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課文

《觸龍說趙太后》課文備課筆記

課文2.01W

一、課文悟讀

《觸龍說趙太后》課文備課筆記

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趙國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秦國認爲有機可乘,便發兵東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趙太后只得“求救於齊”,但齊國按照當時慣例提出了一個條件:“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趙太后剛剛失去了丈夫,現在又要讓兒子做人質,作爲一位母親,內心是何等痛苦!何等矛盾!難怪大臣強諫都沒有結果。

國家的興衰安危,牽動着每個愛國者的心。國難當頭,觸龍挺身而出——說趙太后。

觸龍針對趙太后的心理狀態採用了一整套“迂迴戰術”,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最終說服了趙太后。很多人讚歎觸龍高超的勸說藝術,若止於此,僅得皮毛耳!透過那高超的勸說藝術,我們還應看到觸龍那種以滿腔的熱情和主人翁的態度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爲國排憂解難的精神。憑着這種精神,他讓太后懂得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道理。這纔是最終打動太后的原因,也纔是我們學習此文的最大收穫。

因“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纔有了屈原的路漫漫而上下求索;纔有了蘇武牧羊的動人故事;纔有了班超的投筆從戎,岳飛的精忠報國;纔有了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月幹膽兩崑崙”……

懂得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我們才能教育我們的子女、學生,當個人利益和祖國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擺正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係,要舍私利而全大局,聽從祖國的召喚。

二、亮點探究

1.觸龍說趙太后之前面臨的是怎樣的局面?

探究學習:觸龍說趙太后之前主要面臨三對矛盾:(1)趙與秦的矛盾——“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2)趙與齊的矛盾——“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而長安君又是趙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太后自然不肯。(3)太后與羣臣的矛盾——太后出於私情不肯讓長安君爲質,羣臣爲趙國安危着想,竭力勸說,而太后卻“必唾其面”。

2.齊國爲什麼一定要把長安君作爲人質?

探究學習: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常常由幾個國家結盟,共同對付另外的一個或幾個國家,結盟的憑據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別處或別國作抵押,叫“質”或“質子”,這在戰國時代已形成一種制度,主要是由於即使是盟國之間,彼此也不夠信任,才用“以人爲質”的辦法來鞏固聯盟。

3.觸龍採用什麼方法說服了趙太后?

探究學習:觸龍針對趙太后的心理狀態採用了一整套“迂迴戰術”。首先用“緩衝法”。觸龍見到“盛氣而揖之”的趙太后,根本不提“令長安君爲質”的大事,而是避實就虛,從敘述生活瑣事人手,自訴“病苦”之情,再問候太后的飲食起居,使太后“色少解”。這樣,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線被擊破,爲下一步進諫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其次用“引誘法”。氣氛雖有些緩和,但深談的時機尚未成熟,觸龍這時因勢利導,提出要爲自己的小兒子舒祺謀個黑衣衛士職位的事,這就使太后產生錯覺,認爲觸龍此行只是爲子求情,從而解除心中的戒備。同時,觸龍以自己的愛子之心爲誘餌,巧妙地引出太后的愛子之情,使太后找到感情上的慰藉與共鳴。這樣,太后的第二道心理防線又被觸龍擊破。

再次用“側擊法”。觸龍抓住時機,趁勢把話語轉到正題。但此時他還是不談人質的.問題,而是採用旁敲側擊的方法,拿長安君與燕後進行對比,提醒太后考慮是否真正做到了與愛燕後相比更愛長安君,同時提出“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的觀點。然後,列舉事實,證明太后爲燕後“計久長”,而真實意圖在於暗示太后爲長安君“計短也”,並沒有考慮到要使長安君“有子孫相繼爲王”。這樣,就在讓長安君去齊做人質的問題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緒。

最後用“直人法”。當太后接受了愛子必須“爲之計深遠”的觀點後,觸龍步步緊逼,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人手,分析趙國及其他諸侯國“繼者”絕嗣的原因,就在於其子孫“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接着,單刀直人地指出太后只知一味溺愛長安君是錯誤的,如不讓長安君爲國立功,則將難以“自託於趙”。由於觸龍把愛子之心與關心國家命運之情緊密聯繫起來,最後使太后心悅誠服地同意長安君到齊國去做人質。

4.如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探究學習:(1)站在趙太后的角度:①父母不能只考慮子女眼前的安樂,使他們養尊處優無功食祿,而應爲子女作長遠打算,這纔是對子女真正的愛護;②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擺正個人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做到克己奉公。將國家利益放到高於一切的位置上。

(2)站在觸龍的角度:①以滿腔的熱情和主人翁的態度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爲國家排憂解難,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②說話辦事必須找到使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講究動機、方法和效果的統一。

5.文章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探究學習:(1)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全文幾乎都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其繼有在者乎”以下一連串反詰句,用語精闢簡約,表現了縱橫家巧舌如簧、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

(2)筆調輕鬆,刻畫細膩。觸龍旁敲側擊,深入淺出,娓娓而談,天下大事在口若懸河的遊說中勝券穩操。作者還透過“盛氣而揖之”“色少解”等精當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內心變化。

三、選題設計

試分析《晏子使楚》的反駁藝術。

晏子將至楚。楚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