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讀後感1.2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初次得知要讀的書是關於拖延的,我打心底沒有感到像聽到共讀的第一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的書名時那麼有歸屬感,那麼亢奮,彷彿自己正需要這種正能量,彷彿生命會因爲這部書而更加完滿……因爲我從來不認爲自己是一個“正經八百”的拖延者,我從來不無故不拖延約會,老師佈置的任務,家務……只是簡單的把自己所有延後完成的事情或因時間期限已過而不能做的事情歸結到自己的懶惰上。

但是,讀到第二章,我便驚訝的發現,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着我自己。爲了不讓自己的朋友因爲自己太優秀而疏遠自己,或者不願意取得成功後面臨更大的退步的空間,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進——這聽起來好像恰恰和我想要獲得進步的目標背道而馳,但這無疑是真的。雖然我從來沒有在心裏總結出這句話,但是隻憑“自己取得較好成績時感到的焦慮甚至超過了取得很差成績的所感到的焦慮”這一點,我就斷定:我是一個拖延大亨,一個不自知的隱性拖延者。因爲我的拖延在我渾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腦裏自動生成了一個框架,目的竟然還是保護自己——用一種近乎傷害自己的方式。

不僅如此,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僞完美主義者”。因爲但凡我想做到一件事,我就會在腦海當中構建一張近乎無法超越的藍圖。之所以說它無法超越,是因爲這種結果的實現,必須要保證我的大腦和我的機體時刻處在高效運轉當中,還要保證沒有任何人打斷我的計劃,我所需要的幫助能夠及時的獲得……這無疑是在要求全世界都圍着我轉。但是這可能麼?

讀完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經逐漸被我接受,並且逐漸被我實踐到具體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着暖瓶,穿着大出兩個碼的綠膠鞋,有氣無力地走在樓梯上,正是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隨着我“啊”了一聲,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裝趴在了樓梯上,手按在了壺膽的碎片上,血流出來了。我的第一反應是:上樓,拎着我剛剛犧牲的暖瓶,讓舍友看看我流着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轉念一想:現在上樓,拖着不去買暖瓶,中午洗刷沒有熱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於是我沒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也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我更喜歡的自己。

正像作者說的那樣,導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種,這些令人討厭而我們卻不得不依賴的拖延行爲,大都發源於自己的錯誤認知;且治癒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重在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爲只有一個結果——優化我們的生活。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2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閒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

原因很簡單,我認爲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熱衷者,而且越發有嚴重之勢。

比如與朋友赴約,我往往會把時刻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又比如說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喜愛把作業拖到限期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此刻的讀書筆記,我想着明天就務必打印,因此只好趕在週末的尾巴把這趕出來…… 於是,我決定要透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相冊名字 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立刻開始,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還有時刻,我這個人有毛病,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這無疑是我一學期來的心路歷程。

開學初,我往往雄心壯志,想着這學期我務必時刻溫故而知新,切勿期末臨急抱佛腳,我得立刻開始。

漸漸地,學習往往會被一些莫須有的瑣事耽擱,於是我開始想: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於是,臨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還有時刻……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爲: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

仔細想想,我喜愛把赴約的時刻調得剛剛好,是由於我以前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愛等待,於是選取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於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於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爲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高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願以償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時溫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甜蜜愛情簽名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

慢慢來。

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務必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

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着間接的提示作用。

或許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透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纔是正確的。

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務必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

我個人認爲這是個個性的方法。

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證明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資料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病。

我堅信,我是真的能夠!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

在閱讀了《終結拖延症》之前,我看過《拖延心理學》,可能由於自己偏向於感性,我感覺《終結拖延症》一書偏於理性規則,閱讀時間比我預計的要長。

最能減少拖延負罪感的,莫過於發現:拖延的不是我一個。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學》之後,我的拖延焦慮得到了很大的緩解,或許以前被這種拖延負罪壓迫的太厲害了,以至過度放鬆走向了反面――我幾乎心安理得於自己的拖延。在這種情況下,偏重理性的《終結拖延症》對我很好的進行了一次糾偏。

我非常贊同這本書對拖延的定義:拖延是一種成問題的習慣,是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時間做。習慣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會有一個逐漸加重和蔓延的過程。習慣具有固化的特點,所以針對拖延,保持覺察很重要,但從我自己的經驗,過於敏感的覺察,會引起內心的抵制。所以這種覺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覆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採用簡單的步驟使自己脫離這個環境。我以前回家總是躺到沙發上看報紙,結果就是經常一份報紙看了兩三個小時,晚上什麼事情也做不了。這中間也會時時想到“起來吧起來吧。”但最後還是惰性佔了上風。但如果回家後就坐到桌邊看報,那麼基本半個小時就能搞定,也就有時間去幹其它事情。

鍛鍊自己的情緒肌肉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也獲益最多。由於閱讀的興趣,我有意無意間贊同“人生貴適意耳”的生活態度,所以對於不舒服的狀態,第一反應就是要避開,對於不能容易解決的問題,就想放棄。騎手與馬的比喻非常適合我――由於騎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據本能行事的馬。我對各種東西的學習,依賴自己理解力不錯,入門都比較容易,但到達某個平臺階段,要下一點死功夫時,我就會停步不前,以至於我良好的開端從來都是失敗的前奏曲。最後對學習形成牴觸,對任何學習計劃都開始拖延。此類拖延匯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專業上“望人興嘆”局面。我以前把這個單純歸結於自己意志力的不足。書中的“單憑意志力,往往不足以決定內心衝突的鬥爭結果。接納負面評價的能力,纔是在行爲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點”。對我真是當頭棒喝。我總想用一種輕而易舉的姿態完成學習,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論上的欠缺。目前我針對鍛鍊情緒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鐘和計劃完成及時鼓勵的辦法。

其實我想,克服拖延或許就是一個從自戀走向不自戀的過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離開自身,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並接納和熱愛它。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從自我傾注的視角轉化爲自我觀察。

總算寫出來了,雖然比預計的長,但動筆時倒是確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對自己感到滿意。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4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閒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原因很簡單,我認爲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熱衷者,而且越發有嚴重之勢。比如與朋友赴約,我往往會把時間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又比如說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把作業拖到限期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現在的讀書筆記,我想着明天就必須打印,所以只好趕在週末的尾巴把這趕出來……

於是,我決定要透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我得馬上開始 ,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還有時間 ,我這個人有毛病 ,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這無疑是我一學期來的心路歷程。開學初,我往往雄心壯志,想着這學期我必須時刻溫故而知新,切勿期末臨急抱佛腳,我得馬上開始。漸漸地,學習往往會被一些莫須有的瑣事耽擱,於是我開始想: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於是,臨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還有時間……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爲: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仔細想想,我喜歡把赴約的時間調得剛剛好,是由於我曾經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歡等待,於是選擇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於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於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爲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高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願以償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時溫故而知新也抵不過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

慢慢來。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着間接的提示作用。或許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透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纔是正確的。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必須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我個人認爲這是個特別的方法。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見證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內容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病。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