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議論文:大學不應該取消軍訓

議論文2.38W

篇一:大學不應該取消軍訓

議論文:大學不應該取消軍訓

開場白:

1一把鋼槍,一聲驚濤,不畏虎狼,亮劍沙場

2經歷軍訓生涯,練就鋼鐵筋骨

3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輩。

4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軍訓終不還。

三個論點:

1. 軍訓是法律規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規定,每個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而大學生軍訓是一種服兵役的形式,所以,每個大學生都必須參加軍訓。

大學生進行軍事訓練,是我國法律尤其是軍事法賦予的一項使命,是國家圍繞人才培養長遠戰略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需要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學生軍訓體現了“寓軍於民”的政策思想,契合了黨在新歷史條件下提出的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55年7月我國透過的第一部兵役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在學校內受軍事訓練,上世紀60年代初,爲了響應黨中央“全國大辦民兵師”的號召,解放軍各總部下發了《關於制發高等學校和進階中學(中專)民兵試點訓練大綱(草案)》,全國在近40所高等院校中重新開始組織學生軍訓

1984年10月透過的兵役法第四十三條規定:“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

可見,大學生軍訓不僅僅是高校爲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磨練學生意志,培養學生良好生活作風和學風而實施的一項管理制度,更是法律特別是軍事法賦予大學生的一項使命,一方面國家透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來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其愛國熱情,另一方面大學生透過自身接受訓練,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以積極履行國防法律義務,踐行法律使命。 2軍訓的歷史淵源及其他國家也在堅持軍訓制度。

歷史

遠古 “軍訓”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的奴隸社會. 被後世尊爲教育家的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甚至將射御之術看得與禮樂教化一樣重要。把軍事訓練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那時,人們都把軍事技能的高下,視爲一個人是否賢能的標誌,所謂“射御足力則賢

現代 1902年,蔡鍔在《新民叢報》發表《軍國民篇》,倡導實行“軍國民主義”,對國民進行軍事訓練。同年,蔣百里發表《軍國民教育》,正式提出學校增加軍事課程,請軍官教授學生軍制、戰術、戰略等國防知識。1906年,清政府正式頒佈《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頒佈學校軍訓的辦法。 毛主席在《新青年》上號召: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國家

美國:要求公民在規定的年齡必須參加軍訓,履行兵役義務。對高等學校的學生軍訓,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在全國350所高等院校和650多所進階中

學設了351個後備役軍官訓練團,由國防部統一領導。

英國:目前,英國陸軍在大學中設立的軍官訓練團共有16個分隊,2500人。空軍在64所大專院校中也設立了16個訓練中隊;陸、海、空三個軍種都在中學普遍招募學兵,對自願參加的學生進行軍事訓練。

印度:透過國民學兵團對全國地方大、中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學兵團屬國防部國防學兵團總監署領導。學生根據年齡、性別分別編入進階組(18~26歲)、初級班(13~18歲)和女子組。

德國:規定所有19歲以上的青年學生都必須接受軍事體育訓練,大專院校一般都將軍事課列爲學生的必修課程,並經過嚴格的考覈,爲國家培養後備役人才打基礎。

波蘭:對學生軍訓極爲重視,1973年國家規定:凡是大學畢業的男生,都要到部隊參加集中訓練1年。上半年在後備役軍官學校學習,下半年在部隊代職。

越南:規定初中以上學生,每年都要進行軍訓訓練。按規定訓練結束經嚴格考覈合格者,視情況授予預備役准尉或少尉軍銜,個別授予現役少尉軍銜,分配到部隊技術兵種任職。

瑞典、瑞士等中立國家對全民的國防教育更爲重視,他們要求所有中小學生必須接受國防教育,在大學期間直至參加工作,到45歲以前,必須去部隊接受2~8個月的軍事訓練。

3軍訓的意義

地方高校普及軍訓,要求大學生接受一段時期的軍事訓練,一方面可以透過大學生與部隊士兵的零距離接觸,感受士兵獨有的軍人氣質,瞭解部隊平時真實的生活作息和軍人軼事,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增添大學生對部隊的嚮往;另一方面,可以透過集中式的軍事化訓練,以國防教育爲主線,使大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同時促使大學生養成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生活作風,強化組織紀律性,以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後備兵員和培養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大學生軍訓制度實質上契合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戰略思想。 ① 愛國主義教育

② 組織紀律性

③ 培養吃苦耐勞精神,磨練品格(此點需格外強調)軍訓是大學生獨立生活的里程碑

篇二:大學軍訓是否應該取消

軍訓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是我們大學生活的一個美好的開始。透過軍訓可以鍛鍊我們的身體和意志,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很多東西,並且能體驗到與新同學同甘共苦的樂趣,是我們大學生活的新開端。有人認爲大學軍訓過於形式化,對大學生沒有太大作用,應該取消大學生軍訓。這樣認爲是因爲大學軍訓期間訓練內容的老套和時間短暫,在軍訓期間學不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其實軍訓的目的是鍛鍊大學生的意志。在經歷了高考之後,許多的人已經開始放鬆了自己,同時對

自己也沒用了遠大的目標。這樣在進入大學之後,是無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只會浪費了時間。在軍訓期間,我們會遇到許多新同學,接觸到我們之前沒有了解過的東西,但是經過軍訓期間的共同訓練,我們與新同學之間會彼此瞭解,然後成爲新的朋友。更爲重要的是,軍訓會鍛鍊我們的意志。許多社會上的人認爲現在的大學生沒有意志,在大學不能學到知識,更無法解決之後工作上的'問題。大學軍訓其實就是一次對意志的鍛鍊,我們在軍訓期間肯定會遇到困難,但只要我們能夠克服困難,就會有新的收穫。也許軍訓的內容很老套,但軍訓的確會對我們的大學生活有幫助,所以大學生的軍訓還是應該進行。

篇三:大學生軍訓

暑假行將結束,轉眼又到新生開學。毫無疑問,高校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必然是軍訓。今年2月,教育部、中宣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發文《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網站2月5日公佈),明確要求各高校要把軍事訓練作爲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軍事技能訓練時間爲2~3周,實際訓練時間不得少於14天。

軍訓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必修課”,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承擔的角色和作用正被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和重視。然而,近幾年來,軍訓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也經常見諸媒體。2010年9月8日,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新生軍訓第二天,女生張溯珣在回宿舍休息途中出現嘔吐等症狀,隨後被醫院宣佈“腦死亡”。時隔兩天,9月10日,湖北經濟學院大一男生徐迅也在軍訓第一天猝死。

“三天死了兩個大學生”,此話聽起來雖然可怕,但軍訓“猝死”無疑是個案,是極小概率事件。然而,如果我們一味地避開科學組織軍訓的責任,簡單地將此事歸結於如今的孩子體質差,不能吃苦,難免顯得有失偏頗。

說起軍訓,我們會很容易聯想到“站軍姿、踢正步、練隊列、軍體拳”,幾十年一成不變,年復一年,非常單調枯燥,與《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中載明的“單兵戰術”、“輕武器射擊”、“野戰行軍生存”、“國防戰備”、“國際戰略環境”等內容要求大相徑庭。而且,由於軍訓爲國家法律所規定,具有一定的嚴肅性、強制性,並被賦予考驗韌性、磨鍊意志等神聖的光環。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很少去質疑軍訓的內容和形式。

近兩年,隨着90後體質較弱學生在軍訓中暈厥人數的不斷增加,一種“取消大學軍訓”的聲音開始蔓延,其主要原因恐怕並不在於大學必修軍訓本身的合理性,而在於現實中高校軍訓的具體內容和方式不夠合理完善。眼下,各地高校正在緊鑼密鼓地制訂軍訓計劃,新生軍訓工作如何創新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和值得探討的話題。

從軍訓的初衷和功能來看,軍訓可以教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吃苦耐勞、怎樣迎接挑戰、怎樣處理自由與紀律的關係。軍訓可以煅煉體質、磨礪意志、培養毅力,增強國防意識與集體主義觀念,可以培養團結互助的作風,增強集體凝聚力與戰鬥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思想上的自立和獨立,還能幫助我們養成嚴格自律的良好習慣。這些無疑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太陽底下的暴曬、水泥地上的“烤驗”,需要“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的堅韌。

然而,就教育的本質來看,我們不必要將軍訓搞成懲罰性,甚至摧殘性的訓練,而應該與時俱進地更加重視軍訓內容的設計和形式的創新,不僅要將基本的軍事技能訓練納入軍訓,更要將“野外求生、素質拓展、災難應急、常規救護、安全防護”之類的實用技能內容納入其中,而學校則要在師資、教材、器材等方面給予充分保證。在訓練的形式上,不僅要有必要的隊列訓練、軍姿強化、軍紀灌輸,更要穿插參觀軍營、觀摩內務、開展國防知識競賽、軍歌競唱、觀看兵器(實物、模型、圖片)展覽、國防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軍訓之於人生,是一次難得的特殊體驗,軍訓的不可缺失和終身難忘往往會從學生的軍訓日記中得到印證,從學生與軍官們的依依惜別中充分感受,訓練中的汗水、疲憊、痛苦,常常會成爲學生們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經歷。爲了讓這段回憶更加美好,爲了讓軍訓能夠實現初衷,我們迫切需要重視軍訓工作的改革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