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淺談詩歌

詩歌2.39W

一、優美的旋律

淺談詩歌

旋律是音樂外在美的一個呈現形式,在本質上是人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詩歌從外在來看,沒有曲譜,沒有旋律,但詩歌能以文字形式來表達人類的情緒,這種情緒與音樂旋律所表達的情感是一致的,這是音樂和詩歌兩種藝術形式的互通之處。比如《再別康橋》這首詩就可以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一曲旋律優美的音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舒緩、輕盈、柔和而略帶憂傷的詩詞,傳達出詩人無限留戀惜別之情。再比如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的《錯誤》中“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亦採用這種婉約、柔情似水的旋律來表達“思歸的婦人”對“歸人”的思念。傷感之情油然而生,這是旋律所產生的審美效果。

二、和諧的節奏

白居易的《琵琶行》,當學生讀到“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一部分時,如同唱歌一樣,非常整齊,律動感較強。爲什麼會這樣呢?這部分詩節奏分明嚴謹,和諧自然;韻式上隔行押韻,將詩歌錯落有致地排列開來,韻律在其中徐徐鋪展開,形成漣漪般優美的節奏。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很好地體現了詩人感情的起伏變化,給讀者以獨特的審美快感。

三、靈活的押韻

詩歌押韻把渙散的`聲音連成了一個整體,使人讀前一句時就會聯想到後一句,讀後一句時回想起前一句。如《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有韻腳“iu”的音,又有“u”的音,還有有“an”的音,既體現了詩歌的押韻要求,但又不拘泥於俗套,靈活使用韻腳,還不顯得混亂,井然有序。

四、多樣的音調

一首詩由許多字詞的聲音組成,字詞聲音之間的整體關係,構成了詩的音調。中國古典詩歌的音調主要是藉助平仄組織起來的。詩歌還常常藉助雙聲成詞、疊韻詞、疊音詞和象聲詞來求得音調的和諧。雙聲、疊韻、疊音、象聲,這類同在中國古典詩歌裏運用得相當廣泛。如“參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遙以相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些詞用得恰當,不但增加了音樂美,也加強了抒情的效果。同樣在現代詩歌中也不少見,如疊音:輕輕的,悄悄的。雙聲:豔影,清泉。疊韻:盪漾,青荇,招搖,斑斕。

俄國詩人曼德爾施塔姆曾經這樣說過:“一首詩的存在依靠內在的形象,依靠先於該詩形成的發音模式。當一個詞還沒有形成的時候,一首詩卻已經唱響了。這是內在形象的音響,這是詩人的聽覺在觸摸它。”(《詞與文化》)詩歌的美感正是來源於這些富於變化和律動的文字,沒有曲譜,卻能歌唱,沒有影像,卻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可以說詩歌即是歌詩,既可吟詠,又可傳唱。於是就有了柳永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在讀詩的過程中,隨着詩歌節奏、韻律變化而變化,隨着詩人感情起伏而升降。可以說,既是在讀詩,又是在讀詩人,讀詩人運用靈巧的手演奏出的音樂。

對於學生來說,已有豐富的文學知識作支撐,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性靈有很好的啓迪作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詩歌學習正好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需求。什麼纔是真正的天籟之音?來自詩人心底的真摯作品,震撼人心的詩歌史詩,既有豐富的廣闊歷史風雲變化,又有動聽的溫馨的鄉間小曲。因此,詩歌的音樂美感可以令一個人超凡脫俗,返璞歸真,身心愉悅,其巨大的音樂魅力無與倫比。

標籤:淺談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