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拖延行爲的心理學分析論文

論文2.64W

在競爭壓力不斷加劇的今天,拖延卻是一種十分普遍的行爲,甚至成爲一部分人的工作、生活習慣。有研究報告發現,在普通人羣中,25%的人將拖延視爲一個嚴重的問題,約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經濟上的損失;在學生中,拖延行爲也十分常見,其發生比例約佔學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並且這種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拖延行爲不僅無助於事情的解決,相反其結果會令個體感到沮喪,長期的拖延會阻礙目標的達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導致低的學業和事業成就。因此,拖延行爲被認爲是一種非適應性的、會對個體產生有害結果的行爲。

拖延行爲的心理學分析論文

一、拖延的含義分析

拖延一詞的英文爲procrastination,來源於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爲推至明天(puttingforwarduntiltomorrow)。在今天看來,這個概念其實有正反兩方面的含義:從正性方面來說,有時人們選擇拖延實際上是一種策略,即透過拖延可以爭取機會、做好充分準備、避免衝動。可見,當結果尚不確定時,等待而不是馬上行動是更加理性、更有價值的。但是,當個體明知應該做的事情卻拖延至最後一刻才做並因此導致負面結果時,拖延就是一種不良行爲。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這種負面意義上的概念。

拖延行爲具有以下三個特徵:自願、逃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既不是受他人脅迫的不得已行爲,也不是因爲突發事件而導致的客觀延誤,而是個體的自主決定,是個體出於某種考慮而做出的自願選擇。其次,拖延行爲具有明顯的逃避性,拖延者不願意馬上開始或完成已經打算做的事情,這種逃避與簡單的迴避決定不同,而是強迫自己儘量不去着手某件事情,或者找各種理由逃避某項工作的開始。第三,拖延是個體的非理性行爲,選擇拖延的個體不是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等到其非完成不可的最後一刻才着手進行,儘管沒有適當的理由、儘管延遲會造成不利的後果,個體還是選擇了拖延,只是這種行爲並不是一種理性行爲。

拖延是個複雜的現象,按照拖延的性質可以把拖延分爲特質拖延和狀態拖延。特質拖延又稱長期拖延,是一種人格特質,具有這種特質拖延的個體在任何情境中都會表現出一種拖延傾向,並伴隨有更多的拖延行爲;而狀態拖延是指個體在某種具體情境下發生的拖延行爲,如大學生在寫論文考試複習時更容易產生拖延行爲。

也有研究者認爲拖延是個體對情緒反應的一種應對方式,並把拖延分爲焦慮型拖延和放鬆型拖延。焦慮型拖延也稱緊張恐懼型拖延,這類拖延者害怕失敗,也無法承受成功帶來的壓力,因此希望透過放鬆來暫時逃避壓力,但享樂的同時也伴隨着內疚和焦慮;放鬆型拖延也叫快樂尋求型拖延,這類拖延者在大學生中較爲普遍,其特徵是追求感官享樂、自我放縱,認爲努力工作所得的回報小於付出,並擅長對自己的拖延行爲找藉口。

二、拖延行爲產生的原因分析

拖延行爲既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也不是個體在時間管理和計劃方面出了問題,事實上,一些拖延者對時間估計的能力並不遜於常人,他們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後果。其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任務性質

拖延並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人們在衆多可供選擇的任務或活動中,僅選擇了其中某一項而延遲了其他活動,儘管這種選擇最終會帶來不利的後果。那爲什麼明知選擇這件事情會造成不利後果卻不去選擇其他事情呢?原因是這與任務的某些性質有關。首先是個體不喜歡甚至可以說是厭惡需要着手進行的某項任務或工作。衆所周知,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就像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一樣。對於那些給人帶來不愉快的事情,人們往往傾向於迴避,如果實在無法迴避,就會盡量延遲去做。其次是任務獎懲的時限,獎懲的時間安排對個體的行爲選擇有重要影響,在價值較小但獎賞及時的任務和價值很大但獎賞延遲的任務之間,拖延者更願意選擇前者。這種情況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人們是現實而功利的,對眼前利益的關注可能遠遠超過對未來幸福的關注,因爲後者的實現尚不確定,有着太多的變數。

(二)個體差異

任務性質是導致拖延行爲產生的情境因素,但拖延行爲既然是個體做出的一種自願選擇,因此個體的差異性應該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這種個體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格差異。心理學基於五大人格特質的研究發現,嚴謹性與拖延有顯著的負相關性。嚴謹性降低拖延的心理機制在於:首先,嚴謹性促使個體在任務上花費更多的時間,這意味着拖延勢必會減少;其次,嚴謹的人執着地追求目標,這種精神也會降低由誘惑或困難導致的拖延的可能性;再次,嚴謹的人會迴避那些無法達成的目標,而拖延常常是因爲目標太高,以至於無法企及。

第二,動機差異。有研究認爲拖延是一個動機問題,即個體因爲缺乏動機,因而傾向於把事情向後一拖再拖。也有學者認爲,儘管高成就動機的人給自己設定了困難的目標,但由於他們的投入是對活動本身關注的'緣故,在這種內在動機的驅動下,任務帶給個體的感覺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厭惡的,所以也會降低拖延的可能性。研究發現,拖延與缺乏自我決定的動機有關,外在動機對拖延的影響取決於任務是否是由自我決定的,如果是自我決定的任務,即使是外在動機也並不能引發拖延行爲。

第三,能力與自尊差異。有學者認爲,有些拖延是由於個體低自尊和低能力而導致的一種自我妨礙行爲。能力反映的是人們對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結果的一種信念,班杜拉認爲低能力會降低個體對成功的期望而損害行爲動機,最終妨礙任務的啓動(即拖延)及堅持性。可見,能力與拖延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能力的低下或欠缺是產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尊對拖延的影響類似於能力因素。低自尊的個體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爲投入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任務是對自己缺乏價值的進一步確認。因此低自尊的個體會迴避困難的任務並避免一切可以對他們能力做出簡單推斷的活動。如果因拖延導致表現不佳,人們只能歸因於努力不夠而不是能力不足。

第四,組織規劃能力的差異。組織規劃是指做事有條理有計劃,而大部分拖延者往往缺乏這種能力,他們不是按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做事的順序,而是採取“方便”的原則,即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結果造成對重要或緊急任務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組織規劃的能力還表現在易被特定誘惑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們在拖延時常常將“有別的事情需要做”作爲藉口,來掩飾分心或行爲控制的失調。此外,正是由於缺乏對任務組織規劃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認爲要完成的任務是巨大並且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產生了畏難心理,從而導致拖延行爲的產生。

三、克服拖延行爲的對策分析

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享受舒適生活的同時,拖延行爲也開始日益蔓延。拖延就是腐蝕劑,它侵蝕着人的身體和心理,消耗人的能量,阻礙人的潛能發揮,並最終影響人對社會變化的適應和個體的進步與幸福。要克服這種不良行爲,可從以下幾方面着手進行。

第一,端正認識。拖延並非人的本性而是一種不良行爲,它並不能使問題消失或變得容易,相反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因此,必須從認識上清楚拖延的危害,進而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追求短暫逃避帶來的快感,而是在成功中享受來自心靈的愉悅。

第二,及早行動。良好的條件是等不來的,惟有具體行動才能創造有利因素。要完成某項任務,可建立一個行動計劃,列出需要進行的每一小步。然後依據計劃及早展開行動,每完成一小步就會帶動自己更好地去做下面更多的事情。這樣分割目標,設定期限,既有助於增強信心,又便於及時檢查督促自己。

第三,自我獎勵。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不斷強化的。要想養成自覺、迅捷做事的好習慣,就要給自己及早的行動予以適當的獎勵來進行強化。每及時完成一項任務,每改變一個拖延的習慣,即使行動的步子很小,也要肯定自己,獎勵自己在達到一個適度的小目標後就擁有某項愉悅享受的權力,讓努力與享受快樂緊密相連。

參考文獻:

[1]atureofProcrastination[EB/OL].2003,7,10

[2]roblemofProcrastination[EB/OL].2004,12,10