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行政公文 > 報告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通用5篇)

報告2.2W

希望瞭解某個事件或情況時,我們要透過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我們在調查結束後還需要完成調查報告。快來參考調查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通用5篇)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篇1

幼兒哭鬧現象是幼兒在園時經常表現出的一種行爲,這種行爲不但會影響到幼兒自我情緒的正常發展,而且會影響到其他幼兒的情緒穩定及教師組織正常的活動。爲了找到減少幼兒哭鬧次數和哭鬧時間的辦法,讓幼兒的良好情緒得到發展,我以自己所教的中班的40名幼兒爲研究對象,進行了幼兒哭鬧現象的觀察。

一、哭鬧現象的類型

我們中班幼兒的年齡大多在4歲左右,雖然他們入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哭鬧的現象還是不少的。根據我的觀察記錄,我班幼兒的哭鬧類型分爲依賴情緒型(新入園、換老師、分離焦慮等)、交往不利型(語言溝通不暢、爭搶玩具等)、需要得不到滿足型(喝水、上廁所等)、受到挫折型(完不成任務等)、受家庭環境影響型(父母離異、父母吵架等)、身體受到傷害型、被外界因素干擾型(其他幼兒哭鬧等),其中依賴情緒型佔8%,交往不利型佔40%,需要得不到滿足型佔10%,受到挫折型佔8%,受家庭環境影響型佔6%,身體受到傷害型佔18%,受外界干擾型佔10%。

、現象產生的原因

依賴情緒型:一般來說,中班幼兒不應再出現這種現象,但是由於幼兒的性格或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同,偶爾也會出現哭鬧現象。相對來說,這種類型的哭鬧持續的時間很短,教師稍加干預即可;交往不利型: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對於交往的需要越來越強烈,他們希望與別人溝通。但是,由於家長的溺愛,幼兒“自我爲中心”的傾向十分嚴重,致使他們在交往中頻頻出錯,所以在溝透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哭鬧現象。這種類型的哭鬧只要教師及時給予幫助或幼兒及時加以調整,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需要得不到滿足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幼兒膽小或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受到挫折型 :幼兒是一個個體,他們需要成功,但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現有水平不同,有的幼兒達不到統一的要求,從而產生哭鬧。但是,同伴之間的幫助或教師的指導都能夠減少這種哭鬧現象;受家庭環境影響型:家庭是幼兒的主要生活環境,家庭的和睦與否直接關係到幼兒的情緒,父母離異與吵架都會影響到幼兒的情緒。這種類型的哭鬧持續時間長,一般在兩小時以上,教師的勸說很少起作用,只有等幼兒自己自然停止;身體受到傷害型:這是一種必然性的現象,幼兒對於痛覺表現得非常敏感,所以只要他們被碰就會馬上有反應,從而導致哭鬧。但是這種類型的哭鬧會伴着注意力的轉移而停止;被外界干擾型:幼兒的自制力比較差,容易被外界刺激,所以其他幼兒的哭鬧會影響到他們。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爲了減少幼兒的哭鬧現象,我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帶領幼兒參觀幼兒園,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避免幼兒由於對幼兒園的“恐懼”而害怕大人離去;二是創設和諧、溫馨的活動環境,讓幼兒自由地相互溝通。在活動前,對他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篇2

一、 調查目的

科學區角活動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在科學區角活動中思維活躍,自由結伴、自由選擇、自由操作和探索材料,從中獲得科學經驗。幼兒透過對材料的擺弄和操作,其語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動頻繁發生,有力地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材料不僅是幼兒開展區角活動的物質條件,更是幼兒心智發展水平的重要物質支柱。教師在科學區角中投放的材料是否適宜以及對材料的使用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我以“XXXX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分析”爲題開展調查,旨在提升材料的使用價值,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二、調查背景

著名嬰幼兒潛能開發專家程淮在2005年就已經指出:微環境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他認爲,真正能夠影響兒童發展的微環境,應當是適宜的、互動的微環境。兒童並不是被動地接受微環境的影響,而是具有主動選擇環境的能力和傾向。只有適宜的環境刺激,才能開啟兒童心靈的視窗,使其接受環境的影響,才能使兒童與環境之間產生互動,進而促進兒童發展。因此,適宜性與互動性,構成了微環境影響兒童發展的基本的心理教育機制。

然而,在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的是一個豐富多樣、多功能、多層次、具有選擇自由度的環境。它讓每個孩子有機會接觸符合自身特點的環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而教師也能在此過程中瞭解孩子,敏銳地觀察孩子之間的差異,個別化地指導孩子,使因材施教變爲可能,也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

筆者在嘉興一幼北京城幼兒園進行了爲期八週的教育實習,在此期間,該幼兒園也重點在做區域活動的工作,爲本調查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三、調查內容

(一)幼兒園各年齡班區角的創設情況

1、空間利用:區角數量的適宜性;區角分隔、時間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區角內容的豐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層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師的選材水平

1、區角活動指導方案的制訂情況。

2、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過程中的材料利用度。

3、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一主題活動的相關性。

(三)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1、對幼兒規則意識發展的作用。

3、 對幼兒參加區角活動的主動性與獨立性的作用。

3、 對幼兒在區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與合作能力的作用。

四、 調查範圍和對象

調查範圍:XX幼兒園。

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隨機選取XXXX幼兒園中的6個班(小、中、大班各2個)的區角活動。同時,還向XXXX幼兒園的多名教師進行訪談,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五、 調查方法

觀察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調查結果分析

(一) XX幼兒園對區域活動的要求正在提升

從與幼兒園領導們與教師的訪談中瞭解到,幼兒園對開展區角活動十分重視的佔33.68%;重視的佔39.58%;一般的佔4.2%;不重視的佔22.57%。應該說經過這個階段的幼兒園年檢和省檢,幼兒園對開展區角活動的重視程度有了很大改觀。

(二)XX幼兒園的教師對區域活動有不同看法

在訪談過程,出現了兩種觀點:第一,區域活動是“集體教學的延續”、是“分組活動”;第二,區域活動爲“自由遊戲活動”、“學習性活動”。

透過相關文獻的查閱,瞭解到:區域活動 (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動區活動”,是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引進中國教育界的新名詞。劉焱教授認爲:“活動區意味着選擇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決定自己做什麼和怎麼做,而興趣、自由選擇與自主決定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

因此,可以看出區域活動是一個整體概念的教育活動組織形式,既強調幼兒的自主性、興趣性,又提出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區域活動不僅僅是幼兒感興趣的,同時也蘊涵着學習的潛能。

三) 各年齡段投放的材料內容無顯著差異,具有隨意性,無層次性。 區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興趣及發展,統計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無顯著差異。87.1%的教師能依據區角的特性投放品種較豐富的材料,以滿足幼兒自主選擇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較有目的性。90.8%的教師能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階段性地調整材料,以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主要問題是所投材料的層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較欠缺,具體表現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類似,沒有體現年齡班特點,每個班的區角內投放材料的種類和數量太多,幼兒看着眼花繚亂的材料,情緒浮躁,無目的地擺弄很不利於孩子的發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適於個別操作,不利於合作行爲的產生。

文獻資料表明,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在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鍼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材料投放具有靈活性,安全性。

活動區投放的材料在種類上要具有靈活性。投放充足材料的同時,還要提供一些供幼兒生成遊戲用的多種材料,以便幼兒生成自己喜歡的區角或選擇自己所需的材料,XXXX幼兒園爲幼兒提供“百寶箱”、“神奇的袋子”,供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如當幼兒發現棋類區缺少棋子時,就從“百寶箱”、“神奇的袋子”中拿出一個瓶蓋,以物代物,就會使遊戲順利進行。同時在觀察中發現,98%的材料都是安全的,對幼兒無害。

(五)能夠引導幼兒參與活動區材料的投放

在投放活動區材料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我們打破了以往教師是活動區創設的主角這一現象,而是採取師生共同創設活動區、共同討論、協商活動區所需的材料,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投放材

料之前,我與幼兒一起商量科學區需要哪些東西?幼兒的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放大鏡、萬花筒、望遠鏡、鏡子、地球儀、電池”到了第二天,幼兒紛紛從家中帶來了活動區所需的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六)區域活動投放的材料內容與主題活動內容較多相符合

主題活動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圍繞一箇中心內容(即主題)來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作爲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兩種重要模式,有必要以整合的方式各盡所能,以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從活動內容來看,主題活動具有多領域整合的特徵,強調不同學科知識間的橫向聯繫。而各個區域活動內容也涉及不同學科領域,爲幼兒提供了自主、寬鬆的學習環境,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更自然,有利於教師觀察和評估幼兒的發展,進而作出適宜於幼兒發展水平的教育教學決策,作爲主題活動設計與組織的依據。

(七)不注重投放材料的“低結構性”

一般來說,高結構性的材料指向的操作程序更爲明確,但它往往束縛了幼兒的想象和創意。而低結構性的材料是一些無規定玩法、無具體形象特徵的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象隨意組合並可以一物多用,可以幹變萬化地擺弄材料,嘗試不同的方法和程序:可以當作遊戲中的替代品,或者當作操作的工具,這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推進幼兒的自主建構。

例如在觀察幼兒區域活動中發現的“包糖果”的活動,如果老師只爲孩子們提供沒剪好的糖果紙和橡皮泥,請小朋友將糖果紙一張一張剪下來,讓孩子們學習分泥、搓圓或者做其他形狀的糖塊,再用糖紙按自己喜歡的方法把糖塊包好,對孩子的發展將會更有意義。

(八)個案分析

在建構區中,幼兒正在玩導彈插塑,有的插飛機,有的插寶劍天天無意中把一個插塑套到了手指上,剛剛好,手指好像變長了,很好玩,他把五個手指分別套上了不同顏色的插塑,五個手指好像都變長了。他把手一伸一屈地展示給周圍的小朋友看,小朋友們紛紛效仿。

這種情況下,插塑只是一種用來插的玩具嗎?如果我們說插塑就只是一種插來插去的玩具那就錯了,區域活動本身是一種幼兒學習性的活動,材料也應該是

讓幼兒自主玩的,幼兒自己發現插塑不僅僅是簡單插一下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加以引導的問:“小朋友們,導彈插塑還可以做什麼呢?”

筆者透過兩個多月的觀察發現,只有讓幼兒真正成爲區域活動的主人,伴隨着他們的纔是愉悅、興趣,才能滿足他們自我發展的需要,纔是最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秦元東.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352(20):s一1().

〔2〕陳家行.在區域中成長:對幼兒園區域的實踐與反思〔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55.

〔3〕弗洛姆.爲自己的人〔M〕.孫依依,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30一31.

〔4〕李建君.區角,兒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38,39,4().

〔5〕李火林,黃小平.對自主性的一點思考[J],1992(21)

〔6〕秦元東,王春燕.幼兒園區域活動新論:一種生態學的視角[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7〕林惠傑.區域活動中師幼互動行爲探析[J].教育評論,2005(3)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篇3

一、調查目的:

處於生長髮育階段的幼兒,對營養的需求非常廣泛。現代家庭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理應不存在營養問題。但是事實際上卻由於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遷就,致使幼兒任性嬌慣,邊吃邊玩,挑剔,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於。因此,怎樣才能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成爲我們一直關注的話題,透過對班級小朋友的飲食習慣進行觀察,分析,並和家長取得聯繫,找出方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二、調查時間、地點、對象、方法:

(一)、調查時間:

(二)、調查地點:小紅花幼兒園

(三)、調查對象:大上班

(四)、調查方法:觀察法、訪問法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調查結果:

在昆明市教工第一幼兒園實習期間,我觀察了我所在大一班全休幼兒在班級就餐時的飲食習慣,對於出現的頻率較高的不良飲食習慣做做出如下統計:

1、挑食、偏食 9人

2、吃飯時講話 12人

3、進餐時間超過30分鐘 7人

4、湯食5人

5、飯前忘洗手、飯後不擦嘴3人

6、飯菜撒在桌上 10人

7、吃飯情緒低落 3人

(二)原因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幼兒不良飲食習慣現象比較嚴重。透過調查,我發現幼兒不良飲食習慣形成有如下幾個原因:

1、家庭因素影響

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現象在家中發生多於在幼兒園,因爲家長的過分嬌慣,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父母對孩子總是百依百順,這樣就助長了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養成。

有此家長缺乏相應的經驗,或者因爲工作忙,自己的飲食態度和習慣就不正確,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

2、外部環境因素影響

老師和家長的評價都會影響孩子的就餐情緒,而就餐心情的好壞能很大程度影響孩子進食。

幼兒在家零食不離口。或則在家吃早餐再來幼兒園,打亂了正常的飲食規律,不利於良好飲食習慣養成。

園伴飲食行爲的影響,幼兒喜歡模仿,同伴挑食或速度的快慢都會影響周圍幼兒;另外、同伴關係也會影

響進餐,例如同伴之間鬧矛盾,導致情緒低落,食慾不佳。

3、身體因素影響

大班幼兒正在換牙期,換牙期間會食慾不佳; 身體狀況,生病也會影響飲食。

五、如何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方法

(一)合理組織,使幼兒有良好的用餐情緒

1、正確對待不同飯量的幼兒

根據各個班幼兒自身的特點,正確對待不同飯量的幼兒。進餐時對生病的,個別食慾不好的幼兒應爲他們提供可口的飯菜,不要強迫他們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兒長期飯量不大,但精神狀態良好,應尊重幼兒本身的意願,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2、家園共育、控制零食

【摘 要】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培養幼兒獨立生活進餐的能力,它有利於幼兒對食物的喜好,也有利於培養幼兒文明的的飲食行爲。但是長期以來,幼兒飲食中的不良習慣卻一直困擾着家長和老師。本文透過示範法、鼓勵法、選擇法、誘導等方法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更好的促進幼兒飲食習慣的形成,促進幼兒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飲食習慣;規律

1 飲食習慣的定義

飲食習慣是指人們對食品和飲品的偏好。其中包括對飲食材料的偏好,烹調方法的偏好,以及烹調風味及佐料的偏好。飲食習慣是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世界各國人們的飲食習慣由於受到地域、物產、文化歷史的種種影響而十分多元。而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不良的飲食習慣有偏食、挑食、飲食沒有規律。

飲食與健康的關係飲食(又稱“膳食”)是指我們通常所吃的食物和飲料。所有的食物都來自植物和動物。人們透過飲食獲得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和能量維護自身健康。只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鑄就我們健康的身體,而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僅會影響個人而且還會影響其他人。

2 幼兒不良的飲食習慣的表現及成因

2.1 飲食無規律的表現與原因

所謂孩子飲食無規律是指孩子主餐沒有固定時間。例如早餐有時六點吃,有時則八點才吃,有的甚至九點才就餐。長期飲食無規律,就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飲食時間沒有規律,孩子餓了

的時侯沒有了飯吃,就沒有精神在外面做遊戲,看書、畫畫,從而破壞孩子的`學習生活規律,影響學習休息。

飲食無規律的原因首先是由於父母工作較忙,不能按時回家,給孩子提供無規律的飲食條件,使就餐時間被迫推遲,或因還不到就餐時間就已經做好了,也會造成孩子飲食無規律。其次,孩子愛吃零食,是造成就餐時沒有規律的原因之一。孩子吃零食後不會感到飢餓。到了就餐時間,就可能吃不下飯。等過了吃飯時間,食物已經涼了或者該睡覺時,又感到肚子飢餓了。長此以往,會引起消化系統的疾病。再次, 父母的飲食習慣不符合孩子的生理需要。有的家庭一天兩餐或三餐,這對孩子來說可能顯得不夠,因孩子的胃容量有限,每次吃不下太多的東西。另外孩子活動量相對較大,由於孩子處於生長髮育的階段,而又必須多吃一些食物才能夠有充足的能量,來維持孩子對營養的需求。所以孩子由於飢餓而不得不在非就餐時選擇零食,以達到生理上滿足。以上這些都是造成孩子飲食無規律的原因。

2.2 偏食的表現及原因

偏食是幼兒常見的壞毛病,幼兒偏食都是非常不良的習慣,對生長髮育極不利。偏食容易造成維生素缺乏,一旦缺乏任何一種維生素,就會造成維生素的缺乏症,影響身體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偏食會導致某些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篇4

學 號:

姓 名:專 業: 學前教育

年 級: 5年制10級

學 院: 學前教育學院

完成日期: 20xx年1月14日

指導教師: 王麗嬌

前言:

幼兒間的同伴交往是指幼兒在集體中,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種平等、獨立、自願結合、互助互惠橫向的友好關係。同伴關係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透過這種同伴交往所形成的同伴關係與同伴經驗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種需要,對社會性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兒階段孩子就已表現出交往能力的差異。對幼兒來說,進入幼兒園後生活中最經常、最主要的接觸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精神環境,有利於他們形成自尊、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有利於促進其社會化及心智的發展。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幼兒最重要的社會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於幼兒擺脫自我中心,增強幼兒的情感支援,促進其親社會行爲、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認知等方面的發展。

本文透過對中班教師進行調查,從中瞭解現在的教師對於幼兒交往情況的關注程度,對於幼兒交往中產生的問題是否能及時的發現並解決問題。幼兒同伴交往是幼兒期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是爲未來形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爲、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認知一個奠基階段。因此這是需要教師的爲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同伴交往環境,而這需要教師的細心觀察與指導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學習初步的交往列爲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可見,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顯得多麼的重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這有利於對幼兒的人際交往教育系統的開展下去。當代幼兒不僅要有高智商的頭腦、健康的身體,更要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所需的交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卡耐認爲:

“成功等於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係。”所以,形成幼兒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

而幼兒園是孩子孩子學習知識、能力、品德與交往最重要的一個場所,而這些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一步步成爲孩子的內在品質。幼兒園中的社會領域教育具有潛移默化性,教師作爲課程實施者、與幼兒交往和互動過程中的細心觀察與關注,對幼兒的社會行爲發展發揮着重要的影響.現在的幼兒受許多外界因素的干擾,影響了其正常的同伴交往。教師對於幼兒的交往情況給予的關注,並透過幼兒的交往情況發現幼兒的交往問題與心理問題並及時給予幫助與指導。教師對的關注與指導,往往能影響幼兒爲來的社會發展。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120位中班教師

(二)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三)調查內容:教師對中班幼兒同伴交往情況關注程度,共20個題目。其中包括

(一)對於交往的方式上的關注程度

第1題 觀察幼兒主動把自己介紹給新夥伴

第2題觀察幼兒使用微笑、揮手、點頭等體態語

第3題 觀察經常一個人獨自呆着的幼兒

第8題經常觀察幼兒的交往語言嗎

(二)在活動時對於幼兒交往的關注程度

第5題 在活動中能爲幼兒提供主動探索、發表意見的機會

第6題 觀察有的孩子能組織一羣孩子一起活動,在活動中提出建議,成爲領頭人第20題在遊戲中是否經常關注幼兒的交往情況

(三)教師的幫助幼兒交往對於幼兒的關注程度

第10題能經常把班裏的幼兒的交往情況及類型劃分嗎

第11題當幼兒有告狀情況時會進行處理嗎

第12題對於經常樂於助人的小朋友能否經常提出表揚讓大家學習

第4題對於幼兒之間爭吵時是否及時調節

(四)在心理方面對於幼兒的關注程度

第9題對於受被忽視型的小朋友的關注程度

第13題關心不快樂或受到傷害的小朋友

第14題 對於一些自來熟的小朋友教師是否能經常鼓勵他們與一些被拒絕兒和孤立兒相處的小朋友進行交往幫助

第15題 分析憂鬱,性情壓抑、退縮型的小朋友並提供幫助嗎

第7題 觀察孩子進入陌生班級時情緒

(五)對幼兒的交往的幫助

第16題經常

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禮貌用語嗎

第17題 會上一些社會交往能力的課嗎

第18題 是否能對幼兒經常提出表揚

第19題是否能常家園合作,強化幼兒的交往能力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對中班120位教師發放的調查問卷中,成功收回120份,其中有108份有效。 結果分析如下:

現階段大多數教師對於幼兒交往的關注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可是這種關注的並不深入,由於多教師不能真正的細緻的對幼兒的交往進行觀察分析並解決,從數據的大致分析來看對於總是觀察的和經常觀察的差別不算太多,說明大部分教師的對於幼兒的關注程度的頻率算是比較高的,但是經常關注的比例還是要比總是注的比例要高一些,這說明教師的關注還需要加強。而很少以及從不和前兩個的比例相對來說差別較大,它們所佔的的比例很小,可是還是會有一部分教師忽略了一日生活中對於幼兒交往的關注,關注幼兒的交往對幼兒未來的成長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1、討論

教師對中班幼兒同伴交往情況關注程度

(一)對於交往的方式上的關注程度

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篇5

自信心作爲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心理品質,是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和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國頒佈的《幼兒工作規程》,明確地把培養幼兒自信心作爲重要目標,爲此我針對幼兒自信心發展的狀況進行調查與研究。透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瞭解,發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信心不足的問題。以下是我這次調查的一些情況。

一、調查的一些基本情況

調查時間:20xx年9月20日到11月20日

調查地點:重慶市開縣敦好鎮桃溪小學附屬幼兒園,正壩小學附屬幼兒園 調查內容: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和原因

調查形式:採訪部分幼兒老師座談會,走訪家長,聽課和幼兒一起遊戲等。

二、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和原因

透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瞭解,了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問題和形式的原因具體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 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

依戀父母,用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懼怕陌生人。上課時不敢或很少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回答問題時手足無措,聲音輕。不敢主動要求參加活動或其他小朋友的遊戲;對自己的活動結果或過程缺乏自信心,經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師我做得對嗎?”“老師是不是這樣?”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與別人相比,特別是被別人笑話。;不敢主動地與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縮,退縮、迴避,獨處或獨自遊戲。缺乏主見,總是跟在能力強的小朋友後面,聽衆他人的安排;遇到問題,常常害怕、退縮、迴避、容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害怕嘗試新事物、新活動,在活動時總是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的活動,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難度的或有挑戰性的新活動。

(二) 幼兒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導致幼兒自信心不足的有因有很多,我透過訪談調查,發現成人過度的包辦代替、過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評價、教育方法的不當,是造成幼兒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1、 過度的照顧

幼兒期,是孩子們學習各種技能,培養幼兒發展能力的重要階段,外界各種大量的資訊無時無刻地刺激着幼兒生理,心理上的機能,不斷促進其功能的運轉。而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溺愛、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有的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給自己惹麻煩,大包大攬;有的過分偏重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有的孩子被同伴欺負,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忽視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導致孩子對新環境感到陌生、不安和無助。許多老師也有同樣的行爲,認爲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們的幫助,因此在教學中儘自己所能爲幼兒做各種事情,解決各種問題,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幼兒鍛鍊的機會,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處理能力、遊戲能力、而且缺乏活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與人交往、缺乏獨立性、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而這更易遭受挫折、失敗、而形成自卑。

2.過多否定。

幼兒的自我評價往往缺乏獨立性,他們更容易輕信和接納成人的評價,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評價對孩子發展的影響,經常隨意批評、否定孩子,甚至指責、排斥孩子。由於愛不正確的兒童觀和觀的影響,成人習慣地認爲我們給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確的,而孩子應該是無條件地接納我們的給予。於是要求孩子事事聽從自己的安排,“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動,你會弄壞的。”“你不會還小呢。”用這種毫不遮掩的態度來懷疑孩子的能力,使他們形成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高地要求也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由於自己志願未能實現或是社會潮流的影響,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孩子由於年齡特徵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難以達到成人的高要求,爲此受到批評、否定甚至訓斥,這種經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極否定,會使幼兒產生已不如人的感覺,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體驗,反而使他們經歷失敗走向自卑。

3.要求太嚴格

很多老師由於愛教育觀、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在設計教育活動時,不考慮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對全體幼兒提出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就使許多能力弱的幼兒經常不能達到設定的目標,缺乏成功體驗而經常體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習慣性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以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如“瞧亮亮畫得多好,看看你畫些什麼呀!”“人家有八顆五角星,你才三顆,真讓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這孩子什麼都不會。”這種比較會使幼兒認爲自己有很笨,很差,懷疑自我的價值,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三、如何增強幼兒自信心的一些建議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它與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尤其是幼兒自我評價水平密切相關,自我評價是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所以,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一) 給幼兒以鼓勵和肯定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於鼓勵幼兒,“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鼓勵的條件下,其自身潛力的發揮是平時的2至3倍。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與激勵。因此,對於幼兒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予熱烈的讚揚。正確的表揚可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減少心理緊張。其做法是對事不對人,要對活動過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進行評價,讓幼兒明白真正值得表揚的是什麼;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貼上“好孩子”標籤。例如:“當孩子主動地向老師或客人問好時,正確的表揚應該是:“你真有禮貌!”而不是”“你真是個好孩子!”其次,表揚要誠心誠意,不要參雜批評的成分,如“今天畫得不錯,可你不如豆豆畫得好。”老師的本意是鼓勵孩子的進步,可孩子卻覺得老師在批評他。使自信心受到傷害而放棄努力。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成人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特別是要給予發展慢的孩子以關心和鼓勵,讓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長處。讓孩子從成人的賞識,誇獎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他就會覺得“我能行”“ 我一定能幹好”

(二) 給孩子創設成功的機會。

自信心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認識,幼兒時期正是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想讓幼兒從自身獲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實力,成人就必須給幼兒以充分的信任,幫助幼兒透過親身實踐經歷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識與評價。如:對身體素質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勵幫助,陪伴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對處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給機會練習;對手工、繪畫、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點。使孩子逐漸樹立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成功後再增加難度。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應及時表揚,充分肯定進步。即使孩子失敗了,也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讓他再試一試,使他們知道透過努力能獲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在培養孩子能力時,成人不能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鍛鍊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不能操之過急而責備孩子,否則對孩子樹立自信心不得利。

三) 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現代情緒理論認爲: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兒童的閱歷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許多事情上容易面臨困難與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切不可拔苗助長。我們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視孩子發展區的需要,提出的要求應是循序漸進的,成人對孩子的期望值要與孩子的身心發展及所處的客觀條件相適應,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如發現這一期望值不適合孩子的發展狀況時,應及時調整,避免孩子經常處於踮着尖還夠不到蘋果的處境。因爲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喪失信心。

(四) 增強幼兒的耐挫力。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怎樣評價自己,怎樣對待失敗,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孩子的情況,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應珍視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不足和失敗,要讓幼兒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只有不斷戰勝困難的人,才能進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敗只會傷心難過,這時成人要主動接近他,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透過其他補償方式來彌補弱點以獲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發展一般,但社會性發展較好,能關心集體,熱愛勞動,成人要幫助他們發揚長處獲得自信。成人還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長處,當自己獲得成功時要關心幫助弱者,當自己失敗時也不自卑。成人要經常展示孩子的強項,使孩子獲得自信。

四、調查後的一點體會

透過本次調查,我自己也受到了很多教育,我認爲自信心真的是一種動力,可以推動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綠,散發着勃勃生機;自信心是一面風帆,鼓動理想之舟抵達勝利的彼岸。如果家長和教師能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教育孩子,從小爲其播下自信的種子,那麼交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能爲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生活,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獲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