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余光中1.21W

余光中攜一縷鄉愁,創作了著名的詩篇《鄉愁》,引起無數遊子的思鄉的情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余光中鄉愁讀後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篇一: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

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人抽象化的空泛。這首詩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波浪。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爲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爲撩人愁思了。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篇二:

在現代的詩篇和散文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們的思鄉,也表現了他盼望祖國大陸的統一。他,就是著名的臺灣詩人,《鄉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到了臺灣,共產黨就把解放臺灣看作是一件大事。毛主席曾說過:“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爲上策”。漸漸的,中國和臺灣從敵對到友善,開始逐漸走向光明,而到後來,臺灣當局發生變化。一些臺獨分子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陰謀。中國各族兒女和臺灣大部分民衆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臺獨鬥爭。

詩人余光中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親眼目睹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看到了時隔幾十年後,有的人與在大陸的親人抱頭痛哭,敘述着太多的悲歡離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親人的墳墓前。於是便寫了這首小詩《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親在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頭;後來啊,鄉愁是一坊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頭。

詩雖然不長,不過卻表達了他對祖國統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繪了祖國了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蹟,而有一些則是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而現在,當我們再一次品味這些詩時,不免會產生一種想法:臺灣到底何時統一?這種想法到現在還是一個知數。而現在我想說的.是:“讓我們盼望祖國大陸早日統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劇再次出現。

當然,余光中作品還有很多,我在這裏只舉了一篇,如果本文有什麼問題,請給予改正。

又一次讀到余光中先生這首著名的鄉愁,其中飽含了作者對故鄉、對母親、對愛人的熱愛,進而把感情昇華爲對祖國大陸的熱愛,其中還隱含着作爲祖國的一部分早日迴歸大陸的熱切期盼,這個應該是作者寫這首詩的深意。

這首詩以極其平淡簡單的文字表達了深摯的情感。我覺得這首詩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詩人寫的時候好象不是在用文字書寫,而是在用心書寫,每一個字都彷彿是從詩人心底裏流出來的感情的泉,細膩而清冽。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遊子以心理的共鳴和激盪,很久沒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想念那些愛護自己的親人。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篇三:

餘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彷彿近在眼前。他說:“寫《鄉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着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爲可能。”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着朦朧的玻璃窗,看着父親母親追着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麼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於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麼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着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餘先生的鄉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無望。他是那麼的驚恐,那麼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然而卻又是那麼的彷徨失措,因爲他沒有辦法啊!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爲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繫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託之處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在這首詩裏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繫起來的物,藉着着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託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裏,其實是有着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麼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麼的讓人心痛,爲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讚美這長江水!相思並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着余光中的鄉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那麼,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餘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於物所選的“物”是那麼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現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麼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餘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爲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託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