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好文

讀《穆斯林的葬禮》後感

好文3.34W

讀《穆斯林的葬禮》後感1

好的結果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點點的積澱,一點點的努力匯聚而成的。書中,韓新月儘管已經考上了北大英語系,卻並未放鬆,仍努力學習,從未懈怠。

讀《穆斯林的葬禮》後感

“他看出了這個女孩子不甘居於人後的競爭心理,並且由此看到了學生時代的自己,那時的他也是這樣,把失敗作爲警鐘,時時想到可能會被別人超越,纔會用雙倍的時間和精力去超越別人。”

這是楚雁潮(韓新月的班主任)對韓新月的評價。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的成績並不是一兩天的學習,一兩天的努力就能換來的。

就當下而言,學習使我們的首要任務,而成績就是衡量我們學習成效的標杆。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績,都渴望鮮花和掌聲,但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成績是一天天辛勤努力的結果,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落實到行動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我們會去羨慕別人,羨慕別人光鮮亮麗的分數,羨慕別人的滔滔不絕,羨慕別人的落筆成章,但是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東西。你或許會想:要是我也有一個像他(她)那麼聰明的頭腦就好了,能不用學習,不用聽課也能考到好的分數。但事實上,你所羨慕的那些人從來都不是什麼天才,他們的天資都與你不相上下,智商都差不多,你們所擁有的的都是“1分天才”,你們之間的區別在於那“99分汗水”。

你永遠也不會知道在你們嬉戲玩耍時,那些你認爲的天才在幹什麼?

“時時想到可能會被別人超越,纔會用雙倍的時間和精力去超越別人。”

他們在超越。雙倍的時間,雙倍的精力。他們付出了你難以想象的汗水,難以想象的努力。當你付出了40%的汗水時,他付出了80%,90%。有人說,當一個人專注於一件事超過十萬個小時,他就會獲得成功,就會成爲這方面的專家。學習這件事,你花了五萬個小時,人家花了十萬個小時,他能不成功嗎?天資不高並不是你不努力的藉口,不是你逃避學習的藉口。維克多·謝列布里亞科夫,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主席,曾被當作一名只有71智商(真實智商171)的傻瓜生活了17年之久,若他聽之任之,乾脆放棄自我,那他是絕不會擁有今天這樣傲人的成就的。相反,他仍舊努力學習,不在乎他人的嘲諷,終於找到自我,世界揚名。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天才,都要經歷努力進行涅槃重生,你又有什麼藉口不去努力呢?

也有人會害怕失敗,害怕努力了仍舊一敗塗地,害怕耕耘了卻顆粒無收,但耕耘了還有收穫的可能,如果不耕耘,絕對是顆粒無收。“把失敗作爲警鐘。”不要害怕失敗,因爲沒有失敗,你就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

我的語文一直是引以爲豪的。成績都比較光鮮亮麗,但上學期的期中考試才76。5,一下子把我嚇蒙了。但正是因爲這次的失敗才讓我發現自己古詩詞方面的欠缺,從而進步。所以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不經歷風雨是看不見彩虹的。努力從來都不是說說的,落實到行動上纔算真的努力。

讀《穆斯林的葬禮》後感2

20xx年,82歲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娶了 28歲的翁帆,一時間,這一組“老少配”“爺孫戀”被淹沒在“老牛吃嫩草”“吃年輕飯,攀枝附葉”輿論的巨浪中。28歲的翁帆被推向了風斗浪尖。

在前段引入這個話題,其實我想說:愛情中,比流言更可怕的是偏見。而在偏見中,愛從未停止呼喊。而這一對曾飽受爭議的夫妻,卻攜手共同度過了 14年。楊振寧曾表態過:“我不管別人對我們有什麼看法,但我只想和你在安靜的午後看看書。”

今日讀了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深有感觸,收穫頗豐。此前我對於穆斯林僅僅留有清真教、小圓帽的印象,但之後我對於這個民族有了更多的瞭解。甚至於是關於愛的理解。

全書是分爲玉和月兩部分,整本書是以一個玉器世家的興衰滅亡來吟唱出幾代人的`人生詩歌。劉白羽這樣說到:“這是玉的長河,不,是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悲劇的長河。”是的,那是一部寫出了浩蕩人生的作品!韓子奇、樑冰玉、樑君璧、韓新月、楚雁潮等人物的刻畫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無一不生動可刻畫了民國時期封建人們的生活。

這部“人生”實在太過龐大,而我只能就事而論罷了,任取一瓢談談愛。

韓子奇爲了護玉跟隨亨特先生來到了英國,而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妻妹竟然偷偷跟隨他,來到這個離家萬里的異鄉。在英國的日子幾人過得還算安穩,但好運不長,英國後來被德國轟炸。在廢墟中的病牀上,病懨懨的冰玉終於對韓子奇說出了愛意,韓子奇也終於知道他真正的愛人是眼前人。

“我有權利生活,有權利愛!”這句維也納鬼魂的吶喊,應該是這對人對愛最大的宣言。樑冰玉不顧世俗,不懼罵名毅然愛自己的姐夫,這與民國時期女子思想恪守婦道、視名譽勝於生命是相悖的。而韓子奇,一個受封建傳統思想教育的匠人,又如何能放下家中的妻子接受眼前的真愛呢?在我看來,樑冰玉此舉真真正正是一個女子強大的表現。這樣矛盾的愛情的產生,其外在原因是樑冰玉接受了先進的,前衛的知識,而更重要的應該是兩個人的內心。

他們的心中燃燒着的是對愛的渴望,他們對愛的吶喊是決意與封建不同的抗爭。我們不管什麼時候的人,都有權利生活,都要愛的權利!梁祝化蝶、孔雀東南飛、簡愛等等不都是嗎?

最讓人難忘的就是韓新月和楚雁潮兩人的愛。到如今,我依舊嘆息那份過早凋謝的唯美愛情,雖只是曇花一現,但卻滿地殘香。這兩人的愛應是從初識的誤會便開始悄悄吐芽吧,然後美好地發展着,生長着……也許之後他們應該會幸福的一起過日子,可愛並不是如此一廂情願啊。楚雁潮與韓新月父母表明對新月的愛意時,卻被狠狠拒絕,分明指出“你的身份是新月的老師”;當楚雁潮與家人說出自己愛的人韓新月是心臟病人時,其母逼其與韓新月早點斷絕關係;甚至於被學生班長鄭曉京指責“師生戀”……他們遭遇的竟然是所有親人的偏見!是啊,在那時學生和老師相愛是不可以的,是不合規矩的。但這又如何?他們是相愛的,所以他們一起在偏見中相互鼓勵相互照顧。

度過了艱難應該有個好結局吧?我是如此期望的。但作者對於自己的“孩子”沒有留情,她讓愛到高潮之後突然直墜落谷底,以悲劇結尾,一切都沒有辦法挽回。雙親的反對沒有阻擋他們;楚氏漢人的身份也擋不住他們;但他們卻阻擋不了死亡的腳步,最後韓新月在等待天明中死去……也許我應該釋懷,並不是每一段度過艱難的愛情都能有個幸福的結局,並不是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但這些都是作者的偉大之處啊,這樣痛徹人心的悲劇結尾讓我久久嘆息、久久回味、久久思考。結局之前,這對人從未停止對愛的呼喊,他們倔強,他們深愛。而結局之後,在韓新月的墳墓上,楚雁潮依然孤獨地奏着小提琴的“梁祝”。

愛應該如此:面對偏見,愛需要吶喊,需要在爭取中強大,不管結局是化作連理枝亦或是粉身碎骨。

讀《穆斯林的葬禮》後感3

其實初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禮》是那麼厚一本書的時候,手停住了,那麼厚一本書,我能看完嗎?但在我看了幾頁後,這個疑問就消除了,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文筆,他的情感,他的故事,都讓我愛不釋手。

整本書穿插着講述了兩代人的故事,是一個莊嚴而偉大的世界。從第一代,樑亦清爲玉獻生,韓子奇成家,成爲玉王,出國護玉,帶新月和玉兒回國,壁兒促使家產盡毀,到第二代,韓子奇爲讓新月上大學付出代價,新月與楚雁潮志同道合,新月的心臟病被發現,與楚雁潮相愛,抱憾而死……

穆斯林,很多人對它的瞭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它是一種信仰,有着許多習俗,不過要細說習俗,也就只知道忌口豬肉、菸酒罷了。作者作爲回族,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在這本書中,讓讀者們深刻的瞭解到了穆斯林。

穆斯林四海爲家,同族人互相尊重,不分你我,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只要是穆斯林,他們就會伸出援手。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禮拜都朝着穆斯林尊貴的天房——克爾白,在每個穆斯林的一生當中,如果有條件就應該前往克爾白朝覲一次,以此獲得安拉的宥赦,求得死後進入天園的門券。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禮拜:日出前的晨禮(榜答)、午後的晌禮(撇什尼)、太陽平西時的晡禮(底蓋爾)、日落黑定前的昏禮(沙目)、夜間的宵禮(虎伏灘)。然而在禮拜前,還必須進行“大淨”,也就是在“水房”洗浴。在穆斯林死後,由清真寺專管洗“埋體”的人爲屍體洗浴,然後用三十六尺白布覆蓋全身,安臥在“埋體匣子”中,由不少於八人擡着,一路唸誦着古蘭真經來到墳坑,墳坑是一個長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從一壁向西挖半圓形的洞,稱爲“拉赫”。穆斯林只允許用竹子和沒有燒製的土磚或者一塊小小的薄石板封閉“拉赫”。在亡人下葬前應由他的親人下去“試坑”,以確保亡人能躺的安穩。他們對漢人有一定的偏見,就像漢人對他們有一定的偏見一樣,他們並不歡迎漢人,並不贊同漢人與穆斯林結婚生子……

兩代人的命運都十分悲劇,韓子奇的家破,新月的死亡,都讓人的心一沉。然而造成兩代人的悲劇就是壁兒,或者說,是璧兒和韓子奇的封建思想。要不是韓子奇對他的玉的沉迷導致他最後逃到國外,還和玉兒生了新月,玉兒就不會走,壁兒也不會因爲家中無主而亂了腳步,冤枉了家裏忠心耿耿的老候,家中風景也不會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要不是因爲壁兒和韓子奇的矛盾,新月就不會躺在病牀上,要不是因爲壁兒對漢人和穆斯林的結合的極力反對,新月的病情也不會加重,要不是因爲新月是韓子奇和玉兒的孩子,新月也不會死,至少,不會抱憾而死……

可惜沒有如果,不過,就如作者所說:“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應爲他畢竟完成了對自己心靈的治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並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淨的意境。人應該是這樣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