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範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近日看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閱讀了拖延產生的一些心理學原因,頗受啓發,閱讀過程有種脊樑發涼的感覺,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驕傲的一些點就是阻礙自己前行的深層次的原因,不管是過於敏感,或者確實是問題,暫且先記下,以備日後深入思考和矯正。

(1)過於注重表現,把表現等同於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義,當它成爲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單一決定因素時,問題就產生了。這個人表現如何成爲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現的好壞評判標準常來自於他人,而他人無法從做事的動因和根本出發點去理解一個人的表現,因此單純注重表現,會讓人變得過於追求最後的結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這樣獲得的結果就如同空中樓閣,似乎很華麗,卻總讓人不安心。

(2)過高的期望,與現實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個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很高,並且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一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卻對自己不抱希望。”後者對自己要求跟自己對自己表現期待之間存在着一種矛盾,所以常常自責,進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處於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輕蔑

太多的時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個全能的人。於是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與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於是貶低平常和常規的表現,用輕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現。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後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優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總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決問題都是手到擒來,分分鐘了事。做不到這點就覺得自己能力有問題,對自己感到失望,然後放棄必要的努力,透過拖延來回避努力,長時間如此,讓聰明變成了無知。

(5)一切都自己來,親力親爲

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說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長此以往,自己時間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後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競爭

對於競爭的很多事情,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資訊去做,包括遊戲,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歸根到底是害怕失敗,而這很容易讓自己透過拖延來掩蓋自己的軟弱和恐懼。

(7)自己太搶眼,總會有人受傷害

總覺得處於一種和諧狀態,要進大家一起進,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鋒芒顯露,就會侷促不安,把鋒芒藏起來,怕讓別人認爲自己刻意表現,影響其他人。

(8)“倖存者歉疚”

這是第一次聽到的一個新名詞,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一直伴隨着自己,總覺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勞動成果換來的相對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後再做一些跟家庭有關的決定,特別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決定的時候,不斷地猶豫拖延,試圖希望時間來透過最終沒有選擇的方式來做決定。反而最終付出的代價更大。

(9)選擇困難,交流困難

在做決定時,太過猶豫,總是不斷比較各種方案,覺得選擇很困難,然後透過拖延,讓一些方案自動退出可選行列,在沒得選時做決定。害怕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可能爲找人商量件事,打電話諮詢或約定時不斷拖延,總想找一個好的狀態再去做,反而最後影響自己的事情安排。這兩點重要原因是一對需要做決定的事物不瞭解,二對自己沒有自信。

以前發現自己總喜歡找一個狀態再去做事,否則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斷地拖,最終不了了之或者隨隨便便完成,然後覺得自己做事情和預期相差很大,放棄了必要努力,對自己失望,狀態低迷,此時又覺得做事不合適,不斷往後拖,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拖延是個問題,需要不斷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衝動“,本來沒有問題,創造了問題,這樣就不好了。上面的9點是自己隱隱約約發現存在於自己的行爲中的問題,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斷思考。找到根,然後逐步改善,最終擺脫拖延的負面影響。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2

在翻開《拖延心理學》之前,本人一直對自身在習慣養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拖延深惡痛絕,並對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頗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深恐將不斷爲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幾個星期的碌碌無爲而追悔莫及,於是便一廂情願地將治癒希望寄託在了廣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細讀之下,方知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爲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當讀到對各類“拖延行爲模式的法庭大調查”這一章節時,書中提到:拖延會激起類似自責或者厭惡這樣的情感反應,但是……它很可能同時也在幫你躲避其他更爲焦灼的情感。這突然就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寫稿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拖延。那時候,總會一邊反覆計算已完成字數和最後交稿期的距離,一邊爲自己無法按部就班卻總在不斷往後拖延,而無比自責和懊惱;那時候,自己簡直就像掉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慮和自責中痛苦度日;那時候,即使現在想起來,自己也會禁不住起上一身雞皮疙瘩。

如今,是本書啓發我找到了箇中答案。那時之所以那樣,是因爲在拖延中寫稿和在寫稿中拖延的我,無論有多麼令人厭惡,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後卻得不到認可或不能發表的那種挫敗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時候的拖延源自於我對失敗的懼怕,擔心得不到認同和肯定會就此失去自身價值(本書指出,這種就個人表現論個人價值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繼而推論出,這可能跟我成長於一個具有懷疑傾向的家庭中有關。當然,探討這些並非是爲了逃避或者指責又或者抱怨什麼,何況即使這樣也根本於事無補。我要說的是,在這個對自身艱難的探索過程中,自始至終,你都要懷抱真誠和勇氣,否則,很難發現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幸,經過徹底反省分析,雖然拖延症的對治簡直稱得上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本人總算不是無可救藥。書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處理技巧,也確實具體而實用。例如,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我要在今天睡覺前完成這篇讀後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我要打掃房間。即使打掃房間又無聊又辛苦,但我起碼可以忍受15分鐘,而且只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15分鐘,才能完成一件事;還有,要爲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也許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沒有出現在編輯公佈的過稿名單中,但這並非我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開始着手下篇的寫作就可以了。

起碼《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我會心甘情願接受犒賞。這些犒賞,也許來自於我如願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許得益於我花數十年持續經營的生活,甚至多虧我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爲健康所帶來的珍貴回報……總之,連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據說大多數拖延者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爲開啓新生活所經歷的這一切了。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種失敗。只有不敢去經歷,纔是真正的失敗。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

初次得知要讀的書是關於拖延的,我打心底沒有感到像聽到共讀的第一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的書名時那麼有歸屬感,那麼亢奮,彷彿自己正需要這種正能量,彷彿生命會因爲這部書而更加完滿……因爲我從來不認爲自己是一個“正經八百”的拖延者,我從來不無故不拖延約會,老師佈置的任務,家務……只是簡單的把自己所有延後完成的事情或因時間期限已過而不能做的事情歸結到自己的懶惰上。

但是,讀到第二章,我便驚訝的發現,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着我自己。爲了不讓自己的朋友因爲自己太優秀而疏遠自己,或者不願意取得成功後面臨更大的退步的空間,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進——這聽起來好像恰恰和我想要獲得進步的目標背道而馳,但這無疑是真的。雖然我從來沒有在心裏總結出這句話,但是隻憑“自己取得較好成績時感到的焦慮甚至超過了取得很差成績的所感到的焦慮”這一點,我就斷定:我是一個拖延大亨,一個不自知的`隱性拖延者。因爲我的拖延在我渾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腦裏自動生成了一個框架,目的竟然還是保護自己——用一種近乎傷害自己的方式。

不僅如此,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僞完美主義者”。因爲但凡我想做到一件事,我就會在腦海當中構建一張近乎無法超越的藍圖。之所以說它無法超越,是因爲這種結果的實現,必須要保證我的大腦和我的機體時刻處在高效運轉當中,還要保證沒有任何人打斷我的計劃,我所需要的幫助能夠及時的獲得……這無疑是在要求全世界都圍着我轉。但是這可能麼?

讀完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經逐漸被我接受,並且逐漸被我實踐到具體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着暖瓶,穿着大出兩個碼的綠膠鞋,有氣無力地走在樓梯上,正是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隨着我“啊”了一聲,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裝趴在了樓梯上,手按在了壺膽的碎片上,血流出來了。我的第一反應是:上樓,拎着我剛剛犧牲的暖瓶,讓舍友看看我流着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轉念一想:現在上樓,拖着不去買暖瓶,中午洗刷沒有熱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於是我沒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也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我更喜歡的自己。

正像作者說的那樣,導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種,這些令人討厭而我們卻不得不依賴的拖延行爲,大都發源於自己的錯誤認知;且治癒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重在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爲只有一個結果——優化我們的生活。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4

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看完《拖延心理學》,我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千古名言。下面我就從人生規劃和工作計劃兩個方面談談拖延和做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家經常會問,你長大了想做(幹)什麼?大家還能想起來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嗎?即便記得,實現的又有幾個呢?我想恐怕寥寥無幾。我記得我曾經回答的是當老師,和現在的職業相去甚遠。可能是我意志不堅定吧,但我總覺得那會我的回答是隨性的,不夠成熟。如果我真是個老師,按現在我的思想,我會這麼處理這個事情。

第一,我會安排課程給大家介紹360行;

第二,我會讓學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麼,這個不需要做很快的決定,也許會給1個月的時間;

第三,我會讓每個人寫一篇自己的理想,以的形式交給我;

第四,我會讓大家再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實現我的理想》;

第五,我會將這兩篇文章放到一起來評論,同時會寄語每位同學,希望他們能按照規劃好的人生,努力的實現夢想,體現自己的價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師。感嘆一下過去和現在的教育現狀)

我在考上大學的那刻,我都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過什麼規劃,一直到大學畢業後的前兩年,我都是一棵無根的浮萍,隨着社會的激流漂動。後來想想,我究竟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後做出決定的時候,我總會想着我所需要的。所以,現在我也給大家一點建議,如果還沒有對自己未來做規劃的,抓緊吧,當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規劃實現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時,你會小有一種成就感。

再來說說工作吧。也許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經歷過工作多的連夜加班的時候,也有一月沒事做的時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質的原因。但現在,我感覺我的工作是充實而適量的。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計劃。其實做基建工作挺複雜的,工作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我不敢說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計劃一步步的落實。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做月報、週報、日報,其實這就是計劃,如果計劃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條。曾經我在工作中往往是應付差事多,計劃工作少,有時是計劃了,卻沒有跟進,因此到第二天,日報的內容沒實現;到週末,週報的內容沒實現;到月末,月報的內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現在我養成了幾個習慣。第一,每天晚上睡覺時,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沒,明天還有哪些事。第二,每週三看週報,如果沒完成的任務,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緊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報,如果有沒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這樣我基本上就把計劃的事情都照顧到了。

當然,好像說了這麼多,和拖延沒多大關係,其實按計劃進行,就是改掉拖延的習慣,克服拖延的心裏。很多時候我們是很多機會,而往往是拖延的心裏,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說吧,過了這段時間再說吧,完成這個事情再看吧等等,讓機會轉瞬即逝,時間過了,也許想法和機會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