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行政公文 > 方案

有關課題實施方案範文合集7篇

方案1.62W

爲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麼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題實施方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課題實施方案範文合集7篇

課題實施方案 篇1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新一輪課程改革爲現代教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對農村學校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機遇,我們可以藉此大刀闊斧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現狀,最大限度地提高歷史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歷史育人的功能。同時這對我們也是一個挑戰,我作爲一名農村初級中學歷史教師,對新課改有許多的問題與困惑。由於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教學條件、教學環境、學生基礎、教師素質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與當前課改相沖突的因素, 具體表現爲:

1.歷史課程不受重視,對歷史課定位不準確。歷史課往往被視爲可有可無的“副科”,(學校、學生和家長都陷入這樣的認識誤區),影響教師教學熱情,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2.教學方式陳舊、單調。在現代教學手段日益發展的今天,農村中學歷史教學仍採用傳統的教學形式,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難以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有些老師希望能用一些新穎的方式上課,卻因那近60人的大班額“望洋興嘆”;有些老師希望用多媒體上課,可是,當前又有多少所農村中學能擁有這樣的設備?

3.歷史教師應專職化,自身水平亟待提高。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多爲兼職教師,沒有接受系統的歷史教育和教學訓練,這些是農村中學歷史老師專業技術水平的總體情況。這種專業水平怎能保證教學質量?

4.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以記述歷史事件爲主體,其內容與社會現實距離遙遠,給學生一種歷史離自己很遙遠、觸不可及的感覺。特別是農村學生,把歷史科當成“小科”、“副科”、“雜科”的代名詞。課餘基本上不在歷史科花時間成爲普遍現象。學生的偏見無疑會使歷史教學在實踐中嚴重打折。正因如此,學生的歷史知識底子薄,基礎差。面對記憶繁多的歷史人物、時間和事件,許多學生覺得困難重重,無從下手,只能是望史興嘆。長此以往,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從大到小,從有到無。

如何改變當前農村中學歷史教學所面臨的這一系列困惑?培養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尤爲重要。興趣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對學習效果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歷史教學改革過程中,農村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在近乎“四面楚歌”的歷史教學環境充分調動一切因素,加強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起來,相信這是我們每位老師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爲主動,就成爲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重要課題。而快樂教學無疑是開啟學生歷史學習興趣興趣之門的“金鑰匙”。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做爲當代一名教師他的創新,就應是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們的教學理念的中心是製造快樂,“寓教於樂,其樂無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設施,儘可能在去製造快樂,讓學生們對學習充滿了興趣,快樂地去說,快樂地去想,去看,去做。

快樂教學法 指教師透過剪接、粘合、濃縮、擴充等手法實現書本內容的進一步生活化,並用遊戲、娛樂、趣味語言、動作手勢、示範表演、簡筆畫等形式,爲學生創設自由的意境、舒適的心境、愉快輕鬆的氣氛,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飽嘗愉快的感情體驗,從而樂於學、樂於練、樂於記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活動的效率。

通常快樂教學法的教學步驟共分複習、介紹、操練和鞏固4步。複習過程中,教師利用概括力和想像力,對學生學過的內容進行重新編排組合成小品、短劇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學生吃“回鍋菜”的乏味感。介紹新教材時,利用簡筆畫、圖片、實物等手段創設一定的語境,讓學生在自然的語境中透過參加遊戲,觀看錶演等形式去感知、意會新的語言點。在操練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和融洽的氣氛,讓學生大膽開口,不必有錯必糾,要讓學生把話說完,多采用鼓勵性語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鞏固過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識和體驗樂趣的統一,有些題目可適當降低難度,分層次循序漸進地達到教學目標。

快樂教學法可消除學生學習的緊張心理和乏味感,使絕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可以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友情,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寓德育美育於語言教學之中。

總之,“快樂教學法”爲學生提供了一個歡快愉悅的教學環境,既減輕了學生的壓力、負擔,又遵循了教學規律,教師越教越樂教,學生越學越樂學。寓教於樂,寓學於樂,其樂無窮。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課題研討的舉措

(一)有關古今中外以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和紀錄片,可以說很多很多,但目前還很少有直接爲中學歷史教學編制的教學錄像片。因而,本課題將以初中歷史新課程規範爲根據,依據教學的實踐需求,經過剪輯,加上提示,或概括,或質疑,或提出學習目的,或引發討論,或製成適合課堂教學的短片,或製成互動性強的ppt課件,製造完成一系列的教學視頻資料。

我們要做的任務:

(1)蒐集與整理與華東師大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八年級(下)、《世界歷史》九年級(下)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視頻或電影片段,並按單元與課文分類整理。(2)依據教學內容,分課或分單元製造適用於課堂教學的教學視頻資料。

(二)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實或史學觀念編成歌訣,並以歷史圖片或歷史短片爲背景,讓學生動口動腦,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幫助他們記憶……我們稱之爲“歌訣歷史”。

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積聚,在歷史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也是學生學習歷史普遍感到困難和單調的主要原因。妥善地處理這一問題,是完成歷史高興有效教學的重要一步。課題組將一方面充分蒐集、應用現有的研討效果,一方面積極進行歷史教學歌訣創作,同時適當地在教學中援用歷史經典歌曲,讓歌聲陪伴學生的整個歷史學習過程。

(三)歷史教具的製造

1、歷史文物的複製

①蒐集《中國歷史》課本中重要文物、人物的圖片,或對歷史教學有輔助作用的文物圖片。

②指點學生使用木材、紙片、粘土等資料製作成教具。

2、歷史場景的製造

①精選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

②尋覓相關歷史事件的儘可能詳細的材料,並據此設計、繪製出草圖,如原始人羣生活的場景圖或歷史事件發生的情境圖。

(四)課堂教學形式

在愉快教育理念的指點下,教學形式也應多種多樣,如上面所列形式將成爲常見:先佈置學生預習,再看歷史短片創設出一個歷史情境,或看短片後再去看書、查材料,然後討論:歷史劇中哪些內容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擬的?這樣虛擬是否合理?爲什麼要這樣虛擬?或對某個歷史人物、事件展開爭辯……看短片可以增強直觀記憶,爭辯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辯才能和史學認識,對學生綜合才能的進步也有益處。我們將這種教學方法稱之爲“快樂教學法”。

二、課題研討的步驟

1、課題研討的主要進程和階段任務: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蒐集、整理與七年級下冊、八年級下冊、九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視頻片段、歌訣,並按單元與課文分類整理,然後加工和修正。

20xx年1月—20xx年3月:

課題研討總結階段,蒐集與整理歷史課堂快樂教學論文、歷史快樂教學案例,並逐漸完善教學素材庫,完成結題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主件:結題報告

附件:論文《農村中學歷史課堂快樂教學策略研究》

教學設計《中華民族的起源》、《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課件《中華民族的起源》、《社會習俗的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等

注:正文楷體小4號,篇幅控制在A4紙6頁的範圍內。

課題實施方案 篇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爲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爲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隨着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兒童差異性與教育的統一要求之間的矛盾更爲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學習上表現出困難、有各種各樣行爲問題的學生。究竟應怎樣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滿足那些面臨學業失敗學生的需求,是我們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爲指導思想,應高度重視語文學困生學習問題。

(2)從語文教學現狀看,普遍存在忽視語文學困生學習的現象。在某些教師眼中語文學困生是一羣不可教的低智羣體,往往對他們視而不見,任其自由發展,結果造成優生一天天好起來,語文學困生一天天“爛”下去的不良現象,造成一個班級語文水平兩極分化問題。

(3)“語文學困生”研究現狀及本校實際的需要。

“學困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教育教學措施得力,他們是可以轉化並不斷進步的。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全國上下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我們把目光集中在農村,其實城鎮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很容易被忽視。我校是屬於縣城小學,1650名學生中有300多名流動人口子女,由於特殊的環境,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困生。根據以人爲本的教育宗旨,當代教育者必須更加關心“學困生”這個特殊羣體的成長,我們有義務關注他們,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呵護學困生心靈,使學困生能愉快地學習課程,學好課程,並由學困生轉化爲合格生甚至優秀生。如果忽視“學困生”的教育與研究,學困生勢必越來越多,學困生的大量存在,成爲制約學校教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研究其開發轉化的途徑,是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我們針對在實施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小學語文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提出“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申請,旨在新課程背景下研究解決學困生問題的途徑,尋求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育質量提升的途徑;對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公平都有積極意義。

2、概念的界定

語文學困生:我們結合各方面的定義,把語文學科的學困生定義爲:第一,語文學困生兒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範圍之內,但在語文學習中有一定困難;第二,語文學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學習技能(如解決問題、聽、說、語言、注意、記憶、寫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第三,上述困難的存在並不是由於生理或身體上的原發性缺陷(如盲、聾、啞、身體殘疾或視力問題等)所造成的;第四,這些兒童要達到一般學習水平(合格水平)或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額外的督促和輔導,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與幫助。

策略:指根據轉化學困生工作中,研究採取一系列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比較系統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轉變家長、教師的育人觀,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課堂教學有利於學困生的發展。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全教會精神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紀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全面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也就是說教育要面向包括學困生在內的全體學生。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學課程標準確立了“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論,着眼學生髮展等,都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哲學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積極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收益。這一點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新觀念是相統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論。

4、心理學觀點:認識過程是指人們獲得知識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在"需要、誘因與動機"的關係中,需要是人對某種客觀要求的反映,這種要求可以來自個體的內環境,也可以來自個體周圍的環境;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誘因是與需要相聯繫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機體的活動,並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滿足。這表明教師在課堂上調動語文學困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得到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標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相結合,糾正教育實踐中的不良育人觀,形成對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學習的新認識。本課題研究堅持以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爲指導,以科學的學習理論爲依據,以紮實的教學實踐爲基礎,運用科學方法研究、探討語文學習中學困生的類型與成因,尋求科學有效的教育轉化學困生策略,形成比較系統的學困生工作經驗,從而促進我校的素質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教育公平。

四、研究對象及內容

研究對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學參與課題研究的班級(涉及高、中、低三個學段)中的學困生

研究內容

1.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學習策略研究。(教學觀念的轉變、師生關係的建構、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

3.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課題組成員統一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中有關學習理論,爲從事課題研究提供正確可靠的理論依據;蒐集有關資料,瞭解國內外有關語文學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現狀和發展趨勢,做爲課題研究的經驗借鑑。

(2)個案研究法。在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生建立個案登記表,首先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後對其施加影響並跟蹤觀察,從觀察記錄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較科學的事實結論。

(3)調查比較法。切實調查學生在實驗的初始狀態及實驗各階段的情況和變化趨勢,認真比較,進行統計分析,看學生的變化是朝着實驗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還是事與願違,並及時調控。

(4)經驗總結法。根據專題研究計劃,對各階段或全過程研究進行分析概括,揭示內在聯繫和規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語文學困生工作經驗與理論。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醞釀準備階段(20xx年6-10月)

1、學習瞭解有關學困生的理論知識,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制定課題組管理制度。

2、蒐集研究資料,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等,討論制定課題實驗方案,進行課題立項申報工作。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課題組博客,將博客作爲一種學習與研修的平臺,鼓勵教師運用經驗總結法將自己有關課題研究的教學反思、教學隨筆、教學論文、經驗總結等文章(圖片)上傳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資源的共享。讓課題組博客成爲課題組成員的家,成爲課題組成員深刻反思、真實記錄、推動成長、相互促進的平臺。

2.確定個案:採用調查比較法,在調查研究、前測的基礎上,在語文學科選擇一定數量、有代表性的學困生,建立個體檔案,對具有典型特徵的學困生,進行調查、跟蹤,從個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規律。

3.研究成因及對策:及時記錄實驗情況(特別是學困生個案跟蹤情況)、結果、感想、體會,分析處理,注意追蹤分析,探求共性特徵,分析各類學生學習障礙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計劃的採取多種方法進行實驗,以摸索、形成、積累克服學習障礙的有益經驗。

4.運用經驗總結法,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經驗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總結出帶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時代特點,又有較強操作性的做法。撰寫一批有指導意義、輻射性較強的經驗論文,進行實驗工作階段小結。

5.透過實踐進一步檢查、研究反饋,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研究成果,請專家論證、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展示我校教師參與學困生研究的各項科研成果。

第三階段:完善成果階段(20xx年6月)

1、參與研究教師的論文集。

2、課題研究報告。

3、學困生研究個案集。

七、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負責人:李豔鬱賢鬆

負責查閱資料,論證立項,活動的組織、協調、實施,蒐集、積累、儲存、整理資料,定期召開研討會,總結經驗,做好結題工作。

課題組成員:

楊曉芳趙雷許雪蓮金紅麗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麗麗何力邵華琴鐘蘭慧徐慧張慧閆敏

各成員主要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制定個人研究計劃,積極參與課題活動,按時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及時積累資料,總結經驗,定期彙報。

八、經費保障

由於該項研究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密不可分,學困生的轉化是教學常規工作的一部分,學校在研究經費上將無條件支援,在辦公經費中合理開支,不會因爲經費的原因影響研究的進度與效果。

課題實施方案 篇3

一、課題名稱:幼兒園遊戲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探索與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爲一種“隱性課題”,在開發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環境創設已漸漸成爲幼兒園工作的熱點。《綱要》中也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墨子曾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這就特別強調環境的作用,而區域活動作爲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在幼兒園廣泛地開展起來並深獲幼兒教師的喜愛。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徑之一。

區域活動能爲幼兒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依靠自身的能力透過對各種材料的擺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能力按規則自行選擇各區域的活動,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由結伴、自由選擇、自由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生動性,促進兒童在不同的水平上獲得相應的發展,因此區域活動的開展,爲幼兒自主性發展培養,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實踐平臺。

材料是區域活動開展的有效載體,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可以說幼兒是在與材料的“對話”中獲得發展,材料是幼兒進行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學習的工具,是幼兒的第一本書。不同的材料會與幼兒進行不同的“對話”,體現其不同的教育價值。

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指導是一項創新工作,教師如果要讓幼兒在活動中成長,就必須隨時關注孩子,在瞭解孩子的興趣點後,去創設更好、更貼近孩子的區域活動和教育內容,併爲孩子提供適宜的材料和指導,讓孩子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獲得經驗,在實踐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新《綱要》對幼兒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教師應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必須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師幼關係,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的領導,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不是“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教育不應是“灌輸”,而是“分享”。每個幼兒按照他自己的“大綱”走下去,成人要做的,就是發現每個孩子的大綱規律,爲幼兒創造環境,尊重幼兒心理髮展的外部表現,爲幼兒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其成長。本課題的開展將引導教師進一步理解新《綱要》精神,在豐富多彩的區域實踐活動中,獲得更科學的研究兒童、觀察兒童的技巧,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同時,開展此項課題研究,順應了我園園本發展的需要,能真正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等適合每一個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水平。

三、研究任務:

1.各年齡班區域設定及材料投放的研究。

2.如何豐富區域活動,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環境”的教育課程。

3.研究幼兒園區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組織策略,充分發揮區角活動的價值、功能。

四、研究內容:

1.如何透過投放材料使活動區發揮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種類、來源。

五、研究思路:

1.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爲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爲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而區域活動正符合這一要求。在我們看來,活動區材料的投放、教師的觀察和指導及活動後的評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之間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然而,在這其中活動區材料的投放與豐富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是否滿足幼兒的種種需求,是否給幼兒帶來真正的收穫。 此外,區域活動作爲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這一教育主體,側重開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動,它是集體教育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徑之一。透過此課題的研究,讓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投放活動材料,提高區域活動的教育實效性。

2.區域活動——是指教師在尊重幼兒個別差異的前提上,根據幼兒的學習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適合的環境,讓幼兒能在此環境下主動並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在此活動中教師是觀察者、指導者和準備者,其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還在於提供支援性的學習環境。活動時由幼兒自己設定目標、規則、方法,獨立、自主地完成整個活動。區角活動是區域活動和角色遊戲的整合,不僅能讓幼兒獨立、自主的探索、求知、並掌握方法,而且可在滿足幼兒善於模仿的特性的同時學會交往。

3.材料投放——材料投放要有計劃、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區域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是區域活動開展的關鍵,材料投放的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最近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投放材料。對材料的投入要有計劃、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六、課題研究措施:

區域活動通俗地說是幼兒活動的小區域空間,它是透過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願,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和交往的場所。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相比,教師的主導作用變得隱性,而

創設環境和材料提供則是開展的關鍵之關鍵。因此,以區域活動爲切入點對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鼓勵幼兒與材料交互作用,分析總結激發幼兒探究材料的性質、特點,進一步豐富區域活動,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環境”的教育課程,爲以後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提供依據。

1.在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使材料與孩子階段發展的目標相一致。

2.在區域活動中注重材料投放的層次性,要兼顧個別差異,避免一刀切。

3.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豐富且功能多樣性。

4.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及時調整補充材料。

5.區域活動材料的分類:如將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廢舊材料。

6.區域活動材料的收集、製作。如透過家長和幼兒收集、教師引導收集、製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論文和教育個案的形式體現。

2.課題研究結題,形成一篇終期成果報告。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將開展與課題研究有關的一系列研討、觀摩活動和論文交流會,以此豐富課題的研究過程。

八、研究步驟:

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09—20xx、10):

(1)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2)課題組成員培訓,並收集相關的理論資料及實踐資料進行學習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

(20xx、10——20xx、05):

(1)組織教師開展各班區域活動內容及材料投放情況的調查。

(2)進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區域活動設定及投放材料的活動,做好活動觀察記錄。

(3)開展一系列區域活動評比活動,班級之間互相交流自己在區域活動設定中的經驗。

(4)分析課題進展情況, 舉行相關的成果展示、經驗交流等活動。

3.總結匯報

(20xx、05——20xx、07):

(1)教師根據自己在開展區域活動中的經驗及反思,及時總結小結,形成理論,並能互相交流討論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九、課題組人員分工:

郭紅利:負責課題的設計、實施、撰寫研究報告。

甘冰絨:負責課題的實施、協調和資料收集。

詹 麗:負責中班組課題的研究實踐和定期的總結。

許 瑩:負責大班組課題研究實踐,提供各種檔案資料。

劉玉霞:負責小班組課題研究實踐,提供各種檔案資料。

二〇XX年九月十六日

課題實施方案 篇4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情境”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諧之境.情境教育實際是爲受教育者創設一個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環境。對它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很多。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他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爲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正在對情境教學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教學,並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學1977年試行的“八字”教學法;我國學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單元教學”。法盧仲衡教授領導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所總結出來的“數學自學輔導教學方法”。胥長辰、劉學浩提出並論證的“學導式”教學方法,還有我們提出的“講練工程”等教學模式。課堂匯入作爲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作爲專門的課題去進行研究還不夠深入,值得在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總結經驗。

二、 選題意義

這裏所說的問題匯入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透過直觀手段與資訊技術相結合等手段,營造適宜的氛圍,激起學生的情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鍊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價值

1、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透過創設問題匯入模式,可以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顯現出來,幫助學生從數、形兩方面加以考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入,使學生在猜中學,做中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聽中學的單一局面,學生可以自主觀察、思考,學習形式的多樣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

2、轉變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變得主動活躍,親身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在自主的、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不斷髮展自身的學習數學的探究能力。

3、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促進教師對於教材的解讀。

四、 研究目標

透過創設問題匯入模式,引起學生心理的認知矛盾衝突,並使他們意識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種矛盾的衝突,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爲鍛鍊學生才能,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創設問題情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且與我們息息相關《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出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教師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去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聯繫“生活畫面”,設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去感受客觀事物。創設各種情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學生不易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實踐,將思維啓迪與操作相融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具體思路如下: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整合模式

根據教材內容,或是在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階段,或是在知識的拓展與應用方面,創設教學情境,從而確定整合模式,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 制訂教學設計方案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預先制訂教學設計方案,從而避免盲目的實踐探索。由課題組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就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論證,最後形成教學設計方案。

(3)教學設計方案實施與反饋

邀請校教研室及校評議組、校課題組、其它教研組老師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並對課題開展情況提出批評與建議。

六、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我們提出了創設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匯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側重:(1)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師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能力和技巧。(2)透過問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

七、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由於課題組每個授課老師都是帶兩個平行班,每人分別取一個班做實驗班,一個班做對比班,再綜合分析各個老師從實驗中得出來的具體數據,這樣可提高可信度,實驗準備在本校高二年級進行。

本課題主要運用情境化、實地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在進行具體項目的研究時,則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及其特殊性,運用相關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開展研究。

(1)行動研究法:開設研究課,並加以深入分析,透過課後教師評議、學生反饋情況提出改進方案,再開設研究課,繼續探索,逐步完善數學教學匯入的新模式。

(2)調查法:透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研究課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判,爲下一輪行動提供借鑑。透過與各種類型學生交談,瞭解學生對課題研究課的看法,以彌補問卷調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透過瞭解開課、聽課老師的觀察結果,對課題研究課的教學情況作定性判斷開展案例研究。。

八、技術路線

我們的研究過程將分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1.課題準備階段

①成立課題組,蒐集有關教學匯入模式的文獻資料,總結同一研究領域的已有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完成課題設計方案。

②學習與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有關的理論依據,積極開展理論學習與教學研究,認識匯入新課時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③邀請專家爲教師作講座,提高認識,解放思想。

2、研究課題如何開題

本課題正式立項後,將重點進行資訊化平臺搭建工作的研究,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內容、調整研究方案。查閱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學生爲中心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增強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抓住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師生交互設計、自動答疑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做好開題工作。

3.實驗研究階段

按方案和計劃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加強集體備課,同一教師備課過程對本節內容共性的認識,要求共性的東西在課堂上要落實,再有個性的發揮,設計教師具有良好活動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設計的最優方法。並且圍繞課題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各項內容開展研究(期間進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與評估),完成有關論文、教育教學案例和音像資料等。在研究過程中

及時總結,積累資料,寫出階段性總結及召開階段總結交流會。

4.總結階段

系統分析整理資料,總結、鑑定實驗成果,完成結題報告《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論文和案例、有關影像資料等),籌備結題。

九、實施步驟

1、 前期準備: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課題申報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課題研究方案,組建研究隊伍。丁蘋年負責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學習製作課件的軟件的應用。尹玉枝負責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對“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進行調查,並整理調查報告。周婧負責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課題相關材料的收集。楊景豔負責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進行第一專題《資訊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楊景豔 王彬負責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進行第二專題《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總結、彙報

20xx年1月-2月 進行第三專題《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總結、彙報

20xx年5月-6月 進行第四專題《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總結、彙報;撰寫研究報告。

3、 後期綜合、評估:

20xx年9月-10月 綜合四個專題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報告,做結題準備

20xx年11月-12月 申請結題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

1、 階段成果名稱

1.1 《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由丁蘋年負責;

1.2調查報告《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的調查》,由周婧負責:

1.3《資訊技術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激活數學課堂教學》,由楊景豔負責;

1.4《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由孫志新負責;

1.5《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由楊貴枚負責;

1.6研究報告《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負責。

2、最終成果名稱

2.1《創設問題匯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丁蘋年、 周婧負責;

2.2《創設問題匯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楊貴枚、楊景豔負責;

2.3《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孫志新、尹玉枝負責。 十一、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 丁蘋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進階教師;

副組長 楊貴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組員 楊景豔: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孫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 丁蘋年: 13年教齡,中學進階教師。現任學科組長,有豐富的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

楊貴枚:11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楊景豔: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一數學教師,知識結構全面。

孫志新: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初中數學教師,掌握熟練的教學技能。

周婧:5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數學教師,教學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文科數學教師,計算機水平高。

2課題組分工

丁蘋年:主持課題研究的日常工作,調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進度,負責專題保障課題研究正常執行。

楊貴枚、楊景豔:進行教學實踐,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相關課例、資源庫等的建立與拓展。

王彬、孫志新:收集資料,設計並參與課題相關教學實踐,相關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工作,參與撰寫實驗報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檔案,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寫總結、結題報告等文字材料,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檔案,包括問卷調研過程等。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首先,課題主要參與者都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都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且分佈在不同的的年級,是我校青年教師中的骨幹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和比較豐富的經驗。參與者一直在研究教學改革方面的問題,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也都有相應的研究,能夠很好的理解課程的新理念。課題組成員均有較高的寫作水平,擅長將研究發現提煉出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年齡結構合理,精力充沛,爲課題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課題組成員思想要求進步,積極進去,敬業愛生,不斷追求自身的發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迫切希望從事教科研工作。這也爲課題研究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觀保障。

完成課題的客觀保障條件:

第一:學校有教師機房,學生機房,班裏有大屏幕,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隨時應用多媒體與教學想結合進行教學研究。

第二:課題研究方法多樣化,適合不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文獻法有利於瞭解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前沿動態和指導課題的基礎理論;調查法有利於研究者在課題實施中發現個案的特色,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提煉和總結打下基礎。這些都爲課題研究的進行和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我校領導非常支援課題研究工作,對於課題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學校都能給予幫助和滿足。

我想,有這樣好條件的學校,有這些支援教育科研的領導,還有這些基礎理論的指導,更有這些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老師團隊,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課題實施方案 篇5

一、對研究問題的實情性分析:

永興小學處在地道的農村,其經濟、文化、交通、資訊等各方面均不及城市,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基於我校地處農村,調查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現狀我們發現:目前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良的學習習慣確實很多。如一些學生寫字歪七扭八,馬虎潦草、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添字、錯字、漏字、落下運算符號、隨意改變運算順序、點錯小數點等等現象時有發生;數學課的課前準備不充分;不能按老師的要求預習;有些學生計算粗心大意、經常出錯,計算後也不檢查、驗算。有些學生做作業不善於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更爲嚴重的是有些學生對作業中做錯的題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時糾正,而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上課不認真聽講、搞小動作、回答問題的語句不完整。因此,作爲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成了我們刻不容緩的天職,它是學生學好數學這門功課的基本保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作爲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現狀,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還要有一套培養學生習慣的科學指導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從目前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還沒有一套系統地針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指導策略方案,因此本課題具有極高的課題開發價值,我們將在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作一番深入的探索研究。

二、對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1、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覆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爲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爲方式。

2、數學學習習慣是人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養成的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持久的、自動化的數學學習行爲方式,是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些數學活動的特殊傾向。

3、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由於全部都生活在農村,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孩子長期跟祖輩生活在一起,因祖輩溺愛過多,缺乏管教,監護無力,學習不自覺,數學學習習慣差。

4、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透過老師的引導,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經過自己的反覆練習,從而形成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三、研究指向與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指向

1、使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從而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形式上有所創新,整體提升教師業務能力。

2、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透過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爲今後數學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4、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援,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

小學數學科研隊伍,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前預習的習慣

2、認真聽講的習慣

3、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四、研究起始時間:

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五、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1、確定研究方向,撰寫研究方案。

2、結合現狀調查情況,撰寫開題論證報告。

3、組織課題的開題工作。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1——20xx、10)

按計劃實施研究,紮實開展各項研究活動。

1、確定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具體目標。

2、查找並學習相關文獻資料。

3、組織相關的交流、研討活動。

4、定期對課題進行小結、反饋與評估。

5、收集整理論題研究資料,提煉研究成果,完成階段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xx、11——20xx、12)

1、課題資料的歸納與彙總。

2、收集整理案例、隨筆等相關資料。

3、撰寫研究報告。

4、申請結題鑑定。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習慣的問卷調查表或訪談記錄表,或透過學生作業、日記、讀書筆記、試卷、圖畫、手工作品等,分階段對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2、觀察法。按照本課題研究的目的、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準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收集掌握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

3、實驗法。在日常課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反覆提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從中觀測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揭示其中的因果關係和教育規律。

4、個案法。選取不同類別的學生代表,連續進行追蹤瞭解,以研究他們乃至全體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變化情況。

5、行動研究法。研究工作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在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活動,採取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提高的做法,最終實現課題研究目標。

課題實施方案 篇6

一、課題名稱:體育高效課堂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少年兒童正 處於生長髮育時期,身體及意識形態方面可塑性強。但以往的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純粹的技能訓練,是一種反覆操練的練習,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使得體育 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而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會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的培養,從而更好地促進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人類對各項事業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戰線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口 號,並在沿海及經濟較發達的區域開始實施和推進。第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未來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作出了部署,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成爲各國教育專家的共 識;第二,學校體育的三維健康觀,給學校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新課程標準頒佈實施以來,很多學校體育教學已經從過去的傳授“三基”到現在的 “娛樂化”體育,學生雖然喜愛並樂於上體育課,但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在逐步下降,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也在逐漸衰退;第四,抓教育質量的提高,使很多學校形成 了重智輕體的格局,把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乃至正常的體育課堂教學時間也剝奪了。基於此,我們圍繞上級檔案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改革, 本課題試從高效體育課堂的角度去探索適合農村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第一、國務院領導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並第一次以檔案的形式確定將學校體育工作作爲今後一個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第 二、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xx年)明確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 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本綱要明確了教師的角色地 位,重點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們認爲:高效課堂模式,應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 合作意識,全力打造團隊型教師隊伍,促進學生全面、教師專業化發展。

理論假說:

第一、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師生髮展的需要,能夠爲我校乃至我市的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一種可以借鑑的模式。

第二、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並能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單位時間內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發展。

第三、研究“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將有利於師生角色的迅速轉換,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以及體育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有利於構建陽光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改善我們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有效的、可持續的成長,在實施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使他們能夠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熱愛體育運動,熱愛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高效的教師,教師要透過課題研究與實驗,重塑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促進教師高效的專業發展,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師資保障。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構建高效教學氛圍,有力地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校體育教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推進學校體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六、實驗對象和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在小學1—5年級隨機選擇兩個班的一線的體育教師,另選兩個班爲對比班

2、研究方法:調查法、試驗法、文獻資料法、對比法、類比法、評價法。

七、本課題的研究基礎和條件保證

爲了使該課題順利實施,取得實效,有如下條件保證:

1、教育專家的引領。

2、教科室和教導處對各子課題的統籌、協調管理,以及競爭機制地執行,調動全體教師研究的積極性。

3、學校積極參與,在人員設定、硬件配備、科研經費、激勵機制等方面給予有力保障。

4、用好我校網絡以及我校“教研沙龍”這兩個交流平臺,促進研究羣體智慧的交融與提升。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措施

(一)研究步驟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本課題研究分爲三個階段,交叉滾動前進。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秋)

20xx年秋,成立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就學校小學體育教學現狀進行交流,梳理出我校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共通性問題,思考課題研究的方向;健全實驗管理制度和職責,明確各自任務。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春至20xx年秋)

課題組織實驗教師綜合運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開展體育高效課堂的研究,根據學科性質、特點構建出一套完整、科學的教學流程,形成一套文字性的具有我校特點的體育高效課堂的模式雛形,力求圓滿完成研究任務。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春)

課題組進行結題的相關工作,完成研究報告、工作報告和相關課題成果資料、檔案資料的整理工作,接受專家組結題驗收。

(二)研究措施

爲確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們擬採取以下措施進行課題研究:

1、問卷調查,瞭解現狀

由課題領導小組設計調查問卷,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對課題組全體成員進行問卷調查。透過問卷調查,對什麼是高效教學,體育高效教學的實施途徑和策略有較爲清楚的認識和了解,爲研究方案的調整、研究假設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據。

2、加強管理,指導研究

建立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實施小組,聘請對小學體育教學有豐富實踐經驗並且有相當理論水平的教科研專家、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擔任課題組顧問,定期和不定期指 導課題研究。學校實施小組定期開展研究,調整研究策略,努力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進行。在課題研究推進過程中,各實驗教師應按研究 方案認真開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務,並在每學期初制定階段實施計劃,每學期末進行研究小結,並上交課題組。爲強化實效,激勵先進,每學年末,學校課題領導小 組根據實驗開展研究的情況,按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評出等級,並對考覈結果進行一定的獎勵。

3、加強交流,突出實效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和教育雜誌

課題組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教育雜誌,蒐集整理相關資訊,爲實驗教師提供學習資料,定期進行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專題培訓,不定期地邀請專業人員對實驗教師進行理論培訓,要求課題研究教師積極參與學習、討論,提高參研人員的理論修養和課堂教學水平。

(2)建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新課程困擾教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程資源的潰乏。而傳統的教師工作方式是以個體勞動爲主,這使得許多教師智慧封存於個人手中,造成資源的浪費。爲了讓同伴 互助更好地得以實現,我們將在學校網站以“體育高效課堂”和小學體育教學沙龍等載體爲交流平臺,將研究組全體成員潛心研究和精心開發的課件、編制的試題、 設計的教學、撰寫的心得等歸類整理,使老師們的成果能夠彼此交換,使它的作用和使用範圍被無限放大,從而避免浪費資源、重複開發,爲教師們提高課堂教學的 高效性提供較充足的時間保證和資源保障。

②加強學校學段間的交流

爲了促進課題研究不斷深入,學校課題實施小組將定期組織實驗教師之間的交流活動,堅持開展教師聽、評課活動,堅持抓好課前精心設計,課堂務求高效,課後深入反思幾大環節,並鼓勵各學段組、廣大實驗教師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

4、提煉成果,總結推廣

各學段組和實驗教師要強化成果總結意識和成果推廣意識,對過程性研究成果認真進行總結、提煉。學校課題組每學年召開一次研討會,交流研究成果。對好的經驗和成果要及時在全校推廣應用,提高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課題實施方案 篇7

所屬學科:語文

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口語交際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但老師們往往輕視這一環節。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由於受民族方言影響,不能在交際情景中用普通話準確的表達。民族地區學生由於視野的侷限,在交際情景中無話可說,缺乏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興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課標要求和“教學排序”等理論,研究出適用性,操作性強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二,課題界定

“民族地區”,主要指少數民族聚居區。“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是指在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的序列計劃。師生間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技巧及對數學活動的調節,控制過程。

本課題以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學校三四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調查爲基礎,針對其現狀展開研究。

三,課題支援性理論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

2,孟軻指出:“盈科而後進。”

3,美國查爾斯M拉格魯斯的“教學排序”論。

四,研究內容

1,調查民族地區小學中段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展開分析,指導研究。

2,在教學活動中探究科學的序列計劃與交流技巧。研究對教學活動的調節,控制。

五,研究過程

1,調查階段(20xx年6--8月)。調查恩施州部分學校三四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現狀,完成課題方案的設計,向恩施州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申報課題,請求立項。

2,思辨階段(20xx年9月)。深入學習孟軻及拉格魯斯的教育理論,與實際聯繫,展開分析,指導研究。

3,實施階段(20xx年xx月--20xx年5月),在理論指導下展開學習實踐,實施研究。並請專家指導,以手記等形式展開中期研究成果。

4,總結階段(20xx年6月至8月),總結,反思,撰寫結題報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預期成果

1,調查報告一份

2,研究隨筆,案例,教學反思,小論文若干篇

3,結題報告一份

4,反思隨筆若干篇。

20xx年xx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