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1

翻開《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導言中的一個問題就讓我不知如何回答了,5歲的安東尼向媽媽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有兩隻眼睛,那爲什麼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

我當時就上網查了一下資料,大致是這樣解釋的:當我們的兩眼注視一個物體時,左眼可以看到圖像的略偏左側,右眼可以看到圖像的略偏右側,因爲兩眼有間距,因此兩個圖像並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這樣視覺圖像傳入大腦,經過大腦的合成、判別,使物體產生了空間的深度感,有了立體感,這就是立體視,然後我們看到的物體就成了一個立體的圖像了。

其實這個現象很普遍的,可是成人往往覺得理所當然,不會去思考原因,但是孩子對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中班的孩子,他們總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爲老師,我不會去否定孩子的提問,但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如果用網上的理論告訴幼兒我不能保證孩子一定能懂。因此,有時不得不承認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也不得不承認我沒有孩子會提問,因爲孩子的想法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正因爲孩子的想法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成人習慣於抱着一些固有觀念看待事物,而孩子他們對任何事物充滿好奇,就算告訴他們什麼原理他們也未必能懂,他們還是以自己的建構方式去認識世界。因此,如果教師不與孩子溝通,怎麼可能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怎麼能夠在不瞭解的情況下評價一個孩子的發展情況的?

這本說道出了“傾聽幼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告訴我們如何在一日生活各環節中去創設對話環境,去收集對話的內容,去解讀對話背後的意義等等,從而幫助教師在對話中更加了解我們的孩子,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做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2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主要講訴了怎麼樣進行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給予了我們與兒童對話的一系列知識技能。我覺得對我非常有幫助,作爲一名新老師,在對幼兒的教育上,還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問題,看完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孩子的世界可以說是千奇百怪,妙趣橫生。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總會發現孩子的想法時多麼豐富,時而他們是個開心果:讓你捧腹大笑;時而他們是個愛哭鬼:讓你束手無策;時而他們又是可愛的小天使:讓你愛到不行,而這些都體現了孩子們的情感世界。

作爲一個老師,只有學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用心靈去傾聽,才能更好地去接近他們,與他們成爲朋友。

仔細聽:要想真正瞭解兒童的想法,我們可以試着放低自己的教師姿態,靜靜地待在一旁,安靜地、仔細地傾聽孩子的話語;不要隨意地去打斷孩子們的對話,他們也需要時間和鼓勵去大膽地表述自己的內心世界。

用心聽: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用心”。是啊,一顆心,用心靈去傾聽,不僅要只聽其音還要聽其意。相信我們會離他們越來越近,他們也會更親近我們,更信任我們。我們只有去認真傾聽了,纔會發現那些令人驚異的花火。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3

本書向我們幼兒教師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支能與技巧。全書深入淺出,實例豐富,有助於我們幼兒教師更好的瞭解兒童,反思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糾正自己的不適宜言行,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書中提到了“傾聽”,傾聽屬於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資訊,進而透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

傾聽是幼兒學習與他人交談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行爲能力,它是幼兒學會談話的第一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語言領域的內容與要求提出:“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並且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和語言運用的方式,掌握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技巧。

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遇到孩子不專心傾聽或插話時,提醒過後還是不聽往往就是大聲訓斥,久而久之有的幼兒失去了傾聽的興趣,變得不聽、不愛聽甚至不會聽。在教學活動中變現爲:不能安靜的傾聽、隨意插嘴、不能耐心的聽完老師或同伴的講述、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打斷別人的話、環顧四處或做小動作,心不在焉等。

閱讀了《老師,你在聽嗎》,讓我對“傾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解讀,讓我們改掉對孩子大聲呵斥的壞習慣,抓住最佳時期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傾聽習慣。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發展孩子傾聽能力——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孩子一些任務,讓其完成,以鍛鍊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讓孩子根據某種音樂或節奏等,一邊看着大人的手勢,一邊完成某些動作或相應的行爲等。利用“傳話法”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讓媽媽每天告訴孩子一句話,再請孩子告訴爸爸或老師,這樣就逐漸培養了孩子仔細傾聽的能力。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是人與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進行學習的重要手段。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態度:播種一種態度,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讓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4

我閱讀了《老師,你在聽嗎》一書,這一著作要求教師仔細思考與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我們知道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後,教師就成爲幼兒主要的交往對象,是兒童可以獲得依賴、信任、支援和幫助的重要源泉。

教師的傾聽與支援有助於兒童獲得積極地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習不是一個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被灌輸知識的單向過程,而是一個學習者主動理解新資訊或新經驗的更爲複雜的、動態的過程。”這句話強調了幼兒應是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者,沒錯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也將發揮幼兒活動的主體性掛在嘴邊,可是我們仍會把理論當成是學習的目標,讓幼兒掌握所謂的“知識”。

我們在教學中會爲自己所提的問題設定一個“標準答案”。如果孩子回答的不是,那麼就會讓孩子繼續回答直到滿意爲止或者是稍微改變之後再提問。更有甚至老師會終止了他的回答或忽略掉這個孩子的回答。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比較沮喪,表現慾望減弱,也有可能發生更嚴重的事情就是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就像《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說的,“孩子的語言正處於發展之中,或許他們的母語與自己所在的學習環境中的主流語言不一樣。”所以,更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讀。在第六章解讀對話中,作者說:“孩子的對話蘊含着無限的可能性等待我們去挖掘。

比如,對話是否揭示了兒童對世界的認識?兒童是以一種有趣的還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舊觀點聯繫起來?對話是否表露了兒童對新概念或觀點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朦朧的,孩子的語言表達也是有限的,而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又是那麼豐富,成人的理解與孩子的思維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總之,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表達的空間,多給孩子自我表達的機會,讓孩子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下產生智慧的火花。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5

在閱讀《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的題目時,我就在想:我有在聽啊!可看下去之後才發現自己所認爲的聽真的很片面。有時可能也就是聽一聽,而不去聽完之後想一想。其實在孩子話語的背後可能有更深層次的想法,只是我們沒有帶着心去傾聽。幼兒由於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思維邏輯性不強,說話會零散、混亂,所以我們在傾聽幼兒講話時,更要注意去傾聽學生講話時的思考和表達。教師在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聽孩子在說什麼,更要思考“他爲什麼要這樣說?”“他有什麼經驗?什麼感受?”,要“會聽”。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中第四章“促進對話”章首所引用的一位60歲教師與一位7歲孩子的話語:“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並不以此恥。”“當我們重要的事情要開班會時,她總是傾聽,而且她問的正是我們所想的問題。”在第四章裏作者強調了教師有效地傾聽幼兒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她認爲只有傾聽,才能對兒童進行教育。這種傾聽是有目的地“傾聽”,強調與“聽”的區別。她說傾聽不僅要聽孩子的聲音,還要去理解孩子的話語的含義,即不僅要聽其聲,還要聽其意,要用心靈去傾聽。在閱讀與反思中,對於傾聽的理解不再是那樣的狹義了,深感傾聽的重要性,特別是集體教學活動中更要重視傾聽,透過傾聽來促進教學的有效。

老師是施教者,總是有點“高高在上”,所以我們更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更應以賞識和期待的態度來傾聽孩子,更要表現出一種對孩子話語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中,除了要心中有目標,更要眼中有孩子,耳中有孩子的心聲,用心地聽孩子的資訊,多問幾個爲什麼,讓孩子充分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耐心地傾聽中去理解孩子話語的內容與孩子真實的想法。

其實這本書還能再回味下去,但是歸終結底,借用書中所說的:“孩子的語言正處於發展之中,或許他們的母語與自己所在的學習環境中的主流語言不一樣。”所以,更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讀。或者說更要用心靈去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