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晉書鄧攸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古籍2.51W

鄧攸,字伯道,平陽襄陵鄧莊人也。七歲喪父,尋喪母及祖母,居喪九年,以孝致稱。清和平簡,貞正寡慾。初,祖父殷有賜官,敕攸受之。後太守勸攸去王官,欲舉爲孝廉,攸曰:“先人所賜,不可改也。”嘗詣鎮軍賈混,混以人訟事示攸,使決之。攸不視,曰:“孔子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歷太子洗馬、東海王越參軍。越欽其爲人,轉爲世子文學、吏部郎。越弟騰爲東中郎將,請攸爲長史。出爲河東太守。

《晉書鄧攸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永嘉末,沒於石。然宿忌諸官長二千石,聞攸在營,馳召,將殺之。攸至門,門幹乃攸爲郎時幹,識攸,攸求紙筆作辭。幹候和悅,致之。重其辭,乃勿殺。長史張賓先與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稱攸於。召至幕下,與語,悅之,以爲參軍,給車馬。每東西,置攸車營中。夜禁火,犯之者死。攸與胡鄰轂,胡夜失火燒車。吏按問,胡乃誣攸。攸度不可與爭,遂對以弟婦散發溫酒爲辭。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縛詣以明攸,而陰遺攸馬驢,諸胡莫不嘆息宗敬之。

荀組以爲陳郡、汝南太守,愍帝徵爲尚書左丞、長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爲太子中庶予。時吳郡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唯飲吳水而已。時郡中大飢,攸表振貸,未報,乃輒開倉救之。臺遣散騎常侍桓彝、虞斐慰勞飢人,觀聽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詔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爲中興良守。後稱疾去職。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百姓詣臺乞留一歲,不聽。拜侍中。歲餘,轉吏部尚書。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謙和,善與人交,賓無貴賤,待之若一,而頗敬媚權貴。

攸每有進退,無喜慍之色。久之,遷尚書右僕射。咸和元年卒,贈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祠以少年。

(選自《晉書·鄧攸傳》,有刪改)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稱聽訟吾猶人也 訟:訴訟

B.沒於石 沒:俘虜

C.長史張賓先與攸比舍 比:比較

D.俄而有詔原之 原:原諒

5.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部能夠說明鄧攸受人賞識的一組是(3分)

①混奇之,以女妻焉 ②重攸名操,因稱攸於

③每東西,置攸車營中 ④自縛詣以明攸,而陰遺攸馬驢

⑤時吳郡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 ⑥乃劾攸以擅出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②④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鄧攸身世悲苦,親人先後去世,守孝前後達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稱。他因爲爲人平易和氣、生活簡樸、正直廉潔而被許多人喜歡。

B.石曾經捉住過鄧攸,因爲賞識鄧攸的文辭,不但沒有殺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還把鄧攸安置在車營裏。

C.吳郡鬧饑荒,鄧攸上表請求朝廷允許開倉賑災,但朝廷還未答覆,他就擅自開倉拯救饑民。由此,遭人彈劾而被貶了官職。

D.鄧攸一生數次遷職,總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沒有喜歡或怨怒的表情。他善於與人交往,但有時對權貴有些敬媚。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嘗詣鎮軍賈混,混以人訟事示攸,使決之。(3分)

譯文:

(2)然宿忌諸官長二千石,聞攸在營,馳召,將殺之。(3分)

譯文:

(3)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4分)

參考答案

4.C (“比”在這裏是“靠近、挨着”的意思。)

5.B ( 是胡人被鄧攸的行爲打動之後的舉動。 是桓彝、虞斐對鄧攸開倉賑災的`檢舉行爲。故④⑥均不符合題意。)

6.C (“而被貶了官職”錯,由原文“俄而有詔原之”可知,不久,朝廷下詔原諒了鄧攸的作 法。)

7.(1)他曾去拜見鎮軍將軍賈混,賈混把別人的訴狀及情況拿給鄧攸看,讓他作出決斷。 (關鍵詞“訟”、“決”,每譯對一處得一分,語意通順一分。)

(2)然而石一向忌恨太守等進階官吏,聽說鄧攸在營中,派人騎馬快速去召他,打算殺死他。(關鍵詞“宿”、“馳”,每譯對一處得一分,語意通順一分。)

(3)百姓數千人牽住鄧攸的船進行挽留,使船無法行駛,鄧攸於是暫時停住,到半夜時開船離去。(關鍵詞“牽”、“進”、“發”,每譯對一處得一分,語意通順一分。)

【參考譯文】

鄧攸,字伯道,是平陽襄陵人。鄧攸七歲時父親去世,不久,母親與祖母也相繼去世, 他守喪九年,以孝着稱。他爲人清慎和氣,平易簡樸,貞正寡慾。他從小成爲孤兒,與弟弟居住在一起。起初,他祖父鄧殷有賜官,命令鄧攸接受。以後,太守勸鄧攸辭去王官,準備推舉他爲孝廉,鄧攸說:“這是出於先人所賜,不可改變。”他曾去拜見鎮軍將軍賈混,賈混把別人的訴狀及情況拿給鄧攸看,讓他作出決斷。鄧攸不看,說:“孔子說:聽理訴訟我與一般人一樣,應該作的是使人不進行訴訟。”賈混十分欣賞,把女兒嫁給鄧攸爲妻。鄧攸歷任太子洗馬、東海王司馬越參軍。司馬越很欽佩他的爲人,遷他爲東海王世子文學,後轉任吏部郎。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出任東中郎將,請鄧攸任長史。又出任河東太守。

晉懷帝永嘉末,鄧攸被石俘虜。然而石一向忌恨享受俸祿兩千石的官吏,聽說鄧攸在營中,派人騎馬去召他,打算殺死他。鄧攸到達石門前,門幹正是鄧攸爲郎時的幹,認識鄧攸,鄧攸就求他找來紙筆,給石寫上一封書信。門乾等石高興時,呈上鄧攸的書信。石賞識鄧攸的文辭,纔沒有殺死他。石的長史張賓先前與鄧攸是鄰居,很看重鄧攸的名望節操,於是向石推薦鄧攸。石把鄧攸召到帳下,與他談話,談後很高興,就以他爲參軍,給他車馬。石每次外出征伐,就把鄧攸安置在車營中。石夜間禁止點火,違犯者要處死。鄧攸的車子與胡人相鄰,胡人夜裏失火燒燬車輛。官吏來調查,胡人就誣陷鄧攸。鄧攸自知無法與他爭辯,就回答說是因弟媳婦服藥,必須把酒溫熱而引起失火,石知道後,下令寬赦鄧攸。以後胡人深感鄧攸的恩德,捆上自己去見石,以辯明鄧攸的冤情。而且胡人暗中送給鄧攸馬、驢,胡人們聽說後,無不嘆息敬服鄧攸。

荀組任命鄧攸爲陳郡、汝南太守。晉愍帝徵召他爲尚書左丞、長水校尉,鄧攸都不能就職。晉元帝以鄧攸爲太子中庶子。當時吳郡沒有太守,有許多人覬覦這個職位,元帝把這個職位授給鄧攸。鄧攸自己運載着米到吳郡赴任,不接受俸祿,只是飲用吳郡的水而已。當時郡中正鬧饑荒,鄧攸上表請求朝廷允許開倉振貸,朝廷還未答覆,他就擅自開倉拯救饑民。尚書檯派遣散騎常侍桓彝、虞(馬斐)慰勞饑民,察看地方官員的政績,於是他們就彈劾鄧攸擅自開倉出谷。不久,朝廷下詔原諒鄧攸的作法。鄧攸在吳郡政治清廉,法紀嚴明,百姓歡悅,成爲東晉中興時期著名的好太守。以後,他聲稱有病而離職。吳郡中常置備有送迎官員的錢數百萬,鄧攸離開吳郡時,一錢也不接受。百姓數千人牽住鄧攸的船進行挽留,使船無法行駛,鄧攸於是暫時停住,到半夜時開船離去。百姓到尚書檯乞求再留鄧攸一年,未得到允許。鄧攸被任命爲侍中。一年左右,轉任吏部尚書。他平時只吃蔬菜,穿舊衣,但經常賙濟別人的睏乏。他性格謙順和氣,善與人交往,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只是有些敬媚權貴。

鄧攸每次遇到進退升黜的事情,都沒喜歡或怨怒的表情。過了一段時候,他被任命爲尚書右僕射。成帝威和元年,鄧攸去世,追贈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並以少牢的規格對他進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