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解讀

古籍2.14W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

原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爲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爲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爲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爲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羣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爲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爲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爲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爲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選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這個人,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頗擔任趙國將軍討伐齊國,大敗齊軍,佔領了齊國的陽晉,官封上卿,廉頗由於作戰勇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乃是趙國人,是趙國的宦者令繆賢家的門客。

趙惠文王在位的時候,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到了這個消息,派人給趙王送來一封書信,想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王和大將軍廉頗以及其他大臣們商量:如果把寶璧交給秦國,擔心得不到秦國的城邑,白白地受欺騙;如果不把寶璧交給秦國,又擔心秦軍來攻打。是否拿寶璧和秦國換城邑還沒定下來,先找一個能出使秦國辦這件事的人,找不到。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也許能辦好這件事。”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能勝任?”繆賢回答說:“臣以前犯過嚴重錯誤,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我的門客藺相如反對我出逃,他問:‘您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您呢?’我對他說:‘我曾跟隨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和我談話時握住我的手,說“願意跟您交個朋友”。憑藉燕王這句表態的'話可以判斷出燕王會接納我,所以想到燕國去。’相如對臣說:‘趙國強、燕國弱,並且由於您是趙王身邊深受信任的重臣,所以燕王非常願意和您結交。如果您現在逃離趙國投奔燕國,燕王肯定會還害怕燕趙友好關係因爲您的到來破壞,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抓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脫衣露背揹着斧刃請求治罪,這樣也許能被赦免。’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臣。臣私下認爲這個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派他出使很適宜。”於是趙王立即召見藺相如,問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可以把和氏璧給秦王嗎?”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它。”趙王說:“取走我的和氏璧,不給我城邑,怎麼辦?”相如說:“秦國用城邑請求換和氏璧而趙國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交出了和氏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兩種情形相比較,應該答應這個請求以避免趙國在秦國面前理虧。”趙王說:“誰能當使臣?”相如說:“大王如果確實無人可派,臣願奉璧出使秦國。如果城邑歸屬趙國,我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如果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趙王於是就派遣藺相如帶着和氏璧西行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