可以達到算出結果的目的。

一、設計思想: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走進生活,生活也應走進數學,數學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問題變得具體、生動,學生就會產生親近感、探究欲,從而誘發內在學習潛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自覺地把生活作爲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歷,並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之趣、數學之用、數學之美。

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教師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敢於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

根據新教材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參與探索,讓學生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絕對不能包辦代替,使學生不僅能學會,而且能會學。充分發揮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爲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數學問題生活化,主導主體相結合,發揮媒體技術優勢,探究練習相結合,符合《課標》精神。

網絡環境下代數課的教學模式:設定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評價、鞏固練習、總結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六章:《分式》。學生是本校初二實驗班的學生,參加北師大“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課題實驗一年半,學生基礎知識較紮實,具有一定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電腦使用水平較熟練,對於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已適應。

本節課實施網絡環境下教學,採用自學導讀式教學模式。學生喜歡上網絡數學課,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

(二)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爲後面學習可化爲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礎。

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類比轉化思想。

(三)教學方式:自學導讀—同伴互助—精講精練

(四)教學媒體:Midea---Class純軟多媒體教學網幾何畫板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瞭解分式方程定義,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驗根的方法。

過程方法: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轉化思想。

情感態度: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同學之間的配合,體驗在數學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學難點:理解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

設計說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應該是一節課或一學期的教學目標,它應該貫穿於初中數學教學的每一堂課,它應該與具體的數學知識聯繫在一起,才能讓教師好把握,學生好掌握,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霧裏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書設計:

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學習方法:類比與轉化

教學思考:伴隨教學過程的進行,不失時機的,恰到好處的書寫板書,要比用多媒體呈現出來效果好,絕不能用媒體技術替代應有的板書,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技術完美的結合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活動1:創設情境,列出方程

設計說明:教師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勵學生,寓德於教。體現了教學評價之美-激勵啓迪。

設計說明: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與學習熱情,爲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準備。

活動2:總結定義,探究解法

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數、式、方程及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透過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利用類比轉化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識。

教學思考:再一次體現了對全章進行整體設計的好處,在學習16.1分式和16.2分式的運算時,幾乎每一節課都運用類比的思想-分式與分數類比和進行算法多樣化訓練,所以纔出現了這樣好的效果。在利用媒體技術拓展學習內容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拓展內容要與所學內容有有機聯繫。二、拓展內容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三、拓展內容要適量,不要資訊過載。

活動3:講練結合,分析增根

活動5:佈置作業,深化鞏固(略)

初二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變化的魚》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的第三節。主要內容是座標變化和圖形變換之間的關係。本冊第三章學習了圖形變換的平移和旋轉,本章第一、二兩節學習了平面直角座標系和如何在座標系內確定一個點,本節內容就是把這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爲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座標變化和圖形變換之間的關係的一個平臺,在經歷圖形的`座標變化和圖形變換的探索過程中,培養形象思維能力,體會數形結合思想。該課時內容在整個中學數學學習中是一個轉折點,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透過本節課的學習,爲相似、位似、函數及其圖象的學習奠定基礎,而且這一節內容,將向學生明確提出數形結合這一思想,要求學生逐步掌握利用平面直角座標系建立模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八年級學生大部分處於城鄉結合部,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偏弱,課堂主動性不夠。對於本節,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圖形變換以及直角座標系的相關知識,爲本節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本節內容也不是兩種知識的簡單疊加,由於二者的綜合,加大了知識的深度,給學生的理解上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應遵循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本節的內容實際來進行設計。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感受圖形上點的座標變化與圖形的平移、拉伸、壓縮之間的關係;進一步體會點與座標一一對應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的平移、伸長、壓縮之間的關係的探索過程,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透過培養學生對問題的觀察、思考、交流、類比、歸納、動手操作等過程,發展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歸納能力。

四、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並掌握圖形座標變化與圖形變換之間的內在關係。

難點:座標變化和圖形拉伸、壓縮間的關係。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藝術在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爲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爲主動愉快的學習,使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高效,所以本節課採用的教法爲:

(1)情景式教學法:課堂開始透過多媒體動畫,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探究式教學法:將啓發、誘導貫穿教學始終,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動手、動腦、動嘴,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

2、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所以學法確定爲:

(1)探究學習法。把問題留給學生,引導他們去解決問題。

(2)合作學習法。和小組的同學一起探討、交流,利用集體的智慧去解決問題。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的體現過程,是教法學法的實施過程,是教學理念的展現過程,是使知識與能力在現實背景中自然呈現的過程。結合本節的教學內容及重難點教學過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課匯入——探索新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鞏固拓展”。

教學環節師生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段動畫,在動畫和音樂聲中,讓學生進入課堂狀態,同時,讓學生對本堂課產生好奇和疑問。利用優美的音樂和動畫,激發學生的探識慾望。

新課匯入課件中直接演示作圖過程:在座標系中標出以下點:(0,0)(5,4)(3,0)(5,1)(5,—1)(3,0)(4,2),(0,0),並順次連接。

問題:所作圖形象什麼?

透過多媒體,在座標系中拖動一條可以隨意移動的直線魚,讓學生觀察,在這條魚移動的過程中,什麼發生了變化?什麼沒變?

讓學生討論總結出自己的結論,教師不作任何說明。

要求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去作圖:讓魚向右移動3個單位。

作出圖形,比較所作圖形是否和所得結論吻合。

多媒體演示作圖過程和前後兩條魚的變化過程。開門見山的直接作圖,既複習了前面所學知識,又讓學生對本節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

問題引入。

探索新知想一想議一議。

一、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上,由學生直接說出:當向左遊動2個單位時,圖形的座標發生了什麼變化?向上或向下遊動2個單位時,圖形的座標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透過課件演示其變化過程,驗證學生的答案。

二、針對一般情況,當座標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時,圖形橫向平移或縱向平移?

由前面的作圖和演示,學生已經知道:要讓魚移動,必須改變圖形的座標。再次在座標系中拖動那條可以隨意移動的魚,讓學生在已有一定認知之後再來仔細觀察,思考,總結更全面的規律。

綜合學生的結論,引導他們得出如下結論:

當縱座標不變,橫座標增加時,圖形向右平移;縱當座標不變,橫座標減少時,圖形向左平移。橫座標增加或減少a(a>0)時,圖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個單位。

當橫座標不變,縱座標增加時,圖形向上平移;當橫座標不變,縱座標減少時,圖形向下平移。縱座標增加或減少a(a>0)時,圖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個單位。把整個探索過程交給學生去做,教師只作爲一個協助者,讓學生透過思考、討論、動手操作等過程得出結論,既能加深對本節內容的印象,又培養了他們學習和解決數學的能力。

初二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判定是初二教材的第二十章內容。這部分內容既是對前面所學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一個回顧和延伸,又是本章後續學習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基礎,同時它還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和圖形遷移能力,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判定的第一課時,主要探究與邊有關的三種判定方法。

二、學情分析

初二下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初中階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判定在內的絕大多數幾何概念及定理。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已經逐步形成,學生對新鮮的知識也充滿了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望,而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條件中,又有許多頗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因此由教師組織教學,讓學生全開放自主探索平行四邊行的判定定理,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一次檢驗和再提升。

三、教學目標

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的證明、應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的過程需要經過對逆命題的猜想、圖形驗證、邏輯證明三個過程,需要讓學生體驗並逐步掌握這種發現數學結論的方法,因此判定定理的探究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學習完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後,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如何靈活準確的選擇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是本節的難點。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寫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性質。

2、寫出以上性質的逆命題。、

以上逆命題是否正確呢?你會用什麼方法來說明它的正確性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究的問題:引入新課,教師板書課題。

(二)提出議題,引發思考: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積極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1、判定方法一: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判定方法二的探究過程:教師起主導作用,給出提示小組完成並交流。

圖形驗證:作一個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看是否都是平行四邊形。

邏輯證明:利用全等和平行線的判定證明。對學生來說不是難題。

歸納結論:讓學生語言歸納,作爲判定方法二。

3、類比以上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完成“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探究過程。

教師巡視,對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總結:圖形驗證過程會出現多種方法作圖:先畫兩條平行線再分別截取相等線段;或者利用格點圖作。

(三)例題引路,嘗試議練:

讓學生嘗試完成教材例題1,

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E、f分別是對邊Bc、AD上的兩點,且Af=cE,求證:四邊形AEcf是平行四邊形。

思路分析:已知一組對邊相等,要想證明是平行四邊形,只需證明另一組對邊相等或者是該組對邊平行,由已知條件可知能證明平行。

(四)鞏固練習:難點突破

1、點A、B、c、D在同一平面內,AB//cD,AD//Bc,AB=cD,AD=Bc,從這四個條件中選擇兩個,能使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選法有幾種。

目的:考察學生對所學三方法的熟練程度。

2、例題變式:如果把條件Af=cE改爲Af、cE分別是AD、Bc的五分之一呢?

目的:如何根據條件正確的選擇方法。

3、求證兩線段分別平分的題目。

目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綜合運用。

六、課堂總結及作業佈置

1、由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及方法: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及探究一般數學定理的探究過程。

2、習題1、2

3、探究“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七、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突出三個特點:

1、動:判定方法的探究主要由學生參與,讓其感悟知識的發展、發生的過程。

2、變:儘量抓住時機對例題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3、引:探究和訓練中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適當給予引導,做到引而不灌。

八、教後反思

把判定定理的探究過程交給學生,這樣能把學生們的積極性,探索欲調動出來,加以老師的點撥,把本節的重點、難點個個突破,學生們的知識能力、情感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應該能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