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戰國策目錄序》閱讀理解

文言文1.42W

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高中文言文《戰國策目錄序》閱讀理解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後世之所不可爲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爲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爲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爲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於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

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爲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爲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爲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爲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於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爲,然後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於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爲神農之言者有爲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選自《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有刪改)

5.下列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臣訪之士大夫家 訪:拜訪

B.此理之不易者也 易:改變

C.偷爲一切之計而已 偷:苟且

D.皆著而非之 非:批駁

6.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而疑其不可考者 所以遣將守關者

B.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 吾嘗終日而思矣

C.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 下列各組句子中能分別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謀詐之術觀點的一組是( )

A.①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爲異論哉?

②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論作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

C.①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爲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

②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

D.①是以孟子之書,有爲神農之言者,有爲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爲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爲,在舊法已亡、舊俗已滅絕很久的情況下,孔子、孟子闡明先王之道,並不是勉當時國君之所難,而是因時之變提出應當實行的主張。

B.《戰國策》的寫作上接《春秋》,下至楚、漢的興起,記載的時間跨度長,史料豐富。作者對這部書的史料價值進行了肯定,認爲不應該將它廢棄。

C.文章採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劉向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和孔孟不惑於流俗,而篤於自信的對比,孔孟之道與遊士邪說的對比。

D.作者認爲,戰國遊士之說只是偷爲一切之計,他們尚詐、言戰,有百弊而無一利,小則亡身,大則亡國,遠不如先王之道用之無弊。

9.斷句和翻譯

⑴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波浪線的文字斷句。(3分)

是以孟子之書有爲神農之言者有爲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⑵翻譯下面的句子。(7分)

①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其爲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