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談高考中的詩歌鑑賞

詩歌2.48W

詩歌鑑賞不僅是平常我們在課內理解課文必訓練的一個專題,也是高考常考的一種閱讀題型。爲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和掌握鑑賞詩歌的思路和方法,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一起分享談高考中的詩歌鑑賞。一起來看看吧!

談高考中的詩歌鑑賞

談高考中的詩歌鑑賞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一.知識儲備:

1.瞭解詩詞的基本體式類別。①從體裁上分:有古體詩和近體詩(即格律詩。注意時代,唐以前只有古體詩,唐以後古體詩,近體詩並存);詞。②從表現方式分:有抒情詩,敘事詩。③從所選題材分:有山水田園詩、軍旅邊塞詩、送別詩、閨怨詩、詠物詩、懷古詩、哲理詩等。

2.掌握一定術語,鑑賞時能說較規範的內行話。①反映詩歌風格方面:雄奇、剛健、悲壯、曠達、灑脫、蒼涼、恢宏、奔放;沉鬱頓挫、纏綿徘側、婉約清麗、明麗清新、含蓄有致、生動活潑、幽默恢諧等。②反映詩歌結構方面:開門見山、逐層拓展、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等。③反映詩歌表現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景語情語、情景相生、託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對比映村、以虛寫實、虛實結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白描勾勒、濃墨重彩等。④反映詩歌語言特色方面:質樸清新、句式整齊、音節和諧、對仗工整、有節奏感、聲情並茂、凝練簡潔、犀利老練等。⑤反映詩人情感方面:愉悅、歡快、欣喜、鬱悶、憂愁、孤獨、悽清、悲觀、失落、激昂、奔放、樂觀、豁達、淡泊、閒適等。⑥反映詩歌總體效果方面:真摯感人、耐人尋味、催人淚下、扣人心絃、發人深思、意境高遠、即景生情、即景自況等。

3.瞭解詩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詩人的風格特點;鑑賞時善於對比揣摩,推此及彼。①從詩歌表現的不同內容上把握。如: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高適、誇參、王昌齡的邊塞詩;首操、鮑照、杜甫·李商隱的詠史詠懷詩;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的愛國詩等。②從詩歌體現的不同風格流派上把握。如:蘇拭、黃庭堅、辛·棄疾、陳亮的豪放詞;柳永、李清照、李煌、姜愛的婉約詞等;李白、杜牧、李賀的浪漫詩,杜甫、白居易、陸游的寫實詩等。

2.主觀試題規範作答。詩歌鑑賞由客觀選擇題改爲主觀表述題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試題的難度,因此必須加強答題規範意識。①要明確,忌含糊。對試題中有你是否同意XXX說法之類的問題,考生必須要明確表態同意或不同意,有時一個表態就是1一2分。含糊不清會造成失分。②要具體,忌空泛。試題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點,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舉詩詞中的詞語進行具體分析,切忌空話套話,泛泛而談;但也要避免簡單的翻譯詩句。③正確揣摩,思想當然。有的考生不仔細品味詩句含意,不正確理解詩意,往往張冠李成,指鹿爲馬,造成嚴重失分。④順勢而爲,忌唱反調。命題意圖往往會在題目中作提示引導。如就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折柳設定題目: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這說明包含着對考生的提示引導,只要順着試題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調,硬說不是關鍵,卻又說不出理由。不能自圓其說,造成失分。

二.直擊考點

縱觀2013年高考對古詩詞的考查,可以發現下面的命題特點:

1.古詩詞文字的選擇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唐詩宋詞元曲,詩詞曲的文學樣式和頂峯時代不再嚴格掛鉤,迴歸文字,迴歸文學。

2.對鑑賞古詩詞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一考點的考查是高考古詩詞鑑賞題目的命題重點,對形象相對較少,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考查比較均衡。其中,對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對語言的考查集中在詩眼和虛詞上,對錶達技巧的考查則主要體現在常見技巧上。

3.緊扣淺易的考綱要求,注重結合具體詩文的理解,不在名詞術語上爲難考生。

4.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考查內容較爲寬泛,較爲自由,側重感情評價,帶有濃厚的主觀性。

5.鑑賞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溝通作品和讀者的橋樑,能幫助讀者正確地鑑賞作品,提高鑑賞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學鑑賞更加客觀,更加註意正確和全面。

6.在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考查的方面有:①內容:敘事、論史、抒情、言志。②思想感情:積極或消極、健康活頹廢。③藝術風格:豪放或婉約。

預測2014年的命題形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單項提問,即僅就一個方面提出問題並要求簡要分析;

二是文學鑑賞與評價思想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考查,即側重考查考生對形式和內容關係的把握;

三是綜合設定,即將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因素綜合在一起考查鑑賞能力。

三.解題訓練與思路歸納

(一)如何讀懂詩歌?鑑賞詩歌讀懂始

請你閱讀以下幾首詩,分別談談你是怎麼讀的?

1.【靜夜思】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濁酒杯。

怎樣纔算讀懂?(圍繞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爲什麼寫三個方面做文章)

1、明白表層意思:

能翻譯出大意:時間、地點、景物、人物、事件等

2、領會深層意思:

寫出了什麼意境(形象、氛圍)

表達了什麼情感(情緒、心境)

反映了什麼思想(態度、觀點)

【示例】:枯萎的藤蔓,纏繞着古樹,黃昏時分的烏鴉飛回樹上棲息。小橋下,溪水流過兩岸的人家。有個旅人騎着一匹疲憊的瘦馬,迎着凜冽的秋風,緩緩行進在古老蒼涼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陽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極度憂傷,漂泊在遠離故鄉的地方。

問題一:如何理解淺層意思?

填充內容詩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

調整語序主謂倒裝、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後連綴,大體翻譯爲意思相對完整的句子

問題二:如何領會深層意思?

1、聯繫資訊,揣摩語言

資訊:題目、註釋、詩人生平、典故;意象語言、情感語言、首尾句

【抓題目】: 思遠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爲無色。

這首詞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錶達這種感情有什麼作用?(5分)

參考答案: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總結:

1、有些題目顯示事件、情感;

2、有些題目交代寫作目的和寫作背景;

3、有些題目點明中心,點明寫作思路。

【抓註釋】: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絕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溼,燕子忙着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淨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閒適的心境(步驟三)。

總結: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

【抓意象,想意境】:找出詩歌中描寫的意象,透過想象或聯想,將意象描繪成畫面,揣摩其意境。

【抓情感詞或句子】:詩歌中的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往往又融情於景或借景抒情,因此,要善於捕捉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有何特點?在這些景中蘊含着作者的什麼情?而對於詩歌的具體體式而言,詩歌的結尾句往往需要重點揣摩與品味。

附錄:

意境主題詞:

宏闊:蒼涼、雄渾、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寧謐、婉轉、朦朧

熱鬧:熱烈、繁華、淳樸、喧鬧、歡快

清冷:悽清、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情感主題詞:

悲:憂愁、悽苦、悲涼、悲傷、傷感、惆悵、沉痛、消沉、怨憤、寂寞、孤獨、煩悶、思念、惜別、依戀、眷戀

喜:歡樂、喜悅、愉悅、恬淡、閒適、悠閒、豪放、讚美、熱愛、仰慕

思想(態度)主題詞:

積極進取、自信豪邁、建功報國、樂觀曠達、憂國憂民、

批判、諷刺

消極、消沉、頹廢、退隱

(二)如何鑑賞詩歌中的景物的形象?

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爲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爲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

【例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的問題。

題李世南①畫扇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③知村近,隔塢④聞鍾覺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 (? 1119) :字天啓,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甕:這裏指水甕。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凹的地方,這裏指山塢。

問題: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類題的.設問方式主要是以下幾種: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2.詩歌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營造了什麼樣的氛圍?

思路歸納:

第一步:對於直接找出意象的題,直接答出即可,注意採用名詞或名詞化

第二步:對於描述畫面的,先找出景物,再適當聯想,概括出畫面的特點或氛圍的特點。

第三步:組織答案,其格式爲:詩歌描繪了___________(景物或圖畫、氛圍的特點,多用形容詞),它透過對_____________(結合具體景物闡述)的描寫。表達了____________情感(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如何鑑賞詩歌中意象的作用?

【例2】:江上賞析董穎①

萬頃滄江②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摩挲數尺沙邊柳,待汝成陰系釣舟。

注:①作者是個窮愁潦倒的詩人,他的一生爲生計所迫而常年奔走異鄉。 ②滄江,因江水呈青色、蒼色故稱滄江。

問題:前兩句寫景寄情,選取了意象一雙鷗有何妙處?

答:

思路歸納: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1.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營造意境;

2.塑造環境或背景的作用,爲人物的活動提供環境或背景;

3.表情達意的作用;

4.襯托人物節操或性格,多在詠物詩中;

5.結構上的線索作用,貫穿全詩;

(四)如何鑑賞詩歌中事物的形象?

詩人經常藉助具有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爲具體描寫對象,在形象描寫中將事物人格化。從全詩看,即把詩人要表現的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徵性的形象曲折地表達出來,這種象徵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詠物詩中常見的鬆、梅、竹等。高考中對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針對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徵意義來設題。透過分析事物形象的特點,來探求象徵體和本體之間的聯繫,進而分析並把握詩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3】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海 棠[宋]蘇軾

東風嫋嫋泛崇光[注],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注】 崇光:美豔的光彩。蘇軾《海棠》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後兩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麼手法?

答:

此類題的設問方式主要有:

1.詩中描寫了什麼(物象)的什麼特點?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思路歸納:

第一步:抓物象的特點;(從詩句對物象描寫的相關語句,如顏色、處境、環境等入手)

第二步:抓物與志的契合點: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

第三步:抓意象的特殊內涵;

第四步:組織答案,格式一般爲:詩歌描寫了_________(特徵、特點)________(物象),它透過對_____________(結合具體詩句分析),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感情)。

(五)如何鑑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這類詩歌往往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二是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詩中的漁翁就是一個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畫漁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漁翁即作者,作者即漁翁,兩種形象具有統一性的一面。

【例4】詩人塑造的人物形象:2012年湖北卷詩 送鄒明府遊靈武賈 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債多平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問題: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作者塑造了至清至廉的鄒姓縣官形象。他清正廉潔。三年縣令任滿離去,馬依舊瘦弱,隨身相伴的還是那些書。如今冒雪遠遊朔方,前程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風。正是透過這些細節的刻畫,展現了鄒姓縣官至清至廉的形象。

【例5】抒情主人公形象:2012年安徽卷 最愛東山晴後雪①[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只愛東山晴後雪,軟紅光裏涌銀山。

[注]①本詩爲《雪後晚睛,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後雪>二絕句》中的一 首。

問題: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4分)

參考答案:詩人是一個心境悠閒、陶醉於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雅士。他只顧尋勝景而不覺春寒,駐足春風夕陽中凝望東山。從這些動作與心理的描寫中,我們可以見出詩人對東山雪景的喜愛之情。

思路歸納:

1找出描寫人物(肖像、行動、語言、神態、心理)、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語句;

2.適當想象,補充,從而分析形象的特徵或特點;

3.分析形象的意義;(聯繫情感、主旨分析)

組織答案:形象特徵+身份

詩歌塑造了____________(特徵)的__________(身份),它透過______________(結合詩句具體分析),表達了____________情感。(視具體情況而定)

四.類題訓練

詳見資料62-64,完成2、3、12、17題

希望以上語文小編分享的談高考中的詩歌鑑賞,對你有所幫助,祝大家考試順利!

標籤:詩歌 高考 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