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學生作業本上該不該打叉議論文

議論文3.13W

朋友是一位農村小學老師,她時常和我談起學校的事,有一現象令我想不通:自素質教育提倡以來,她們那裏就明文規定老師們在批改學生作業時,錯題不能打叉,實在錯得離譜,最多也只能打個小小的“?”另外必須寫上激勵溫馨性評語,如“你真棒!”“真行!”“真是個好孩子!”……有時候老師忘記寫如此評語,待到檢查組到來的前一天晚上,他們還得拼命地加班惡補那些“棒啊、行啊、好啊……”以前不小心打了叉的,必須處理掉,否則檢查組一定會重扣學校的分。

學生作業本上該不該打叉議論文

從該學校的做法中,我們不難看出管理者的良苦用心:呵護童心,保護孩子的上進心。素質教育實行之初,很多事情一夜之間翻了個個。有些地方的教育在還找不着北的情況下一下子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他們立刻剔除了昨天還當法寶,今天一下子就變成了糟粕的東西,搖身一變——“素質”起來。君不見,有些農村學校接受素質教育的倉惶和可笑的程度。校長通知開會,老師們拿着筆和本子,邊聽邊記下了所傳達的上級檔案。學習一段時間之後,腦中的素質教育“概念”就具體起來:不體罰學生、不留校、多多地表揚學生、考試不排名次、不能讓學生家長知道學生詳細的分數、不能向家長告狀……這就是他們眼裏的素質教育的全部。可笑嗎?一點也不,有很多山區學校,他們所知道的素質教育還要可憐。正因爲懂的少,所以只能一味地模仿,秀着秀着,有些現象雖然心裏也疑惑也反對,可是迫於“大局”,還是委屈自己委屈學生,把自己把學生當成了傀儡。的確,孩子們都喜歡看到本子上紅通通的100分,都喜歡聽稱讚的話,都巴望着老師把自己當寶貝。可是,我們也不能無原則地全盤肯定啊。試問:喝彩聲中長大的孩子,如何應對以後人生中的挫折?從古到今,師者都知道要從小教育孩子們明是非,而判斷對與錯的標記,一般都是用“勾”和“叉”來表示的。如今,用個小小的“?”代替“叉”,當年幼的學子問起這是什麼時,難道老師爲了說明一個極易說清的對與錯的問題還得編一個美麗的謊言嗎?教育,如此光明正大之事,居然成了猶把琵琶半遮面的狀態了?

還有那遍地撒網式的激勵溫馨式的`評語,也是盲目追逐素質教育的產物。試問:有的學生根本就不熱愛學習,作業敷衍了事,亂七八糟,爲什麼老師就不能光明磊落地批評使之認識到錯誤,反而還要假惺惺地寫上幾句連自己都覺得虛僞的“溫馨評語”呢?昨天在一網友的回帖中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一個‘好’字害了學生”,說是由於教師給學生的評語經常是“好”或其它肯定的話語,也就養成了評語的習慣。一次一位學生在寫週記時寫道:這個世界這麼冷漠,苦悶、枯燥,我將結束自己破碎的生命,好不好?……這位教師又是沒多想,寫了一個“好”。學生認爲教師同意他的想法,於是跳樓自殺了。這是血淋淋的現實,人命關天,孩子如此鮮活的生命居然慘死於老師一個習慣性的評語裏。可悲!教育的悲哀!我認爲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是不能丟掉,不能背叛的,比如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我們的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分清這些而不是要孩子們混淆這些。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教育必須實事求是,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現在再說說受教者——孩子自身。現在的孩子在家裏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食五穀卻把麥苗當韭菜。父母、爺奶的呵護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在學校裏如果再加上老師寶貝般地嬌寵着,對錯不分地曖昧着,這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如何能擔當發展中華的大任?中國的教育,被黨中央一再提到極高的位置,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理論真的很蒼白,自己沒有權威,總是仿照別人,一味的模仿又怕人笑話,於是加進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實行起來,總讓人覺得行走在一條黑暗的遂道里,雖然光明就在前面,可是,接近光明卻很難很難。素質教育的實行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大事,可是,中國太大了,城鄉的差距也太大了。農村條件差,素質教育推行所需要的硬件和軟件都遠遠不夠,農村學校的素質教育總給人一種邯鄲學步的感覺,所以,出現以上種種怪誕就不足爲奇了。

綜上所述,師者特別是農村老師們在教書育人的時候一定要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切忌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請老師們該打“叉”時就打“叉”;該批評時不要口軟。不要再用一個比“叉”難懂得多的“?”代替,更不要人人都說“好”,個個都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