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通用5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1

週末無事,又把曾經給我以很大震撼的《穆斯林的葬禮》讀了一遍,即使六年過去,重新品讀,這本難得的經典之作仍然讓人心裏漣漪四起,難以平靜。

這是一本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情節構造跌宕起伏,感情描寫真摯動人,主題內涵現實深刻,讓人初讀後便欲罷不能的好書。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未曾翻開,書中的人物便一個個躍然於腦海,樑亦清的正直剛毅、韓子奇的有情有義、樑冰玉的敢愛敢恨、楚雁潮的浪漫溫潤,韓新月的純潔無暇,無不讓人印象深刻。

《穆斯林的葬禮》的內容主要描寫了老北京一家玉器商人的商海沉浮,以及這一家三代和圍繞他們的人們的恩怨、愛恨糾葛,從而表現了近代華夏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碰撞所產生的一系列因果循環,爲我們勾勒出了一副生動、激盪的民國畫卷。

這本書的結構比較獨特,分別以“玉”和“月”爲主題,兩條主線同時進行,“玉”篇描寫主角韓子奇與其岳父樑亦清的商海經歷和主人公的愛情,“月”篇講訴主角兒女成長經歷和愛情旅程。

毫無疑問,書中人物的結局是充滿悲劇色彩的,樑亦清一生投生玉器業,結果卻因爲玉而激憤而逝,韓子奇爲一代“玉王”,最終也落得個事業失敗,愛情失意,愛女早逝的結局,還有韓新月與楚雁潮註定有緣無份的愛情,如此種種,無不讀出作者字字含情,也句句泣血的悲劇性表達。

本書行文一氣呵成,同時書中人物命運時刻牽動着讀者的心絃,讓我們時而爲之憂,時而爲之喜,當最後書中人物的命運均已以悲劇收尾時,讀者積蓄的感情便如潰堤之水般洶涌肆虐,情不自禁的爲他們的命運扼腕嘆息。

結尾的悲劇性還體現在命運的無常和諷刺意味,韓太太,一個虔誠的穆斯林,爲了維護自己的信仰以及歷史上根深蒂固的習俗,竭盡全力阻撓自己兒女與漢族人的愛情,可以說,她兒女的愛情悲劇在很大程度上是她釀成的,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把她看作一個壞女人,她也不過是一個可憐人罷了,到最後他的丈夫道出了自己是漢人的真相,瞬間讓她崩潰了,所以,這個女人也值得同情。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它能給人心靈上的震撼,讀之,對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次洗滌。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2

《穆斯林的葬禮》以五十餘萬字描寫了“玉器樑”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深情回望穆斯林在中國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兩個民族文化的撞擊和融合的心路歷程。

樑亦清一個回族底層的琢玉藝人,他雖身懷絕技,但在代表“資本”的匯遠齋老闆蒲壽昌的壓榨、傾軋下不得不含恨死去。

我想起馬克思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除了勞動力以外,沒有其它任何資產,那麼必將成爲佔有勞動力的物質條件的他人的奴隸。他們只有在他人的允許下才能勞動,他們只有在他人的允許下才能生存”。

爲了抵債,韓子奇忍辱負重到蒲壽昌的“匯遠齋”當了學徒。期間他認識了英國“玉商”沙蒙。亨特,在六國飯店擺滿玉器的亨特的房間韓子奇驚奇地發現百寶格櫃子陳列了自己和師傅製作的寶船,此時的韓子奇猶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決心從“藝人”躍入“商人”。苦熬數年終成行家,十年之後名冠京華。

好景不長,韓子奇在積極探索人生意義和實現自身價值,宏揚中國玉器文化事業的壯志豪情,因資本競爭傾軋、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破壞、摧殘而遭受挫敗。他的人生理想不爲他所置身的“階級社會”大環境所容,導致他傾注畢生心血爲之奮鬥的事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悲劇纔會讓人銘心刻骨!悲劇纔會引發“人”對“人”與“人”的反思,對“階級社會”的大徹大悟!

夢,在飛,思緒是秋葉在寒流中掙扎。月照“博雅”宅,西廂廊前,海棠如雪;藏玉室中,清淚如雨。韓子奇在院子裏晃晃悠悠,搖頭嘆惜一陣,又回到他的“密室”繼續編著他的《辨玉錄》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3

終於讀完了浩浩湯湯七百頁的《穆斯林的葬禮》,想到這本書的一串花冠“新中國70年70篇長篇小說典藏”“茅盾文學獎”,想到讀者們“潸然淚下”“輾轉反側、徹夜難眠”的閱讀體驗,我不禁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我太鐵石心腸了嗎,還是被各類媒介刺激的見怪不怪了……爲什麼我絲毫感動都沒有呢?在豆瓣上瀏覽了一些評價後,我發現無甚好感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特例,就勉強用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來形容我閱讀後的綜合體會吧。

按照書中的前言,《穆斯林的葬禮》這五十萬字向我們講述的是“三代穆斯林人在數十年的風雨變遷中的命運浮沉和愛情悲劇”,全書是由兩條平行時間線構成的,我不太準確地概括爲建國前的風雨飄搖和建國後的.愛恨情仇。本書中,穆斯林獨特的生活習俗和玉文化貫穿始終,與此同時個人命運在社會變遷中的無力,也令人唏噓。然而,在讀本書前兩章的時候,民族、玉文化、社會滄桑感這些我就已經體會到了,本以爲接下來會講一個《大宅門》一樣的家族興衰,卻沒想到之後的故事帶我走進了高配版瓊瑤小說的世界。

首先我們來看看情節,前半部分“奇珍宅”的琢玉發展史,還是比較吸引我的(如果收尾倒置,先來瑪麗蘇情節我應該會直接放棄),但稍稍感到故事講得有些拖沓,雕琢痕跡有些重,比如楚源朝和女主韓新月從見第一面起,我就覺得他們後面肯定會搞師生戀。看了一半的時候覺得情節進展太慢了,忍不住翻了後面的劇情簡介,對韓子奇和小姨子樑冰玉搞到一起並有了女兒韓新月的後續驚奇不已,鼓足信心往下看,結果直到兩個人搞到一起,直到樑冰玉對姐夫說“奇哥哥,抱抱我,吻吻我。”我才突然意識到:這?這就在一起了?2的n次方個問號在我的大腦中盤旋。

我努力想理解這兩個人的戀情,努力把戰爭和感情對人的雙重摧殘,努力把《穆斯林的葬禮》的巨大光環在心中翻轉,告訴自己不理解可能是思想深度不夠……可我徹底被劇情打敗,是在兩人回國後,三觀倒置的樑冰玉對自己的親姐姐也是嫂子樑君碧,不卑不亢的態度。“我和子奇之間就是愛情,我回來的理所當然,什麼你做大我做小你是妻我是妾,我不同意,我就要和子奇在一起……”原諒我真的無法理解,你本來就做錯了好嗎?如果說戰爭的打擊讓你們兩人相互依偎相互取暖,回到北京姐姐面前,樑冰玉你應該清醒了吧,有愛不假,倫理道德在愛面前就如此輕賤嗎?再者說因爲思念回到故土,你就沒有想想到底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姐姐,如何處理自己闖下的禍嗎?帶着理直氣壯回來,卻在當天晚上與兩歲的女兒(新月)不辭而別,我非常好奇樑冰玉是如何考上燕京大學和牛津的。引用韓太太,也就是冰玉姐姐的話“你也不臊得慌”。

我們姑且將情節上的漏洞總結爲,作者處理失當,在沒必要的愛上着力過多,在情節轉折處卻輕輕帶過(這種小三上位上得還理所當然,我當時看地真想撕書),對於穿越版的江南皮革廠故事我們也不再過多評價,下面我們來看看人物。相比於善良、美麗、優雅、上進、無私的女主韓冰玉,以及她高學歷、高情商、高顏值、“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楚老師,天天喊着害怕愛卻因爲“愛”和姐夫在一起的樑冰玉,我更喜歡偏反面角色一點的韓太太。韓太太,大名樑君碧,韓子奇的妻子,樑冰玉的姐姐,韓新月的大姨兼母親,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韓太太沒啥文化,性格爽快但不失縝密,可以說她是實際上博雅齋(也就是韓家)的一家之主。少年時和父親的養子韓子奇一起打拼,創下了一片家業,生了兒子天星後操持後方事務,“不大再到櫃上去”和丈夫也越走越遠。這樣一個女人,覺得新月讀到高中就行了,沒必要上大學;爲了讓兒子和自己看上的女人結婚,耍計謀拆散了天星和初戀;戰爭時代因爲自己的一時氣話,葬送了家族產業奇珍齋……種種錯事做了個遍,可我通讀全書最喜歡的就是她。韓太太的一張一弛顯示地盡是老北京的風味,市民氣息撲面而來。她的看人下菜碟,她並不高明卻十分奏效的俚語俗語,她並非滴水不漏的手腕,她心疼丈夫兒子別人卻不會說一個“愛”字……這樣的一個可愛形象,讓我覺得很真實,她絕非是完美的,但正因爲她常常犯錯,卻讓我們覺得這樣的韓太太就在我們身邊,比起她爲玉而生的丈夫,完美的女兒,只有韓太太真正憑着一腔熱情做事,活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真我。

在這裏還要補充我對韓子奇和姑媽的看法。我是可以理解韓子奇前後反差巨大,少年雄心壯志和老邁後懦弱無能的,也能理解他一輩子唯一的真愛就是玉,畢竟親歷戰爭對人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沒有心中的信念支撐自己走下去,戰爭勝利人也會變成行屍走肉,在這個意義上講,玉可以說是他的救命恩人。姑媽是一個封建道德培養下,一位優秀的良家婦女,充滿了底層人民的樸實善良,然而這樣的“好人”,一輩子都在盼望和被日本兵抓走的丈夫兒子團聚,最終也是帶着無限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除了情節和人物上問題外,我個人認爲小說的語言有些太過華麗。在描寫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時,着墨太多,大量引用拜倫和魯迅詩句描寫韓楚二人的愛情,有堆砌辭藻的嫌疑。但對學生對老師的單相思、燕京大學及穆斯林墓地等的景色描繪、樑亦清韓子奇韓新月的三場葬禮、新月與死神的掙扎等,語言還是恰當優美的,建議想提高語言表現力的同學們學習一下。不過就整體看起來,相比這類用優美辭藻修飾的故事,我還是喜歡與此故事背景類似的《活着》《一句頂一萬句》等語言質樸但引人入勝的小說。

最後分享一個全書中相對令我感動的情節,楚源潮的老師嚴教授即將離世時,老伴在他身旁讀拜倫的名篇《好吧,我們不再起漫遊》,送嚴教授離開。兩個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愛好,彼此依偎相互支撐,在詩意盎然中走完一生,這是我理想中的愛情。現代社會裏愛就直接上手,或者爲情遠離,嘴裏天天嚷着“我也要愛的權利”的,那都是小三。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4

讀完《穆斯林的葬禮》,心情特別的沉重,說實話最後的幾章我也是和着眼淚讀完的,那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博雅”宅中悲涼的氣氛一直襲擊着我的心,這時候用任何語言都不能表達我此時的情感,憑我現在的文學功底和見解來談這部鉅著我怕玷污了她的美好。但是我又不得不說,因爲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還在我的腦海中來回打旋,新月的離去也一直折磨着我的心,我也一直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感覺新月也一直在我身旁,是那樣清晰,那樣靈動。一曲沒有結果的愛,一曲悲壯的愛,一曲觸動我們心靈的愛,最後以新上人的歸土而告終,當那塊磚頭蓋上了最後一絲光明,我的心也跌入了黑暗,那個還在爲自己的心上人默默守候的癡情人,從他的口中道出了多少關於愛的真諦,然而他就是帶着所有這些來獨自走着餘生。我多麼希望那時候他能夠和新月一起,在那個狹小的空間中一起熟睡,但是它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日後他還要時常來到這裏爲自己的心上人演奏那首她最喜歡的《梁祝》。

這本書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爲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讀來着實讓人心動! 看到穆斯林我們想到最多的還是清真寺;關於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愛乾淨,不吃豬肉,男人們頭上都戴一頂小白帽;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禮》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這部長達五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裏,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

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樑亦清,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示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及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清新流暢,質樸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蕩氣迴腸,留下深沉的思索,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關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常常出現這種情況,每當人們在看完一部小說後,而置身於故事人物其中,情緒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響,這也許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寫的緣故吧。他們並不是爲了賺別人的眼淚,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不自禁。一個好的作家在寫作時,並不急於下筆,而是經過想當長地一段“孕育”之後,他們面對文學,有着宗教般的虔誠,寫作在他心中應該是神聖的,來不得虛僞,欺詐和裝腔做勢,也容不得骯髒和居心不良。因爲一顆醜惡的心是寫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會讓人淚流滿面的。難道你不是這樣認爲的嗎?

長路漫漫,無限的思緒仍在飄蕩,何處纔是心靈的彼岸?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5

“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升起來,虛虛的,淡淡的,朦朦朧朧,若有若無……”

“淡淡的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着琴絃,述說着一個流傳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樑冰玉在琴聲中久久的佇立,她的心被琴聲征服,揉碎了,像點點淚珠,在這片土地上灑落。”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天地之間,久久在迴盪着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哺,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這是我很喜歡的故事的最後那段文字,來自《穆斯林的葬禮》。美貫穿了整個故事,留給人四字印象“銘心的美”。

首先是悽美。讀完時,我已是淚流滿面了,我抱怨作者爲什麼如此殘忍,要賦予一位完美的妙齡少女如此苦難並短暫的一生,要拆散一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呢?

其次是結構美。這是一本關於穆斯林家庭的書,作家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爲線索貫穿整部小說,用了回憶交叉的方式寫出三代人的故事。每一章的名字都很特別。全是兩個字,而且第一個字都是“月”、“玉”交替出現。“月”與“玉”都會發出一種淡淡的的光。朦朦朧朧,如霧如煙,如雲如紗。只看題目就感覺很美。“月”與“玉”在我的意識裏,都會發出一種淡淡的,絲絲縷縷的光。如霧如煙,如雲如紗。兩者都是難以得到的。“月”只屬於天空,惟有深藍的天空才能襯出月光的冷與美,纔有高處不勝寒的境界。有“月”字的章節都是寫小主人公新月的。

而“玉”則是適合欣賞,而不適合擁有,像玉王韓子奇,擁有了玉,成了玉王,到最後還是失去了玉。可以說,我是帶着這種朦朧的美讀下去的。讀了一大半,那種美還是附麗着,它揮之不去。序曲中的“月夢”就像夢中一樣朦朧,“晨曦熹微,小巷清幽”,“天和地是灰色的”,“磚和瓦是灰色的”,那個她,“夜夜沉醉在夢中”“不願醒來”的她,是一個謎,它彷彿是從夢中走來,全身還帶着夢一樣的水汽,眼神朦朧而憂傷,她引發了我對這個穆斯林的好奇,“一道門隔着兩個世界”。怎樣的兩個世界,答案得自己找。

那兩個世界,一章章地輪番出現,那個答案難找。其中一個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個世界時下一代的,是新月這一代的。剛剛在這一個世界發現動情處,這一章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氣,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着上一章的感情讀,因此,這兩個世界不是分開的,不着邊際的。後來,我知道了單數(一,三,五……)章節是講玉王的,而雙數(二,四,六……)是講新月的。若是以前我肯定會把兩個世界分開來理解,或者說把兩個世界的情感分開來感受,但看《穆斯林的葬禮》時,我從來都不想破壞這種懸念美。

再次是自然美。書中大部分人物的美不是用醜的形象襯托出來的,因此是很自然的,看不出刻意的雕鑿。琢玉高手樑亦清在沙沙的磨玉聲中的那種“心中只有玉”的專注很美;兩姐妹壁兒和玉兒拿着綠茸茸的盛着瑪瑙似的櫻桃的鮮荷葉,很美;易卜拉欣捧着清涼的滑膩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階上坐着凝神閱讀很美。

小主人公新月有一種“不必特別地打扮自己,便有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這種美含有簡愛的剛強,非林黛玉式的悽美,襲人式的柔美,寶釵的剛美,。喜歡新月是因爲她的自信。高考時,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願,沒有填第二志願,她不願意給自己退路,當時我就爲她拍掌叫好。新月憑着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當新月畢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時候,面對對手會感到不安,擔心被打敗,同時又不甘心落後,這樣新月這個形象才豐滿,真實。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卻又心臟病,但病魔帶來了愛情。新月的老師楚雁潮深深地愛上了新月,並默默地爲她做這一切,他們之間的愛沒有轟轟烈烈,海誓山盟,但卻真摯感人,這也增加了主人公的美。

剛合上書,我曾疑惑:《穆斯林的葬禮》僅僅是想告訴世人在回族裏發生過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還是像霍達所說的“無意在作品中闡發什麼主題”?書中,時時提到種族的不同。在奧立佛·亨特向樑玉冰求婚時,樑玉冰以種族的不同爲藉口拒絕了。韓太太以種族不同,宗教不同反對楚雁潮與新月相愛;在穆斯林的葬禮上,不能有漢人蔘加。就像楚雁潮所說的“我尊重你們的宗教信仰,這其實也是人類的一個共同的美好的願望;信仰使人高尚,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虔誠的信徒是令人尊重的;我並且尊重你們的生活習慣。我想,我們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障礙……”

是的,天下一家親,爲什麼要分種族,有所歧視呢?也許,這也是作者霍達所想要問的吧!開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禮上的祈禱”所說的“寬恕我們這些人”中的“我們”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爲着全世界祈福。透過穆斯林的葬禮,我們希望那條界限可以抹掉。我明白這本書爲什麼起名叫“穆斯林的葬禮”了。讓存在着民族歧視的都埋葬了吧!這一場葬禮後,全世界的人沒有了障礙,天下一家親。在新月的葬禮上,不是有漢人(楚雁潮)參加了嗎?而且他還爲新月試坑(試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這一規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聲?

在美的背後,是作者敏銳的眼睛,是讀者暢意的感受。霍達所挖掘的不僅僅是美,是世界要求的呼聲;讀者所感受的不僅僅是美,是來自心靈被詮釋了的暢快的感受。愛,沒有國界的。

人們本能地而並非理智地嚮往純美純情的意境,追求美是人的本性。美不必強迫人接受,不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樣的名句也不會這樣傳之久遠,深入人心。當然並不是人間處處都有這樣的意境,所以人們才需要這樣的意境。人是本能的追求美的。如果我們用愛、自由和美來抗拒暴雨、抗拒狂風、抗拒霜刀雪劍,我們就有了必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