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曾鞏

《戰國策目錄序》閱讀答案

曾鞏1.08W

《戰國策目錄序》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曾鞏。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

《戰國策目錄序》閱讀答案

  戰國策目錄序

  曾鞏

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後世之所不可爲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爲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爲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爲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於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

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爲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爲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爲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爲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於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爲,然後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於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爲神農之言者,有爲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雲。

《戰國策目錄序》閱讀答案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闕:損傷

B.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後世之所不可爲哉強:強迫

C.偷爲一切之計而已偷:苟且

D.然後以禁,則齊齊:一致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B.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爲當世之法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C.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D.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3.下列各組句子中能分別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謀詐之術”觀點的一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爲異論哉?

②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論作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書,有爲神農之言者,有爲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爲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爲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

②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第二段可以看出,劉向認識到了“謀詐”之害,但是他又爲戰國時的謀士們開脫,認爲在當時形勢下,他們不能不那麼做。而作者不同意劉向的後一觀點。

B.第三段以孔孟爲例,有力地否定了劉向“不得不然”的觀點。孔孟與策士們生活於相同的年代,卻能闡明先王的治國之道,看來並不是非用“謀詐”之術不可。

C.作者認爲《戰國策》宣揚“謀詐”之術,而邪說會危害正道,所以應該把它廢棄禁絕;但考慮到它的史料非常豐富,又認爲不能毀掉。

D.作者儘管與劉向意見相左,但依然能客觀地肯定劉向的長處,遺詞十分委婉,充分表現了對前代學者的尊重。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乎流俗而篤於自信者也。

(2)其爲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

(3)放而絕之,莫善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