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有趣的發現》小學語文教學隨筆

隨筆1.65W

本課的教學,也使我有了有趣的發現,突然發現班裏的孩子的思維其實是很活躍的,尤其是在得到了大力的表揚和鼓勵之後。

《有趣的發現》小學語文教學隨筆

學習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依然讓學生來讀讀課文,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很多學生依照過去慣性的思維,第一自然段有幾句話,根據句子自己提問自己回答,在大家回答幾乎差不多的時候,一生依然躍躍欲試,爲什麼呢?請他回答時,使我驚喜不已,他說:“大家的問題我也讀懂了,不過,我在想,達爾文到底是怎樣才成爲著名的科學家的呢?”是啊,更多的孩子的思維只能就事論事,不會超脫文字的表面來理解和感悟,而這孩子的思維則不然,他能在讀懂中挖掘問題,我忍不住大力表揚了一番,並獎勵了一顆閃亮的智慧星。因這樣一個問題的提出,下面的課上得更加生動了,當學到第三自然段“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時,另一位學生有來了一次點睛之筆:“達爾文找到了怎樣的答案呢?”這正是下文的內容。於是,我改變的原來教案的設計,讓學生趕緊往下讀,看看答案是什麼。然後又請學生分句讀讀達爾文找到的答案,並找出每一句中所寫的昆蟲類型,然後逐句使用多媒體出示,讀讀想想,把課文中“死”的句子在腦筋中變成“活”的動畫片,再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出來,第一句似乎有一些困難,舉手的只有兩三個,但到第二句話的時候,許多學生學會了思考和表達的方法,爭先恐後的舉手描述自己腦中的動畫片,收效甚好。最後連下課鈴響了都沒有理會,教室裏依然交流熱烈。

這樣的一篇課文,在其他班級上課的情況看來,學生學習起來比較累,但我在這節課上卻有了意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發現,學生一旦真正成立學習的主人,那麼,即使有些看起來索然無味的課文,也能因爲學生的主動參與而變得精彩紛呈。

下面簡單地記錄下這一節課的過程:

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讀懂了什麼?

在學生讀懂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達爾文究竟是怎樣才成爲了科學家的呢?

教師:讓我們趕緊往下學習,看看達爾文是怎樣成爲科學家的?

二、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的基礎上教室引導根據第二自然段質疑。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交流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自主質疑:達爾文究竟找到了什麼答案呢?

學生自讀,找到答案後交流並數數有幾句話,然後看看三句話中介紹了哪些昆蟲,用“~~”標出來,最後分別出示三句話,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腦中根據句子內容播放動畫片,並介紹給大家,比一比誰的動畫片最精彩。

四、讀懂第四自然段,然後使用課件連接到有關達爾文的研究的網頁,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課後自己在網頁上尋找自己疑問的答案,並利用集會等時間結合科學家故事的介紹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