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行政公文 > 報告

小學合唱教學調查報告

報告3.28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合唱教學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合唱教學調查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意義及理論依據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班級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農村學校藝術教育一直以來不被重視,班級合唱教學現狀總是不盡人意:很多班級唱歌會出現“喊歌”的現象;多數班級只知齊唱不懂合唱;有些班級在唱合唱歌曲時唱着唱着就會變成一個聲部;有些學生則捂着耳朵大聲喊唱,企圖壓倒另一個聲部。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的音樂基礎差,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習慣等方面參齊不齊;其次,學生缺乏對於聲部和諧的感性體驗和合唱的成功經驗,因而興趣不高;再次,現行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合唱歌曲,題材廣泛,風格迥異,其中有不少流傳久遠的優秀的兒童合唱歌曲,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卻沒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往往以農村孩子音樂基礎差爲由,迴避合唱教學,只教孩子唱一個聲部。長期以來,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使教師和學生對班級合唱產生畏難情緒,最終導致失敗。讓合唱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大家用同一種聲音表現同一個內容、同一種感情,可以培養學生在集體中的合作精神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聲音和心靈均衡和諧地發展。用甜美的歌聲歌唱生活,用真摯的感情溫暖人心,合唱可以顯示出一代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面貌,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國民教育水平,對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有重大作用。因此,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力,儘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驗,培養羣體意識及協作、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薰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音樂教師應該重視合唱教學,堅守“音樂課”這塊空地,普及合唱藝術,從而讓學生在合唱教學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學生的羣體意識、合作能力等,對此我以班級爲單位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思想理念,根據學校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開展了合唱教學的研究。

以班級爲單位的童聲合唱教學實踐,正是基於新課程理念,充分利用集體歌詠、合作學習和表演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羣體協調能力和寬容理解、共同參與的集體主義意識和相互尊重合作的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他人、人類,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申請本課題的研究就是針對教學班孩子們的聲音條件、樂感,兼顧他們的興趣愛好,把科學的發聲方法和歌唱技巧、技能的訓練隱藏於課堂情感教學與情景教學之中,採用快樂地、易學易練的方法、合理地利用時間,透過長期的'堅持不懈引領孩子們一步步進入合唱的殿堂。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分析及解決問題

(一)簡要分析目前國內外研究狀況

合唱是一個團隊集體創作音樂的藝術形式,她以她特有的生產過程在藝術創作的同時也錘鍊着唱歌的人羣,因此世界各國都將合唱訓練視作培養社會進階人才的重要科目。日本整合了歐州的經驗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全面開始了全國自6歲到大學以合唱爲主的音樂課堂教學。經過30多年的堅持,日本的課堂音樂教學從演唱故鄉的老歌到演唱世界名曲,形成了具有日本自己特色的合唱教學體系,培養了一批批具有愛國熱忱和創造精神的優秀人才。

(二)本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低年級開始,着重抓好節奏、音準、正確的發聲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唱好齊唱,爲學習合唱打好基礎;中年級開始進行合唱的基本訓練,由二部輪唱過渡到二部合唱;高年級加強進行聲音控制力訓練,逐步提高合唱要求。本課題的研究起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學於掌握科學的歌唱技能技巧,呈示和諧、統一、均衡、生動富感情的合唱,着力於審美情感和能力的形成。

(三)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合唱教學能培養學生有較好的音樂感受和審美能力,對學生的智力發展、養成集體主義觀念、團結合作、互相尊重、文明高尚的情操等方面有着獨特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1、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它是小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對於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思想素質都有着積極的作用。組織良好的合唱教學,能幫助學生掌握一個正確的歌唱方法,透過有情感的歌唱,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合唱藝術的魅力,從而喜歡音樂,提高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培養正確的音準與節奏感,同時激發振奮他們的樂觀精神,豐富其形象思維能力。

2、在合唱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一個好的合唱演員就是一個好的獨唱演員,而一個好的獨唱演員不一定就是一個好的合唱演員,缺乏了組織紀律性和協調性,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在合唱中,發出異樣的聲音會破壞合唱的整體性。從而教育學生做人也要和同伴和睦相處,融入集體。

3、爲校合唱隊培養人才和後備力量,建設學校校本課程的特色。

4、用教學實踐支撐教學理念,逐步提升班級合唱的品質,豐富拓展童聲合唱這一領域,爲理論的發展和教學體系的建設奠定基礎。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一)課題研究目標

1、透過本課題研究,促進學生愛好音樂,與音樂交朋友,終身享受音樂。

2、透過本課題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演唱習慣,促進合唱的普及和發展。

3、學習合唱知識和合唱技能,能夠自信地、和諧地,富有表現力地歌唱。提高音樂審美情趣,分享合唱樂趣,全面發展音樂素養,品嚐成功的喜悅。

4、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和聲王國裏接受薰陶,樹立進取樂觀的生活態度,在不斷的協調、磨合當中,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的發展。

5、積極開展合唱活動,打造合唱特色,建設學校藝術文化。

(二)課題研究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起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學習掌握科學

的歌唱技能技巧,呈示和諧、統一、均衡、生動富有感情的合唱,

着力於審美情感和能力的形成。

合唱藝術是歌唱的藝術,聲音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對於未受過正規訓練的孩子來說,要集體的聲音和諧統一,融爲一體,就必須經過科學的訓練,使每個隊員都能用一致的方法來演唱,以達到“融合”的境界。在童聲訓練中,首先應該要求音色的自然與優美,讓聲音有“漂流感”,讓聲音流動起來,輕細、明亮是童聲的特色;這樣,既保持童聲輕柔的音色又能使聲音統一、和諧。在低年級,着重抓好節奏、音準和正確的發聲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唱好齊唱,爲學習合唱打好基礎;中年級開始進行合唱的基本訓練,由二部輪唱過渡到二部合唱;高年級加強進行聲音控制力訓練,逐步提高合唱要求,能演唱童聲合唱作品。

四、研究的方法

(一)觀察法

課題研究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觀察法,觀察被研究對象,明確觀察的重點,客觀地瞭解被研究對象的合唱興趣,透過對現象的分析,找出偏差。

(二)調查法

運用問卷、訪談、測試等方式,系統地瞭解我校師生對於合唱歌曲教學開展的現狀及他們的需求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三)行動研究法

結合師生實際開展本實驗研究活動,根據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有效策略開展的實踐成果,不斷交流與反思,以實踐彌補理論與經驗的不足,定期對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及時調整,並做好記錄。

(四)文獻研究法

學習和研究小學音樂教材教法、新課程標準、兒童心理學、以及關於合唱方面的專業書籍、論文等,以充實課題研究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提高其課題研究能力。

(五)經驗總結法

定期總結自身音樂教學研究過程中的體會與收穫,形成經驗材料。

五、研究過程

(一)營造合唱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唱觀念

充分利用距離學生最近的優勢、利用校園裏的多種教育媒體,充分展示合唱藝術的魅力,並滲透到孩子們的校園內外的生活中,讓孩子們盡情地感受藝術、欣賞藝術、尊重藝術。

1、利用校園廣播站,每天播放合唱歌曲和合唱知識,時間可長可短,內容可以一月一換,也可間插在其他主題內容之中。讓孩子們對合唱歌曲耳熟能詳、隨口而唱。

2、積極組建校園師生合唱隊,加強訓練和多種形式的演出活動,吸引廣大師生參與,並面向全校師生開辦合唱知識講座,擴大影響,形成良好的藝術學習氛圍。

3、開闢校園板報、宣傳欄、學生手抄報等專欄介紹合唱知識、合唱歌曲,也可結合主題班隊會組織音樂知識競賽等。

4、音樂教師在佈置校外作業時,可以把合唱歌曲的學習和收集作爲一項內容來完成,如利用電視和網絡,一週收集一條自己喜歡的合唱團的演出資訊或者周圍的音樂活動情況,一小組一月學會唱一首合唱歌曲等。

(二)從“師生合作”入手,爲學生的演唱搭建橋樑。

合唱可以是生生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在教唱二聲部合唱曲時,可以先由老師奏或唱第二聲部,與擔任第一聲部的學生合作,以後讓學第二聲部的學生先輕唱,再逐漸放開聲音跟自己一起唱。當感覺到第二聲部的學生較有把握後,自己的奏或唱隨機地大聲變爲小聲,完整地變爲要在某些音“攙扶”一下,待達到“火候”時,再讓學生兩個聲部合起來,這樣就“水到渠成”了。必要時候,教師可以反過來輔助第一聲部,使之能順利地與二聲部合作。在與低段學生合作時,創設情鏡,採用分角色合作演唱也特別能激起學生興趣。如第二冊《兩隻老虎》中第一次出現了輪唱的形式,演唱時老師和學生分別扮演大老虎和小老虎,大老虎先唱,唱得稍響,小老虎後唱,唱得稍輕,要求學生邊唱邊聽老師演唱的聲部,合作較好後可變換角色演唱。又如演唱《閃爍的小星星》時,可分別扮演星星媽媽和小星星進行輪唱,媽媽帶着小星星迴家了,在音量、速度上可做變化。如果可能,還可以在不同的調性上演唱,讓學生聽出老師的歌比自己高還是低,並用手勢來表示。這樣,學生的和聲聽覺回越來越敏銳,在聽覺提高的同時,和聲的表現也會增強。

(三)從“做歌曲”入手,創造性使用教材。

合唱是一項羣體性的活動,它既需要合作者有較好的團結意識和合作意識,更需要合唱者對音準、節奏有較好的感知和表現能力。而這種意識和能力則需要較長時間的培養和磨鍊,而且是在具體的演唱實踐中才能逐漸形成。從教材選曲看,二年級開始出現了輪唱,三年級的聆聽曲目中出現了合唱曲,但分量不多。而從四年級開始則出現了大量的合唱曲,有些歌曲難度偏大,不適合學生實際。課改中指出教材是對話的文字,是“活性因子”,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展和重組。因此,在班級合唱教學中,從“做歌曲”入手,充分挖掘歌曲合唱素材並進行二度創作、改編對培養學生的合唱合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