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岩石和礦物》的說課稿

說課稿2.88W

一、說教材

《岩石和礦物》的說課稿

《各種各樣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學》四下第四單元《岩石和礦物》的第一課,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岩石的特徵,培養學生觀察岩石、研究岩石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類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課教材共2頁,分爲2個部分。第一部分:開個石頭展覽會,是對岩石個性特徵的觀察,重點是對“我的岩石”的觀察活動,引導學生採用多樣的方法觀察岩石,並遵循“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邏輯關係交流探究結果。第二部分給岩石分類,是第一部分的延續,目的在於讓學生們研究一羣岩石的共性特徵,給岩石分類要學會根據岩石的某個特點確定分類標準。本課既有讓學生對已有岩石認知的瞭解和交流,更是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器官和觀察工具觀察研究岩石的過程。透過收集岩石、觀察岩石、比較岩石、給岩石分類,發展學生的觀察和分類水平。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對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們知道在哪兒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觀察過放在水裏的岩石,有的從課外科普書籍上了解了許多關於岩石的知識。這些都成爲本課的學習的基礎。本課以岩石爲話題,引導學生開展各種研究活動。學生對岩石並不陌生,對岩石是各種各樣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時越是熟悉的事物學生越不容易產生關注,學生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奧祕,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學生對收集岩石一般比較感興趣,而對岩石細緻的觀察和切實有效的分類則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和指導。

三、說教法

“各種各樣的岩石”一課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從教學流程來分析,本課的教學重在對岩石的觀察、比較,不斷挖掘學生觀察、比較、分類的潛能,重視學生在對岩石研究過程中的資訊的收集和整理,力求透過多種活動將學生對岩石的零散的發現如珍珠項鍊一樣串起來,形成自己對岩石的科學概念。而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觀察又不適合大步子、粗線條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雖然比較多,但教學期望往往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爲此,本課仍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對學生觀察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

四、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誘發學生對岩石的原有認識,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軟硬、輕重、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3.不同的分類標準其分類的結果也可能不同。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爲形式,獲得在附近尋找岩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岩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岩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能以岩石的某種特點爲分類標準給岩石分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

2.從欣賞自然界中的石頭美景獲得美的體驗,從而熱愛大自然。

3.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悅情感。

五、說教學設計理念和特色

本節課我設計的理念是將學生定位於觀察者和科學探究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直接用三個卡通問號板貼和小布袋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透過讓學生猜、看、摸、聞等方式,喚起學生對一些常用觀察方法的回憶,並期望透過本環節的教學,讓學生能在生活中撿到一塊岩石時,不會隨便看過後就隨手扔掉,而會運用各種觀察方法對它進行研究。在隨後的教學中,我爲學生創設了便於學生探究的教學場景,圍繞“各種各樣的岩石”這個課題,由淺入深,分別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供學生觀察研究岩石”、“尋寶總動員”和“給岩石分類”,取材簡單、結構嚴謹,邏輯線索清晰。整節課緊緊圍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意識和科學研究習慣爲中心,以使用多樣的方法對岩石進行觀察爲主線,透過分類展示板等輔助手段,引導學生最終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學會利用各種標準給岩石進行分類。

本節課我設計的特色是力爭以探究爲核心,爲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探究岩石的機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岩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岩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並能以岩石的某種特點爲分類標準給岩石分類。透過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實驗、遊戲、比賽、獎勵等,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悅情感。整節課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體現小學科學新課程以探究爲核心的基本理念。

六、說授課效果

這節課上完後,聽了兄弟地市同行的評價,自我感覺還好。主要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到了學習活動中,都能採用多種觀察方法認真觀察岩石,都有新的發現,都能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至始至終是活躍的,發言踊躍,他們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僅感動了我,也征服了所有的聽課老師。透過本課教學,學生除了較好地完成了我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外,在科學興趣、語言、思維、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諸多心理品質上都有所促進,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永遠追求的課堂教學目標和價值。

七、說課後反思

這是我參加安徽省2007年小學科學優質課評選的一節參賽課,臨時抽籤,第二天上課,時間緊任務重,賽前雖有準備,也難免有些顧此失彼,課後細細品味,得失盡在其中。

1.精心設計“有結構的材料”是學生觀察成功的保證。我爲學生準備的5塊岩石,不但從顏色、軟硬度、光滑度、成因等方面考慮,而且特別重視各自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儘量讓學生一目瞭然,便於觀察、便於分類。對於學生收集的岩石,在呈現時間上我也做了一定的'考慮,教材上是先觀察學生自己收集的岩石,以“岩石展覽會”活動爲切入點,積極鼓勵學生尋找身邊的岩石,交流自己從小溪邊、房前屋後、校園內、公園裏收集的岩石,但由於學生自己收集的岩石隨意性很大,給學生隨後的觀察、分類活動都帶來了麻煩。我在教學中是先爲學生提供具有典型特徵的岩石讓學生充分觀察研究,然後再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岩石,開“岩石展覽會”,最後進行分類。雖然只是對教材的順序進行了小小的調整,但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易於接受和認同。在觀察工具上,我也做了一些拓展,增加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直尺和鐵釘等,爲學生的觀察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2.遊戲活動——“尋寶總動員”,設計巧妙,爲學生從“對岩石觀察”到“給岩石分類”過渡架起了橋樑。設計“尋寶總動員”,目的是把“對岩石的觀察”和“給岩石分類”貫穿起來,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緊湊、過渡自然,學生的研究活動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岩石進行觀察,比一比哪位同學發現的岩石特徵多,然後透過全班彙報、交流,把學生零碎的發現組合起來,形成對一種岩石整體的認識,進而擴展爲對某幾種岩石的整體認識。而“尋寶總動員”既是對前面岩石觀察成果的鞏固,有利於學生第二次全面運用多種方法對岩石進行觀察,又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小組研究的岩石在全班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分類,爲下一個活動“給岩石分類”做了鋪墊和知識上的準備,一舉多得、一箭雙鵰。

3.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有效地指導非常必要。在進行“觀察岩石”的活動之前,爲了能使學生從更多方面來觀察岩石的特點、特徵,我設計了一個小問題:當我們面對一塊陌生的岩石時,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方法來觀察研究它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點撥。

如當學生提出用眼睛看時,教師及時肯定好的,進一步追問:看什麼,怎麼看(看花紋、大小、形狀、粗糙、光滑等)。當學生提出用手摸時,教師及時指導:用手摸,摸什麼?用手還可以幹什麼?(光滑、粗糙、用手掂掂輕重)等。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爲學生後面綜合運用感官對岩石進行直接的觀察,掃清了障礙,同時爲學生利用工具進行觀察打下了基礎。

4.課堂教學機智不夠,影響了學生觀察的深度和廣度。由於這是一節參賽課,從功利的角度,我比較重視節奏的緊湊和時間的把握,從事後的“錄像”中可以看到,我在一些教學細節上處理得比較粗糙,課的發展雖然比較順暢和有趣,但結果只是簡單地演習了一個由“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過程。從整理“實錄”的過程中,我非常吃驚學生觀察的細緻和思維發展的活躍。不得不承認,這個班的學生實在是太優秀了,他們只經過一年多的觀察、描述培養,就能非常熟練地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觀察事物的各方面特徵,表達能力也令我讚歎不已。特別是學生對岩石放到水裏產生氣泡的研究,氣泡究竟是岩石裏的還是水裏本身就有的,這個問題具有很高的觀察訓練價值!而我在課堂中沒有及時抓住這一點加以引導,所以造成學生觀察面的淺顯,非常可惜。再如學生提出可用“放大鏡幫助觀察研究岩石”,我及時給予肯定,一帶而過,如果我再追問:“你打算用放大鏡觀察岩石的什麼?”,相信這個班的學生會很自然地把觀察重點轉移到岩石的紋路或顆粒上來,那樣這節課的觀察就有深度了。關注課堂細節將是我今後教學中一個值得不斷深究的課題。

5.注重了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但對岩石進行有序觀察要求不夠。針對教師提供的有結構的材料,學生討論提出許多觀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顏色、花紋、形狀、大小、有沒有氣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還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輕重,用鼻子聞一聞岩石的氣味,用耳朵聽一聽敲打等),由於我沒有強調觀察要有順序,所以當學生自己實際觀察時,有的學生在等工具、有的在水裏洗岩石,造成一定的時間浪費和混亂,學生彙報時,就出現了說不清、說不全的現象。有聽課老師建議:可以在學生說完觀察方法後補充問一問“你打算按什麼順序觀察?爲什麼要按這個順序?”這樣透過討論學生明確了觀察目的、認識到觀察順序的重要性,然後再按預定的順序觀察、彙報。這樣在分組交流觀察記錄時,會節省較多的交流時間,而且在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學生會說得有條理且全面、準確。這個建議是否可行和必要,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進行嘗試和研究。

6.給岩石分類的難點還需進一步突破。對於教材安排的“給岩石分類”活動,我有一些想法。給岩石分類活動是讓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給自己手中的岩石進行分類,由於標準不同我們分類的方法也不同。通常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想到了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顏色、手感(粗糙光滑度)、透明度、氣味、花紋、輕重、厚度、硬度、大小、出處、密度等,粗略看來都可以進行分類,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有些分類方法其實比較勉強,如大小、厚度、輕重這些分類,不是非常合理,即使你能分出來,也沒有什麼價值,對於輕重要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才具有可比性,我們在課堂中如何體現這種科學性?可以說有些分類標準雖然從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實際結果學生根本無法操作,在這節課中,我都沒能圓滿解決,但對四年級學生而言也許有這樣的分類經歷也就足夠了。記得在教參中有這麼一句話: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提出給岩石分類的標準,並儘可能多地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充分求證自己“分類標準”的正確性,我想在儘可能多的標準裏,有必要儘可能的做到分類方法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