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小學生該不該學做買賣?

             武漢晚報     2002-11-22     記者 魯珊 

小學生該不該學做買賣?

 

“生意”之爭 

小學生到底該不該學做買賣?本報一版20日刊登了相關報道後,很多讀者致電本報發表看法。

來電的讀者以家長身份居多,也有教師、退休工人、甚至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來電的意見中,持贊成、反對態度的均有,觀點集納如下。

正方觀點:

觀點進步說:漢口一位彭女士來電稱,她做小學生的時候,連生意兩個字都沒聽說過,當時覺得做小商小販是很可恥的事情,現在這種觀點被證明是很可笑的。而她的兒子,現在也是小學生,對“生意”之事不但不覺得可恥,反而覺得神祕,學校做適當有益的引導是很有必要的。

學會理財說:家長王先生認爲,小學生身邊已處處是商業,如早晨拿錢過早,上超市購物、同學過生日大家湊錢送禮物等等。他的家裏商量家中財政大事,兒子總是積極參與,他從不排斥,因爲孩子從小學學理財,不但可以鍛鍊生活能力,也可以體諒父母的艱辛。

發掘潛力說:一位剛參加工作的李小姐告訴記者,她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但還是沒明白自已究竟在什麼方面有天賦,因爲過去的教育,對所有的人都用一把尺子。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在不同方面有特定天賦,比如做生意,也會有人有天賦,從小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會發掘各種各樣的特色人才。

反方觀點:

盲目模仿說:從事文化工作的楊先生同時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他說,小學生是不可能理解商業的真正內涵的,比如“買一贈一”本身是一種不正常的商業手段,商業操作的本質應該是依靠產品質量和誠信態度。以小學生的年齡和閱歷,無法認知這些東西,只可能模仿商業表象,而且可能是扭曲的商業表象。

價值取向說:武昌某小學家長田女士的觀點是,雖然現在社會是以經濟爲中心,但是人們的價值取向不應該以“賺錢”爲主要目的。小學生如一張白紙,畫什麼是什麼,過早接觸商業性的東西,也許會學一些理財知識,但其價值觀就有可能偏重金錢,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來說,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家庭教育說:78歲的退休幹部李先生說,如果孩子要學一點理財,主體應該是家庭,不應是學校。家庭能透過生活小事不經意間教孩子少花錢、多辦事,慢慢積累理財知識。學校則應以基礎知識爲主,並營造較好的校園文化,保持孩子的單純與天真。

“素質”之辯

非常明顯,無論是讀者發表觀點,或是專家談論看法,對瀋陽路小學的這一嘗試,人們談論的東西已不僅僅是課堂內容本身,而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瀋陽路小學的這一課屬校本課程,學校自編教材,只能在校內使用。

其實,自從2001年課程改革以來,這樣關於校本課程的爭論已經非常之多。

武昌區是武漢市最早實施課程改革的區域,至今仍是全國的課程改革實驗區。因此,武昌區對校本課程的開發也走在了全市前列。

在本學期,珞珈山中學將硬筆書法課列作校本教程,由該校一位擅長硬筆書法的老師自己編寫教材,並在每週的相關課時內進行講授。這一做法實施不久就引起爭議,有家長認爲,既然社會已經在步入資訊時代,有時間練硬筆書法,不如騰點時間練打字和電腦操作。學校的考慮則是,硬筆書法其實是一門藝術,練字很多時候是培養藝術情操。但是該校校長的態度是,先試行一學期,看看教學效果,關注爭議動態,隨時可以調整校本課程。

而在武昌區曾經頗受關注的“讀經運動”,同樣引發過教育理念的大討論。去年起,包括武船子小等學校在內的幾所中小學,發起“讀經運動”,即鼓勵學生多讀四書五經等“古代課本”,至今年,武船子小已將“三字經”編成了校本課程。

這一內容帶來的爭議是,在汲取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如何剔除其中比較消極和封建的思想傾向?

而在全市,有的小學開設“種植課”,鼓勵學生務農;有的初中開設“禮儀課”,教學生怎樣吃西餐;有的學校教學生怎樣掃地抹桌子等等,都引起過或大或小的爭論。

湖大教育學院教授呂渭源參與指導了很多學校的校本課程的編寫。他說,校本課程就像伸出學校這個象牙塔的觸角,接觸了很多社會現狀,而這種現狀本身就會帶來各種觀念的衝突,以人爲工作對象的教育必定要在這樣的衝突中才會進步。

“個性”之益

一堂課就是一個新聞,在幾年前的教育戰線,這幾乎是件可笑的事,但自從去年起課程改革全面鋪開後,這已百試不爽。但是,與其說這是新聞記者的幸事,不如說這是教育改革的`幸事。

教育的改革,總會依託於課程的改革。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課程改革進入實質階段,從前全國千人一面的課本到此時已被劃分爲國家教程、地方教程和校本教程。各個地方的教學內容開始有了差異,更讓學校感到突然的是,學校必須依照自己的特色,編寫自己的校本教程。

自去年起,由武昌區先行嘗試,校本教程如雨後春筍般在武漢市遍地開花。有的學校某位老師琵琶彈得非常好,該校就編了琵琶教程,有的學校學繪畫的學生特別多,該校就請專家編寫美術教程。偶然帶出必然,武漢教育界因爲校本課程的出現帶來很多新氣象。

從前以數字排序來區別的中小學開始轉向以特色來區別。大興路小學的環保特色已被世界環保組織記錄在冊,該校聲稱要建設“綠色學校”;紅領巾小學被視爲“星工廠”,其藝術人才源源不絕。育才小學如今已是班班有主頁,人人會電腦,網絡成爲校內的第二世界。

一些因教師想法而異、因學生素質而異的教學嘗試開始出現在各種課堂。武漢三中從本學期開始開設“詩歌課”,該校副校長何興楚說,他是詩歌的熱愛者,他要和他的學生一起,挽救詩歌藝術,享受詩歌魅力。

餘華嶺小學地處後湖鄉,學生多來自城鄉結合部,給學生們上藝術課、商業課,學生只會感到陌生。該校的校本課程乾脆設爲“農作物種植”,他們的口號是,城裏的孩子會賣菜,我們的孩子會種菜,分工不同,感受各異。

在80%的精力跟着高考指揮棒走的同時,校本課程將學生們剩下的20%塗得異常豔麗。

因此,對於瀋陽路小學的嘗試,江岸區教育局副局長王輝說,對於校本課程,任何做法都是嘗試,任何嘗試教育行政部門都支援。因爲,這種嘗試本身,就體現教育開始走向多樣化,素質教育開始找到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