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中考語文文言文總複習三篇

文言文3.31W

中考語文文言文總複習(一)

一、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型

中考語文文言文總複習三篇

1.“何……之有”表示反問,其中的“之”是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誌。“有”是動詞,“何……”是其賓語。提前賓語的作用在於強調賓語。“何……之有”可譯爲“有何……”。“何”並不是賓語,而是定語。賓語是“……”所代替的名詞性短語。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韓非子·難二》)——也是國君的力量,臣子有什麼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即“不是嗎”,或者“不也是嗎”。如: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學習了又按時去複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傳·子魚論戰》)——利用敵人受阻的機會進攻他們,不也可以嗎?

3.“何以……爲”,“爲”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作“爲”的前置賓語;“以……”是介賓短語,作“爲”的狀語。所以“何以……爲”,等於介賓短語“以……”加動賓短語“爲何”,相當於“用(要)……做什麼”。如:

(1)然則又何以兵爲?(《荀子·議兵》)——既然如此,那麼用兵做什麼?

(2)即爲真王耳,何以假爲?(《史記·淮陰侯列傳》)——就要做真王了,要個假王的名義做什麼?

“何以……爲”有時也作“奚以……爲”“安……以爲”。如: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莊子·逍遙遊》)——要飛到九萬里之外又向南飛幹什麼?

(2)君長有齊,奚以薛爲?(《戰國策·齊策》)——您長久地據有齊國,要薛城做什麼?

4.“無乃……乎”,可譯爲“恐怕……吧”,用反問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說話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私心刺謬乎?(《報任安書》)——現在您讓我推薦賢士,恐怕與我的心意相違背吧?

(2)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孔子說:“冉求,恐怕該責備你吧?”

二、表示疑問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當於“對(把)……怎麼樣(怎麼辦)”。“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虞姬啊,虞姬啊,對你怎麼辦呢?

有時可將上述句式緊縮爲“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們作謂語,用來詢問辦法,相當於“怎麼樣、怎麼辦”;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於“爲什麼、怎麼”。如:

(1)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捕蛇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怎麼樣?

(2)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杞人憂天》)——整天在天裏面(大氣裏面)活動,爲什麼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2.“何所……”“誰……者”,這是兩個主謂倒裝疑問句式。“何所……”等於“所……(者)何”。 “所……”作主語;“何”是疑問代詞,作謂語。如: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木蘭你想的是什麼,思念的是什麼?

(2)誰爲大王爲此計者?(《鴻門宴》)——給您出這個主意的是誰?

中考語文文言文總複習(二)

一、“以爲”,“以……爲……”

“以爲”是由介詞“以”和動詞“爲”組合而成的凝固結構,完整形式是“以……爲……”。隨着語境的不同,這種凝固結構的用法和意義也有不同。

1.“認爲……是……”。

例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爲與此同類。(《公輸》)

——我認爲大王攻打宋國,是同這個人一類。

2.“用……做……”或“把……當作……”的意思。

例如:

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爲計策,這才招致禍患。

3.當“以”的賓語,在上文已經出現時,這個賓語便省去,“以……爲……”便結合在一起,構成“以爲”的固定格式。這種凝固結構相當於“認爲(覺得)……怎麼樣”,或者“認爲(覺得)……是……”。

例如: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柳宗元《黔之驢》)

——老虎看見它(驢子),真是個龐大的傢伙,把(它)當作神怪。

4.“以爲”的後面跟了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它與現代漢語的“以爲”、“認爲”相當。

例如:

臣竊以爲其人勇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爲他這個人(藺相如)是個勇士。

二、“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耶)”

1.“不亦……乎”

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測度或委婉的詰問,實際上是用反問的形式表示肯定,相當於“不也是……嗎”或“豈不是……嗎”。

例如: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行進,而劍卻在水裏並沒有跟着行進,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2.“無乃……乎”

“無乃”與句末的疑問語氣助詞“乎”相呼應,用委婉的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推測,相當於“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餚殳之戰》)

——軍隊筋疲力盡,遠方的國君(鄭國國君)又有了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3.“得無……乎(耶)”

“得無……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詞“無”、“微”、“非”連用,構成“得無”、“得微”、“得非”(相當於口語的“莫非”、“恐怕”、“該不會”),並與“乎”相呼應,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

(1)日食飲得無衰乎?(《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范仲淹《岳陽樓記》)

——(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三、“何以……爲”、“何……爲”、“何爲”

1.“何以……爲”

在文言中,“何以……爲”這種句式表示反問,“何”有時可用“奚”、“惡”代替,是“怎麼,爲什麼”的意思。這種形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怎麼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麼”,或“有什麼……呢”。

例如:

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論語·顏淵》)

——君子講究質樸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幹什麼呢?

2.“何……爲”

相當於“(要)……幹什麼呢”。

例如: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史記·鴻門宴》)

——現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們則是待切的魚和肉,爲什麼要告辭呢?

3.“何爲”

“何爲”就是“爲何”、“爲什麼”,多用於直接詢問,有時也用於反問。

例如: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爲斬壯士!(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王劉邦不是想要取得天下嗎?爲什麼要殺掉我(韓信)這樣的壯士!

中考語文文言文總複習(三)

第一題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處及作者簡介。解答這類題目關鍵以課本的書下注釋爲主,注意平時的積累。

第二題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解答這類題目關鍵在平時的積累,考試時要結合上下文,辯明詞語的多種意義,寫出該詞語的特定含義。

第三題一般考查學生句子停頓的把握。劃分誦讀節奏,一定要參照句式的特點,把握特徵,按照不同的停頓規律,以“意羣”爲單位,重在“語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

第四題一般是翻譯題。文言文語句的翻譯,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①詞類活用;②古今異義詞;③一詞多義;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運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譯,做到準確、流暢。

第五題一般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領悟能否說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解答此類題目,要深入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善於分析,表達有新意。

答題誤區

1、字詞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誤:①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準;②不能準確辨析古今異義的詞;③通假字把握不準;④不能辨別文言虛詞的多種用法。

2、翻譯文言句意,失誤主要有:①關鍵詞語沒有譯出或譯得不準確;②對句子的隱含意義不理解。

3、分析文章內容和寫作方法,主要失誤有:①不着眼於全篇,孤立地回答問題;②不善於概括表達,概括不準、不全;③抓不住要點,答非所問。

4、解答開放性試題,主要誤區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無中生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