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好文

淺談關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好文1.6W

平日裏,每當談到學生的學習問題時,不少人往往衆口一詞:習慣太差。可是,學生爲什麼學習習慣差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日常教學與管理中未能有效地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卻是不爭的事實。

淺談關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烏申斯基也說過:“習慣是教育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槓桿。”可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纔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減輕不必要的學習負擔。

那麼,應該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呢?一般而言,可結合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緊緊抓住學習的各個環節進行具體指導。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一、課前認真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他們養成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透過預習,聽課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增強聽講的針對性,大大提高聽課的效果,不然,就會被動聽講,學習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因此,日常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指導,可結合佈置預習作業進行指導。以語文學科爲例,預習一篇新課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預習“課題”,從中瞭解課文的體裁、內容、結構、中心等。

2、預習“提示”(“導讀”),可以瞭解作者概況、寫作背景、寫作特色、學習方法及要求等。

3、預習“課文”,要通讀全文,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要了解“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對於不同文體的課文,初步感知的重點應有所不同。就記敘文而言,應重點關注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人物的性格等;預習說明文,要了解說明的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的順序和方法等;而對於議論文則要了解作者所持的觀點以及支撐論點的論據。預習時應做到“瀏覽”與“精讀”相互結合。

4、預習“練習”(“學習建議”),可以找到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5、小結“預習”,總結出預習的收穫、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從而爲聽講打好基礎。

當然,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必須循序漸進地進行,要結合成功的案例,讓學生充分認識預習的好處,克服“預習可有可無”的錯誤想法。另外,預習時務必做到步驟落實,內容到位,切忌走過場,切實養成認真預習的習慣。

二、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

聽講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主要途徑。因此,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是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關鍵。一些學生之所以沒學好、成績差,其原因大多是由於沒有做到專心聽講。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清楚:要想提高聽課效率,必須集中精力,全神貫注,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眼、耳、手、腦並用。要教給他們聽課的方法,要眼看、耳聽、手記、大腦想,聲聲入耳,字字入心,做到“坐得住、盯得緊、聽得進、記得牢”。

根據長期觀察的情況來看,不少學生在聽講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下列問題,教師應給予相應的指導。

1、只埋頭聽,不擡頭看。有些同學聽講時,只是埋頭記筆記,或者是埋頭閱讀教科書。應引導學生在聽講時注意擡頭看老師的表情、眼神,看老師的板書、演示等,因爲老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可能有助於加深對某些問題的理解與把握。

2、不能抓住學科的特點和教師的講課特點,調整自己的聽課方法,不管上什麼課,都是“聽、記、想”。實際上,文理科課程特點各不相同,老師講課也不是多人一面。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區別對待。學生上數學課要特別注意老師的講解、證明過程,要緊緊抓住關鍵,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課堂內容。上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時,要特別注意認真觀察實物、模型、標本和圖片,要善於動手做實驗,同時要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透過思考來掌握概念和規律。不過,學生喜歡新奇,往往只被實驗現象、實物等所吸引,不注意進行深入的觀察和認真的思考,只看熱鬧,不看“門道”,這是應當務必注意的。而語文、外語則主要學習字、詞、句、篇等基本知識,是透過聽說讀寫來提高表達能力的。因此,在語文、外語課上則要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認真地聽,大膽地說,積極地讀和寫,以加強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運用。對於政治、歷史、地理等記憶內容相對較多的課程,則要理清思路,善於歸納要點,以利於記憶,要努力做到內容題目化、題目要點化、要點規範化。

3、不少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課間喜歡追逐打鬧,這樣一來,大腦始終處於興奮狀態,再上課聽講時,往往有疲勞感,甚至昏昏欲睡,會直接影響聽課的效果,這一點在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爲突出。所以,爲了保證聽課效果,教師就應要求學生課間不能劇烈運動,要充分做好身體方面的各種準備。

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聽講或課外學習過程中,都應養成隨時圈點、批註的習慣。聽講過程中筆不離手,當老師講到某個對自己有啓發的問題時,可在紙上或書上簡要地記上幾筆或畫個符號,留待課後重點解決,防止關鍵地方或有價值的地方被漏掉。做課堂筆記時,要指導學生努力避免兩種偏向。

一種是顛倒了聽與記的關係。對老師講的內容,生怕漏掉了,不分主次,不加選擇,只拼命地記,不動腦去想,甚至是教科書上現成的概念、定理等也無一遺漏,結果是一節課下來累得筋疲力盡,該理解的理解不了,該記住的也沒能記下來,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學習成績。

另一種是不善於利用教科書做筆記。有些同學也許是出於愛惜課本的考慮,教科書用完,書頁上乾乾淨淨,了無痕跡,這並不可取(循環使用的教科書,則另當別論)。事實上,每頁書都有許多空白處,可充分利用這些空白,隨時記錄與本頁所講內容相對應的筆記,這樣隨學隨記,簡單方便,再複習利用時也容易查找,這也正是所謂“書頭筆記法”所要求的。新教材的一些學科,像數學等教科書在編排內容時頁邊都留出較大的空白,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空白,做好課堂筆記。

四、課後及時複習的習慣

複習也是重要的學習環節之一,也是培養自學能力和主動學習精神的有效措施。複習應及時、經常,這是由“先快後慢”的遺忘規律所決定的。因此,複習要趁熱打鐵。不然,預習、聽講的成果就很難鞏固,時間一久,必然會造成知識的遺漏,影響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學生尤其是新生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作業做完,萬事大吉,每到考試,才臨陣磨槍搞突擊,效果往往不佳。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搞好日常複習,做到以下要求:一要經常化,要步步爲營,循序漸進;二要透徹理解,牢固掌握,不留尾巴;三要適當做一些題目,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學生鞏固、消化所學知識,使知識轉化爲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查課堂學習效果的“反饋”手段。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爲以後的複習積累資料。因此,一定要指導學生獨立、認真地完成作業。

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複習再做作業,學過的內容複習好了,才能快速準確地完成作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難免會埋頭亂做一氣或者照抄別人作業。不少同學之所以不能獨立完成作業,大多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作業方法所致。

六、自覺使用工具書、參考書的習慣

工具書、參考書是無言的老師,它能及時幫助學生釋疑解難,增加知識儲備。但不少學生卻不能自覺地有意識地去使用它們。教師可透過查閱工具書比賽等方式,不斷激發他們對工具書、參考書的興趣,逐步使他們養成自覺使用工具書、參考書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