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說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譯

古籍3.2W

《說文解字序》,又作《說文解字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譯

《說文解字序》原文: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戍役,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爲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採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爲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諸生競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爲倉頡時書雲: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鬥,蟲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爲祕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採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鹹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

《說文解字序》翻譯:

古代庖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上則觀察星象於天,下則觀察現象於地,又看到烏獸的紋理和地理的形狀,近則取法於身,遠則取象於物,於是開始作了八卦,用它來表示法定的圖象。至神農時代,用結繩的辦法記錄事物,諸事繁雜,飾僞的事情不斷髮生。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烏獸足跡,知道紋理可以互相區別,始創造了文字。“百官以乂,萬民以察,大概取象於分別,”“分別了,揚於王庭,”這就是說,文字是在王者朝廷裏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對下佈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倉頡在開始創造文字的時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畫出它們的圖形,所以叫做“文”。後來形旁聲旁相互結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現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來而逐漸增多的。寫在竹帛上的叫做“書”,“書”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時代,文字逐漸改變成不同形體。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沒有相同的呢。

周朝的制度,兒童八歲入小學,保氏先用“六書”來教育王室的子弟。第一種叫做指事。所謂指事,就是一見就可以認識,細緻觀察就可以瞭解它的意義,==(上下)二字就是這樣。第二種叫做象形。所謂象形,就是畫成那個東西,隨着它的形體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這樣。第三種叫做形聲。所謂形聲,就是根據事物造字,再取一個近似的聲符配合而成,江、河二字就是這樣。第四種叫做會意。所謂會意,就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武、信二字就是這樣。第五種叫做轉註。所謂轉註,就是說造這種文字要統一部首,用一個同義的字展轉註釋,老考的關係就是這樣。第六種叫做假借。所謂假借就是本來沒有這個字,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這個概念,令、長二字就是這樣。到周宣王的時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編寫六經,左丘明寫春秋傳,都用古文,字的意義還能夠說明。此後,各國諸侯互相征伐,不服從周天子,他們討厭禮樂妨害自己,於是都廢棄舊時的典章書籍。當時天下分爲七國,各國田畝劃分的制度不同,車路軌道的寬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語言的聲音不同,文字的形體也不同。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丞相李斯就上書建議把這些混亂現象統—起來,廢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書寫形式。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或者稍微進行一些改變或簡化,這就是所說的小篆。這個時候,秦王朝燒燬了經書,廢除了過去的典籍,大量發動隸卒,興起役戍,行政事務,監獄案件一天天繁雜起來,開始產生隸書,以求簡便,於是古文使從此不用了。自此以後秦國文字有八種體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蟲書,五叫摹印,六叫署書,七叫殳書,八叫隸書。

漢朝初年,出現了草書。廷尉的法律規定:學童十七歲以上才得應考,能諷誦理解九千宇的文章才能允當史官;同時也要考秦代八體的寫法。地方送到朝廷去會試,成績最好的錄取爲尚書史。書寫有不正確的就檢舉處分他。現在雖然還有廷尉的法令,可是不考試了,小學也不講求,一般人早就不懂得文字的道理了。孝宣皇帝的時候,召集了精通《倉頡篇》的人,派張敞跟他學習;此外,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能夠講授文字的知識。孝平皇帝的`時候,徵聘爰禮等百多人,在未央宮中講述文字,封爰禮作小學博士。黃門侍郎揚雄採集他們所講的編成《訓纂篇》。合計《倉頡篇》到《訓纂篇》共十四篇,合計五千三百四十字,各書所記載的文字大致都儲存着。到王莽攝政的時候,派大司空甄豐等人校正文字。甄豐自以爲奉命而作,對古文有些改定。當時有六書:第—種叫做古文,就是從孔壁中得到的文字。第二種叫做奇字,就是古文的異體。第三種叫做篆書,就是小篆。第四種叫做左書,就是秦時的隸書,秦始皇命令下杜人程邈所作的。第五種叫做繆篆,是用來摹刻印章的字型。第六種叫做鳥蟲書,是用來寫在旗幟或符節上的。

壁中書,就是指武帝時魯恭王拆孔子住宅而得到的《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有北平侯張蒼所獻的《春秋左氏傳》,各地又往往在地裏挖掘出鐘鼎彝器,上面的銘文就是前代的古文,它們的字型都相類似。雖然不能從這些材料看出文字的流變,但是造字詳情還是可以大致說明的。然而當時的一些人對於這些古文,大加非議,認爲這是好奇立異,故意變更正規文字,向着孔壁憑空虛構一些難以認識的東西,淆亂通行的文字來炫耀自己。。太學的學生都爭着解說文字,闡明經義,妄稱秦朝的隸書就是倉頡時代的文字。他們說,文字是世代相傳的,怎麼會改變呢?競歪曲地說:“馬頭人”是“長”字,“人持十”是“鬥”字,“蟲”字是彎曲“中”字而成的。掌管法律的人說明法律,甚至根據隸書的字形判決案件,把“苛人受錢”的“苛”字說成“止句”,類似這種情況還很多。這些都同孔於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於大篆。可是庸夫俗子玩弄他們的所學,不明瞭他們所少見的東西,沒有看到宏通的學者,也沒有明白文字的條例,把舊藝當作怪異,把野言當成寶貝,認爲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奧妙的東西,認爲自己透徹地領會了聖人的深意。他們又看到倉頡篇中有“幼子承詔”這句話,就說倉頡篇是古代帝王所作的,這裏面還記載着神仙的法術哩!這樣迷誤不明,難道不是悖亂嗎!

《尚書》說:“餘想觀看古人之象”,這就是說,必須遵守古代的記載,不應穿鑿附會。孔子說:“我還看到過古史上的闕文,現在沒有了啊!”這就是批評不懂不問,各逞己見,是非無定,巧言邪說,使天下學者疑惑的那些人。文字是經藝的基礎,也是政治的基礎,前人用它,將文化傳給後人,後人用它認識古代文化。所以說:“基本建立了,其它事物才能產生”,“知道天下的深奧道理就不可錯亂。”我現在編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廣泛地採取通人的意見,至於各種解釋,都是可信而有證據的。稽考詮釋那些解說,目的在於拿它解釋文字,剖析錯誤,告訴讀者通達文字構造的深意。分別部類排列,不使雜亂。在這裏,萬事萬物都可以看到,沒有什麼遺漏。那些意義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說明。書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書》是孔氏本;《詩經》是毛氏本;《禮經》、《周官》、《左氏春秋》、《論語》、《孝經》都是古文經。至於那些還不清楚的,只好闕而不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